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的療愈,需要另一個人的看見

2021-02-17 德瑞姆心理



文 | 周小寬

來源 |周小寬(ID:xiaokuanjoy)


常常有人問我,你做諮詢師累嗎?

那麼多人輪番跟你說那些痛苦、困擾、壓抑、情緒垃圾,你不覺得自己會被影響嗎?

我的第一個反應是,不會。

因為我不覺得那是負面的,我不覺得那是情緒垃圾。

我不覺得我要幫助他們趕走什麼,逃離什麼,我也不覺得我要去改變他們。

我所做的,就是去看見這個真實的他,

看見了那華麗完美的袍子之下,這個人滿目的瘡痍、內心的廢墟、毀滅的怒火、卑微的自我,

在這之後,我仍然在這裡,穩穩地,不帶評判地,共情地,一如既往的在這裡。

去理解就好了。

如果要加一點的話,那就是不只是去理解他,還要去幫助他理解他自己。

讓他,從未被接納、被允許、被承認的那部分,在我這裡,能夠被接納,被允許,被承認。而因此,他能漸漸完成,對自己的接納、允許、承認。

不僅僅是我對來訪者,還有來訪者對自己,再到每個人對自己和他人,這都是通往療愈和解脫之路。

做諮詢這些年,這就是我的初心。


成為諮詢師,走上心理學的道路,實為偶然。

但我想,人活在世界上總要有某種意義感。

說實在的,成為了一個諮詢師,寫作者,看到諮詢、文字、課程能夠幫助到他人,我找到了那種意義感。

人人都有控制。也可能會經歷控制與全能感幻滅的時刻。

那是很多人因此走進了諮詢室的原因。

我曾經歷過這樣的時刻。

我陷入了低谷,信念崩塌,幾乎是抑鬱的程度。

在很黑暗的狀態裡,我曾暗許心願,如果,如果我可以走出這個低谷,如果我能重生,那麼我一定要好好活著,去感受生命的一切,不再苛求控制,不再傲慢執著。

放下了控制,經歷了幻滅,完成了對人生真相本不完美的接納,我漸漸好了起來。

我體驗到了心理學大師榮格所說的,

一個人在一生中,也許會有一次或幾次,經歷信念的崩塌,崩塌後的廢墟,會讓一個人迷茫、懷疑、跌入黑暗抑鬱的低谷,

但如果他能從這崩塌中站起來,重塑一個新的信念,他就獲得了重生。他肯定會比之前,活在那個舊信念裡,更有力量。

我覺得,很有幸,我經歷了這個過程。

也許幸運不是偶然,是為了讓我去做點什麼。

然後我成為了一個諮詢師。

然後我開始心理文章的寫作。

為什麼開始寫作呢?

我想講一個故事,

我有一位來訪者,從外地坐火車來找我諮詢了一次,很可惜,她只出現了一次。

就諮詢而言,一次短到可以說「諮詢還沒開始」。

但是,在這唯一的一次諮詢結束時,她告訴我,「我這段時間一直處在一種很劇烈的感覺裡,覺得自己要崩塌了,我好像碎成了一片一片,我的情緒起伏得厲害,整個人都緊繃著,但是今天諮詢完,我突然有一種,很穩定的感覺。

好像,我又一次站到了地上。謝謝你。」

我想,在這一次諮詢裡,發揮作用的,一定不是我用了什麼方法就幫助她,一次的共情也還遠遠不夠,一次的諮詢也不足以建立長期關係。

一次五十分鐘的時間太短,短到不可能傳授什麼解決問題的方法給她,並令她掌握,那究竟是什麼在這短短的一次諮詢裡發揮了作用呢?

我意識到,比技術比方法都要重要的是——一個諮詢師的內在人格,潛意識中的力量。

「如果,人格可以在諮詢裡被來訪者感受到,能夠令他體驗到力量感,穩定感,能夠幫助他去粘合他碎裂的自我,

那麼人格也同樣可以在文字裡,在聲音裡,傳遞給另一個人。」

所以,我開始寫作。

每一篇文字,都是真誠的,這是我對自己唯一的要求。

我並沒有想到,和預計過,我的文字能夠被那麼多人看見,能夠得到那麼多敞開心扉留著熱淚寫下的,令人動容的回應。

我看到讀者猶如在諮詢中一般,內心固有的認知鬆動,觸摸到自己的創傷,而後看見了它,理解了它,寬容了自己的不夠好和那些攻擊、恨意,

我看到讀者說,「好像被擊中」 「心被戳了一下」 「淚水奪眶而出」 「我的世界讀完文章好像變清晰了,猶如眼前玻璃被擦乾淨了一樣」 「我第一次感覺到我是一個人,我也有存在的價值」……..

於是,反過來我也產生了另一種動力——那就是我從大家的回應裡證實了,原來文字也真的可以在合適的機會下,療愈到一些人,甚至去粘合他們內心的碎片、給他們力量、幫助他們體驗到接納的真實感,讓他們在不知不覺中,潛意識也能開始擁抱不完美的自己。


是的,這就是心理學治癒的地方。

一個人的痛苦,無非是求而不得,無非是得後失去,無非是本以為可控制的卻失控了。

然而,這卻恰恰是生活的真實。

因為被這樣的生活的不完美的真實擊垮,

因為自己完美的幻想被擊碎,

很多人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不知道該以怎樣的身份活著,焦慮、惶恐、自我懷疑和攻擊。

但是,心理學讓大家去解構真相,去看到真實的自己,

去接納消化那一切不完美和缺憾,接納不完美的自己,放下對完美的期待和掌控,

如此,才是人格的成熟,才能與不完美的當下和解,與自己和解。

我們常常會「理想化」某個人某件事,而不自知,也不想知道。

理想化一個人的時候,你以為的那個人,其實並不是那個真實的人本身,

而是你幻想的一個角色。

以愛情為例,

你將你幻想的角色投射到你遇到的一個男人/女人身上,可能他/她有20%的特點是符合這個角色的,

但是如果你仔細去看,你會發現,可能剩下的80%都有問題。

可為了保住自己的理想化,為了快點完成自己的期待,

比如這個時候你非常希望,一下子就能找到你理想中的伴侶。

你特別希望,這次遇到的這個人就是你心目中的那個人,

其實實際情況是,這個人僅僅是在一個你特別需要的時刻,滿足了你的一個渴求,可你卻覺得他是你等待已久的神,能拯救你的全世界。

所以你的潛意識做了一件事,

就是,將剩餘的80%屏蔽掉了。

並將20%擴展成整個人,

你自己靠幻想,填滿了剩餘的80%。

你的幻想,早於偏離了那個人本身。

以愛情為例,我是想說,所有關係皆如此。

我們對伴侶,戀人,孩子,朋友,父母,均有幻想。

如果我們能看到這份真實,我們就接得住關係的幻滅,不會成為關係裡面的受害者,和父母完成分離,放棄理想化的期待,不被創傷定格。

而同樣的,我們對自己也有很多幻想。

我們給自己設定了目標,覺得自己一定要達到,不能接受自己做不到。

但其實,做不到的那個就是真實的你。

如果你看不到這個部分,對自己的要求設定得太高,將一切事情都扛在身上,希望所有人都對你滿意,

那麼最後你會將自己逼到絕境,你會慢慢耗竭。

很多人在關係裡的痛苦,來源於有所期待後,對他人的失望。

很多人面對自己時的攻擊,來源於對有所期待後,對自己的失望。


是的,如果一個人能看到並接納這個真實的不完美的世界,

不再活在父母給自己的完美的設定裡,

可以允許自己在零和一百分之間拿個六十分,甚至在特別弱的地方拿更低的分數,

那麼這個人就能放過自己,就能理解自己,能愛自己。

這就是和解,這就是心理學一再提到的整合。

可是,一個人,沒有力量,是無法去看見真實的。

這種力量,就是一種穩定的接納的人格的力量。

如果不曾從父母那裡被接納,如果父母沒有這種接納的功能,

那麼這個人就沒有力量去接納不完美的自己,

他會極度恐懼,他會在做得不好的時候,體驗到如臨深淵般的毀滅感。

因此,很多人一生都在尋找,可以幫他療愈自己的,變得有力量一些的關係。

這就是,關係的意義。

單靠心理學,無法完成治癒。

單靠諮詢裡的解構、分析,也無法讓一個人去面對真相。

一個人需要被另一個人的人格承託、陪伴著,就像當年剛出生時,媽媽的陪伴一樣,才能不害怕,才能有勇氣去面對,這份世界的不完美的真實。

當我們在關係裡遇到這樣的人,我們也會逐漸被療愈。

當我們在諮詢裡遇到這樣的諮詢師,我們也會慢慢開始療愈自己。

很多人喜歡問方法論,成長沒有哪種方法,照著一二三四做完就能成長。

內心的成長是對心靈去工作。我們最需要的是心靈的體悟。

需要新的體驗和新的感悟。

唯有這些才能覆蓋住舊的體驗和舊的感悟。

你才能完成對潛意識的工作,重塑內在模式,處理創傷,讓人格變得更完整更強大。

*本文作者:周小寬,心理諮詢師、一個溫柔而有力量的陪伴者、看待世界和自我的方式有點特別。首部作品《你不必更好,也很好》正在熱賣。微信公眾號:周小寬(ID:xiaokuanjoy),圖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一個人的療愈,需要被看見。如果你想治癒自己,幫助自己成長,來德瑞姆心理學院學習心理課吧,請「長按二維碼」點擊「閱讀原文」,預約免費試聽課,希望你能在課程裡體驗到被看見,被理解,被接納。

相關焦點

  • 一個人的療愈,需要另一個人的看見|別錯過文末直播通知
    於是,反過來我也產生了另一種動力——那就是我從大家的回應裡證實了,原來文字也真的可以在合適的機會下,療愈到一些人,甚至去粘合他們內心的碎片、給他們力量、幫助他們體驗到接納的真實感,讓他們在不知不覺中,潛意識也能開始擁抱不完美的自己。
  • 【關係療愈】療愈即聯結
    溝通的難題、控制的問題、沒有解決的情緒、用度的爭執、跟親戚不清楚的界限、不實際的期望和限制、性別角色、價值觀衝擊、對子女教育意見的不同——所有這些都在敦促一個人成長。如果沒有關係背景,任何一種療愈都將失去立錐之地。惟有在關係中,我們通過關係的另一方,看見傷口,療愈被有的放矢地呈現。
  • 《一個人的愛情療愈》
    這本風靡全美、影響數百萬人的療愈經典之作《一個人的愛情療愈》可以為那些深陷情感泥淖的人們指點迷津。 本書有兩位作者約翰·詹姆斯和羅素·傅裡曼。約翰是美國傷心療愈協會創辦人,羅素是後來加入的,是協會執行行長。兩人投入傷心療愈行業超過30年的,這也是他們得以協助他人的真正資格和動力。
  • 高維意識:心之見-療愈
    今天我來聊一聊心之見-療愈。我們之前有和大家說過,其實沒什麼需要療愈的,只需要意識不斷拓展覆蓋就好。可是所有的節點都需要過程。有些過程是一些小夥伴靈魂層面想要體驗的。那麼我們今天就來講講過程中關於療愈的部分。什麼是療愈,療愈就是心之見,療愈是需要被看見的部分,一旦被看見,療愈自動發生,一旦被看見,能量自動和解。那麼這個過程是如何發生的呢?
  • 腐爛神的療愈:《千與千尋》
    看到了就跑,不是面對,跑的方式有看見腐爛神就逃掉,躲得遠遠的,或者乾脆醒過來不去面對,說廢話轉移話題。看到了就拒絕也不是面對,電影裡的大大小小任務動物把腐爛神往外推。哄騙也不是面對,湯婆婆在屋裡騙腐爛神,為了掩飾自己的害怕和沒辦法,就哄。我曾經治療一個人在夢者遇到一個骯髒的流浪人,他就哄哄他說讓他等著自己回家給他拿吃的,結果一去不回,和我說的時候還很得意。
  • 療愈水晶 | 愛是一個人最強大的武器
    包括跟你業力關係深厚的靈魂,對方在做一件事的時候,你可能感受不到對方做事的初心,但是你會感覺到你面對這個感受時候的感受,有的時候就會產生偏差,這個時候我們需要做的還是調整自己。所以你需要去看到你的感受是真實的,但是那是中正的嗎?如何回到中正的、沒有偏差的感受裡去?或許你就能感受出「什麼是真正的愛」。
  • 【水晶療愈】15位大天使療愈與水晶淨化方法
    所以,如果你需要修護在與個人或工作關係中的任何誤解,祈請他。1. 名字的意義:看見神的人,有著清楚看見的能力2. 特長:治療焦慮並帶來平靜3. 光暈顏色:淡綠色4. 對應水晶:綠色螢石5. 天使訊息:鍾愛的人、轉換職業、寧靜6.
  • 一個人用愛情毀滅另一個人很簡單
    有人覺得單身一輩子很可怕,人總有軟弱的時候,需要人陪的時候沒有一一個人在身邊。有人覺得如果找不到自己很愛的人,寧願單身一-輩子。其實,你真的不用擔心。二十幾歲是最好的年紀,如果沒有找到喜歡的人,不妨一個人去看看世界。沒有哪規定說人這一生必須要 經歷婚姻的,你努力掙錢,你漂亮又有趣,你把一一個人的生活過得有聲有色。
  • 童年創傷對一個人的影響有多大?怎樣自我療愈童年創傷?
    01童年創傷對一個人的影響有多大?你能想像嗎?怎樣自我療愈童年創傷?療愈童年創傷,療愈受傷的內在小孩,並沒有那麼難,只需要我們帶著一點耐心、一點愛心、一份堅持。以下療愈童年創傷的四個步驟,就像一扇療愈童年創傷的大門:打開那扇門,看見問題,直面問題,解決問題。對於很多的童年創傷,比如童年缺乏愛、呵護,以及受到的不公與評判,都有很大幫助。
  • 《月上重火》:愛情裡,總會有一個人溫暖另一個人
    倆個人還時不時鬥下嘴,讓看的人都恨得心痒痒的。可愛情本來就是這樣的,一個人需要溫暖,另一個人給予溫暖。一個人需要愛,另一個人就會給予愛。從來不曾要求自己的付出,就會有回報。從小心底缺少的東西,長大了就會越來越需要。即使,知道自己是不對的。可也想好好愛一回,有一個自己想要保護的人。愛情很簡單。上官透把重雪芝帶回月上谷後,為了她,給了毒王丹,還特意不見她。但就是角落裡,靜靜地看著。他說,流浪,一個人就夠了。重雪芝認識到自己被拒絕後,傷心不已。上官透只說一句,「別鬧了」。
  • 最遠的旅行,是從一個人的心到另一個人的心
    你知道嗎,最遠的旅行不是從自己的身體到自己的心,而是從一個人的心到另一個人的心,堅強不是面對悲傷不流一滴眼淚,而是擦乾眼淚後,微笑著面對今後的生活。我們不快樂,是因為困在對昨天的遺憾中,活在對明天的迷茫裡。
  • 《突然就走到了西藏》:陳坤的療愈人生,看見一個真實的陳坤
    陳坤療愈人生的真實展現也是對其他人生命的善意關照。 閱讀這本自傳,我們可以了解到陳坤童年時期、大學時代、演藝階段、行走西藏等不同人生階段的經歷和體悟,也能看到陳坤如何療愈自己,以及由己及人的善意之舉。讀完這本書,了解了陳坤這些年做的事情,我找到了療愈人生的過程與意義:1、看見真實的自己;2、療愈自己;3、療愈他人。 陳坤雖然是一個大明星,但貧窮、父母離異佔據了他的童年,儘管長相帥氣,演藝事業發展異常順利,但童年埋下的自卑和脆弱在他心裡早已生根發芽。
  • 一個人的非零和正是另一個人的零和
    然而,人們不需要太過憤世嫉俗也可以想像得到,上層階級從中搜刮的絕不止一點點好處。(美索不達米亞一家國家釀造廠的泥板上記錄稱,有一名官員順手拿走了35桶啤酒。我懷疑數字遠不止如此。) 完全不令人驚訝的是,古代文字帶來的益處可能全都集中在社會金字塔的頂端。新技術所帶來的力量通常都歸屬於那些掌握著這門技術的人。
  • 失戀分手的你不要害怕,請給自己一場自我療愈
    這本書叫做《療愈分手之痛》,希望你能給自己一場自我療愈。一是作者概述了療愈之路包括三個主要方面:一是善待自己。很多人從童年開始,就一直把別人放在第一位,總是去照顧別人的感受,尤其是從小需要照顧父母感受和情緒的孩子,他們已經在多年的關係互動中養成了掩飾自己真實感受和表達真實需求的習慣。在最哀傷的此時此刻,要學會把自己放在第一位。
  • 原創|怎樣療愈內心的匱乏?
    我知道,這是一種病,需要自我療愈。06但要怎麼療愈?很簡單,不是去否定它,也不是去讚美它,只需要看見它。當我對太太發脾氣,提醒她要看到我的這一匱乏時,就是發出了自我療愈的邀請。太太收到了我發出的訊息,正視並尊重了我的匱乏,就是幫我完成了自我療愈。
  • 真正的療愈發生在"空"之中 ​
    看見即療愈一:全息深度療愈情緒釋放二:隱藏在潛意識中的情緒能量潛意識的力量檢視你潛意識中限制性的信念系統看見即療愈療愈發生在空性中三:療愈師的基礎準備,意識的擴展。當一個人處於絕望中,你會想要支持他,講一些你知道的道理。但事實上,他所需要的就是空間和勇氣,去跟本然所是在一起,將充滿愛的覺知帶入本然所是之中。
  • 療愈能量身 | 讓生命從卡困走向流動
    脈輪是不同層面之間的門戶,透過脈輪這些中心點,某一層面的活動(如情緒與思想)得以連結並涉入另一層面(例如我們的身體)。這樣的互動又會涉入我們與他人的互動,因此而影響了另一層面,也就是我們外在世界的活動。舉個例子,恐懼的情緒經驗與第一脈輪相關。恐懼以特定方式影響我們的身體——我們會感到胃不舒服、呼吸急促,手和聲音也可能顫抖。
  • 心靈療愈的過程
    也就是說,對於一些「創傷」很重的個案,在療愈心靈的開始階段讀只是一些書,重複一些語言,很難「戰勝」曾經慘痛的事實。就如,傷口明明已經很重,需要做手術來徹底處理創傷,但是如果你只在它表面纏上了紗布。結果呢?傷口逐漸腐爛變的更重,乃至危急生命。當文字,言語,變為我們的一種體驗時才會發生作用。
  • 騰訊音樂娛樂集團攜手武志紅看見心理平臺 音樂療愈直播4月7日上線
    隨著專輯的發行,4月7日20:00,騰訊音樂娛樂集團還將聯合著名心理諮詢師武志紅旗下的看見心理平臺,以「讓音樂打開心門」為主題在QQ音樂及武志紅心理app進行線上專場直播,帶領大家走進音樂的療愈星球。今年,在音樂中獲得療愈的孩子們開始綻放,用音樂語言撫慰飽受疫情困擾的億萬國人。在第13屆國際自閉症關愛日當天,一場《輕輕敲醒沉睡的「星」靈》 8小時不間斷鋼琴接力演奏線上音樂會盛大舉行,周博涵等多位參與《繁星與少年》專輯錄製的鋼琴少年公益助陣,讓大眾看到了他們在沉默背後的努力和與常人無異的另一面。
  • 12星座療愈天賦清單,送你.嘗過了凱龍星的苦,都得到了它的甜.
    但我覺得,它其實只是我們在許多層次上無法忽視的實際需要。就像當一個人身體上的痛苦來臨,我們不管是調整生活方式還是求醫治療,都是一種正常平凡的需求,不是只有「意志軟弱的人」才會需要。關於療愈的含義,我比較喜歡中醫的說法——「調常」。我們不是為了和痛苦一直對打而療,也不是為了頭頂升起療愈的聖光,只是想要回歸安然平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