《楊家將》是我小時候最喜歡聽的一部評書,裡面的人物至今還有印象,比如金刀令公楊繼業、佘老太君、七郎八虎、四郎探母、五郎出家、六郎楊延昭、還有穆桂英、楊文廣、楊排風等人物,他們保家衛國,在邊疆與遼國抗爭故事,讓我到今天聽起來,仍然會熱血沸騰。
那麼這些英雄人物真的在歷史存在嗎,他們又有著怎麼真實的故事呢?
一,天下無敵的楊業。
宋太宗趙光義在太平興國四年(979年)對北漢和遼國發動了一場戰爭,這場戰爭先勝後敗。而且損失了大量的人員、裝備和物資,對整個宋軍的士氣打擊極大。但也有收穫,那就是平定北漢,北漢那支強悍的軍隊,大部分歸順了宋朝。在北漢投降官兵中,最著名一位,名叫劉繼業,此人是北漢三代皇帝麾下最出色的將領,本姓楊,後賜予北漢皇帝一姓。
在《宋史》中記載劉繼業「以驍勇聞,屢立戰功,所向克捷,國人號為『無敵』」。太宗得到劉繼業後,大喜,立即任命其右領軍衛大將軍,並下令劉繼業「複姓楊氏,只名業」。這就是評書《楊家將》中楊繼業的原型。在歷史上是真的存在的。
楊業歸順宋朝第二年,也就是太平興國五年(980年),契丹兵十萬人入雁門,楊業率領千騎兵自西陘而出,南向背擊之,契丹大敗。從這一仗,我們就能看到楊業的水平,他是以騎制騎,率領精銳騎兵對抗數量幾十倍於自己的敵人,並且輕鬆打敗他們,楊業的「無敵」之號,並非浪得虛名。
也許,楊業能力太強了,並且是降將,再加上得到了宋太宗的賞識,這引起宋兵將領不滿。原來的宋軍將領,都是跟隨宋太祖趙匡胤打天下的。宋太祖突然的駕崩,宋太宗很快的上位,帶來就是宋軍將領們的不安,突然出現的楊業,更是讓宋軍將領意識到了威脅。開始了與楊業的明爭暗鬥中,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將軍潘美,也就是後來評書中的反派人物潘仁美。
二,楊業之死。
楊業取得雁門大捷之後兩年,太平興國七年(982年),遼國發生大事,遼景宗死了,他12兒子繼位,為遼聖宗。其母蕭綽攝政,就是著名的「大遼蕭太后」。非常有能力的女人,遼國在她的攝政下,治理的蒸蒸日上。
宋太宗聽說遼國女人當家,感覺機會來了,在雍熙三年(986年),宋軍正式發動三路攻遼,史稱「雍熙北伐」。戰役打響後,宋軍開頭打的很好,節節勝利,但是很快被遼軍主力給壓制住了,然後陷入混亂的潰敗中。為了掩護其他友軍先撤,楊業提出了「圍魏救趙」的方案,由他帶領部隊深入到遼腹地,攻擊應州,威脅遼軍後防,讓遼軍撤回。臨行前,楊業已經知道自己此去是死地,有可能難以生還,並表示道:「業,太原降將,分當死……,今諸君責業以避敵,業當先死於敵」。同時,楊業與潘美約定,由潘美帶領軍隊在朔州方向接應楊業,以協助他攻擊後撤。
楊業帶領部隊前去攻擊,契丹部隊後撤,但楊業在目標達成後撤中,出現無部隊接應的情況,最終在朔州陳家谷被俘,留下了「上遇我厚,期討賊捍邊以報,而反為奸臣所迫,致王師敗績,何面目求活耶!」的遺言,絕食三日而死。
楊業的壯烈殉國,是雍熙三年(986年)最讓悲傷的一幕。包括遼國都對這位縱橫邊疆30年戰將有極高的評價。而在大宋這邊,潘美、王侁等將領極力想掩蓋楊業殉國的真相,但楊業夫人折氏卻上疏最高統治者,為自己的丈夫進行辯解。這位折夫人,就是評書裡,鼎鼎大名的佘老太君。最終,太宗追贈楊業太尉、大同節度使,賜其家布帛千匹、粟千石。錄用六子(評書裡的楊延昭)為將,將大將潘美降三級,監軍王侁除名。
三,楊家後人。
楊業和夫人折氏都出自河北地方豪族。楊業從小就善於騎射,所指揮的部隊也是以騎兵為主,這正是宋兵最短板的地方。楊業死後,他的兒子楊延昭繼續活躍在邊境地區,宋真宗稱讚其「治兵護寨,有父風,深可嘉也」。楊延昭的第三子楊文廣曾在宋朝名臣範仲淹和宋朝名將狄青麾下為將,宋英宗誇獎「文廣,名將後,且有功」。楊文廣娶了當地豪族鮮卑族慕容氏為妻,這就是《楊家將》中傳說的穆桂英原型,民間將慕容轉化成「穆姓」也。
宋朝知識分子和老百姓都認為楊業死的太冤,死的太可惜了。因為楊業死後,宋朝邊關雲、朔兩州,將領皆棄城而逃,邊關出現無人可用的局面。再加上宋朝一直受遼國打壓,宋朝人更是懷念有「無敵」之稱的楊業。百姓對楊業的尊敬,則催生了一大批以楊業,以及其子楊延昭、其孫楊文廣等楊門人公的評話,流傳在茶樓、酒肆、市井之間,在口耳相傳中,折夫人被演義成佘太君、潘美被演義成潘仁美,變成了千古奸臣的模樣。
人們歌頌英雄、讚美英雄,希望天下遍地都是英雄,這才有了《楊家將》的故事演繹到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