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演魏德聖耗費三年與5.3億新臺幣完成了縈繞他心頭十幾年的《賽德克·巴萊》。影片昨夜已經在第68屆威尼斯電影節上映,但影片試映後,華語媒體對其表達的民族仇恨與歷史觀卻有不解。
網易娛樂9月2日報導(文/3pinky) 導演魏德聖耗費三年與5.3億新臺幣完成了縈繞他心頭十幾年的《賽德克·巴萊》。影片昨夜已經在第68屆威尼斯電影節上映,計劃以《太陽旗》和《彩虹橋》上、下兩部在臺灣上映,電影節參賽版本則合併、並剪成150分鐘,即使是縮減版本,這個長度也夠得上「史詩」。但影片試映後,華語媒體對其表達的民族仇恨與歷史觀卻有不解。
魏德聖與製片人吳宇森偕同馬志翔、安藤政信、徐若瑄、温嵐等主演抵達水城,他坦承片中涉及的「霧舍起義」和臺灣原住民的價值觀很難為外族理解,在發布會上也表露自己的動機:「我覺得最難表現的是原住民對日本人愛恨交織的感情,我想用這部電影為臺灣人的心靈療傷。」
魏德勝要給臺灣人上歷史課 愛恨糾結最難拍
《賽德克·巴萊》重現臺灣歷史上著名的「霧社事件」,講述日據時代下,霧社地區馬赫坡社因為不滿臺灣總督府與日據勢力壓迫和剝削而發起反抗。族長莫那魯道帶領族人循著祖靈之訓示,奪回屬於他們的獵場,最終一千多原住民在戰鬥與物資窘困中慘死。
除了涉及史實,影片對原住民的生存狀態也有細緻描寫。而他們對家園、地盤的極度保護、天生好勝善鬥、對祖訓生死觀的完全信仰,都讓並不了解臺灣歷史的人驚訝。魏德聖也表示,即使是臺灣人對「霧社事件」也只是一知半解,「臺灣人對歷史知道得太少,我希望《賽德克·巴萊》能給臺灣人上一次歷史課。」
馬赫坡社的族人與日軍殘殺的場面讓觀眾膽寒,魏德勝也坦言,這部電影最難拍的部分是表現原住民對日本人愛恨交織的感情:「日本人給他們帶來先進的技術,卻霸佔了他們的土地。有人贈你夜明珠,但是踐踏你的家園,你還能感謝他嗎?」他也表示,希望《賽德克·巴萊》「能給臺灣人的心靈療傷。」
吳宇森盛讚原住民英雄觀 一邊監製一邊學歷史
魏德聖表示影片的歷史搜集工程龐大,自己也並不是向來很懂那段歷史,大多的理解是來自父輩的講述:「他們都是那個時期的親歷者,都了解那時候發生的事情。」吳宇森出手為《賽德克·巴萊》製片,也笑稱其實最後反而要感謝魏德聖:「它讓我知道了一段我從來沒聽過的歷史,我從這個片子裡學到了很多。」
談到《賽德克·巴萊》的英雄主義與自己電影裡的英雄,吳宇森謙虛道:「我的英雄是個人的,有浪漫色彩的,這個片子的英雄卻是從人道主義層面出發的,令人感動。」
本文來源:網易娛樂專稿 責任編輯: 王曉易_NE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