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任公僕,我在一個北方小城裡,是一名銀行職員。
我是2003年開戶的。工作幾年手下攢了些錢,就想著進股市試試水。
當時正好有一位同事,給我推薦了第一隻股票,叫聖農發展,說這隻股票是給肯德基、麥當勞提供原材料的,覺得潛質不錯,就聽他的買進去了,賺了6000塊錢,特別有成就感,用這筆錢請了給我推薦股票的同事吃飯喝酒。
中間市場有些波動,就沒太敢進入。等到再次感覺到行情到來的時候,已經是2005年了,趕到6214點之前,我在股市投入2萬多,賺了5000多塊錢,基金投入3萬多,也賺了5000多塊錢,對市場就越來越有信心了。
之後膽子越來越大,從幾萬塊錢陸續追加投入到二三十萬,從單純用自己的錢炒股到借朋友的錢炒、加槓桿炒,資本金加到了70多萬,最輝煌的時候是在2015年上半年直接翻倍到150多萬。後來的情形大家也能想到,從三位數一路賠到兩位數,最後在股本回到二三十萬的時候,再不敢玩兒了,就退出了!
我最深刻的感悟是,炒股不僅僅是投入資本金,還需要大量的精力去研究。我從進入市場到最後撤出市場,一路都是在聽別人(「消息股」)盲目跟風,從來沒認真思考過一個公司到底好與不好,也沒想過一隻股票漲跌背後的邏輯。如果再給我一次機會,我覺得我可能不會再進入股市了!還是應該把專業的事交給專業人去做!
我期待中國資本市場能發展得越來越好,不僅為普通百姓提供財富增長的機會,也能更多的為中國實體經濟發展帶來支持!
【大事記】
2003年:中國股市裡,機構投資者力量開始顯現
1月13日,滬市首筆大宗交易誕生。證券品種為02國債,成交數量2萬手
4月4日,滬深交易所明確警示退市風險將啟用*ST標記
7月24日,全國社保基金正式進入證券市場,開始購買股票及債券
7月9日,瑞士銀行通過申銀萬國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QFII專用席位投下第一筆買單。QFII進入實操階段
12月8日,銀監會發布《境外金融機構投資入股中資金融機構管理辦法》,鼓勵境外金融機構中長期投資入股中資金融機構
審稿:侯傑
記者:劉思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