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喀什地區麥蓋提縣庫木庫薩爾鄉託萬哈迪勒克村(以下簡稱「託村」),地處塔克拉瑪幹沙漠邊緣,全村208戶村民中,有203戶是維吾爾族。然而,這群維吾爾族鄉親們卻有一個漢族「帶頭人」。他就是託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黃英傑。
在黃英傑帶領下,這個昔日的貧困村,如今已通了柏油路,家家住進新房、戶戶通了水電,村民人均年純收入從2008年的3300元增加到2019年的10460元。談起村裡發生的變化,維吾爾族鄉親們都說:「多虧我們的好書記黃英傑!」
村裡的主心骨
1990年,17歲的黃英傑在高考落榜後,跟隨親戚從四川老家來到新疆麥蓋提縣打工。他至今不能忘記:「剛來村裡時,我很窮,鄉親們送我吃、供我住,這恩情我一輩子也忘不了。」
1997年,在託村村民的幫助下,黃英傑順利承包了80畝荒地,還被允許緩交租金。「更讓我難忘的是,老黨員買買提·吾守爾從銀行貸款1600元給我用。」黃英傑說,這筆錢算是他發家致富的啟動資金。
在託村安下家後,頭腦活泛的黃英傑不斷在沙漠上種樹、墾荒,一點一點將沙漠改良成耕地。到2005年時,他手裡已經有了300畝土地,每年收入約10萬元,成為託村的富裕戶。
紮根託村的日子裡,黃英傑與維吾爾族鄉親們互幫互助、不分彼此,結下了深厚的情誼。2006年,鄉親們推選熱心能幹的黃英傑做村委會副主任。當時,村幹部的月收入不到100元,家人和朋友都認為這個差事錢少活多,都勸他不要接。但黃英傑二話沒說就走馬上任了,他說:「做人不能忘恩,從鄉親們那兒欠下的情,我要湧泉相報。」
當時,村裡生產條件很差,基本沒有大型農機具,農產品增產增收一直存在困難。為此,黃英傑向親戚朋友借錢,帶頭購買一輛東風104大馬力拖拉機和一輛504中型拖拉機,幫助有需要的村民開展農業生產犁地、耕種。
多年來,託村村民大都以種植棉花為生,棉花收成直接關係到家裡的光景。黃英傑積極向村民宣傳科學種田相關知識,講解棉花生長過程中科學施肥的重要性。在他的帶動下,村民們開始學著在棉花地裡施用化肥,當年畝產就由原來的200公斤增加到260公斤。
2008年,作為村裡的主心骨,黃英傑毫無爭議地被村民們推選為託村黨支部書記。
百姓致富的領頭人
上任後的黃英傑,沒有辜負群眾的信任。他始終認為:「做好群眾工作,就是要實事求是,為老百姓的切身利益著想。」
當時,村裡水利基礎設施比較落後,農田灌溉用水嚴重不足,黃英傑下定決心改變村裡的灌溉窘境。為此,他積極爭取鄉黨委、政府幫扶政策,得到9萬元資金支持,加上村民籌集的部分資金,確保了水渠修建工程順利開工。工程竣工後,徹底解決了5200畝耕地澆水難的問題。
村裡的路坑坑窪窪,載重4噸的拖拉機最多能拉出去1噸貨物。深知「想要富先修路」的黃英傑,於2011年在村裡發起了募捐倡議,並親自帶頭捐款5000元,其他村民也捐了起來,很快湊齊了5萬元修路款。2012年6月,一條幫助村民致富的柏油路終於修通了。
為村民增加收入,一直是黃英傑心心念念的事情。2009年,他發現核桃市場需求量大,而且符合當地種植條件,便積極向村民推廣,並協調農村信用社為農戶擔保貸款40萬元。通過3年努力,全村的核桃種植面積達到3800畝,2013年掛果率達到了100%,林果業成為村裡新的支柱產業。
現在,黃英傑又把庭院經濟建設作為改善居住環境、節省生活開支、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舉措,按照「前院、中園、後圈」的模式,引導扶持村裡低收入家庭發展庭院經濟、精品果園和畜牧業。
「他把村民當成了親人」
心懷對鄉親們的感恩之情,黃英傑把村民當成了親人,只要群眾有困難,他都會想方設法幫助解決。
村民吾斯曼·斯依提的兒子出了車禍,黃英傑不僅包車把傷者送往醫院,還墊付了7000元醫藥費;左拉古·阿布拉家有兩個孩子在烏魯木齊上學,春耕又趕上開學,一家人陷入困境,黃英傑又爽快地幫他家解決了3200元的生產資料……村民們說:「黃書記為村民做過的好事,多得如同道路兩旁的沙棗花,數也數不清。」
在解決群眾問題上,黃英傑堅持「一碗水端平」甚至「心眼偏向群眾」。管水、分水是「大事」,就是要讓群眾先澆,黨員幹部後澆,而黃英傑總是最後一個;發放扶貧資金,落實惠農政策更是「大事」,黃英傑帶著村幹部挨家挨戶看實情,徵求意見,保證讓最需要的人先得實惠。
黃英傑用點點滴滴的努力,贏得了鄉親們的信任與愛戴。2016年,黃英傑當選庫木庫薩爾鄉副鄉長兼託村黨支部書記。得到消息後,村民們紛紛跑去向村主任依明·買買提說:「如果調走黃書記,我們可不答應。」
作為一名基層黨員和村黨支部書記,黃英傑用赤誠和奉獻架起了民族團結的連心橋,讓「團結之花」在塔克拉瑪幹沙漠邊生根發芽、絢麗盛放。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