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年初,一部《芝麻胡同》火爆晚間檔,流暢的劇情、純正的京腔京韻和民俗風味一下子抓住了觀眾。不論是劇中夫婦間插科打諢的日常,還是應對家裡家外的人情世故,都透著老北京人的幽默、智慧和講究。
劇中嚴家的營生,是芝麻胡同裡一家有著百年傳承史的老字號醬菜鋪,名為「沁芳居」。劇中大量的醬菜鋪行話以及原料採選、踩黃子、聽缸等制醬步驟的描述,可謂妙趣橫生。很多看過的人都不免猜測,嚴振生和沁芳居是否有原型,沁芳居和六必居是否有關聯。然而經小志考究,發現北京歷史上並沒有「沁芳居」這個醬菜鋪,也沒有其他同名商號。
據悉,《芝麻胡同》不是根據真實事件改編,沁芳居的原型也不是六必居,但是一定程度上,沁芳居的設定借鑑了六必居。
然而很多人在追劇之餘,會不禁產生一個疑問:「北京真的有芝麻胡同嗎?」答案是,芝麻胡同確實存在過,而且不止一條。除電視劇「同款」建國門地區的芝麻胡同外,還有兩條分別是交道口地區的黑芝麻胡同和景山街道的汪芝麻胡同。
名為芝麻胡同,但這三條胡同和芝麻還真沒什麼關係,而是和喪葬行業中的紙馬店有些淵源。據傳以前這幾條胡同裡,分別有著羅姓、何姓、汪姓等人,靠著服務於喪葬祭祀的紙馬店而得名。
今兒個,小志就和您說說這戲裡戲外的芝麻胡同。
芝麻胡同
原版的芝麻胡同,舊稱羅紙馬胡同,明朝屬明時坊,清朝屬正藍旗,位於東城區北京站街西側,呈東西走向。東起郵政樞紐西牆,西止北鮮魚巷,南有支巷通蘇州胡同。全長僅69米,寬5米。據《京師坊巷志稿》記載,光緒時改稱芝麻胡同,民國後沿稱。
小志查閱史料,並未發現芝麻胡同中居住過劇中嚴振生那樣的老字號掌柜,但這條胡同裡,卻先後走出了兩位著名畫家。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芝麻胡同內有一處「竹簫齋」,是我國著名國畫家、書法家許麟廬的宅邸。
許麟廬先生1916年出生於山東蓬萊,1945年經國畫大師李苦禪介紹,拜齊白石為師,此後的十三年間一直相伴左右,研墨理紙,深得齊派藝術的真諦,畫藝大成後,以「東城齊白石」名貫京華。
著名畫家黃永玉回憶:許宅位於芝麻胡同8號,獨門獨院,栽種許多花木,院內滿是大大小小的金魚缸。春天養畫眉,夏秋餵蛐蛐,一派悠然景象。
在許老居住於此的歲月裡,東城芝麻胡同許家,成為錢瘦鐵、黃永玉等知名畫家常去的地方。直到1984年,許麟廬先生才從芝麻胡同遷至西便門一帶,後又幾度搬遷,最終竹簫齋於2002年遷至順義。
另一位畫家,就是以畫作《殘冬京華圖》享譽盛名的王大觀。他出生在芝麻胡同裡一戶貧苦的回民家庭,自幼家貧,十四歲就當了鐵路雜工。因其幼年間多次搬遷,最初居於芝麻胡同幾號已無從考證。
多次輾轉的經歷,讓他自小便對平民生活有深入了解和細微體察。一次偶然的機會,他見到了《清明上河圖》的摹本,氣勢恢宏的畫面,啟發了王大觀的靈感。十一二歲時,他便能用毛豆蘸墨,描繪出廠甸廟會街景。
王大觀的繪畫創作態度十分嚴肅,他的巨幅長卷《殘冬京華圖》耗時十年,這幅反映舊京民俗風情的巨作方得問世,王大觀將自己幼年的生活經歷盡收畫中。縱觀其一生,可謂「一生心血賦京華」。
黑芝麻胡同
黑芝麻胡同位於鼓樓東大街南側,呈東西走向。東起南鑼古巷,西止南下窪子胡同。全長265米,寬五米。黑芝麻胡同,明代屬昭回靖恭坊,稱何紙馬胡同。據傳,此胡同有一何姓糊紙馬者,開有一「七巧齋」作坊,故名。後人以其諧音訛稱何芝麻為黑芝麻。民國後沿稱。「文化大革命」中一度改稱輝煌街七條,後恢復原名。
清光緒時期,黑芝麻胡同13號為內務府大臣奎俊的府邸。奎俊,字樂峰,滿洲正白旗人,瓜爾佳氏,蒙古族。歷任四川總督、刑部尚書、吏部尚書、總管內務府大臣等職,他也是清朝著名政治家榮祿的叔父。
此院原為一座帶花園的建築組群,東西四路,南北五進,東部為花園,西部是住宅。作為住宅的13號院建在高臺之上,七級臺階上為廣亮大門一間。門內有一字影壁。院落分為東西兩路。東路一進院倒座房五間,一殿一卷式垂花門,門內正房三間,兩側耳房各一間,正房東北角廊之東牆處,原有屏門可通往東部的花園。西路一進院倒座房九間,北有八間過道房,通過門道進二進院,有一殿一卷式垂花門將二、三進院分隔。
除五進院落的規格外,黑芝麻胡同13號院房屋之簷柱、廊子之廊柱尺寸均超過清《工程做法則例》規定。凡此種種都彰顯出其主人的身份與財力。
民國時期,此院售予曾任國民黨中央執委的顧孟餘,亦被稱為顧孟餘故居。2003年被定為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花園部分現已改為黑芝麻小學。
汪芝麻胡同
汪芝麻胡同地理位置
汪芝麻胡同位於張自忠路南側,東西走向。東起東四北大街,西止南剪子巷,南與汪魏新巷相通。全長436米,寬6米。明代屬仁壽坊,稱汪紙馬胡同。據傳,此胡同內有一汪氏紙馬店而得名。清代屬正白旗,稱汪芝麻胡同。民國後沿稱。
芝麻胡同19號,現為北京市第一幼兒園,其前身為北京市第一託兒所,創建於1949年。解放前,位於東城區乾麵胡同的紅十字會。1954年,遷到此地,改名為北京市第一幼兒園。
除了學校,汪芝麻胡同裡像樣的宅子也有不少,其中35號、45號、49號、53號、56號以及59號都被列為了東城區第二批四合院掛牌保護院落,還有一處汪芝麻胡同28號被列入東城區第三批文物普查項目。
28號院,是奕謨貝子的底邸。貝勒銜固山貝子愛新覺羅·奕謨,是嘉慶帝之皇孫,惠親王綿愉的小兒子。因在惠王府諸子中地位最低,只承襲了個固山貝子的封號。但其實準確地說,這裡僅僅是他的辦公室而已,而真正的奕謨府位於東四九條。
隨著時間的推移、城市的變遷,承載著胡同文化的人越來越少,表現胡同文化的生活方式和建築也越來越少了。一部能反映時代生活的影視作品,細細品味之後,更能感受到它其實也是一種生活理念的傳達。藉由這種形式,一些人觸發了回憶,一些人了解了這其中蘊含的地域文化。
參考資料來源:
[1]《北京胡同志》
[2]《北京市東城區地名志》
[3]《黑芝麻胡同曾住過哪位京城大財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