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食譜:五花八門的烹製方法,魚在唐人刀俎之間變化萬千
在唐朝,食魚之風遍及全國。食魚,不僅是生活富足的象徵,也是待客的必備佳餚,乃至形成一種無魚不成宴的習俗。上至天子,下至百姓都愛吃魚。唐朝政府專門設有「魚師」來專門管理漁業,同時也為皇室供應魚,滿足皇室對魚的消費。各地的草市裡,也存有專門的魚市,平民百姓很輕易的就能獲得魚。唐人食魚,魚餚品種多樣,既有河鮮,也有海鮮,如剪雲析魚羹、虞公段醒鮓、光明蝦炙、浮釀魚、丁字香淋膾、吳興連帶鮓等。魚作為一種食材,逃不了被吃掉的命運。在唐朝食魚之風的影響下,形成了一整套烹製魚的方法,由此展開魚的飲食文化。
薄如蟬翼的魚膾
最有名的烹製方法一定是魚膾,膾,亦為鱠,指把食料細切成絲,一般是指直接食用的生魚片,食膾飲酒的風氣在唐朝極為盛行。對於膾的做法,據《酉陽雜俎》載:「膾法,鯉一尺,鯽八寸,去排泥之羽,鯽員天腮後鬐前,用腹腴試刀,亦用魚腦,皆能令膾縷不著刀。」做魚膾,最好選用一尺長的鯉魚或八寸長的鯽魚,要先切掉排泥用的魚鰭,再從鰓後魚鰭前的位置下刀切割,然後在魚肚子或者魚頭上試刀,因為魚膾很薄,不提前試刀會使魚膾粘在刀上。
魚膾
制膾對魚的品種也有所要求。唐人楊曄撰寫的《膳夫經手錄》中提到:「鱠,莫先於鯽魚,鯿、魴、鯛、鱸次之,鱭、味、魿、黃、竹五種為下。」誠然如此,用鯽魚作膾,受到唐人的一致青睞。李群玉《石門韋名府為致東陽潭石鯽鯰》一詩中寫到,「 疊雪亂飛消箸底,散絲繁灑拂刀前。太湖浪說朱衣鮒,漢浦休誇縮項鯿。雋味品流知第一,更勞霜橘助芳鮮。」直接表明鯽魚作膾,味道在眾魚之上,鮮美無比。還有杜甫的《陪鄭廣文遊何將軍山林》也提到,「鮮鯽銀絲膾, 香芹碧澗羹。」鯽魚雖細刺極多,但其味道鮮美,攔不住唐朝眾多吃貨對它的開發。用鯽魚製作魚膾,更要講究刀工,需切的絲絲分明,這樣才能更好的去盡細刺,以免魚刺影響魚肉的鮮嫩可口,這是唐人在長期的飲食實踐中得出的結論。
魚膾
魚膾的製作極其講究刀工。俗話說膾不厭細,就是說魚膾切的越薄越好,只有極為高超的刀工才能將膾切的很薄。白居易在《春末夏初閒遊江郭》中寫的「 綠蟻杯香嫩,紅絲膾縷肥」,「杜甫的《觀打魚歌》裡有「饔子左右揮雙刀,膾飛金盤白雪高」,這兩首詩都描述了唐人製作魚膾所表現出來的精湛刀工。除了專業廚師之外,擅長制膾的人也不在少數。《酉陽雜俎》中記載了一個叫南孝廉的人,「善斫膾,穀薄絲縷,輕可吹起,操刀響捷,若合節奏」,看得出這個人制膾刀工已然是爐火純青,出神入化。據說唐婦人餘媚娘制膾手藝高超,能「造五色鱠,妙絕一時。」
切魚膾
魚膾切好後還要配上配菜和調料,將如蘿蔔、橘子皮等切絲當作配菜,常見的調料則有蔥、姜、蒜、丁香、芥末、醬油、醋等。提到這裡,大家一定想起了日本的生魚片,在唐朝長達兩個半世紀的統治時間內,日本曾十多次遣派使團來唐朝學文化,恰巧日本關於吃生魚片的歷史記錄最早的也在公元七世紀,可見生魚片是由唐朝傳到日本的。魚膾製成也講究擺盤,成餚後,造型美觀,更能激發人的食慾。同時魚膾也常出現在宮廷宴會中,如五代後蜀君主的寵妃花蕊夫人在《宮詞》裡寫到,「日午殿頭宣索鱠,隔花催喚打魚人」,提到宮廷宴會上魚鱠是不可缺少的佳餚。可見上至帝王將相、下至黎民百姓都對魚膾喜愛得不行。
日式生魚片
不僅如此,魚膾還具有溝通君臣、朋友關係的作用。《酉陽雜俎》記載:「安祿山恩寵無比,錫齎無數,其所賜品目有: ……鯽魚並鱠手刀子。」玄宗賞賜於安祿山鯽魚和鱠手刀子,而鯽魚膾在當時頗為流行,可見玄宗對安祿山的寵愛,魚膾成為加強君臣親密關係的賜品。此外,魚膾還是招待朋友必不可少的必備菜餚,比如韓翃在《宴楊駙馬山池》一詩中提到「 膾下玉盤紅縷細」,魚膾成為宴請朋友時的一道有排面的美味佳餚。 杜甫的《閿鄉姜七少府設膾戲贈長歌》「無聲細下飛碎雪」, 描述了姜侯用魚膾款待自己的場景。再來看李白的《酬中都小吏攜鬥酒雙魚於逆旅見贈》一詩中,「呼兒拂幾霜刃揮,紅肌花落白雪霏」,表明李白也用魚膾來酬謝友人登門拜訪之情。
魚鮓
受唐人上下階層都歡迎的魚製法還有魚鮓。鮓,方法大致是將魚切成薄片,加鹽、酒、香料醃製,與蒸熟的涼飯隔層裝缸發酵,與如今的糟製品有異曲同工之妙;也可不裝缸發酵,如《酉陽雜俎》中記載的「鯉鮒鮓」的製法,「次第以竹枝齎頭置日中,書復為記齎字。」把魚洗乾淨後,再用竹條枝夾住魚頭,使魚頭對準太陽,在陽光下暴曬即可,可謂是手殘黨的制魚福利。
行酒令場景
《唐語林》卷六提到,「方幹貌陋唇缺,味嗜魚鮓。」方幹這人,特別嗜吃魚鮓,為此還曾留下了一個有趣的行酒令。《唐摭言》中記載有,某次,方幹與患有眼病的李主簿飲酒行酒令,作詩譏諷對方:「措大吃酒點鹽,將軍吃酒點醬。只見門外著籬,未見眼中安鄣。」方幹本缺唇,李便回擊道:「措大吃酒點鹽, 下人吃酒點鮓。只見半臂著襴,不見口唇開袴。」措大,指窮光棍。這裡指的是,窮光棍喝酒時只能以鹽作為食物,而奴僕隨從喝酒則可以用魚鮓當菜餚。
魚鮓
在唐朝,魚鮓雖為普通民眾食物,但是喜愛它的人可上至皇帝呢!王維在《贈吳官》中有一句,「江鄉鯖鮓不寄來,秦人湯餅那堪許」,說秦地的湯餅無法與家鄉的鯖鮓相比,暗示了家鄉魚鮓的美味;再有李頻的《及第後還家過峴嶺》,「石斑魚鮓香衝鼻,淺水沙田飯繞牙」,描述了農家石斑魚鮓鮮美,香飄到野,這些詩句都反映出唐朝百姓對魚鮓的喜愛。就算是唐朝皇帝的御膳中,也能經常見到魚鮓的蹤影。如《新唐書》中《宦者傳》的記載:朱全忠反叛朝廷,唐昭宗被迫逃到鳳翔,臨行時攜帶了很多皇家美食。在鳳翔,昭宗將御膳賜給韓全誨、李茂貞等人,李茂貞言「食鯡美」,昭宗告訴他:「此後池魚」。以此看來皇家池沼中養的魚,常被御廚加工成精美的魚鮓。
魚醬
再就是用魚肉做醬。魚醬的做法,根據唐人韓鄂的《四時纂要》中記載,「鯔魚、魦魚第一,鯉、鯽、鱧魚次之。切如鱠條子一鬥,攤曝,令去水脈。即入黃衣末五升,好酒少許,鹽五升,和,如肉醬法。腹腴之出最居下,寒即曝之,熱即涼處。」認為做魚醬,選用鯔魚、魦魚最佳,將魚切成膾狀,之後曝幹水分,放入足量的黃衣、酒和鹽,攪拌均勻就可。魚醬,主要是被當作一種調味品,或是一種醃製的鹹菜,在唐朝並不是很流行,文獻中所記載的魚醬有逡魚醬、鱟醬、縷子醬等。
《酉陽雜俎》的炙肉記載
以上的方法都是生制魚肉,接下來便要提到熟制魚肉的方法。首先是魚炙,在唐朝很受歡迎。炙,即炮肉,不要用到炊具,把肉放到火上燒烤即可。魚炙則是燒烤而成的魚。在祭祀中的魚多用魚炙,《國語·楚語》裡有:「祭典有之曰:國君有牛享,大夫有羊饋,士有豚犬之奠,庶人有魚炙之薦」的文字,《史記》中也有「專諸置匕首魚炙之中以刺王僚」的記載,可見魚炙是人們日常生活中的一種食物。唐朝名醫昝殷《醫食心鑑》記載的鰻鱺魚炙做法為,「治如食法,切作片,炙,著椒、鹽、醬和之調和,食之。」認為炙魚,最好是用《酉陽雜俎》裡提到的魚,把魚切片烤熟,然後加上椒、鹽和醬來調味,味道會更鮮美。據唐朝劉恂撰寫的《嶺表錄異》中記載,唐人常用炙的方法來吃海鮮。
魚羹
通過製作魚羹的方法來食魚方式在唐朝也比較廣泛。羹,指的是用肉或菜調製帶濃鬱湯汁的食物。《太平廣記》裡就有魚羹的記載,「向有人惠雙鯉魚。方欲候翁而烹之。賓虞素嗜魚,便令作羹。」魚羹,做法簡單,不需要繁瑣的程序和工藝,能夠保持魚肉鮮美的味道,在唐朝社會上比較流行,食用範圍遍及社會各個階層。《太平廣記》載:「日炊米兩大斛,魚羹一大鬵。」反映出了唐人食用魚羹多與米飯相搭配。
蓴菜銀魚羹
唐人做魚羹還喜歡用蓴菜燉。蓴菜,又名馬蹄菜,是一種能吃的水生草本植物。北魏賈思勰所著的《齊民要術》有「蓴魚羹」做法的記載,「羹一鬥,用水一升,多著加之,益羹,潔雋甜美,下菜、豉、鹽,悉不得攪,攪得魚蓴碎,令羹濁而不能好。」做魚羹要特別注意水量的使用,除了蓴菜之外,還需要豉、鹽等調料來調味。「蓴菜魚羹」在唐朝非常受歡迎,來看看唐詩裡的記載就知道了,如李郢的《友人使越路過桐廬題江驛》中寫的,「麥隴虛涼當水店,鱸魚鮮美當蓴羹」,再如元鎮《酬友對話舊敘懷十二韻》,「蓴菜銀絲嫩,鱸魚雪片肥」,還有岑參的《送張秘書充劉相公通汴河判官》中寫的 「鱸鱠剩堪憶,蓴羹殊可餐」,從這些詩句中就能感受到鱸魚蓴羹有多鮮美了。
蒸魚
蒸魚的食魚之法在唐朝也存在,如在李郢《陽羨春歌》一詩中寫的,「祝陵有酒清若空,煮糯蒸魚作寒食。」就有唐朝人們寒食節吃蒸魚的習俗,應是提前蒸好,到寒食節這天來吃,畢竟寒食節需要禁火吃冷食。蒸,指把經過調味後的食品原料放在器皿中,再置入蒸籠利用蒸汽使其成熟。《齊民要術》中記載蒸魚法,「鹽和糝,上下與細切生薑、橘皮、蔥白、胡芹、小蒜。置上,篸箬蒸之。」可見,蒸魚挺講究,所用調料還不少。到唐朝時期,調味依舊是這老幾樣。
炸魚
除了炙、羹、蒸之外,魚肉還有煮、烹、湯、煎、燒、炸、臛等幾種常見的烹飪製法。比如烹魚,唐詩裡常見的煮法大都以筍烹魚。白居易有詩《晚夏閒居,絕無賓客,欲尋夢得,先寄此詩》雲,「魚筍朝餐飽」,他的另一首詩《初致仕後戲酬留守牛相公》提到,「炮筍烹魚飽餐後」,都寫了用竹筍烹魚吃的場景。由於地方的風俗和地域環境的不同,唐朝各地的食魚習俗和方法也有所不同,西南人愛吃炙烤,長江下遊區域人們愛吃鱸魚,嶺南一帶人們愛吃海鮮。
水煮鱔段
唐朝也有食療的吃法,魚也是食療食材中的一份子。唐人從大量的生活實踐中了解到了,魚不僅可以治病防病,還可以作為補品養生。《酉陽雜俎》載:「潯陽有青林湖鯽魚,大者二尺有餘,小者滿尺,食之肥美,亦可止寒熱」,這裡就認為潯陽青林湖的鯽魚,不但美味可口,而且還能治寒熱病。另外還有《新修本草》的記載,鯽魚可以治療腸癰,解小兒丹毒等。再來看看作為補品養生的記載,再比如《食療本草》中載:「鱓魚,補五藏,逐十二風邪。」鱓魚,也就是黃鱔。現代醫學證明黃鱔肉富含維生素A、蛋白質等營養物質,且脂肪低,味甘,性溫。吃鱔魚可以治咳嗽,補氣血,除風溼的作用,其所含有的黃鱔色素還可以降低血糖,一看就是對老人非常友好的營養補品。除此之外,鮑魚湯、鯽魚湯等在唐朝都是宮廷制中上等的補品。
炙烤青花魚
五花八門的烹製方法,魚在唐人刀俎之間變化萬千,唐人與魚的飲食文化於此落下帷幕。感謝大家的閱讀,我是作者漁舟,如果喜歡我的文章,歡迎關注我們的企鵝號蘇家酒窖,每天都有最有趣的文化資訊~也歡迎評論留下自己的想法和觀點哦!如果你有想進一步了解的傳統文化內容,也歡迎留言告訴我們,小編會為你「定製」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