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手遊吸金榜單上,《王者榮耀》不再是王者了!
根據市場研究機構Sensor Tower公布的最新數據,自9月28日上市以來僅一個月時間,上海米哈遊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旗下新作《原神》已在全球手遊市場吸金2.45億美元,僅中國市場收入就超過8200萬美元。
由此,這款遊戲超越騰訊《王者榮耀》《和平精英》和「吃雞」PUBG Mobile、任天堂老牌IP「Pokémon GO」(精靈寶可夢GO)和Mixi旗下「Monster Strike」(怪物彈珠)等等一眾作品,成為這一個月內全球收入最高的手遊。
更值得注意的是,這樣亮眼的成績,還是在未計入《原神》在中國大陸及其他地區安卓平臺、全球PC和PS4平臺收入的情況下實現的。
面對這樣的數據,任誰都可以得出一個十分肯定的結論:《原神》火了。
或者說,儘管自發布首個宣傳視頻到遊戲正式上線都在飽受「抄襲」、「國產塞爾達」、「還原神作」等一系列聲音質疑和指責,《原神》還是成為了爆款新品,成功在原本由騰訊、網易兩家巨頭把持的頭部遊戲市場攪弄起一場風雲。
作為《原神》「親爹」,原以「崩壞系列」為手遊玩家所熟知的米哈遊也再一次「出圈」,站到了大眾好奇的目光之前。
發展之初:跟「二次元」死磕
「技術宅拯救世界」——這是一家將這樣一句話作為「公司使命」寫在了官網上的公司。
外行看了似懂非懂:「喔,是個科技公司吧?」內行一看會心一笑:「嗐,老中二病了。」
從主打產品到公司風格,米哈遊幾乎可以算是「二次元濃度拉滿」,就連公司在招聘網站上的簡介,都是用著「魔都」、「肥死宅」、「CP同人祭」這些字眼的「一股清流」。
成立於2012年,米哈遊由蔡浩宇、劉偉和羅宇皓這三名上海交大計算機系的研究生共同創建,當時的啟動資金只有上海市科技創業中心大學生創業基金會「雛鷹計劃」所提供的無息貸款10萬元。
這三個年輕人都是85後,也都是技術宅,還同樣是ACG(動畫、漫畫、遊戲的合稱)愛好者。
抱著「從零開始創建一家世界一流的原創動漫公司」的遠大目標,三人帶著簡單的團隊四處尋求融資,最終獲得了杭州斯凱網絡的青睞,拿到了100萬元的投資。
這是米哈遊歷史上第一筆也是唯一一筆外部投資。
憑藉這100萬元,米哈遊活了下來,並且集中精力開發手遊。很快,他們的第一款作品《崩壞學園》在2012年年末上線,可惜的是,遊戲不溫不火。
來自市場的冷淡反應無疑令米哈遊團隊陷入了焦慮,公司不好看的帳面更是為這一切雪上加霜——2013年全年營收130萬元,扣除各項開支後的利潤僅有28萬。
知難而退去迎合市場,還是堅持「崩壞」咬牙死磕?
米哈遊也曾猶豫過,但結果大家都看到了:《崩壞學園2》在2014年問世,與2016年推出的《崩壞學園3》一起成為了米哈遊種下同一顆種子隨後長成的兩大「搖錢樹」。
上線的頭兩年,《崩壞學園2》實現營收接近翻倍,從2014年的9488.39萬元增長至2015年的1.7億元;《崩壞學園3》的收入則是從2016年的1.5億元暴漲至2017年的10億元。
「崩壞系列」一炮而紅,米哈遊一下子就從一家名不見經傳的小作坊變成了年營收過億的遊戲行業後起之秀。巨額收益給了他們擴張公司的資本,也催生出了一個重大決定——上市。
上市之路:從「崩壞」開始 以「崩壞」告終
憑藉「崩壞」給的勇氣,米哈遊在2017年3月向證監會提交IPO申請,尋求在A股市場上市。若上市成功,米哈遊就將成為A股二次元文化第一股。
更令人意外的是,不同於通常選擇創業板上市的其他遊戲股,米哈遊申報於主板上市。如果一切順利,米哈遊也將創造歷史,成為第一家獨立掛牌主板的、主打二次元市場的遊戲公司。
在外界看來,作為一家在當時剛剛成立五年的年輕公司,米哈遊似乎突然間就把步子邁得太大了。不過,單從財務數據來看,這位「小年輕」又的確具有一定實力。
根據米哈遊在2018年IPO排隊期間更新的最新招股書,2014年-2016年上半年,米哈遊分別實現營收1.03億元、1.75億元、4.24億元,淨利潤分別為0.66億元、1.27億元、2.73億元。
到了2017年上半年,米哈遊的營收則達到5.88億元,淨利潤也迅速增長至4.47億元,其淨利潤率高達76.02%。
毛利率方面,米哈遊沿襲了遊戲行業的一貫「傳統」,在2014年至2017年上半年分別達到80.83%、93.85%、95.08%和96.86%的超高水平。
成績單很靚,但上市並非只看業績這一項。2018年初,證監會曾針對米哈遊更新後的IPO申請提出了多達50個問題的反饋意見,其中一條,也是米哈遊自己深知的「致命傷」——僅有單一IP會否影響未來持續盈利能力。
招股書顯示,《崩壞學園2》在報告期內是米哈遊收入及利潤的主要來源,帳戶數量超過4400萬個,遊戲總充值流水金額超過10億元,2014、2015年期間佔公司主營業務收入的比重分別為99.53%和99.27%。
2016年開始,《崩壞學園3》漸漸接過重擔,逾2200萬個帳戶數量就創造了超過11億元的總充值流水。到了2017年上半年,這款遊戲收入佔到米哈遊主營業務收入的比重在84.41%,成為米哈遊的全新支柱。
公司靠「崩壞」吃飯,但「崩壞」並不是永遠的鐵飯碗。關於這一點,米哈遊也曾在招股書「風險提示」一欄裡坦率承認:
公司發展時間較短,當前主要經營「崩壞」一款IP,得益於對「崩壞」IP的精心創作及運營,公司擁有穩定的核心用戶群體。
若公司後期在「崩壞」IP經營過程中不能準確掌握二次元用戶的偏好變化並創作出二次元用戶喜愛的內容,將導致「崩壞」IP對用戶的吸引力下降,可能造成現有產品用戶流失和盈利能力下降,也不利於新產品的推廣,對公司現有及未來的業績產生不利影響。
這樣的擔憂無疑很現實。畢竟對於平均生命周期較短的手遊而言,在運營了幾年之後,對玩家的吸引力大概率都是會下降的。
具體的數字則更為觸目驚心:從2014年1月到2017年4月,《崩壞學園2》的月新增帳戶數從巔峰時期的350萬個下降到50萬個左右,月新增付費帳戶數和月充值流水金額也呈下降趨勢。
《崩壞學園3》的月新增帳戶數則從2016年10月高峰期的600萬個降至去年6月的約200萬個,月新增付費帳戶數也從2016年高峰期約65萬個降至2017年6月的約15萬個。
誠然,「崩壞系列」IP是米哈遊賴以生存的精品爆款,但如今也只能陷入後繼乏力的泥潭,呈現出獨木難支的窘境。
或是因為如此,2020年9月,米哈遊主動撤回了上市申請,但具體原因不明。苦等三年,以「崩壞」大獲成功開啟的米哈遊上市之路,終究還是以「崩壞」落幕。
《原神》之爭:抹不去的「抄襲」陰影
不過,遊戲之神或許總是公平的。米哈遊在那邊「上市」失意,這邊「上市」卻是春風得意。
就在上述IPO「崩壞」的同一個月,米哈遊旗下最新作品《原神》卻在爭議聲中瘋狂吸金,上市首周在全球App Store和Google Play的收入就已達到6000萬美元,賺了個盆滿缽滿。
這是一款橫跨手機、PC、PS4三大平臺的開放世界動作角色扮演遊戲,也是米哈遊在「崩壞系列」之後製作並發行的首個自研IP遊戲。
玩家可以免費下載遊玩,但遊戲內置手遊用戶熟悉的氪金內購及抽卡系統。美術風格方面,《原神》仍有米哈遊經典的日系二次元風味;至於配音,則有中日多名大牌聲優傾情出演。
據《原神》製作組成員和米哈遊總裁劉偉此前透露,《原神》自2017年1月立項,研發投入資金高達1億美元。
如此高昂的成本實屬業內罕見,玩家也用人氣回報了米哈遊的「燒錢」之舉——早在8月底,全球全平臺預約量就超過了1000萬;到了9月中旬,據遊戲葡萄統計,全球預約人次超過1700萬。
有這麼多玩家「保駕護航」,《原神》能夠順利「C位出道」,也是無可厚非。但值得一提的是,自釋出首部PV至今,圍繞《原神》的質疑聲從未間斷,歸根結底還是兩個字:抄襲。
去年6月,《原神》官方配合預約放出了序章PV「捕風的異鄉人」,向玩家展示遊戲世界觀、戰鬥場景和交互方式。
部分原本興奮的玩家很快發現,從這個視頻的敘事節奏到場景畫面和人物角色的動作風格,都與任天堂神作《塞爾達傳說:荒野之息》十分相似。
左為《塞爾達傳說:荒野之息》,右為《原神》,圖源水印
在隨後開啟的小範圍測試後,看到了實機演示效果的玩家們更是直接炸了鍋:怎麼連《荒野之息》的料理製作、界面UI和音樂風格都直接抄啊,不愧是「還原神作」。
以《原神》LOGO為底板製作的梗圖,意在嘲諷
而《原神》製作組項目負責人在官方論壇和TapTap發表的一篇公告似乎更是「錘」死了什麼:
註:B社,即著名遊戲開發商Bethesda,代表作《上古捲軸V:天際》、《輻射》系列;GTA,即《俠盜獵車手》系列,為R星開發的動作冒險遊戲;BotW,即《荒野之息》
自此,「《原神》抄襲說」甚囂塵上,不忿的玩家與米哈遊的忠實粉絲爭吵不休,有幾次事件甚至達到了「出圈」被路人圍觀的程度。
比如說,在去年的ChinaJoy上,很多人在索尼的《原神》展臺前面高高舉起Nintendo Switch,以示抗議;還有一位微博名為「我的隊友四條狗」的老哥,特意從北京趕到上海當場砸了一臺PS4,表達自己對索尼允許《原神》登錄PS4平臺的憤怒。
圖源:觸樂網
另外一件事則將《原神》的抄襲爭議推向了一個新的階段。
今年3月,鬥魚知名遊戲主播Zard在拿到測試權限遊玩《原神》後,發微博將其稱為「國產塞爾達」。隨後,米哈遊給鬥魚施壓,要求Zard刪除關於《原神》的微博。而Zard則將鬥魚與他之間溝通的截圖發到了微博上,雙方因此交惡。
而在《原神》PC端正式上線之後,有玩家發現,遊戲最新版本當中有一位NPC守衛的名字「振翔」與Zard中文名字十分相似,雙方的糾紛當時就衝上了微博熱搜,引發更多遊戲宅的不滿。
有網友認為,米哈遊這波純屬「碰瓷營銷」,即刻意引導玩家聯想《荒野之息》並藉此炒高自身的熱度。
但不管怎麼說,這一年下來,米哈遊和《原神》始終難以擺脫「抄襲」的陰影。事實上,除了《原神》之外,米哈遊今年推出的另一款新作《未定事件簿》也頻頻被指抄襲卡普空製作的《逆轉裁判》。
可是,在「崩壞系列」已是大廈將傾的時刻,砸了重金和時間成本的《原神》似乎已經沒有退路。未來米哈遊若想重回資本市場,或許正需要《原神》打出一場漂亮的仗。
伴隨著如此多的爭議與挑戰,《原神》和米哈遊究竟能走多遠?市場還需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