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慘世界》:愛和善良可以救贖黑暗中苦苦掙扎的靈魂

2020-12-23 柏樹的情感天地

世間的一切不幸,雨果統稱為「苦難」。黑暗的時代裡,雨果讓我們看到:男人因窮困而道德敗壞,女人因飢餓而生活墮落,兒童因黑暗而身體羸弱。這是一個黑暗的社會。

但是他們有一顆顆在苦難的洗禮中透明、純潔的心靈,在黑暗中,愛和善良熠熠閃光,拯救苦難!

雨果在《悲慘世界》裡描寫了法國大革命前夕的黑暗社會,揭示了當時社會的種種矛盾,反映了法國社會的現實生活,歌頌了人性的愛和善良。不管社會多麼不公平、多麼險惡,愛和善良可以救贖人內心的想要自渡的靈魂。

《悲慘世界》這部小說一面世,就受到全世界人民的歡迎。到了20世紀,它又多次被改編成電影,同樣吸引了無數的觀眾。

讓我們一起走進這本人類苦難的「百科全書」——《悲慘世界》,感受主人公冉阿讓的悲慘遭遇,感受人在苦難中愛和善良帶來的偉大力量。

01,為了一塊麵包,搭進去自己19年的青春。

冉阿讓出生在一個貧苦的家庭裡,自小失去父母,姐姐把他撫養長大。可是在他25歲的時候,姐夫又去世了,姐姐一個人要撫養7個孩子。冉阿讓雖然工作辛苦,報酬微薄,但是他仍然要幫助可憐的姐姐撫養孩子。

可是在那個動蕩的社會,有一年的冬季,冉阿讓找不到工作,家裡沒有一點麵包,卻有7個挨餓的孩子。

為了活著,在一個晚上,冉阿讓打破了麵包房的玻璃,拿走了一塊麵包。

但是就是因為這一塊麵包,他被抓進了牢裡,判了5年的苦役。後來他4次越獄,4次被捕。這在監獄裡一呆就是19年。

這是一件多麼可悲的事情,一塊麵包卻搭上了自己19年的青春!

沒有人關心你是否吃得飽穿得暖;沒有關心你叫什麼名字,在監獄裡,你只有一個代號。人生最美好的19年就在暗無天日的監獄裡蹉跎度過。

在這19年裡,他失去了照顧家人的機會,從此以後「一日為賊,終生為賊。」汙點永遠背負在身,不被洗脫。

假釋出獄後,苦役犯的罪名永遠地附在冉阿讓的身上,他找不到工作,連住宿的地方都沒有,人們戴著有色眼鏡看待他,對他趨之若鶩,甚至他住過狗窩,睡過廣場的石凳。即使同樣是做苦工,他得到的報酬也只是別人的一半。「苦役犯」三個字就像刻在他的腦門上,人們看到他就像躲避瘟疫一樣地避開。

他想改變自我,依靠自己的勞動掙錢養活自己,可是這個社會誰又會接納他呢?他失去了尊嚴,受盡了人們的歧視。他憤怒、憎恨。他那受傷的心靈誰來撫平?

02,米利埃主教的愛和善良喚醒了冉阿讓的良知。

冉阿讓敲開的一扇扇門又都被無情地關閉了,就在他走投無路的時候,他遇到了米利埃主教,一縷溫暖的曙光投進他的心田,他的命運由此改變。

當冉阿讓拖著疲憊的身體在一位老婦人的指點下敲開米利埃主教的門的時候,他沒想到受到主教的熱心款待。當他說自己是一名苦役犯,只乞求一間馬房休息的時候,米利埃主教不僅沒有絲毫的嫌棄,還讓人給他在隔壁的房間鋪上白床單,並且熱情邀請他共進晚餐,用銀器隆重地招待他。

冉阿讓躺在舒服的床上卻睡不著了,他輾轉反側,翻來復去,腦海裡不斷出現餐桌上米利埃主教用來招待他的銀器。貪婪的心在做崇,他在風高月圓的夜晚悄悄地偷走了那一套銀器。但是在潛逃途中,他又被警察抓住了。

一般人在這種情況下,也許早就放棄了對冉阿讓的救贖。

但是善良的米利埃主教選擇再一次庇護他,聲稱銀器並不是冉阿讓偷的,而是他送的,還連珍貴的銀燭臺一起贈給了他,這使冉阿讓再次免於被捕。冉阿讓也被這一位主教的寬厚與愛心所感化,獲得了新生的勇氣,決心從此去惡從善。

主教就是愛和善良的化身,他祛除走了冉阿讓內心的貪婪與邪惡,喚醒了冉阿讓隱藏在內心深處的良知。

愛和善良可以改變一個人,當命運多舛的時候,總會有人在黑暗中給你伸出愛的雙手,引領你渡到光明的彼岸。

03,冉阿讓用愛和善良去幫助別人,收穫了愛和尊重,完成了自我救贖。

冉阿讓在主教寬厚與愛心的感化下,決定去惡從善。他改名換姓,洗心革面,決定以全新的面貌迎接新的生活。他辛苦工作,埋頭苦幹,一步一個腳印,腳踏實地。好運也總是眷顧勤奮的人,十年以後,他成了一位成功的商人,創辦了企業,成為大富翁。

從此他再也不會挨餓,再也不會為一塊麵包而鋌而走險。他開始樂善好施,救助孤寡。在這時候,他認識了可憐的女工芳汀,這讓他想起自己的悲慘遭遇,他決定伸出援助之手,幫助芳汀救出她的女兒。

冉阿讓費盡周折,終於找到了備受生活折磨的芳汀的女兒——柯賽特。他不惜重金從水深火熱中贖出柯賽特,視為己出,撫養成人。

後來他尊重了柯賽特的婚姻選擇,默默地祝福她幸福,並把自己的全部財產留給她。在他彌留之際,柯賽特和丈夫回到他的身邊,擁抱他,呼喚他。他收穫了最幸福的愛和尊重。

有人說:每個人都是自己命運的建築師。冉阿讓把自己從一個人人憎惡的苦役犯,建造成了一個心懷愛心與善良的大富翁,他傾盡所能去幫助需要幫助的人。正如羅素所說:「在世界上一切道德品質之中,善良的本性是最需要的。」

馬克吐溫說:「善良,是一種世界通用的語言,它可以使盲人感到,聞到。」是的,愛和善良是人世間最美好的東西,能夠化解人世間一切苦難!

04,用愛和善良去救贖別人。

盧梭認為:「善良的行為有一種好處,就是使人的靈魂變得高尚了,並且使它可以做出更美好的行為。」

冉阿讓在改名換姓之後,一些生活細節暴露出他就是曾經的苦役犯,這被正直又忠於職守,然而有些教條的沙特警察發現了。沙特一次又一次揭發冉阿讓是「苦役犯」,一次又一次想把這位心地善良的已經改過自新的苦役犯再次送進監獄。只因為他曾經是苦役犯。在沙特的眼裡「釋放並不等於解放。他脫離監獄,卻沒有擺脫罪名。」

沙特的計謀終於得逞,冉阿讓被他送進了監獄。可是冉阿讓驚人的力量使他再次逃脫監獄。當他和沙特再次相遇的時候,沙特被起義者抓住,五花大綁地準備槍斃,命懸一線。

也許很多人會認為冉阿讓會嘲諷沙特,罵他活該、咎由自取。可是此時的冉阿讓已經是心懷愛心和善良的溫柔之人,他想方設法秘密放走了沙特。

這讓沙特目瞪口呆,不明所以:為什麼心中的壞人卻成了救命恩人?他愕然,驚詫不已。可是更加令他自己不敢相信的是:他竟然寬恕了冉阿讓!

「一個善良的人,就像一盞明燈,既照亮了周圍的人,也溫暖了自己,善良無須灌輸和強迫,只會相互感染和傳播。所以,做人不一定要頂天立地,轟轟烈烈,但一定要善良真誠。」

唯善與愛能讓人變得溫暖!

相關焦點

  • 《悲慘世界》——人類苦難的「百科全書」
    小時候,看的是《悲慘世界》小人書。印象中有,冉阿讓偷了一個麵包;芳汀剪去美麗的秀髮,敲掉兩顆漂亮的牙齒;善良的主教;威風凜凜的沙威等等。少年時讀《悲慘世界》,被波瀾壯闊的故事情節所吸引。哀嘆冉阿讓的苦難,同情芳汀的遭遇。苦難中的人性掙扎,使年少的內心感到壓抑。
  • 兒童劇 | 一個救贖與被救贖、誠實與坦蕩的故事——《悲慘世界》
    其他地方很多兒童劇,更多看的是場面的熱鬧,知識的普及,看五光十色的絢爛,但是馬蘭花的劇,靠著演員的表演張力,能夠豐富地呈現角色的內心世界。面對衝突時心靈的豐富層次展示,才是一個劇最精彩的內核。無論是卡西莫多內心的掙扎,還是冉阿讓的心靈救贖,在舞臺上能夠絲絲入扣地呈現,讓大小觀眾一起感動,實在是完全的實力展現。
  • 悲慘世界的救贖之路
    冉阿讓代表了那個沒有公平公義的時代中憤怒的底層人民。 其實,世人正如這些囚徒般,生活在牢籠般的世界中,親身承受著真實的憂愁和勞苦,叫天天不應,一切都顯得絕望。而這就是「悲慘世界」。 冉阿讓在憤怒不平中熬完了他19年的囚徒生涯,帶著對自由的盼望準備迎接新的生命。
  • 電影《悲慘世界》 裡的希望之光
    在教堂中,在眾神和天使們的注視下,這個被魔鬼控制的邪惡的靈魂第一次領會到上帝的恩賜,冰冷的靈魂在仁愛中消亡並找到了回家的路。此時,背景音樂中的神的救贖聲音響起,暗示主人公已經被人性的光輝感化,成為上帝的忠實子民。
  • 雨果和他的《悲慘世界》,一部拯救靈魂的巨著,照亮了漆黑的夜
    最近利用空閒的時間把法國作家雨果的小說《悲慘世界》花十來天時間又通讀了一遍,給我心靈帶來的感動和喜悅是無如倫比的。如果說世界文學名著浩如煙海,都是一座座巍峨的高山,那《悲慘世界》無疑是群山中最高的一座。
  • 世道兇險,我要善良——《《悲慘世界》讀後感
    《悲慘世界》是法國著名小說家雨果耗費三十年心血的著作,這部小說因暢銷被翻譯成多國語言,一度風靡世界。書中主要描寫了貧困男子冉.阿讓的悲慘逃忙的一生。25歲因飢餓破窗偷竊一片麵包,4次越獄失敗被判監禁19年苦役,出役後受盡屈辱,帶著仇恨準備去報復社會時,得到卞福教主的保釋,勸他做一個靈魂善良的人。
  • 悲慘的2020終於迎來聖誕節
    冬季的寒冷更容易讓人覺得自己的渺小,而一個人若要在冬季出門,或者是在戶外工作,那只能說是無奈之下的選擇,是在生活所迫之下的苦苦掙扎。生活總是艱難的,只不過今年比以往更加艱難罷了,但是在艱難之中若無盼望,那才叫人絕望。而聖誕節的意義正在於它給黑暗、無助、困苦的世界帶來了真光、憐憫和盼望。有了聖誕節的冬天就變得可愛,人們可以在寒冷中收穫歡笑,可以在黑暗中得到溫暖。
  • 愛能遮掩許多的罪——湯姆·霍珀電影《悲慘世界》
    安妮·海瑟薇在片場一鏡直落,完美地演繹的一首天籟般的《I Dreamed A Dream》,更是令觀眾難以抑制奔湧的淚水,也為她自己贏得了一座奧斯卡小金人。 電影是文化的結晶體,從2012末世僥倖逃脫的人們,都不由自主的開始思考人生和生命的問題。從《1942》開始直到《悲慘世界》中間有《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和《霍比特人》都在思考並且表達著生命的意義和追尋。
  • 《悲慘世界》悲慘的世界真的悲慘嗎?
    除了初中時淺顯粗略地讀過原版《悲慘世界》,2012版的《悲慘世界》是我第一次接觸影視劇版的。當時認為這是一個逃亡者就算洗心革面也抵不過被繩之以法的故事,反應當時社會黑暗,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抨擊資本主義的故事。但這次的電影又給了我不一樣的感覺。列夫·託爾斯泰曾說「幸福的人都是相似的,不幸的人卻各有各有的不幸。」
  • 《悲慘世界》:良心是首要的司法
    文 | 阿朵釋放無限光明的是人心,製造無限黑暗的也是人心,光明和黑暗交織著,廝殺著,這就是我們為之眷戀又萬般無奈的人世間。這事深深觸動了冉阿讓的靈魂,他此後一生行善,在那個充滿罪惡的悲慘世界留下了若干溫暖。
  • 《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以靈魂散發的光芒,救贖人生悲劇
    影片以松子渴望愛與被愛,面對荊棘的人生,無數次跌倒,又堅強地爬起,迎接陽光。一個有著悲慘命運的人,卻教人不管生活多麼不堪,依然要微笑面對,人生還得繼續下去,路還沒到盡頭怎能停歇。看不到陽光的道路,因為心中有光,黑暗也會變得光明。松子悲慘的一生,傳遞出來的不是負能量,而是擁抱生活,即使世界待她刻薄,依然熱愛所處的現實世界。
  • 和Chloe一起看電影·1 《悲慘世界》
    PS:一部一部來,我閱歷尚淺,影單擔心做不好(汗)今天,編者想要給大家推薦她前天晚上看了還想看的——悲慘世界(說不上是這50部的top,但是就處理方法上,個人覺得遠超同為音樂形式的lala land和英國版的安娜卡列尼娜)從乾貨說起,想必了解電影產業的朋友們應該都知道金球獎和奧斯卡的含金量
  • 電影解析《悲慘世界》:以悲憫拯救悲慘,是最精緻的藝術
    金剛狼在這裡演繹得很出色,一個墮落、掙扎到新生,從愛的付出到救贖,一個讓人流淚讓人感動的人物。角鬥士的悲情英雄角色也令人嘆息,只是對於前半段代國家機關執法的冷硬、固執與無情感稍顯不足,可能是慣性表演的關係吧,好人演多了,想變壞也難,這也間接影響到了後面的悲情效果。飾演阿曼達的珂賽特年輕漂亮,她是這個悲慘世界的唯一亮色,也可以算是這個悲慘故事的一些光明的希望與慰藉,她代表了幸福的未來。
  • 《悲慘世界》:小說與電影的人物差異
    《悲慘世界》中幾乎每個人物都曾經歷過地獄般的苦難,最後或多或少得到了救贖。1,苦難的芳汀芳汀被青年學生玩弄,還生了一個女兒柯賽特。孤苦的芳汀不得不把女兒寄養在德納第夫婦家,每個月都被這對貪財卑劣的夫婦敲詐錢財。她先是失業,已經成為「馬德蘭」市長的冉阿讓並沒有關注到這個姑娘的不幸。
  • 黑暗之魂-黑暗魔法世界的救贖,傳承與終結
    ,我自己也是在不斷的辱罵與憤怒中成功的打完了本體的一周目以及繪畫世界這個DLC。罵歸罵,玩歸玩,黑暗之魂的魅力也就在這玩家對其因愛生恨的事實中展現出來,而吸引著玩家的,除了具有挑戰的關卡設計以及動人心弦的boss戰,還有就是老賊那獨創式的不好好講故事的敘事手法。世界的根基建立於火之上,太陽王葛溫與其盟友開創了火的時代,建立了繁榮的王城,亞諾爾隆德。世界在火的照耀之下,繁榮昌盛。
  • 《悲慘世界》:信仰的力量
    《悲慘世界》於我所見,不單單是一個關於苦難與救贖的故事,更是一座鐫刻著信仰的高碑。信仰站在深淵的塔尖,俯瞰著下面螻蟻一般的人們,有人從中獲得無比強大的力量,從而創造了你想不到的奇蹟。在數千個跌倒的時刻,信仰便是炬火。在數千個絕望的時刻,信仰便是唯一的光。
  • 電影推薦 悲慘世界
    還問,悲慘世界,聽名字就很苦,你怎麼想看這個?我於是又看了一次。再看了一次。一回首,已經過去了好多年。裡面的臺詞幾乎可以爛熟到背起來。裡面的人物幾乎比親人還要熟稔。隨便點到哪裡,總歸是能跟著唱起來。各個版本的原聲,包括剛剛出的25周年,最愛的還是1995Royal albert hall 的dream cast. 狂熱至此於是暗暗許願。
  • 談談電影《悲慘世界》是人性的救贖還是人性的弱點?
    閒著無聊,今早把《悲慘世界》的電影看了一遍,有很深的感悟,這些感悟只是我個人的觀點,有什麼不同的觀點勿噴可以留言大家一起聊一聊~這部電影是名著改編,電影的畫面感很強 就談談我對這部電影的整體感受。這部電影有很強的救贖感,是人性的救贖也是心靈的救贖。
  • 法語文學翻譯家餘中先談《悲慘世界》:「悲慘世界」是悲慘的人的世界
    《悲慘世界》最早叫《貧困》,是一個名詞,後來改為形容詞「悲慘的」。「悲慘世界」其實是指悲慘的人的世界。這部小說也是在他流亡過程中出版的。沙威是警察,可以說是社會秩序的象徵或者說制度的幫兇。最後,他對自己的責任和使命產生了懷疑,覺醒過來,卻處於一個非常極端的境地。他要轉變,但是轉變不過來。
  • 悲慘世界,被苦難洗禮過的愛與盼望!
    今天,我們要聊聊一部「全方位立體式」的精彩作品《悲慘世界》。為什麼要冠以這樣的頭銜呢,我簡單說一下這部作品的三種藝術呈現形式:書、電影和舞臺劇。作為小說的《悲慘世界》是世界文學史的一座豐碑、躋身「世界十大文學名著」,也被稱為一部人類苦難的百科全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