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德克巴萊》上映滑鐵盧:賽德克-悲劇

2021-01-12 華夏經緯網

《塞德克巴萊》劇照

  如果不出意外,在出刊的這周,我們想在影院看到《賽德克·巴萊》,已經是件奢侈的事情了。這是件讓人痛心的事情,作為對華語電影關注甚多的媒體,我們一直對華語導演恨鐵不成鋼,但真正等到好電影出現的時候,我們看到觀眾與院線的漠視,卻由衷地感到無能為力。

  首周票房400萬,對於這樣一部電影來說,這個票房數字顯得有些諷刺,我們不願相信我們的觀眾只愛看腦殘的明星秀而對好電影無動於衷,於是一周以來,各路人馬爭相呼籲,甚至有院線積極響應,有人會說這是偽善,這是博口碑,但即使如此,我們也希望這樣偽善與博口碑的人能多些,每個人都能在行動上支持,華語電影才有希望。

  然後,我們不得不再次說,《賽德克·巴萊》是好電影,而且是好看的好電影。我們不希望它出現這樣的悲劇,我們乞盼奇蹟的發生!

  賽德克真相

  這究竟是部怎樣的電影?

  文_朱白

  商業角度

  華人罕見的視覺大餐

  影評人為代表的很多有志之士紛紛叫好,那是不是就意味著《賽德克·巴萊》不是商業片而是文藝片等小眾作品了呢?這裡顯然存在著一個先入為主的誤區,我們觀眾太瞧不起自己的審美了,一旦專業人士叫好必屬難看晦澀之片,這種誤區的存在,直接導致了影評人火急火燎地為該片叫好,但觀眾就是不買帳。

  《賽德克·巴萊》有情懷,但毫無疑問從視覺、故事等來看,它都是當之無愧的優秀的商業片,它具備了商業片的基本條件,即故事通俗易懂、場面好看、高潮跌宕,並且最後有強烈的引起你持久亢奮的結尾。起承轉合一波三折,鬥狠的場面、戰爭的殘酷、彪悍的民風、壯美的風景、激昂的豪情,等等,這樣的高質量商業大片當然不是所謂的單調文藝片能概括的。

  場面上,《賽德克·巴萊》秉承了全球流行的視覺大餐口味,耗時、耗資的場面打造,甚至會令人難以置信這是一部華人導演作品,從故事來說,《賽德克·巴萊》更似一部好萊塢大片。不要被「史詩」、「民族」等詞彙嚇到,你看《阿甘正傳》、《辛德勒名單》等好萊塢高質量大片時,也不會出現難懂、困惑等障礙。

  片名成了恨鐵不成鋼的一大詬病,《賽德克·巴萊》,沒有讓片子更洋氣好賣,反而大家因為不知道這是什麼東西而沒有產生進場觀影的衝動。其實我們觀眾也應該在一股股票房市場創新高的歷史潮流中進步一點了,不能只認「總動員」、「超級」這種俗透氣短的名字啊。我覺得如果改成「賽族崛起」之類的片名,當然有助於忽悠觀眾買票進場,但我們為什麼就不能進步一點點,以至於不會因為一部稍微難懂的片名而放棄接受一部真正的大片衝擊。

  文化角度

  勢必會被寫進華語電影史

  從內容上來看,《賽德克·巴萊》講述的是少數民族地區抗爭外來侵略為自身自由付出慘痛代價的經歷,這既是民族之魂的一次張揚,也是一次人類對悲劇的主動反思。

  世界上有不少可以被徵服的民族,但同時也有一支又一支稱不上絕對力量的主體,但非常頑強冷傲的民族。臺灣地區的賽德克·巴萊正是這樣一個可以被徵服但永不會屈服的民族。以祖先的榮光為耀,以自己的血肉之軀去祭奠,以頑強彪悍的體魄去抗爭,賽德克·巴萊充分地演繹一段稱得上是史詩的壯麗故事。

  所謂可歌可泣的傳奇故事,在片中有一個完整而充分的主題,在更寬廣和宏大的文化背景下,這個故事坦誠並充滿血肉的真實感,幾乎少有人會在觀影之後感到乏味或者不被動容,這種對全人類來說通用的傳奇故事,值得每一個觀眾為之付出票價和時間。

  在主題的展示和整體質量上,《賽德克·巴萊》勢必會被寫進華語電影史,它不僅僅是開年以來最讓人心動的一部華語大片,更是近年來少有能與之相提並論的高質量銀幕作品。

  如果非要拎出一部作品與之對比,《讓子彈飛》從場面和質量與之接近,但《讓子彈飛》那種建立在荒誕和虛構的黑色幽默,遠不如《賽德克·巴萊》壯美中接地氣的紮實給觀眾的衝擊力更強烈。不是《讓子彈飛》輸給了《賽德克·巴萊》,而是後者用內在質量令自己同樣成了一部絕對優質的華語大片。或許可以這樣總結,2012年在張藝謀馮小剛尚未生產出新片,而寧浩又備受爭議和第六代普遍令人失望之際,幸好有這部《賽德克·巴萊》,讓華語電影不至於丟人到極致。

  精縮版對照記

  大陸版更適合觀看

  有識之士一方面在強烈推薦這部臺灣電影《賽德克·巴萊》,一方面在考慮給親友推薦到底是該看藍光DVD四個多小時的臺灣版,還是精縮之後的兩個小時的大陸公映版。其實,這並非一個問題。這次大陸公映的版本,並非因為衝突或者禁忌而被刪減,而是從藝術和觀感上更加接近商業片規律的一次主動行為。從觀影直感來說,大陸精縮版更加情節緊湊、節奏明快,刪掉了不重要的線索和枝幹敘事,保留了原有的主幹,也令整個故事更具衝擊力。

  說實話,如果讓我做主,我會在世上只留這麼一個精縮版的,因為四個多小時的版本與之相比顯得拖沓和沉重,有著不少的屬於導演個人的偏好。如果你只有看一部大片的時間,那麼毫無疑問精縮版是最佳選擇;如果你是電影愛好者,有好奇和探索的品性,那麼四個多小時的臺灣版當然也是必看之品。

  賽德克原因

  是什麼導致了內地之行的滑鐵盧?

  採寫_本刊記者   葉曉萍

  排片少,贏得口碑輸掉票房

  《賽德克·巴萊》登陸大陸遇冷,最直接體現的是普遍排片場次少。5月10日首映全國排片1569場,佔8.78% ,第二天已大幅回落到1239場,佔6.49% ,到15日更只佔全國排片量不到5% 。影院撤場是正常市場行為,這跟場均只有十來人進場的低上座率直接相關,而低上座率,卻也跟部分大型影院甚至沒上片、放映都在非黃金時段直接相關。總之,悲情的《賽德克·巴萊》在戲裡輸掉身體贏得了靈魂,在戲外,卻贏得了口碑輸掉了票房:首周票房只有400萬,網友預測平均票房最終在800萬左右,與必須收回成本的7000萬相距甚遠。更悲催的是,按一般規律如果片子票房不甚理想,在上映後的第二周末就該下了。

  黑暗中仍有一線希望,國內媒體在過去一周少有地集體爆發,在刊物以大篇幅的專題和專欄力挺;更多看過片的觀眾也一秒變成其義務宣傳人員,紛紛在微博上聲援。而某些城市也因導演魏德聖的趕場到訪而場次回溫,比如昆明北辰財富中心影城總經理田再興就表示,保證三家影院排片每天都有六七場,而最多更排到11場,保持兩場黃金時段排片。而參與此片宣發的萬達院線,則宣布從5月16日到24日的一周,將在全國的萬達影城都為《賽德克·巴萊》留一個廳的排映,每天的黃金時段必有場次。而資深發行人、新麗傳媒副總裁張文伯也在微博裡驚呼,市場在變化,這還是第一次。

  宣傳投入有限,戲裡戲外皆悲壯

  作為華語電影近年難得一見「真正的」大片、好片,居然如此遇冷,原因眾說紛紜:比如碰上好萊塢大片的檔期不利,比如盜版在網上流出,比如沒有大牌明星、片名難懂,比如電影的宣傳曝光不足。對於後者,負責《賽德克·巴萊》宣傳的劇角映畫的孔小姐也滿肚子苦水,因為片子是按引進片的規模來宣傳,跟國產大片完全沒法比,該片沒有一塊路牌海報,只在地鐵偶爾播播預告片。

  眾所周知,魏德聖為拍此片把《海角七號》賺到的錢都砸進去、重新變得不名一文,來宣傳時大多只住與其身份貢獻極不匹配的經濟酒店,希望把錢都放在拍戲和宣傳上。事實上,該片宣傳預算仍然相當有限,從某些一線城市發布會規模縮小也可見一斑,但一部電影的宣傳投入成本與其票房收入期望,卻往往成正比。而在人員的投入上,內地以魏德聖為主,其次則是林慶臺(老莫)和林源傑(巴萬)幫忙站臺,而憑第一場出草戲份秒殺女粉絲的大慶只跑了兩三站,本是藝人又口才了得的馬志翔、拿下金馬男配的徐詣凡都沒來,演員中在大陸最有知名度的徐若瑄、温嵐等也沒來。所以,宣傳的力有不逮已在某種程度上預示了票房的悲壯。

  賣點不明,付出熱血換來虛空

  雖然八個月前已在臺灣公映,但《賽德克·巴萊》直到今年四月初才拿到大陸上映許可證,在媒體預熱、消費者接觸的網點宣傳大面積匱乏的情況下,線下的「口碑」成了大陸宣傳方仰仗、導演魏德聖也有底氣的主要宣傳途徑,希望通過慢熱的口碑營銷展示電影的生命力和能量。但當宣傳很大程度只靠人傳人之時,你會告訴朋友《賽德克·巴萊》的賣點是什麼?臺灣原住民抗日故事?戰爭史詩?而當朋友們進一步問你,誰演的?你又如何說服他們,去看一部由牧師和貨車司機主演的「臺灣史上第一大片」?

  片子從拿到批文到上映不過一個月,孫小姐表示因此許多宣傳活動變得被動,包括導演、演員的訪問和檔期安排也很倉促。因此我們可以看到,在導演手記引進大陸、電影正式上片的兩個階段,幕前都主要靠導演魏德聖一個人撐,馬不停蹄地跑十多天、每天換一個城市、每個城市跑三到七家電影院。這些見面會,自然對當地票房、影院的排片場次有直接刺激,但從事廣告業多年的李小姐認為,這些見面會、試映場仍屬於公關性質。的確,最近在每個城市的媒體訪問和見面會上,魏德聖依然要不厭其煩地聊著去年、上一輪已經聊過的話題,而它們又主要集中在影片的精神內核方面,又或是影片之外的花絮,比如借錢、找投資、票房。而電影本身最吸引普通觀眾的商業元素是什麼,場景、配樂、特效、表演?我們很難看到更多介紹。賣點到底在哪裡?這也直接影響到口碑宣傳時,喪失了方向。

  受眾不清,你的獵場在哪裡?

  電影講述的是一百年前的臺灣,有賽德克族原住民與日本人之爭,有所謂野蠻與文明之爭,更有生命和尊嚴之爭,從原版四個多小時剪成大陸版(約等於國際版)的兩個多小時,為的就是節奏更明快,線索和情緒更集中,讓普通觀眾更容易接受。相應地在宣傳方面,《賽德克·巴萊》在臺灣是大眾電影,他們甚至打出了「愛臺灣就不要錯過《賽德克·巴萊》」的口號;但在大陸的普遍層面,它很可能是中小眾電影,而與之相匹配的宣傳角度改變,卻不甚明顯,海報上的口號依然是隔靴搔癢的「臺灣史上第一大片」,再加上「抗日」、「戰爭史詩」之類的元素,或者因審美疲勞而無人問津,又或者有人帶上小朋友懷著看《賽車總動員》的心情來看。

  事實上,此片的主要受眾應該是文化人、白領、高校師生,雖然早在魏德聖三月時為導演手記《和自己的名字賽跑》做宣傳時,已進入各大高校、重要書店、少量企業交流,但在影片正式上映時,卻花了大量工夫地毯式橫掃各大影院,而在目標人群和電影之間的聯動並不明顯。有資深發行人表示,以宣傳大眾電影的方式宣傳中小眾電影,不但會流失掉目標觀眾,而且整體宣傳效果也會被大幅拉低。對受眾的定位不清,還導致了宣傳缺乏針對性,起片時間放在目標人群未有閒暇的周四,也讓如此質量上乘的大片在大陸市場遇挫,殊為可惜。

  賽德克反思

  教訓該讓我們銘記些什麼?

  文_葉曉萍

  大熱臺片,為何總在大陸遇冷?

  近年臺灣電影復興,除了兩岸合拍電影增加之外,大陸也引進了《海角七號》、《雞排英雄》、《愛到底》、《翻滾吧,阿信》、《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殺手歐陽盆栽》、《賽德克·巴萊》等影片。其中最成功的算《那些年》,票房達到7000萬,而在臺灣全島大熱的《海角七號》、《雞排英雄》、《翻滾吧,阿信》卻出師不利;再加上當前的《賽德克·巴萊》,在大陸的首周票房只有400多萬。

  文化差異似乎是最直接、表面的原因。比如大陸人對日本,沒有臺灣人那樣複雜曖昧的後殖民情感;比如大部分大陸觀眾,對閩南方言的接受;比如我們習慣了漢族人、普通話為主流、城市面貌整齊劃一的「創建衛生文明」潮流,不習慣多民族、國籍的人出現公共空間時的繁複多彩……但文化差異似乎還不足以解釋臺片在大陸遇冷,因為每個人都會問,那麼好萊塢電影呢?

  臺灣電影近十多年來的非工業化,更多成為手工作坊產品,而電影在新電影浪潮後,也更傾向於作者電影,而並非純粹的商業類型片。所以它與向全世界輸出產品的好萊塢不同,臺灣電影人太有文化包袱,正如《賽德克·巴萊》也並非一部粗線條的《勇敢的心》或者《阿凡達》,它要表現的不是美國式的反對邪惡不義、拯救弱者的英雄,而是生命、身份、尊嚴、信仰之間的掙扎,這又豈是吃慣了快餐的人能易於接受的?所以臺灣電影在大陸能票房大賣的,只有一部有帥哥有美女、主線講愛情的熱血青春片《那些年》。香港資深發行人楊先生分析,而只有過去的香港、後來的韓國有產品輸出的傳統,他們知道如何製造出口到世界各地都備受歡迎的產品,但臺灣市場和泰國市場太習慣了自給自足,臺片在大陸遇冷很正常。

  事實上,在過去的十多年裡好萊塢大片的引進,國內大片跟風式的鋪天蓋地,其華麗軀殼之積極意義不作贅述,但大陸進電影院的觀眾的口味,也往一味注重視聽感覺享受方向發展,失掉了靈魂。網友「星下獨思」在微博上吐槽:「大陸票房悲劇的主要原因在於導演魏德聖高估了大陸觀眾的觀影水平。大陸電影正處於並將長期處於原始社會中級階段。」

  反觀臺灣,政府電影輔導金在某種程度上保護了電影文化,加上各種電影節,逐漸培養了一批有素養、能判斷好片的觀眾。魏德聖近日在接受採訪時,也強調觀眾是需要培養的。在這一點上,臺灣侯孝賢、蔡明亮哪怕沒市場,但他們依然得到各界的尊重。

  而臺片在大陸遇冷的關鍵原因,是上映檔期。過審、上映時間的一再推後,也導致網絡盜版的流出,這些已經成為無需再述的原因了。

  從《賽德克·巴萊》的受冷,看華語電影的殘缺

  文_朱白

  《賽德克·巴萊》的大陸票房受冷,這僅僅是導演魏德聖個人的一次失敗嗎?當然不是,這也不能看成是臺灣電影在大陸市場的一次試水受阻。我們觀眾不買帳、院線沒信心支持導致這樣一部高質量的華語電影成了好萊塢大片轟炸下的炮灰,應該反思的是我們華語電影的整體困境和殘缺現狀。

  電影環境的構成不只是導演和演員,還有宣傳人員和院線、觀眾等多方個體,電影跟文學等藝術不一樣,它除了具有藝術品的特性之外,它時刻都更是一項工業產物。流水線上的任一環節疲軟都會導致作品的最後不成功。以個人拙見,《賽德克·巴萊》在導演和演員等創作主體上稱得上非常優秀,但它在大陸市場從最開始就暴露了短板,比如宣傳不給力,自我吆喝缺少噱頭,比如除了媒體的分外支持以外,你竟然很難看到這部商業的硬廣告。要知道,真正經得起票房市場考驗的華語電影,無不是要在各大城市投放一定數量的廣告,比如你此時即便事後諸葛亮地看看《讓子彈飛》當初是如何宣傳的,也應該得出廣告對電影這種商品的影響。口碑可以像病毒一樣傳染,但卻無法取代直接強暴你眼球式的廣告衝擊。

  《賽德克·巴萊》的宣傳既不能比《讓子彈飛》下血本,更無法跟《失戀33天》去比用心,它充其量只是「摟草打兔子」的捎帶手商品,既然爹生了但娘不愛,那也就沒什麼好抱怨同學朋友不待見你了。觀眾並非都是有主動消費觀念的群體,他們大多數在無良性引導的情況,選擇在影院門口徘徊然後義無反顧地走進《超級戰艦》的放映廳,也就情理之中了。

  華語電影目前的慘澹環境,尚沒有能力擺脫宣傳而走向正常循環的能力。過於依賴所謂的硬廣告和擠壓式宣傳,當然稱不上是良好的環境。但現狀就是如此,真正的大多數院線電影觀眾還是萎縮在鳥巢裡的雛鳥,你不去一口一口餵他含著大量唾液的食物,他就會餓死在那裡或者誤入歧途。

  除了觀眾在這條工業流水線上顯得不給力之外,我們影評人大聲疾呼這次慘痛地成為了軟塌塌的肉彈—完全成了中看不中用的花架子貨。我們是否也該反思造成此等局面的原因,以及一直以來的殘缺且病態的現實。在很多華語電影上映之際,最不缺少的就是業內人士、媒體專家,還有掌控評論資源的影評人在吐血般地叫好,以至於出現了諸如「交口」之類的反諷名詞。此時影評人為代表的電影上映前值得信任的一群人如果開始反思,那麼說明我們的電影環境以及更廣泛的人心還沒死,它尚且有救。當《戰國》、《白蛇傳奇》這樣的鬼魅作品上映時,如果你沒有實在內容的話,再驚天地泣鬼神地猛烈吹捧,是不是該在沒人的時候狠狠抽自己倆耳光了,這不僅僅是一次反思,更是長久保住我們職業道德不倒和飯碗不丟的必須之徑。

  華語電影的殘缺,不僅僅是導演以及相關創作主體的不足,更多的是觀眾、發行、宣傳、院線、媒體、影評人等多方面的內因造成的,要想排斥掉一個個敗因,我們首先要從反思自我開始。直面慘澹和殘缺,才是面向未來的最好開端。

來源:南都娛樂周刊

相關焦點

  • 《賽德克•巴萊》遭遇內地票房滑鐵盧
    歷時12年打造、投資高達1.7億元人民幣的《賽德克》,首周票房僅400萬人民幣的成績令很多業內人士感到惋惜。目前導演魏德聖正在全國一站一站宣傳,但是除去幾部好萊塢大片的夾擊,同檔期新片也陸續上映,再加上首周票房表現不理想,導致《賽德克。巴萊》目前的場次縮減不少,大部分一線城市的主要影院僅剩早場和晚10點左右的場次,幾乎退出黃金時間場次。與票房相反的,是該片的好口碑。
  • 海角七號與賽德克•巴萊
    很難想像,海角七號如此輕鬆唯美的文藝片與賽德克•巴萊如此凝重的史詩片,竟然都是出自魏德聖導演。海角七號是在2008年夏天上映的,創下了臺灣本土片的票房記錄。當時,魏德聖導演的另一部作品賽德克•巴萊還沒找到投資。
  • 臺影片《賽德克.巴萊》"登陸" 講述少數民族抗日
    臺灣影片《賽德克•巴萊》10日在大陸各大影院上映,講述的是臺灣少數民族賽德克人反抗日據當局殘暴而發動「霧社事件」的故事。  「賽德克•巴萊」為賽德克語,意為「真正的人」。在險惡的日據時代,賽德克人被迫失去自己的文化與信仰,男人必須服勞役而不得狩獵、女人須幫傭不能編織彩衣。
  • 魏德聖,《賽德克-巴萊》等你等了12年
    進入GQ肖像魏德聖專題   背景 《賽德克•巴萊》講的是歷史上的霧社事件。上世紀初,日本人開始覬覦臺灣的自然資源,將原住民的森林和土地收歸己有,沒收槍枝,嚴禁獵首、文面,引發不滿。 《賽德克•巴萊》獲得2011年金馬獎最佳影片,並成為唯一入圍2012年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的華語電影。
  • 血圖騰 最後的賽德克
    這也就可以理解電影在介紹賽德克文化背景和這個民族的特性時用了如此重的筆墨。出草,紋面,茹毛飲血,嗜殺成性一個鮮活的賽德克展現在我們的眼前。影片對於臺灣民眾的反抗只用了短短幾分鐘,這種抵抗是我們所熟知的對於侵略者一個國家人民的抗爭。而賽德克這個尚處於部族群居的落後民族心中自然沒有國家之說,而他們的反抗更多的是對自己信仰的執著堅持,對自己心中完美獵場的守護。
  • 電影:《賽德克.巴萊》
    「莫那:」再二十年就不是賽德克了!就沒有獵場!孩子全是日本人了! 」莫那:「如果說復仇,那是我馬赫坡的事。但是如果要血祭祖靈的話,霧社十二個部落全都要參加!」莫那:「日本人比森林的樹葉還要繁密!比濁水溪的石頭還要多!但我反抗的決心比奇萊山還要堅定!!」
  • 電影《賽德克.巴萊》給人的震撼
    這看起來很傻,明知道會失敗,卻還是拼了命,為的是那份要日本看到的是賽德克尊嚴與驕傲! 賽德克女人們,為了減少對所剩無幾的食物消耗,為了不成為賽德克男人的累贅,集體選擇自殺。
  • 【月】《賽德克•巴萊》|你也能停下來看看花嗎
    像這一類由文明的衝突而引發的歷史事件之中,往往牽扯到許多迷人的元素,即勇猛又悲壯,即退縮又驕傲。題材本身雖然跳不出「壓迫-反抗」的形式化老套路,但這股情感的漩渦,也夠撩人的了。 從影片開頭,賽德克們歡樂而自由的出草開始,殺戮、死亡,一直充斥著鏡頭。但這只是一首持續了幾千年的獵歌,一幅靜止了幾千年的原始壁畫。
  • 《賽德克-巴萊》內地版本出爐 直觀血腥鏡頭被刪
    4月11日,去年斬獲臺灣金馬獎最佳劇情片大獎的《賽德克-巴萊》在北京舉辦媒體看片會。此次看到的版本不同於之前的威尼斯參賽版和在臺灣上映的5小時上下集版,而是由導演魏德聖重新剪輯的內地過審版本,片長兩個半小時。
  • 《賽德克?巴萊》曝史詩版片花 眾多名人鼎力推薦
    陳國富:有靈魂的大片 夏河:臺灣電影因你不止小清新參加電影的眾多名人在首映式之後的採訪中對《賽德克?巴萊》交口稱讚,著名導演、製作人陳國富更是給出了「有靈魂大片」的評價,而知名小說家夏河也非常推薦這部民族抗戰史詩。陳國富:有兩種電影我拍不出,一種是馮小剛的喜劇片,另一種就是像《賽德克?巴萊》的電影。我不羨慕魏德聖,但非常的欽佩他。在《賽德克?
  • 賽德克巴萊影評
    微信ID:HW201242賽德克巴萊影評(一)  今天一口氣看了兩遍《海角七號》導演魏德聖所執導的史詩英雄巨作
  • 電影《賽德克-巴萊》劇情簡介
    有一天他們遇見了來自北方一個信仰太陽的民族,    他們為了彼此的信仰而互相戰爭…    可是他們卻忘了,原來他們信仰的是同一片天空…    賽德克,是一個位於臺灣山區    族裡的馬赫坡社出了一位意氣風發、同樣信仰彩虹的英雄,他是馬赫坡社頭目之子莫那魯道,年少的他在首度「出草」即以迅雷不及掩耳地將兩顆異族的人頭帶回部落裡,從此之後,賽德克部落間無人不知莫那魯道這個名字,而也因莫那的年輕氣盛,種下了他和道澤群部落的鐵木瓦力斯(馬志翔飾)多年深埋的仇恨與對立。
  • 臺灣寫真:走出史詩電影 賽德克青年接續文化命脈
    原標題:臺灣寫真:走出史詩電影 賽德克青年接續文化命脈  中新社臺北12月21日電 題:走出史詩電影 賽德克青年接續文化命脈   中新社記者 劉舒凌 鄭巧   走出史詩電影《賽德克·巴萊》中最勇猛、彪悍的巴索·莫那(主人公莫那·魯道次子)角色,賽德克青年李世嘉返身回到臺灣中心位置的南投縣仁愛鄉。
  • 史詩大片《賽德克.巴萊》對待敵人的仁慈,就是對自己的兇殘
    電影在臺灣上映分為《賽德克·巴萊(上):太陽旗》和《賽德克·巴萊(下):彩虹橋》兩部分。講述發生於1930年臺灣南投的「霧社事件」,賽德克族頭目莫那魯道率領族人三百多名勇士對抗日本三千大軍的故事,頗有斯巴達三百勇士的壯烈!
  • 李光滿影評:臺灣原住民抗擊日本佔領者的震撼大片:《賽德克.巴萊》
    賽德克人相信,有一座靈魂的獵場在彩虹橋的那一端,所有賽德克族勇士都會在那裡相聚,成為賽德克的祖靈,男人們追獵,女人們編織,只有手上有血痕的男人和有老繭的女人才有資格進入祖靈之家。在臉上紋上圖騰,死後進入祖靈之家,是所有賽德克男人和女人的生命追求與寄託。守護祖靈之家,守護靈魂獵場,便成為賽德克男人的責任與驕傲。你是否有一個祖靈之家?你是否有一個靈魂的獵場?
  • 寶島土著的血性抗日史詩-《賽德克.巴萊》
    賽德克下屬12支分部,但彼此並不和睦,經常因爭奪獵場和獵物發生仇殺甚至血拼。影片第一幕,大約莫那17歲那年,剛剛長大成人他隻身跳下水流湍急的澗川,親手砍下敵對部族獵手的頭顱,並於對方火槍林中將一隻戰利品野豬搶走,毫髮無傷,一舉成為賽德克族的勇士,按照風俗獲得了額部和下巴部兩塊深黑豎條狀刺青——血祭祖靈的成人禮。
  • 為什麼《花木蘭》還未上映就遭遇滑鐵盧?
    於2020年9月4日在美國上映,於2020年9月11日在中國內地上映。前期光看主演陣容本來我是非常期待的,但是當看到這部電影的宣傳海報時,我沉默了……有網友說這張海報有點像擺攤賣的DVD封面,我竟然覺得他說的對。
  • 做真正的人----看史詩級抗日劇《賽德克 巴萊》
    這部史詩級電影,電影在臺灣上映將分為《賽德克·巴萊:太陽旗》和《賽德克·巴萊:彩虹橋》兩部分。就像臺灣電影人吳念真評價魏德聖說:他一生最大的夢想,就是電影!所以,賽德克成年男人的標誌就是殺人,家裡就擺放著人的頭骨,那是戰利品,可是那頭骨卻一樣是其他賽德克部族的人的頭骨。
  • 劉德華今年首部內地上映的電影遭遇滑鐵盧,口碑僅有4.8分
    劉德華今年首部內地上映的電影遭遇「滑鐵盧」,口碑僅有4.8分雖然有李麗珍加盟為賣點,但還是讓《熱血合唱團》的境況遭遇了「滑鐵盧」。該片在11月13日在內地上映後,4天才取得2483.6萬元票房,其豆瓣評分也只有4.8分。不得不提的是,其單日票房不僅落後於已經上映了20天的《金剛川》,還一度被動畫片《汪汪隊立大功之超能救援》以及《地獄男爵:血皇后崛起》(已於11月9日上映)的反超。為此,有觀眾感嘆:劉德華與李麗珍也救不了《熱血合唱團》。
  • 吳宇森傳染暴力 《賽德克-巴萊》竟刪130多分鐘
    徐若瑄所代表的賽德克女性溫柔堅毅。  華西都市報電 頂著吳宇森(在線看影視作品)監製,《海角七號》導演魏德聖12年磨一劍的史詩大片《賽德克·巴萊》昨日正式全國上映,雖然此次上映的版本由4小時40分鐘刪減至153分鐘,但電影中所展現的史詩感和勇士們赴死拼搏的動人情節仍讓人感動得落淚。在面對好萊塢電影堅船利炮的夾擊下,《賽德克·巴萊》以熱血之心讓好萊塢見識了一場「野蠻的驕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