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周小寬
來源 |周小寬(ID:xiaokuanjoy)
常常有人問我,你做諮詢師累嗎?
那麼多人輪番跟你說那些痛苦、困擾、壓抑、情緒垃圾,你不覺得自己會被影響嗎?
我的第一個反應是,不會。
因為我不覺得那是負面的,我不覺得那是情緒垃圾。
我不覺得我要幫助他們趕走什麼,逃離什麼,我也不覺得我要去改變他們。
我所做的,就是去看見這個真實的他,
看見了那華麗完美的袍子之下,這個人滿目的瘡痍、內心的廢墟、毀滅的怒火、卑微的自我,
在這之後,我仍然在這裡,穩穩地,不帶評判地,共情地,一如既往的在這裡。
去理解就好了。
如果要加一點的話,那就是不只是去理解他,還要去幫助他理解他自己。
讓他,從未被接納、被允許、被承認的那部分,在我這裡,能夠被接納,被允許,被承認。而因此,他能漸漸完成,對自己的接納、允許、承認。
不僅僅是我對來訪者,還有來訪者對自己,再到每個人對自己和他人,這都是通往療愈和解脫之路。
做諮詢這些年,這就是我的初心。
成為諮詢師,走上心理學的道路,實為偶然。
但我想,人活在世界上總要有某種意義感。
說實在的,成為了一個諮詢師,寫作者,看到諮詢、文字、課程能夠幫助到他人,我找到了那種意義感。
人人都有控制。也可能會經歷控制與全能感幻滅的時刻。
那是很多人因此走進了諮詢室的原因。
我曾經歷過這樣的時刻。
我陷入了低谷,信念崩塌,幾乎是抑鬱的程度。
在很黑暗的狀態裡,我曾暗許心願,如果,如果我可以走出這個低谷,如果我能重生,那麼我一定要好好活著,去感受生命的一切,不再苛求控制,不再傲慢執著。
放下了控制,經歷了幻滅,完成了對人生真相本不完美的接納,我漸漸好了起來。
我體驗到了心理學大師榮格所說的,
一個人在一生中,也許會有一次或幾次,經歷信念的崩塌,崩塌後的廢墟,會讓一個人迷茫、懷疑、跌入黑暗抑鬱的低谷,
但如果他能從這崩塌中站起來,重塑一個新的信念,他就獲得了重生。他肯定會比之前,活在那個舊信念裡,更有力量。
我覺得,很有幸,我經歷了這個過程。
也許幸運不是偶然,是為了讓我去做點什麼。
然後我成為了一個諮詢師。
然後我開始心理文章的寫作。
為什麼開始寫作呢?
我想講一個故事,
我有一位來訪者,從外地坐火車來找我諮詢了一次,很可惜,她只出現了一次。
就諮詢而言,一次短到可以說「諮詢還沒開始」。
但是,在這唯一的一次諮詢結束時,她告訴我,「我這段時間一直處在一種很劇烈的感覺裡,覺得自己要崩塌了,我好像碎成了一片一片,我的情緒起伏得厲害,整個人都緊繃著,但是今天諮詢完,我突然有一種,很穩定的感覺。
好像,我又一次站到了地上。謝謝你。」
我想,在這一次諮詢裡,發揮作用的,一定不是我用了什麼方法就幫助她,一次的共情也還遠遠不夠,一次的諮詢也不足以建立長期關係。
一次五十分鐘的時間太短,短到不可能傳授什麼解決問題的方法給她,並令她掌握,那究竟是什麼在這短短的一次諮詢裡發揮了作用呢?
我意識到,比技術比方法都要重要的是——一個諮詢師的內在人格,潛意識中的力量。
「如果,人格可以在諮詢裡被來訪者感受到,能夠令他體驗到力量感,穩定感,能夠幫助他去粘合他碎裂的自我,
那麼人格也同樣可以在文字裡,在聲音裡,傳遞給另一個人。」
所以,我開始寫作。
每一篇文字,都是真誠的,這是我對自己唯一的要求。
我並沒有想到,和預計過,我的文字能夠被那麼多人看見,能夠得到那麼多敞開心扉留著熱淚寫下的,令人動容的回應。
我看到讀者猶如在諮詢中一般,內心固有的認知鬆動,觸摸到自己的創傷,而後看見了它,理解了它,寬容了自己的不夠好和那些攻擊、恨意,
我看到讀者說,「好像被擊中」 「心被戳了一下」 「淚水奪眶而出」 「我的世界讀完文章好像變清晰了,猶如眼前玻璃被擦乾淨了一樣」 「我第一次感覺到我是一個人,我也有存在的價值」……..
於是,反過來我也產生了另一種動力——那就是我從大家的回應裡證實了,原來文字也真的可以在合適的機會下,療愈到一些人,甚至去粘合他們內心的碎片、給他們力量、幫助他們體驗到接納的真實感,讓他們在不知不覺中,潛意識也能開始擁抱不完美的自己。
是的,這就是心理學治癒的地方。
一個人的痛苦,無非是求而不得,無非是得後失去,無非是本以為可控制的卻失控了。
然而,這卻恰恰是生活的真實。
因為被這樣的生活的不完美的真實擊垮,
因為自己完美的幻想被擊碎,
很多人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不知道該以怎樣的身份活著,焦慮、惶恐、自我懷疑和攻擊。
但是,心理學讓大家去解構真相,去看到真實的自己,
去接納消化那一切不完美和缺憾,接納不完美的自己,放下對完美的期待和掌控,
如此,才是人格的成熟,才能與不完美的當下和解,與自己和解。
我們常常會「理想化」某個人某件事,而不自知,也不想知道。
理想化一個人的時候,你以為的那個人,其實並不是那個真實的人本身,
而是你幻想的一個角色。
以愛情為例,
你將你幻想的角色投射到你遇到的一個男人/女人身上,可能他/她有20%的特點是符合這個角色的,
但是如果你仔細去看,你會發現,可能剩下的80%都有問題。
可為了保住自己的理想化,為了快點完成自己的期待,
比如這個時候你非常希望,一下子就能找到你理想中的伴侶。
你特別希望,這次遇到的這個人就是你心目中的那個人,
其實實際情況是,這個人僅僅是在一個你特別需要的時刻,滿足了你的一個渴求,可你卻覺得他是你等待已久的神,能拯救你的全世界。
所以你的潛意識做了一件事,
就是,將剩餘的80%屏蔽掉了。
並將20%擴展成整個人,
你自己靠幻想,填滿了剩餘的80%。
你的幻想,早於偏離了那個人本身。
以愛情為例,我是想說,所有關係皆如此。
我們對伴侶,戀人,孩子,朋友,父母,均有幻想。
如果我們能看到這份真實,我們就接得住關係的幻滅,不會成為關係裡面的受害者,和父母完成分離,放棄理想化的期待,不被創傷定格。
而同樣的,我們對自己也有很多幻想。
我們給自己設定了目標,覺得自己一定要達到,不能接受自己做不到。
但其實,做不到的那個就是真實的你。
如果你看不到這個部分,對自己的要求設定得太高,將一切事情都扛在身上,希望所有人都對你滿意,
那麼最後你會將自己逼到絕境,你會慢慢耗竭。
很多人在關係裡的痛苦,來源於有所期待後,對他人的失望。
很多人面對自己時的攻擊,來源於對有所期待後,對自己的失望。
是的,如果一個人能看到並接納這個真實的不完美的世界,
不再活在父母給自己的完美的設定裡,
可以允許自己在零和一百分之間拿個六十分,甚至在特別弱的地方拿更低的分數,
那麼這個人就能放過自己,就能理解自己,能愛自己。
這就是和解,這就是心理學一再提到的整合。
可是,一個人,沒有力量,是無法去看見真實的。
這種力量,就是一種穩定的接納的人格的力量。
如果不曾從父母那裡被接納,如果父母沒有這種接納的功能,
那麼這個人就沒有力量去接納不完美的自己,
他會極度恐懼,他會在做得不好的時候,體驗到如臨深淵般的毀滅感。
因此,很多人一生都在尋找,可以幫他療愈自己的,變得有力量一些的關係。
這就是,關係的意義。
單靠心理學,無法完成治癒。
單靠諮詢裡的解構、分析,也無法讓一個人去面對真相。
一個人需要被另一個人的人格承託、陪伴著,就像當年剛出生時,媽媽的陪伴一樣,才能不害怕,才能有勇氣去面對,這份世界的不完美的真實。
當我們在關係裡遇到這樣的人,我們也會逐漸被療愈。
當我們在諮詢裡遇到這樣的諮詢師,我們也會慢慢開始療愈自己。
很多人喜歡問方法論,成長沒有哪種方法,照著一二三四做完就能成長。
內心的成長是對心靈去工作。我們最需要的是心靈的體悟。
需要新的體驗和新的感悟。
唯有這些才能覆蓋住舊的體驗和舊的感悟。
你才能完成對潛意識的工作,重塑內在模式,處理創傷,讓人格變得更完整更強大。
*本文作者:周小寬,心理諮詢師、一個溫柔而有力量的陪伴者、看待世界和自我的方式有點特別。首部作品《你不必更好,也很好》正在熱賣。微信公眾號:周小寬(ID:xiaokuanjoy),圖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一個人的療愈,需要被看見。如果你想治癒自己,幫助自己成長,來德瑞姆心理學院學習心理課吧,請「長按二維碼」點擊「閱讀原文」,預約免費試聽課,希望你能在課程裡體驗到被看見,被理解,被接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