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實亦虛楊家將——楊家將故事的歷史演變

2021-03-05 中國國家歷史

楊家將的故事自南宋以來在民間廣泛流傳,可謂是家喻戶曉、婦孺皆知。根據楊家將故事改編的小說、戲曲、評書以及影視作品更是數不勝數。楊家將的故事植根於歷史上的真實人物,又經過歷代創作者的藝術加工,虛實相間、真偽雜陳,從北宋的名將世家變成了獨特的文化符號,尤其是藉助於京劇等戲曲作品,成為影響力巨大的英雄傳奇。

根據餘嘉錫等學者研究,現存宋代史料中,記載楊家事跡的資料不是很多,只有曾鞏的《隆平集》、王稱的《東都史略》、李燾的《續資治通鑑長編》三種,後來元代所修《宋史》中關於楊家事跡的記述主要依據這三部書。 

第一代:楊業陳家谷壯烈殉國

影視劇中的楊業形象


楊業,楊家將故事第一代的核心人物。楊業原名楊崇貴,麟州(今陝西神木縣)人,原系與北宋對峙的北漢劉崇的部將,被賜姓劉,改名繼業。太平興國四年(979年),劉繼業跟著北漢末主劉繼元降宋後,改回自己的姓氏,並且將表示劉家身份的「繼」字去掉,於是劉繼業變成了楊業。歸宋後,楊業繼續在北地守邊,屢敗來犯的遼(亦稱契丹)軍,威震邊關,人號「楊無敵」。

雍熙三年(986年),宋太宗兵分三路伐遼,西路主帥為潘美(即演義中的潘洪、潘仁美),楊業為副將。初期宋軍進展順利,楊業所部收復了雲、應、寰、朔四州,直抵桑乾河。但是,由於東路軍曹斌所部敗陣後不戰而退,宋太宗命潘美、楊業率新收復的四州官民撤退。遼軍十萬大軍攻入寰州後,潘美命楊業率部復奪寰州,作戰經驗豐富的楊業建議不能與遼軍硬碰硬,應該設伏固守。潘美不聽,加上軍中監軍王侁、劉文裕一向瞧不起楊業這種「降將」,硬說楊業有二心,楊業為表忠貞,只好冒險孤軍出戰,並與主帥潘美約定讓潘美在陳家谷設伏,自己引誘遼軍主力至此後夾擊遼軍。

楊業率一支孤軍至寰州附近與遼軍奮戰一日,不能輕易脫身,在陳家谷設伏的潘美、王侁久候楊業不至,以為遼軍被楊業殺敗,擔心楊業搶了頭功,擅自領兵離開了陳家谷。等到楊業拼死殺出重圍來到陳家谷,此地已經空無一人,楊業在此「身被數十傷,士卒殆盡,猶手刃數十百人,馬重傷不能行,遂被擒。」楊業在被俘後絕食三日而死,臨死前感嘆「業為奸臣所迫,致王師敗績」。

楊業在小說、戲曲中常被尊稱為「楊令公」,這是因為他死後被追贈了「太師中書令」的虛職。傳說楊業善於使刀,被尊為「金刀楊令公」,至於是否使刀,史無明文。

 第二代:楊六郎威震三關口


影視中的楊六郎形象

據《宋史》記載:「楊業既歿,朝廷錄其子供奉官延郎為崇儀副使,次子殿直延浦、延訓並為供奉官,延環、延貴、延彬並為殿直。」楊業去世後,朝廷任用了他的六個兒子,加上在陳家谷一戰中隨楊業戰死的延玉,共有七子。這七子中只有楊延郎的品秩略高,其餘几子官職很低,無事跡記載。

楊延郎的名字大多數人不熟悉,但是如果說他就是楊延昭或者楊六郎,大家就不陌生了。楊延郎之所以改名楊延昭是為了「避諱」。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宋真宗尊奉道士趙玄郎為聖祖,「玄郎」二字都要避諱,於是五十五歲的楊延郎改名為楊延昭,兩年之後,他就去世了。由於這次改名,從宋代開始,就有人把楊延郎、楊延昭錯當成兩個人,後世小說戲曲裡把楊延郎的名字送給了楊四郎,也就是說,楊四郎是從楊六郎「克隆」來的。楊延昭少年時期沉默寡言但是喜歡排兵布陣,楊業經常說「此兒類我」,每次出徵都帶上他。楊延昭可謂是少年從軍久經陣戰。

鹹平二年(999年),遼軍入寇,楊延昭率軍至遂城(今河北徐水西北)禦敵。遂城是彈丸之地,守軍不足三千,遼軍人多勢眾,且有蕭綽太后(遼景宗耶律賢皇后,尊號承天皇太后,小說戲曲中的蕭太后以楊家將死敵形象出現)親自督戰,一時城內人心惶惶。楊延昭從容不迫,指揮若定,多次率領軍民擊退遼軍的進攻。時值隆冬,滴水成冰,楊延昭命城中軍民汲水澆在城牆外層,一夜之後城牆四周被凍冰覆蓋,晶瑩剔透,十分光滑,遼軍短期內無法攻城,只得撤兵,楊延昭與鄰近宋軍趁勢追擊,遼軍大敗,這就是著名的遂城大捷。第二年,蕭太后為報遂城之仇,在羊山與楊延昭再次交手,又被楊延昭殺敗。蕭太后是遼國歷史上第一流的軍事家、政治家,徵戰一生,與楊延昭對壘可謂是棋逢對手。

影視劇中的蕭太后形象

 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遼國蕭太后和遼聖宗耶律隆緒率軍30萬,兵分兩路南下大舉攻宋,宋、遼雙方在澶淵附近大戰,互有勝負。宋真宗在宰相寇準等陪同下親抵前線,宋軍士氣大振,遼軍大將蕭澾凜被宋軍弓弩手射死,遼方見銳氣受挫,戰事不利,主動提出議和。此時楊延昭向朝廷建議說「契丹頓澶州,去北境千裡,人馬俱乏,雖眾易敗」,他主動要求「願飭諸軍,扼其要路,眾可殲焉,則幽、易諸州可襲而取」。宋真宗沒有聽從,而是見好就收,與遼議和。最終,宋遼雙方達成了澶淵之盟,兩國互稱兄弟,以白溝河、雁門山為界,宋每年「賜給」遼國絹20萬匹、銀10萬兩。和議達成後,遼軍北撤,但在撤退途中擄掠人民、搶劫財物,楊延昭氣憤不過,不顧朝廷「勿追契丹」的禁令,率自己所部萬人追擊遼軍,在今山西靈縣附近大破遼軍,奪回了不少人馬和物資,出了一口惡氣。

 澶淵之盟後,楊延昭繼續鎮守邊關,先後升任莫州防禦使、高陽關路副都部署等職務,高陽關是北宋抵禦遼國的最前線,下轄高陽關、瓦橋關、益津關等三處重要關隘,戲曲中「楊六郎鎮守三關口」即由此而來。

三關口說明白了,再說說「楊六郎」。根據前引《宋史》記載,楊業有七子,楊六郎是不是排行第六,史書中沒有明確說明。不過,現在大多數觀點傾向於楊延昭不是排行第六。《宋史》和《續資治通鑑長編》記載楊延昭的事跡時說「其在邊防二十餘年,契丹憚之,目為六郎」。「目」字很有意思,就是「視為、看成、當做」的意思,既然是看做,那實際上就不是六郎,否則就沒有必要用「目」字。那為什麼目為六郎,不目為大郎或者五郎、七郎、八郎呢?來新夏先生認為「六郎」是契丹語的漢譯,大概等義於「陸郎、路郎、鹿狼」,有很可怕的意思。常徵先生認為契丹人將楊延昭看做主兵事的「北鬥六星」或「南鬥六星」,六郎或許源於此。不管怎樣,「六郎」在契丹民族中應該是一種略帶敬畏甚至害怕的稱呼,只不過隨著世事變遷、資料缺乏,具體含義不清楚了。就像今天人們稱呼很能幹的人叫拼命三郎,至於是否排行第三已經不重要了。

第三代:楊文廣南徵西守

現在流傳的楊家將演義故事主體人物是五代人,即楊業、楊延昭、楊宗保、楊文廣、楊懷玉。史書中記載了楊業、楊延昭、楊文廣三代的事跡,楊宗保、楊懷玉兩代於史無據。據《隆平集》記載,楊延昭有子三人,長子楊傳永、次子楊德政、三子楊文廣。據此,楊文廣為楊延昭的兒子,並非小說戲曲中流傳的楊延昭的孫子。

影視劇中的楊文廣形象

據《宋史》記載,楊文廣字仲容,因剿滅匪徒張海有功,被授為殿直。宋仁宗時,範仲淹宣撫陝西的時候見到楊文廣,十分欣賞他,「與語奇之,置麾下」。皇佑四年(1052年)楊文廣隨大將狄青赴廣西平定儂智高叛亂。宋神宗熙寧元年(1068年),楊文廣調回西北任秦鳳副都總管,防禦西夏進攻。幾年之後,楊文廣又被調到河北,任定州路副都總管,繼承其祖、父的遺願,防禦遼國入侵。他曾經向朝廷進獻作戰圖及收復幽、燕的計劃,均未被採用。到河北不久,楊文廣就病死在任上。

楊業、楊延昭、楊文廣三代長期在北疆駐守,履立功勳,但在宋代抑武重文的大背景下,受到壓制和猜疑。楊業因為是北漢降臣,朝廷為了以示恩寵,拉攏其他割據勢力,授予他的官職較高,但是楊延昭、楊文廣的品秩不算高,史書記載的都相當簡略。

現在流傳的小說戲曲中,楊家不僅世代英雄輩出,而且巾幗不讓鬚眉。佘太君、穆桂英、八姐、九妹,甚至楊府裡的燒火丫頭楊排鳳都身懷絕技武藝高強。穆桂英掛帥、十二寡婦西徵等故事膾炙人口、廣為流傳。不過,從現有史籍來看,這些都是後人的藝術加工和創作。

事跡晚出的佘太君

 小說、戲曲中佘太君是楊業之妻,楊家第一代女將。佘太君的事跡在史書上有一定的記載,只不過出現得很晚,直到清代才出現。清代畢沅《關中金石記》記載:「折太君,德扆之女,楊業之妻也,墓在保德州折窩村。」乾隆年間《保德州志》也有類似記載。雖然清代地方志中有關於佘(折,讀音為佘)太君的記載,但是可信程度不高。一是由於出現的時間較晚,乾隆年間距北宋已經近八百年,何以中間這七八百年沒有相關記載,遲至清代才出現?宋代的史料與前代相比是非常充足的,如果楊業之妻像韓世忠之妻梁紅玉一樣確實有武將之略,至少應該附在楊業傳記後面簡要記述幾筆,可是正史和宋代的筆記等野史都沒有記錄。二是這是地方志的記載,地方志善於爭搶歷史名人,而不管真實情況如何。這不是說地方志的記載都不可靠,但可信程度總體上要比朝廷的官修史書差一些。

元代雜劇《謝金吾詐拆清風府》中,當奸臣謝金吾假傳聖旨要來拆楊家府邸清風府的時候,佘太君出場了,唱詞說:「不提防被他來這一摔,錯閃了腰肢,擦傷了膝蓋,爭些兒磕破了腦袋。你也可憐俺個白頭的。」這還是戲曲中威風凜凜、百歲尚能掛帥出徵的佘太君嗎?這分明就是個弱不禁風、顫顫巍巍的小腳老太太啊!元代距離北宋不到兩百年時間,如果佘太君真如小說戲曲中所說的那樣一開始就是巾幗女將,元代雜劇中也不會將其塑造成這樣的形象。可見,佘太君的形象是隨著藝術加工不斷演變最終定型的。

無中生有的穆桂英


影視劇中的穆桂英形象

穆桂英可謂是小說戲曲裡楊門女將的核心人物,出現得也比較晚。穆桂英的丈夫楊宗保形象在宋末元初已經被創造出來,徐大焯《燼餘錄》中有「楊延昭子宗保」的記載,但是沒有穆桂英。穆桂英出場要晚到明代萬曆年間的《南北宋志傳》《楊家府演義》等小說中,夫妻二人出場相隔了近三百年,這從側面說明,兩人都是虛構的人物,是為了完善、豐富小說情節被創造的人物。

穆桂英的歷史根據比佘太君還要薄弱。據前引乾隆年間《保德州志》記載:「文廣娶慕容氏,善戰」。有人認為楊文廣所娶的慕容氏就是穆桂英的原型,只不過隨著小說戲曲中不斷演變,這位慕容氏從楊文廣之妻,變成了楊文廣之母、楊宗保之妻。

至於穆桂英姓名來歷,有人認為穆與木同音,源於小說中杜撰的降龍木,以及由此杜撰的穆(木)柯寨,桂英就是桂花,是民間常用的俗名,穆桂英可能是底層文化程度不高的民間藝人杜撰的女英雄名字。

楊家將事跡在民間流傳得很早,與真實存在的人物幾乎屬於同一時期。歐陽修在宋仁宗皇祐三年(1051年)為楊業的侄孫楊琪所撰的墓志銘中寫道:「君之伯祖繼業,太宗時為雲州觀察使,與契丹戰歿,贈太師中書令。繼業有子延昭,真宗時為莫州防禦使,父子皆為名將,其智勇號稱無敵。至今天下之士,至於裡兒野豎,皆能道之。」這是目前見到的最早記敘楊家事跡的記錄,此時楊文廣尚在世。前引宋末元初徐大焯《燼餘錄》中記載:「延昭子宗保,官同州觀察,世稱楊家將。」這是現今見到的「楊家將」稱呼的最早記載。不過,楊家將的稱呼肯定是後人追加,不可能是楊家人在世時就有的。宋代為防止武將專權採取了很多防範措施,兵無常將,將無常兵,「楊家將」這樣的說法是觸犯了朝廷大忌的,楊家作為出身不好的降將,更不敢這樣自稱。

宋末元初羅燁所編《醉翁談錄》是一本話本集,其中有《楊令公》《五郎為僧》的篇目,內容失傳,僅餘篇名,從篇目猜測估計講述的是楊家的事跡。現存元雜劇篇目中《昊天塔五郎盜骨》《謝金吾詐拆清風府》等是較早的描寫楊家故事的劇目。

明代萬曆年間,出現了兩種描寫楊家將故事的小說,一種是署名玉茗主人的《南北宋志傳》,北宋部分記敘了楊家事跡;一種是題名秦淮墨客所撰,專記楊家事跡的《楊家府演義》,兩相比較,後者人物和故事情節都比前者更多更豐富,楊宗保和楊懷玉的事跡就首見於《楊家府演義》。

楊家將故事是京劇常演曲目,圖為《四郎探母》劇照。圖源:新浪娛樂

清代楊家將故事在戲曲舞臺上要比小說更活躍,出現了大量以楊家故事為題材的戲劇,至今還在京劇舞臺上常演的就有《紅羊洞》《四郎探母》《清官冊》《金沙灘》《李陵碑》《轅門斬子》《穆桂英掛帥》《楊門女將》等幾十種。由於滿清自稱後金,與歷史上的金朝有一定繼承關係,在清代演出嶽飛抗金的劇目有所違礙。楊家將抗擊的是遼國,遼、金是世仇,清代對演出楊家將劇目並無限制,這也是楊家將劇目繁多的一個原因。

魯迅曾說過楊家將小說「文意並拙,然盛行於裡巷間」,一方面對其藝術水平評價不高,另一方面對其社會影響評價不低。在楊家將這個英雄群體身上寄託了中華民族保家衛國抵抗外侮的不屈不撓的抗爭精神和犧牲奉獻的報國情懷。楊家五代父死子繼、夫亡妻承,赴湯蹈火、前僕後繼的精神感動、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儘管楊家將故事在藝術上比較粗糙,但是對後世的影響十分深遠,遠遠超出了作品本身。

參考資料:

1.《楊家將故事考信錄》,餘嘉錫著,雲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2.《楊家將史事考》,常徵著,天津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3.《楊家將演義》,浙江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4.《中國古代小說演變史》,齊裕焜主編,敦煌文藝出版社,1999年版;

5.《楊家將故事的歷史演變》,管斌,上海師範大學碩士論文

相關焦點

  • 楊家將故事中的楊門女將形象
    不同於其他歷史題材作品,楊家將故事的一個突出特點,是在以男人為主導的歷史故事中,出現了一個不容忽視的女性英雄群體。我們不能設想,一部楊家將題材作品如果排除了佘太君、穆桂英、柴郡主、楊宣娘乃至八姐、九妹等女性英雄的相關關目,是否還能巍然兀立於說部及舞臺。甚至可以說,沒有楊門女將的光輝形象,也就沒有楊家將故事的千載輝煌。
  • 揭秘:歷史上真實的楊家將!
    楊家將楊家第一代——楊業楊繼業本名叫楊崇貴(?作為楊家將的第三代,楊文廣並沒有建立能與他祖輩父輩相提並論的功績,因為此時北宋已經與遼國議和,而對西夏的政策也在和戰間搖擺,只是防禦。但是楊文廣繼承了楊家將世代忠心報國的傳統,沒有忘記收復幽燕,平定北方的理想,還在為這個奮鬥了三代的目標努力。但是此時的宋朝積弊已深,而且修文偃武的風氣已成,諱言用兵,楊文廣的理想,是很難實現的。
  • 歷史上的楊家槍法
    受影視、戲曲、小說影響,想來每逢提起楊家槍法,大家就必然會想到楊家將、穆桂英、楊八妹。事實上,中國的歷史上確存在過一門楊家槍法,它也確實是由女性打出的名堂。不過那人並不是穆桂英,也不是楊八妹,而是紅襖軍領袖楊妙真。
  • 楊家將是哪個朝代的 楊家將到底是哪個朝代的
    楊家將的故事是很多人都耳熟能詳的,這個發生在大宋時期,講述了楊家四代人戍守北疆、精忠報國的動人事跡。而楊家將的故事具體是發生在哪個朝代呢?下面我們就一起來了解下。楊家將是宋朝的軍事家族。在北宋時期,楊業娶德州折氏為妻,生七子,為延朗、延浦、延順、延玉、延環、延貴、延彬。
  • 楊家將都被電影和電視劇給神化了,其實真正的楊家將是這樣的
    楊家將講述了北宋年間楊家名將保家衛國的感人故事。當時,楊家名將可謂一口金刀八桿槍,令遼兵聞風喪膽,對宋朝可謂居功至偉。 怎奈奸臣當道,潘仁美(原形:潘美 北宋名將 潘美與宋太祖趙匡胤素厚,宋朝代周后,受到重用,參加平定李重進叛亂,鎮守揚州、潭州,累遷防禦使。開寶三年(970年),為行營兵馬都部署,率軍攻滅南漢。後參與平南唐、滅北漢、雁門之戰等重要戰役,被封為韓國公。
  • 【一代忠烈楊家將】
    原來耶律原的父親十多年前在戰場上被楊令公砍殺,殺父之仇只成為耶律原勤習武略的動力,痛恨楊家卻是因為母親的悽涼,眼見母親十年來未嘗一笑,終日以淚洗臉,耶律原就立下誓言,要將母親的痛苦向楊家將十倍償還!楊家將為大宋江山拋頭顱,灑熱血,忠心報國、彰顯孝義的事跡在中國民間廣泛流傳,楊家眾將亦成為廣為人知的真英雄,流芳百世,為後人所敬重。
  • 歷史上真的有楊家將嗎,講一講真實的楊家將的故事吧?
    我們都知道楊家將是北宋時期一個著名的將領家族,這個將領家族的形象活躍在中國的歷史評書,小說以及戲劇等多個方面,而歷史上真正的楊家將卻並沒有傳說與文學中作品那麼傳奇,但是楊家一門三代精忠報國的精神,卻讓後世敬仰!那麼歷史上的真有楊家將嗎?
  • 真實歷史上楊家將真的有「十二寡婦徵西」故事嗎?
    歷史是什麼:是過去傳到將來的回聲,是將來對過去的反映。——雨果 楊門女將中最為悲壯、慘烈的事跡莫過於十二寡婦徵西了。 楊家將的真實故事,主要是講楊業、楊延昭、楊文廣祖孫三代抗敵衛國的英雄事跡。
  • 歷史上真的存在楊家將七子?
    北宋年間,戰火頻發,面對遼國兵馬的多次入侵,宋朝皇帝終於按捺不住心中的怒火,派遣名將楊業出兵抗遼,楊業久經戰場,一套楊家槍法聞名於四海,武功了得,倘若如此,也頗為一件好事,畢竟這時候的宋朝也確實需要一場勝戰來鼓舞士氣。
  • 楊家將隱藏千年的真相,不得不說!
    提起大宋的楊家將,沒有幾個中國人不知道的。演義、小說、評書、戲曲、影視,楊家將的故事一再被搬上舞臺,一再被人們傳頌,乃至於很多人都以為那些就是歷史上真實的楊家將,然而歷史真相併非如此。十年後,宋太宗進攻北漢,楊業依然鎮守太原,北漢皇帝劉繼元在楊業正跟宋兵苦戰時投降了,楊業聽到消息後,痛哭失聲,最終因為忠義亦投降了宋。
  • 北宋滅亡時楊家將在幹嘛?楊家將根本沒有佘太君、穆桂英等人
    大家好,我是貓眼,說到楊家將我們知道他們是保家衛國,保衛宋朝可以說是立下了赫赫戰功,但為什麼有他們北宋還是滅亡了?而且北宋滅亡的時候楊家將袖手旁觀,這事兒得深刻的來解釋一下。今天我們看到的穆桂英掛帥類似的影視劇其實大多都是虛構的,根本沒有那些,都是傳說和演義。
  • 歷史上真實的楊家將楊令公竟然是個降將!
    提起大宋的楊家將,沒有幾個中國人不知道的。
  • 楊家將楊三郎楊延光
    楊家將忠心報國,抗擊遼兵,為北宋立下了汗馬功勞。可是保家衛國,守衛邊疆,就會有犧牲,這是在所難免的。
  • 楊家將中楊七郎究竟是怎麼死的?
    七郎是楊家將中的第七個,生活在宋代。本名楊希,字號延嗣,是民間戲曲引為教忠寓孝的題材。被潘仁美所殺害。    楊家將是北宋初年著名的軍事家族,其保家衛國故事在北宋中葉就已迅速流傳於天下,故事主要描繪的是楊業、楊延昭等人保家衛國的事跡。
  • 歷史上楊家將沒有楊宗保 更不存在有穆桂英
    看過《穆桂英掛帥》都知道穆桂英是楊門女將中的傑出人物,她與楊家將一起徵戰沙場,屢建戰功,是中國文學中巾幗英雄的典型形象。今天我們說一說北宋楊家將志傳書中的女將軍穆桂英。因陣前以楊宗保交戰,生擒宗保並招之成親,歸於楊家將之列,為楊門女將中的傑出人物。與楊家將一起徵戰衛國,屢建戰功。佘太君百歲掛帥,領軍寡婦西徵,她五十歲尤掛先鋒印,深入險境,力戰番將,大獲全勝。天波府請來公主教穆桂英儀態、繡花、詩詞等等,穆桂英繡花的針腳過大,遭人恥笑,但她卻運用剪紙技術,指揮皇家繡工繡出一幅鴻篇巨製《錦繡山河》來,讓人刮目相看。
  • 令人唏噓不已,家喻戶曉的楊家將,真實的歷史是什麼樣子的?
    在對三大外敵的戰爭中,北宋攻打西夏,產生了著名的「種家軍」,抗金,產生了著名的「嶽家軍」,抗遼,產生了著名的「楊家將」。那麼,歷史上真正的楊家怎麼樣?  歷史小說《楊家將》中,楊業英勇殺敵,立下許多戰功,被奸臣潘仁美陷害,最後孤軍戰死,悲壯一生,令人唏噓。在正史中,楊業英雄事跡的故事雖然沒有演義那麼強烈,但也有曲折,有起伏,有精彩,有亮點。  《宋史》有專門一章,是給楊業的傳記。《楊業傳》說:「楊業,并州太原人。父信,為漢麟州刺史。業幼倜儻任俠,善騎射,好畋獵,所獲倍於人。嘗謂其徒曰:『我他日為將用兵,亦猶用鷹犬逐雉兔爾。』
  • 楊家將前傳,北宋楊家將始祖楊業、佘賽花家世揭秘
    北宋初期出了很多武將世家,像宋初的楊家將,曹彬家族,特別是以佘太君為首的楊家將評書,聽得雨絲心頭澎湃,七郎八妹,丫頭楊排風,雨絲依然記得四郎是遼國的駙馬,五郎在五臺山做了和尚,今天雨絲不講這些,雨絲想給各位介紹下北宋楊家將始祖楊業跟他老婆佘太君(佘賽花)的家世。
  • 楊家將又是被誰陷害的
    潘仁美在歷史影視劇中都是被醜化的人物,但就是這樣一個在影視劇中徹頭徹尾的壞人形象。
  • 楊家將楊四郎的結局:楊延朗楊四郎最後回國了嗎?
    歷史記載、戲曲小說、民間傳說關於楊家將中的老四。武藝高強,也在陣前立功,封明威將軍、代州團練使。娶妻孟氏金榜;金沙灘一戰被俘,將楊姓拆木易,與鐵鏡匹配夫妻,十五年後,過關探母,助宋破遼,多有功勳,得以與家團圓,是七郎八虎中唯一長壽的人。一、電視劇中的楊四郎楊四郎原本是滿門忠烈的楊家將中的一員,但最後卻成了敵對國家的金刀駙馬。
  • 楊家將故事中,十二寡婦徵西的事是真的麼?穆桂英是否真實存在?
    提起楊家將的故事,想必大家耳熟能詳。在小說和戲文中,北宋名將楊業共有七個兒子,因為被奸臣潘仁美陷害,所以除了楊六郎外,楊業和其他兒子都戰死沙場。從此,楊家只剩楊六郎和一群寡婦。但楊家並沒有就此消沉,反而越挫越勇。在楊宗保也戰死後,佘太君和穆桂英率楊家十二寡婦徵西,在得勝歸來後聞名朝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