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落到湖南的肖家福怎麼也沒想到,他有一天還能回到雲南老家,與發小坐在一起曬著太陽細說往事。
今年74歲的他這輩子可以說是命途多舛,8歲時患上眼疾和手疾無錢醫治,15歲時獨自離家流浪,在昆明待了近20年,之後徒步3個月走到湖南流浪至今,一直靠打工或拾荒維持生計。
少小離家老大回的背後,有一個溫暖人心的故事。
本報記者於廣強長沙報導
由於家庭變故,來自雲南的肖家福從15歲開始獨自流浪。他在湖南待了近40年,從青年走向暮年。由於沒有身份證,他去哪裡都要步行。
近日,長沙一名58歲的退休女教師發現了他,主動聯繫了當地政府。隨後,滇湘兩地救助站協作,把老人送回了家鄉,住進養老院。
老人的親屬已經找不到了,但兒時的玩伴還在,經常來看他。「兩位老人坐在院子裡曬太陽,聊得很開心。」工作人員說。
三次來到地下通道勸說拾荒老人
11月27日下午,長沙麓山外國語實驗中學退休教師李樂意出門辦事,路過嶽麓區濚灣鎮高葉塘地下通道,看見一名年紀很大的拾荒者坐在地上。由於要辦事,她給這位老人投了一些錢便匆匆離開。
兩小時後她返回途中,又路過地下通道,遠遠看見老人還在那裡。她前面走著一對母子,小孩四五歲的樣子,手裡拿著兩個蛋糕。母子二人走近老人後,媽媽拍了一下孩子,孩子跑過去把蛋糕送給老人。這時李樂意也走到了跟前。「他伸出手來接蛋糕,手是變形的。眼睛也是紅腫的,連眼睫毛都沒有。」
送完蛋糕的母子離去,李樂意還留在老人身邊,詢問他來自哪裡,怎麼不去救助站,然而對方一句話都不說。李樂意待了幾分鐘,只好離開。
「可心裡一直不安穩,總想做點什麼。」李樂意第二天又來到老人身邊,繼續詢問。一番周旋後,老人終於開口,但只說了一句話:「是雲南巧家(縣)人。」李樂意再問,老人又不說話了。她嘗試溝通10多分鐘無果,只好離開。
11月30日,李樂意第三次來到老人身邊。「這次是專門跑去的,下定決心要勸動他。」她蹲在老人旁邊,反覆勸說:「我是退休老師,我給你錢送你回家。長沙這麼冷,你家鄉巧家那邊暖和些。」對方搖頭,嘴裡發出嗚嗚聲表示拒絕。「那我送你去附近救助站,現在國家政策很好的。」對方依然拒絕。「你這個被子這麼點,太薄了,我送你一個。你拿不動的話我再買個小推車給你。」對方還是拒絕。
「怎麼辦?我沒一點辦法。」李樂意勸了一小時無果,最後無奈地離開。可她不想放棄,她目前唯一知道的就是老人來自雲南巧家縣。當晚,她把老人情況寫信發送給巧家縣政府「縣長信箱」。
讓李樂意吃驚的是,第二天一大早,就有當地救助站工作人員聯繫她。確認情況後,對方立即和長沙嶽麓區救助站取得聯繫,兩地協作,救援立即展開。「想不到這麼快就有結果。」李樂意說。
8歲患上疾病,15歲離家流浪
得知情況後,嶽麓區救助站工作人員立即趕到老人身邊,對其進行勸說,告訴他相關救助政策,並表示政府會給他安置好一切,可老人還是拒絕。工作人員只好24小時守著他,並提供生活物資,慢慢勸。兩天後,老人的抗拒心理慢慢消散,最後同意回老家。
工作人員先把他接回嶽麓區救助站。他們發現老人沒有身份證,所幸此時老人已經願意開口說話。老人說自己叫肖家福,今年74歲,雲南巧家縣人,8歲患上手疾和眼疾沒錢醫治,15歲外出流浪。在昆明待了近20年,之後徒步3個月走到湖南流浪至今。
嶽麓區救助站工作人員介紹,老人雖然患有疾病,但這麼多年一直靠打工或拾荒維持生計。「他很堅強,一直靠自己生活,不偷不搶。」工作人員說,直到2014年,68歲的他由於年邁喪失勞動能力,才不得已乞討度日。肖家福在湖南生活了近40年,其間也碰到很多好心的湖南人。
在詳細了解老人情況後,12月10日,嶽麓區救助站站長譚楚紅和科長吉付林護送老人回雲南老家。「他還說在湖南待了這麼久,有點捨不得。」
兒時的玩伴和他聊起了玩耍時光
接到肖家福老人後,當地救助站立即開展給老人檢查身體、申請落戶等工作。12月14日上午,工作人員要帶老人回村。聽到這一消息,老人非常激動。「他連早餐都不吃了。」巧家縣救助站站長張進寶說。
在工作人員攙扶下,老人坐上尋親的車。途中,肖家福很樂觀,有說有笑,當路過老家一幢又一幢錯落有致的樓房時,他感慨地說:「這是哪裡,我都記不得了。」
張進寶介紹,老人來到村裡,只要遇到人,他都要駐足觀察。可親人已經找不到了,但兒時的玩伴一下子認出他。兩人聊起兒時共同玩耍的時光,老人含淚吐露多年不回家的原因:「我曾多次想回家,但是由於沒有身份證,加之擔心回到家吃住沒有著落。」
據了解,當地派出所已為老人辦理了落戶,老人現在住在當地養老院。張進寶介紹,老人現在在養老院過得很好,兒時的玩伴經常來看他,「兩位老人坐在院子裡曬太陽,聊得很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