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統一全國後,為茶的南北交流和茶業重心的左移,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特別是對唐代各民族經濟、文化的交流有重要作用,促進了中國茶文化的發展。
從唐代開始,茶葉的產地就迅速增加,到中唐時期最為興盛。
唐代楊華《膳夫經手錄》記載:「至開元、天寶之間,稍稍有茶,至德,大曆遂多,建中已後盛矣。」
從《茶經》和唐代其他的文獻記載來看,唐代茶葉產區已經遍及今四川陝西、湖北、雲南、河南等十四個省區。
從總體上看,唐代的茶葉產地已達到了與近代茶區相似的局面。
茶文化也隨著唐代的開始,迎來一了個新的高峰。
這個時期的茶文化在烹調技藝,菜餚品種、飲食器具等方面都已得到進一步完善和提高。
在總結前人的實踐基礎上,唐代名醫孫思邈在《千金要方》中最早提出了食療理論,在其食治篇中提出:「夫為醫者,當須調曉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療不愈,然後食藥。」
這成為了食療學的一條基本原則,食療養生得到了進一步的完善和發展。
唐代是中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國力強盛,經濟發達,中西文化交往也十分繁榮,從而形成了前所未有的海納百川的多元化開放格局。
後來飲茶之風開始彌散,中唐以後,世界上第一部茶葉專著,陸羽所著的《茶經》問世。
著作中將茶的生產技術和飲茶方法總結提高為新的學問和文化,成為中國飲食文化的主要組成部分,這也促進了中國茶葉的發展。
唐代的中後期,茶葉已經成為了舉國之飲。
唐代茶飲中進步最大的成就就是茶的加工和煮茶技藝,因為當時的茶葉生產在國內取得了重大的突破和普及發展。
在茶的加工和煮飲方面中也取得了較為完整的技藝,在加工上採取早在三國時期出現的即蒸青做餅的方法,從中加以改革完善,為茗飲推向高潮作出了很大的貢獻。
陸羽在《茶經三之造》中指出茶葉生產、品飲形成系統的技術理論:「其曰,有雨不採,晴有雲不採,晴,採之、蒸之、搗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幹矣。」
從《茶經》中可以看出,唐代的制茶工藝具有一定的科學性和完善性,煮茶技藝也十分講究。
茶文化也隨著飲茶的普及繁榮起來,各大文人墨客紛紛揮筆,李白、柳宗元、劉禹錫、白居易、皎然等都寫有詠茶的詩歌。
茶與酒做對比,自然要比酒高雅許多,得到許多文人的喜愛,使茶藝術升華到美學意境。
唐代在茶的生產和飲用方面整體上取得了很大進步,從而推動茶的定型。
茶著的陸續出現,特別是提出許多品茶理念並建立了茶課稅制度,完整地創構了茶文化的基石。
茶興於唐、盛於宋。元代以後更加開始向西方拓展、傳播,作為一種文化習俗,大有席捲全球之勢。
元代以後的茶文化有哪些有趣的故事呢?我們下期再講~
前期回顧:【中國茶葉歷史】第四階段——魏晉南北朝時期萌芽的茶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