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聽到父母要給孩子所謂的「高質量陪伴「,不要消極陪伴。剛好看到費斯汀格法則,來聊聊為什麼規律作息,睡眠引導或是自主進食等,降低父母的養育壓力,是為了給孩子更多「高質量的陪伴」。
什麼是費斯汀格法則?
「費斯汀格法則」是由社會心理學家費斯汀格提出的,他認為「我們日常生活中的10%是由發生在你身上的事情組成的,而另外的90%是由你對所發生的事情如何反應所決定。」
簡單來說,就是生活中的事情只有10%是我們無法掌控的,而另外的90%是我們能掌控的。
他舉了一個例子:
卡斯丁早上洗漱後,將高檔手錶放在洗臉盆旁邊,妻子怕被水淋溼,就拿到餐桌放,兒子起床後到餐桌拿麵包,不小心將手錶摔倒地上。
卡斯丁心疼手錶,打了一頓兒子,又罵了妻子,吵了起來,一氣之下去了公司,卻忘記拿公文包,回到家中卻沒人了,打電話叫妻子回家開門,妻子趕回家路上撞翻了水果攤,賠了錢。
等卡斯丁回到公司已經遲到,被上司批評,又因為一件小事情跟同事吵架,妻子因為臨時回家被扣了全勤,兒子因為心情不好,輸掉了棒球比賽。
這件事情中只有手錶摔壞是那10%,而其他事情就是另外的90%,由於沒能掌控好剩下的90%,所以一家人都遭遇了鬧心的一天。如果卡斯丁能不發脾氣,可能後面的一切就不會發生了。
這跟育兒有什麼關係呢?
相信很多人都有因為孩子調皮,睡覺鬧覺,吃飯不好好吃飯等等一氣之下打了孩子,後來又後悔萬分自責的經歷吧。其實孩子調皮,睡眠問題,吃飯問題等都是非常正常的現象,而怎麼去處理孩子這些問題則是大人情緒管控的事情了。當然這個在我身上也發生過。
一個爸爸或是媽媽,在成為父母之前也是一個人,有情緒也需要關注跟疏導,當我們的寶貝哇哇落地後很多父母忘記了自己,無私的付出反而造成太大的育兒壓力。夜醒無數次,抱到全身酸痛,為吃飯操碎了心,用心的做精美的輔食卻只吃兩口,孩子不接受自己還委屈。不管是心理上還是身體都超出負荷一直撐著,本來的溫柔終於在某一個點上爆發。
不要怪孩子調皮搗蛋,這個是天性,這是他們成長的過程。
不要慣著孩子,正因為他們不懂,所以需要引導。
愛與自由並不是不行,只是要給自由加上一個限度,一個能平衡自己跟孩子的界限。
比如:
抱著哄睡可以,只要15分鐘之內能睡著。
夜醒2-3次沒關係,再多自己就無法有足夠休息了。
餵飯也行,只要可以好好吃飯,不要追著喂。
搶玩具是正常的,但是不可以動手打人。
讓自己跟孩子都處於一個舒適的狀態,才能有效的掌控90%。
良性循環
寶寶有好的睡眠,父母才能有好的休息,這樣寶寶休息好了心情好,父母也有體力陪孩子玩,這是一個良性的循環。如果寶寶睡眠很差,寶寶跟父母沒有辦法有足夠的休息,寶寶情緒不好,父母也累,寶寶哭鬧,導致疲憊的父母情緒爆發。
孩子的睡眠問題是我們不能掌控的那10%, 而我們能做到的90%是幫助孩子改善睡眠跟調節自己的狀況。孩子的哭鬧是我們無法掌控的那10%,而我們能做到的90%是讓自己處於一個最好的狀態來應對。
常常看到很多父母,有了孩子後,睡覺也睡不好了,吃飯也沒辦法好好吃飯,臉上就是寫著疲倦。而我發覺這樣的狀況下,很多父母的感受是委屈跟消極。就拿吃飯來說,他們說「孩子坐不住,吃兩口就要起來,我只能追著喂,我也不願意阿,每天自己都吃不了幾口飯」。因為孩子讓他們覺得很疲倦,育兒態度變得非常消極。這樣的父母也就很難談什麼高質量的陪伴了,只有自己有精神了,才能有體力跟心情陪孩子瘋玩。
平衡自己跟孩子,給自己多一點愛,如果你感覺到不舒服,就改變他。
父母跟孩子是相互的,建立起良性循環,育兒才會輕鬆快樂。
Joe爸爸的碎碎念
我老是談要給孩子建立規矩,要有好的作息等等,但是其實我真的可以算是非常縱容的爸爸了,因為我認為孩子小的時候真的是開心最重要,但是這一切都是有底線的。只有在規矩之下,才有自由,不然就亂了。就跟人民要遵守法律一樣,只有在法律保護之下,才能享受自由,不然自己的自由將受到別人的侵犯。
我常在告訴大家,不要焦慮,放輕鬆,其實也是在告訴自己,不要太焦慮了。 我自己也是焦慮父母中的一員,總是擔心這擔心那的。寶寶現在已經一歲8個月了,已經很少夜醒了,我依然還是會半夜醒來幾次,看看他睡得怎麼樣,看看他還有沒有呼吸。
本文由夏天與喬原創,專注嬰幼兒睡眠引導,也分享科學育兒及親密育兒。有任何問題諮詢及交流歡迎私信,未經授權,請勿轉載。內容圖片來自網絡圖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