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文前:
細想,我們是不是在電影院觀影結束後立即起身做離開狀,而此時,前方的大熒幕上依然在不斷的滾動著密密麻麻的字幕,這些文字看上去繁雜且單調,試問有多少人是從頭到尾的看,直到最後一排字幕的關鍵幀透明度恢復到零,才覺得是完整的觀看了一部影片?答案恐怕少之又少。
因為我們中的大部分人只是把看電影當成一種消遣方式,就像某個周末的午後,和好朋友一起看一場說看就看的電影那麼隨心隨意,當人物畫面消失,片尾曲響起,對於受眾的我們,一次觀景的體驗就算是結束了。
導讀:
2020年2月底上線的人物紀錄片《我在中國做電影》由時光網出品,全篇共5集,每集約15分鐘,用短、頻、快的方式首次將鏡頭對準電影的幕後從業者。這一次,美術、聲音、特效、攝影、配音5大幕後工種齊刷刷出現在鏡頭前,並將一個工種設計為一集,這樣的布局形式清晰、有序的為大家一步步揭開電影製作的神秘面紗。
同時,影片由圈內幾位頂尖中國電影人現身親述作為一名電影幕後工作者的酸甜苦辣與他們的藝術情懷。對喜愛電影的影迷來說,通過幾十分鐘時間去透視鏡頭背後那些鮮為人知的行業故事,不失為一次自我學習的好機會。
攝影師曹鬱:進步就有幸福感
我們熟知的紀錄片通常會採用專業的解說詞來幫助影片進行情節推動,而《我在中國做電影》在解說詞的設計上並沒有遵從傳統的解說方式,沒有採用專業的話外解說員對片中的人物、畫面、場景進行解析說明。而是將每集中的電影人物自己作為敘事的主講人,有點像自家人說自家事兒的感覺,通篇這樣的設計加上主體人物駕輕就熟的語言表達,使這種&34;的呈現方式在信息傳播面更有征服欲和可信度。
&34;的一個最大優勢就是內容的獨一無二性。沒有編導的刻意安排,也沒有策劃的精心布局,一切內容都來自於主講人自己的親身感受,這更像是一次發表獲獎感言的經歷,只有站在領獎臺上的那個人,似乎才最具有發言的權利,不在其位,又怎知其味!
《我在中國做電影》的開篇電影人物選中了我們較為熟悉的攝影師曹鬱。之所以稱&34;,取決於大家認識他的渠道。
或許是因為他曾受訪過《美國電影攝影師雜誌》,又或因為他是知名勵志女星姚晨的老公。但用實力說話的年代,這些都不足以他的作品來得更令人信服,《南京!南京!》《妖貓傳》《擺渡人》《可可西裡》《九層妖塔》《八佰》,一部部耳熟能詳的影視大作,幕後的攝影師就是此人。
有作品,並且有優秀的作品,那料就不會少。曹鬱,風格形成的啟蒙影片是由斯託拉羅攝影的影片《末代皇帝》(1987年),影片中輕盈、自然的鏡頭運動讓當時還是少年的曹鬱萌生了將來想當攝影師的念頭。
當然,後來他也如願以償考到了北京電影學院的攝影系,並成為班裡的第一名,&34;,興趣成了曹鬱取得優異成績的直接原因。
作為一名攝影師,自然少不了要去研究繪畫,因為色彩是他們鏡頭呈現好與壞的最直觀體現。曹鬱喜歡愛德華·蒙克的畫作,像《吶喊》,作品裡陰影部分的藍顏色會給他的創作帶來很多突發的靈感,這就成為了後來在《妖貓傳》(2017年)中我們常見到的兩大主色:藍色和綠色的靈感來源。
此外,曹鬱對巴勃羅·畢卡索早期的畫作也頗為關注,像《兩個男人》《女子的髮簪》,這兩幅畫作的主要構成顏色是藍色和綠色,而這兩種顏色的互補色是黃色,這也就是電影《八佰》裡由黃色和藍色作為主要構成色的原因,曹鬱將這些色調完美地運用到了電影鏡頭裡,用柔和色來反襯劇情上的殘酷感。
攝影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質感,簡單理解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形象特徵和風格韻味。電影《可可西裡》(2004年)大部分取景為自然生態環境,自然的最重要特點就是真實,而且宏偉壯大,所以在這部影片光的運用上採用了很客觀的自然光效,並沒有人為添加很多色彩暈染。這和《妖貓傳》(2017年)就很不一樣,因為此影片的事件就不真實,所以可以憑藉人的主觀想像去設計很多符合劇中人物、情節的場景光效,從而在藝術層面上達到一種盡善盡美的境地。
開篇第一集難免給受眾這樣一個感悟:興趣,還是一個人最好的老師。無論是當初拿攝像機看似不經意的隨拍,還是後來電影學校的第一名,甚至到成了在各大頒獎臺上看到的熟悉身影,這些背後的動力都源於自己對攝影這一工種的喜愛與認可,用曹鬱自己的話說&34;。
《在中國做電影》如此恢宏的標題下其實奠基的是這些幕後從業者對電影這個行業的一腔熱情,因為熱愛所以優秀,看來開篇人物的選擇已經完美的呼應了主題。
聲音指導趙楠:我是趙楠女士,不是趙楠先生
中國電影以前處於同期聲的年代,現在已經在慢慢走上整體配音之路,這就誕生了一大批電影的幕後聲音工作者,有人叫他們錄音指導,也有人稱他們是聲音指導,擬音棚、混音室是他們最常待的地方,一待一天是很正常的事情,並且一天中可能沒有機會跟其他人去說一句話,這樣一人一屋的獨立創作環境也慢慢造就了他們在工作中獨立、自主的性格。
相較於第一集的人物選擇,在這一集人物呈現中依然只採用&34;的方式,同時結合豐富的影視素材來突顯聲音這一工種的特色,但不同的一點是,這一集在人物塑造上有了更多自我情感的表達,和趙楠這一女性角色有著很大的關係。
女性天生自帶豐富情感的特質賦予了這一集難得的溫度,&34;在70年代傳統教育下的趙楠將所從事的職業視為一生要幹的事業,認為所做即所愛。執著幹練的性格,認真嚴謹的工作態度,再加上幾乎不在熒幕前露面的工作性質,趙楠曾長期被別人誤以為是一位男性,她笑言這也是一個苦惱了。
中國電影周期時刻存在著不穩定性,並且實行指導制,就是由一個人負責,做的工作多而雜,這和好萊塢在培養聲音人才方面存在著很大的差異。
好萊塢在一開始就會培養兩種人才,一種是混錄師,一種就是聲音指導,這樣使聲音的分工會更加的明確、細化,專業性也更強。
聲音工作很大部分需要依靠想像力。影視畫面配什麼樣的聲音最符合角色的特點,這就需要聲音工作者反覆去琢磨畫面,在腦子裡不斷形成一個思維的創作過程,直到最滿意、最契合的那一個聲音出現。
而這些靈感的來源就是日常生活中對各式各樣事物的原始聲音積累,像下雨聲、打雷聲、汽笛聲、流水聲、腳步聲、敲打鍵盤的聲音、東西掉地的聲音等等一切存在於我們生活中的自然音響。
漫長的積累過程造就了這些聲音工作者對聲音的敏感度要遠遠高於我們常人,而且他們不止是&34;的對聲音進行積累,不是一個動作對應一種聲音。
這個很好理解,拿下雨聲來說,下雨不是只有一種固定的聲音,小雨是一種聲音,暴雨是一種聲音,暴風雨又是另一種聲音;雨滴滴落在河裡是一種聲音,可滴在窗戶上又是不同的聲音。
作為一個專業的聲音指導,趙楠不誇張的買全了全世界素材庫裡所有關於下雨的聲音,甚至還在思考世界上不同區域的雨是不是也存在差異?這些她還覺得不夠,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只要一下雨,她就會出去再錄下雨的現場聲做收集素材。
靈感和運氣始終還是一個道理,就是它不會那麼憑空降臨在你我他的身上,這背後依然是不懈的努力與積累,成功從來需要理由。
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
五集電影人物紀實節目《我在中國做電影》全面的將鏡頭對準電影幕後工作者,除了我們今天文中拿出來細講的攝影師曹鬱、聲音指導趙楠外,還有沒講到的配音阿傑,代表作《名偵探柯南》《全職高手之巔峰榮耀》;美術負責葉錦添,代表作《臥虎藏龍》《封神三部曲》《夜宴》《赤壁》;特效丁燕來、魏明、周逸夫,代表作《流浪地球》《一齣好戲》《邪不壓正》,這些幕後大咖今後有時間我們再一一解讀。
當然,我們今天是把更多的重心放在了《我在中國做電影》內容人物的個人成就上。對這部矮小精悍的紀實節目,其實我的評價不怎麼高,有點小失望,一是在篇幅上,感覺看不過癮,一個人物的介紹沒怎麼看就結束了,好在信息量整合的較緊湊。這一點對於想要了解電影幕後的業餘愛好者來說不是個問題,當做電影知識預備課程,也是收穫不小的。
二是內容淺顯,行雲流水一般,沒有對人物做深度挖掘,這大概是前期文案策劃上的失誤。包括名稱,明顯和內容不對稱,有誇大、借勢之閒。
假若除去這些不說,我們在節目中呈現人物的身上領悟到的一個啟示還是非常有價值的,那就是:擁有匠人般的初心,將一件事做到底。
共勉。
(註:本文為作者原創,請勿抄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