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慘世界的救贖之路

2021-02-07 jiaohui


作者:天鵬



《悲慘世界》不是一部福音影片,寫這篇影評也並非是在高舉影片本身所傳達訊息的屬靈意義。由於筆者作為一個基督徒的關注點與本影片作為一個商業製作的關注點有本質上的差異,因此文章中多有筆者對於人物心理和行動的發揮解讀。雖是發揮,也並非沒有根據,其根據就是影片和原著小說裡的基督教文化背景,以及聖經正確的教義和基督徒所共有的信仰歷程。

 

作為一篇賞析,本文也多有遺憾之處,諸如對於音樂劇極為精緻的戲劇結構和音樂的鑑賞,對於除冉阿讓之外其他讓人印象深刻的人物(沙威、芳汀、愛潘寧、小伽弗洛什、安灼拉、馬呂斯、德納第夫婦)的分析等,因為本文主題和篇幅的限制,而無法全然呈現,請諒解,願有機會與同趣者交通。但更願的是:在捨棄這一切之後,單純的在福音上的關注,能討神喜悅,也與你一同蒙恩。


 

「Look down, look down!」影片以一個氣勢宏大又頗具意味的場面開場。鏡頭語言似乎在說這是囚徒們向高高在上的沙威的呼喊,因此「look down」也被翻譯成:「低頭看」。但我寧願用舞臺音樂劇中對這句的經典翻譯:「天可憐見」。

 

這是悲慘世界的序曲。《Look Down(天可憐見)》正是身處這悲慘世界中的悲慘世人向上帝所發之呼求。這群囚徒如此的呼求正是隱喻了全人類的生存困境。

 

戴著無力掙脫的鎖鏈,做著暗無天日的苦力的囚徒們,雖然在呼求上帝,卻絲毫沒有盼望,反而陷入更深的絕望。世人也常常發現自己的有限以及無法勝過的愁苦,於是也仰望呼喚上蒼,卻只是把這當成感情的發洩,並不真的相信他們所呼求的上帝會給予幫助。

 

因此,囚徒拖著沉重的腳步懷著滿腔的憤怒所呼喊的「look down」,實際是在說:「上帝啊,看看我,你也抽空往下看看我,看你做的好事,你一點兒都不公平。有些人朱門酒肉臭,作惡卻照樣享福;而我(冉阿讓)卻因為救一個快要餓死的孩子而偷了一塊麵包,就被下在監獄裡,一坐就是19年。」鏡頭很自然地從一個大的背景的展現推近到對冉阿讓的特寫上。冉阿讓代表了那個沒有公平公義的時代中憤怒的底層人民。

 

其實,世人正如這些囚徒般,生活在牢籠般的世界中,親身承受著真實的憂愁和勞苦,叫天天不應,一切都顯得絕望。而這就是「悲慘世界」。

 


冉阿讓在憤怒不平中熬完了他19年的囚徒生涯,帶著對自由的盼望準備迎接新的生命。但沙威的話卻道出了他生命的真相:他所盼望的自由不會實現,一日為賊,終生為賊,他只不過是帶著一份假釋證明進入世界的賊,他只不過是從一個小的牢籠進入到另外一個更大的牢籠。他出獄後的境遇也印證了這一點,本以為自己的敵人只是那頤指氣使的官老爺和像沙威一樣的權貴的走狗,但當同樣是身處底層的人面對他這個帶著假釋證明的可憐人時,卻也絲毫沒有憐憫之心,哀求著也得不到工作的機會,付錢都沒人接待他給他一個睡覺的地方。

 

面對這個拋棄了自己的世界,面對這個完全沒有了公義和公平的社會,面對這些完全喪失了同情和憐憫心的世人,他心如死灰。19年的牢獄生涯所積累的憤怒以及此時的境遇,讓他破罐子破摔:「既然世界對我無情,也休怪我對世界無義了!」

 

就在這時,一個帶著天使般柔和性情和謙卑態度的人——米裡哀出現了,他是那個教區的主教,他總是以慈愛和憐憫待人,因此深受底層人的愛戴,以至於大家都稱呼他為「卞福汝」(歡迎的意思)。這卞福汝實在是一個「聖人」,原著小說中開篇就是在講這個人,甚至不惜著墨七十多頁的篇幅,而標題就是「一個正直的人」。在這樣一個如此不堪的世界裡,真的還有正直人嗎?他如同一個異類般突然闖入劇情,甚至讓人覺得這個人物有些不真實,是什麼讓他與這世人有不一樣的氣質?果真只是如同慈善家的表演嗎?稍後冉阿讓的轉變經歷或許能稍稍作出解釋。

 

無論如何,當時饑寒交迫的冉阿讓遇到的卞福汝正是這樣一個人。卞福汝收留他並善待他,但他仇恨的心裡此時再也生不出感激,反而恩將仇報,偷走了這個以善意待他的主教家的銀器。

 

當警察把他抓回來讓主教指證的時候,他絕望了,他知道他逃不過再次入獄,甚至將遭受在牢獄中終其一生的厄運。因為,這個時候對他犯罪的指證是絕對公平的,無論從良心上、道義上、還是法律上,他再也找不出任何理由為自己辯護。如果他一直耿耿於懷的不公平的19年的牢獄之苦他還有話可說,還有可抱怨之處的話,那麼這個時候冉阿讓不得不閉口低頭。他在恐懼中等待著承受這個推脫不掉的結果,等待著最後的絕望。

 

但,卞福汝的話卻有如一道光,照進了已完全漆黑的冉阿讓的心裏面。他稱呼這個被世人所唾棄的人為弟兄,並且以基督十字架的福音勸勉激勵他(By the Passion and the Blood , God has raised you out of darkness[1]),最後他一語雙關地說:「我替上帝買下你的靈魂!(I have bought your soul for God![2])」

 

接著所發生的是在冉阿讓心裡的翻天覆地的變化,他的心被猛烈撞擊了,一個力大無比的硬漢被擊垮了。《What Have I Done? (我做了什麼?)》這是冉阿讓的悔改唱段。

 

在展現這一過程時,電影鏡頭頗有意味地首先給到教堂裡一個在十字架上受難破碎身體的耶穌雕像。這似乎是給悔改定下了基調:真正的悔改不是出於道德良心的責備而改過自新,乃是被聖靈更新的生命對臨到己身的基督救恩的回應。裡面所有的是深深地對罪的覺察。電影以這樣的背景表現他的悔改,有其戲劇化處理的想法,在原著中,這過程發生在一個曠野,在那裡冉阿讓抑制不住地回想自己的一生。這樣的回想反思本是他的本性裡不可能有的,就像歌詞裡說的:「這事情怎麼可能發生?我恨這世界,這世界也恨我。(Can such things be? For I had come to hate the world,this world that always hated me.[3])」

 

我本來應該是這樣的人啊:這個人他是個傻子,我本該高高興興地拿著這個傻子給的這些寶貝揮霍一番,好好補償一下我這19年的非人的生活。人不為己,天誅地滅——這本是我賴以生活的原則(Take an eye for an eye! Turn your heart into stone! This is all I have lived for![4])。

 

可是,我心裡為什麼會感到羞愧,甚至心如刀割?我一直以為自己是受不公正對待的,整個世界都欠我的,因此對這世界充滿了憤怒,好像這憤怒是出於某種正義。可現在看看我,我如今成了一個連自己都鄙視的人,回想我這一生,就是赤裸裸的罪惡的一生,我的遭遇是我這個罪大惡極的人當受的。

 

真正的自由在哪裡?從監獄出來,我以為我自由了,可世人鄙視和排斥的眼光讓我如深陷牢籠;如今,帶著這些財寶,我以為我發達了,可仍舊有什麼在我裡面捆綁束縛。那個主教的話給了我自由,這自由不僅是讓我肉身脫離沙威看管的牢獄的自由,他在給我的靈魂指出一條光明釋放的自由之路。

 

在歌詞中,冉阿讓有這樣的獨白:

 


他告訴我,我有靈魂。

他怎麼知道?

是什麼靈臨到我,開始翻轉了我那腐朽的生命?

還有其他的出路嗎?

He told me that I have a soul,

How does he know?

What spirit comes to move my life?

Is there another way to go?[5]



這是我們每個人都當問的問題,如果你還沒有確實的答案,就去觀看、聆聽、思想、感受,願上帝藉著放在你身邊的基督徒開啟你、恩待你,正如電影裡上帝藉著卞福汝開啟恩待冉阿讓一樣。

 

冉阿讓發現自己在上帝面前是個罪人(I stare into the void/ To the whirlpool of my sin[6]),於是倚靠上帝給的出路——基督的救贖,並且在基督裡棄絕罪,從世界中分別(I』ll escape now from the world[7])。這就是發生在一個被上帝恩待,被福音得著,被聖靈觸碰的人裡面的變化。不是道德性的良心發現,而是生命本質的翻轉;不是舊生命被修理得好一些,而是一個新的生命進入了裡面。

 

當冉阿讓如釋重負地將標誌著罪和恥辱的假釋證明撕碎拋向空中的那一刻,就像歌詞裡說的:「Another story must begin!」[8]新的故事開始展開:前面是冉阿讓的救贖故事,之後就是這悲慘世界的救贖故事。


三、不斷沉淪行將末路的世界vs不斷成聖與主同行的選民


時過境遷,8年過去了,冉阿讓不再是原來那個冉阿讓。他有了另外的身份——市長;更本質的是,他有了基督裡重生的生命。而之後悲慘世界的救贖故事,就發生在這個重生的基督徒冉阿讓與這個世界的互動之中。

 

首先,是芳汀和珂賽特。在講述芳汀的故事之前,以《At The End of The Day(一日將盡)》交代了時代背景,用來自底層人的合唱來表現:時間流逝,世界的處境比冉阿讓剛出獄時更加不濟了,人民的憤怒聲也開始四起。正像開場時鏡頭從一個大的背景的展現推近到對冉阿讓的特寫上一樣,這裡,以一個在冉阿讓(已經改名為馬德蘭)的工廠打工的女工——芳汀的悲慘命運來作為這樣一個新的時代背景下的特寫。芳汀正是那悲慘世界中勞苦民眾的代表,這段情節中最讓人動容的就是那段她的獨唱《I Dreamed a Dream(我曾有夢)》以及她臨死之前向冉阿讓的遺囑交託《Come To Me(就近我旁)》。

 

與這條線索平行展開的是冉阿讓命運的第二次轉折。面對上帝賜給他的這一切——財富、地位、名聲,面對一個可以擺脫犯人身份纏累的機會(即有另外一個人被誤認為冉阿讓,送上法庭),他在掙扎禱告之後,選擇了一條艱難的路,站上了法庭,承認自己假釋犯人的身份。

 

為什麼他要這麼做?難道僅僅是出於一個正直人的道德感嗎?這不禁讓人回想起那恩待過冉阿讓的卞福汝。在這樣一個道德瓦解的世界裡,他是一個異類,而此時的冉阿讓儼然是另外一個卞福汝。難道這麼巧合,只能靠以沙威為表徵的嚴苛律法來維持世俗層面的基本道德感的社會竟恰巧生出這兩個異類?更何況,現實中又不止這兩個(在基督的教會裡你能找到更多)。如果沒有一位至高者在其中的參與,這一切都不合理。

 

冉阿讓知道這一切都在上帝的手中,財富、地位、名聲,上帝可以給予,也可以收取。而人們往往看重這些好處,卻不見賜給這好處的主,因此也就忽略了真正的福。一個基督徒如何面對上帝的給予和上帝的收取?在地上的蒙福之路不是外顯的家道豐富,而是順服上帝而有的平安。順服上帝而蒙真福——這福份要從今生延伸至永生;卻不是作惡而蒙假福,這假福甚至要帶來今生和永遠的咒詛。冉阿讓明白這道理(If I stay silent, I am damned![9]),因為他不再是屬世界的為自己的私慾而活的罪人,而是屬上帝的被上帝稱義以致成為聖潔的蒙恩之人(My soul belongs to God, I know[10])。

 

縱然他也經歷裡面的爭戰——他有太多在人看為正當的理由去保持沉默,諸如他身負重任(I am the master of hundreds of workers. They all look to me[11]),又對社會有那麼多貢獻,但裡面的責備讓他一直良心不安,他在經歷的是一場靈與肉的交戰。是什麼讓他在這爭戰中勝過了肉體?不是別的,是上帝自己。最終他想起了在絕望中拯救過他的主(He gave me hope when hope was gone,He gave me strength to journey on[12]),帶著對信實之主的信心,他才有力量踏上那條艱難的路。

 

值得特別留意的是,這一過程一直伴隨著他對「《Who am I?》——我是誰?」的追問。「24601」——他作囚犯時的代號——是他在上帝面前的答案,他事實上在說:我是個罪人,是個得罪了上帝的罪人。在其隨後的一生中,直到他生命的最後時刻,這都是他不斷追問的問題。在一遍又一遍對這問題的追問中,他愈發看見自己的敗壞,也愈發看見上帝的聖潔和慈愛,於是沒有什麼能攔阻他投靠主耶穌,因為實在是迫切,實在是別無他法。著實,只有當一個人真正地謙卑俯伏在上帝面前的時候,上帝的大能才能將他舉起,給他在今生面對一切試煉的力量和將來在永遠之中生命的確據。帶著這力量,他勇敢地站到了人的審判臺(法庭)前;帶著這確據,他也將坦然地站在至高者的審判臺前。

 

當他站上法庭的那一刻,也開啟了他和沙威之間「憐憫和律法」的較量。冉阿讓以憐憫(對芳汀)和拯救(對珂賽特)結束了他的隱居生活,以一個新的面貌——在福音裡的新生命勇敢地站在了曾折磨了他19年的律法面前;而沙威則以更加苛刻的律法給人定罪,以極端的對律法的尊崇踏上了追捕冉阿讓的徵程。(《Stars(星辰)》是對沙威這個律法式人物的最好概括和展現。)

 


又是九年過去了,又是一曲《Look Down》,將這個世界的腐朽以及人民的憤怒再次推向一個高度,與開場時囚徒們的《Look Down》不同的是,這裡雖然也有絕望和沮喪,但更多的憤怒以及躁動開始迸發,山雨欲來風滿樓,大規模的動蕩正在醞釀,群體性的反抗一觸即發。

 

在波瀾壯闊的革命醞釀的時刻,首先進入鏡頭的不是那些謀劃準備革命的成年人,卻是一個用稚嫩的聲音喊著口號唱著戰歌的小男孩——小伽弗洛什。這宛如給接下來的革命做了一個隱喻性的序言,也可說是那些將要出場的革命者的縮影。

 

一群尋求自由平等的革命青年,有著如同小孩一樣的赤子之心,沒有政治家的手腕,有的只是惹人憐的單純;一群追逐愛情、渴望美好的學生,有著年輕人一切的優點缺點,沒有世故之人的心機和優柔寡斷,有的只是滿腔可以揮灑的熱血和願意為之付出生命的理想。或許他們還稚嫩,或許他們會為此付出代價,但此時的振臂一呼卻是他們認為自己必然要擔負的歷史責任。

 

因為曾經有過相同的情懷,當我如此描述這些的時候,我自己也禁不住開始被其吸引。沒錯,影片這段很吸引人:這裡有讓人聽得熱血沸騰的革命戰歌《Red and Black(紅黑之歌)》《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民之所欲,可在你心)》,和某種被高舉並持守的崇高氣質。而革命,也正是這些憤怒的人民對於這悲慘世界的救贖。

 

另外一邊,小珂賽特在冉阿讓的撫養下已經長成一個亭亭玉立的少女,藉著珂賽特和一個革命青年馬呂斯的愛情,再次將冉阿讓拉進了歷史進程的最前沿,冉阿讓到了街壘邊加入那幫年輕人。

 

期待力大無比的冉阿讓能在戰爭中成為一劍能擋百萬兵的超級英雄的人肯定會失望了,在戰場上的冉阿讓顯出與那些唱著激昂戰歌的革命者完全不同的氣質。原著中提到,在你死我活的戰場上,他槍無虛發,卻從沒有傷人,只是把敵人的鋼盔打掉了,以至於那些青年人也頗帶不解地說:「這是一個槍下留情的人。」如果說那些士兵不過是與他沒有恩怨的陌生人,他心有不忍的話,那更讓人費解的是,面對可以復仇的大好機會,他竟然釋放了像獵犬一樣一直追捕他使他十多年都不得安生的沙威。最後,在街壘邊,他對著熟睡的馬呂斯,向上帝禱告,祈求《Bring Him Home(帶他回家)》時,更是讓我們看到一個鮮活的基督徒的樣式,這也許是重生後的冉阿讓最經典的寫照。

 

可能有人會失望地說:「在波瀾壯闊的革命情勢中如此的兒女情長,這太小家子氣了,力大無比的冉阿讓那男人的血性看來是被萬惡的宗教給消磨了。」人們以為拳頭才是力量,但,著實,真正的力量不在於街壘上拋灑的憤怒的熱血,不在於讓敵人屍橫遍野,而是在禱告中對一個隨時會逝去以致沒有機會得救的靈魂的憐憫和關切。

 

不要被那些激烈的打鬥場面、英雄的壯舉蒙住了雙眼,人存在的真實狀況不是這個,而是當那群革命青年在唱《Drink with Me(與我共飲)》 的時候所展現的人性的軟弱。這首歌沒有被電影收錄完全,在原劇中有這樣的歌詞:

 


你是否也害怕死亡?

當你殉難時,世界是否還將你記起?

是否你的死終究是毫無意義?

是否你的生命只不過又是一個謊言?

Can it be you fear to die?

Will the world remember you. When you fall?

Could it be your death Means nothing at all?

Is your life just one more lie?[13]



他們想去救贖,卻不是他們弱小的身軀和心靈所能夠成就的。

 

事實上,他們更需要被救贖,因為他們也是不折不扣的罪人。仍舊是這首歌,另外一句未收錄在電影裡的歌詞是:「這杯敬給曾經和我們上過床的女孩。(Here’s to witty girls who went to our beds.[14])」如果你通過原著稍稍了解芳汀的經歷,就能知道,造成芳汀悲慘命運的人正是像他們一樣的玩世不恭卻總想著做些大事的小青年,正是這樣的青年以愛情的名義讓她未婚懷孕,之後又揚長而去(But he was gone when autumn came[15]),撇下母女二人孤獨地承擔生活的重負和世人的鄙夷。這世界如此悲慘,他們也逃不了干係;這世界如此悲慘,是我們每個罪人「齊心協力」的結果。

 

所以,當你關注整個世界的命運的時候,我勸你先關注一個人的命運,就是你自己。當你被那確定的救贖得著時,你也能在紛繁變換的世界中撥開迷霧,發現那最值得你去為之努力和忠心的救贖之路,就是——像冉阿讓一樣跪下來,向上帝禱告;就是——帶著基督的心腸,也就是帶著對靈魂的負擔和福音裡的熱忱,進入到上帝尋回拯救失喪靈魂的工作中去。

 

革命最終被鎮壓了,人對這世界的救贖努力失敗了,失敗得有些悲壯,在小伽弗洛什的結局中,人們看得流淚。《Empty Chairs at Empty Tables(空無一人的桌椅)》——形單影隻的馬呂斯有理由悲痛,當年和他一起喝酒歡樂、高談闊論的朋友們如今在哪裡?他不知道,他更不敢再去往下想。於是面對著物是人非的咖啡館裡的空椅子空桌子,唯有愴然而淚下。

 

這就是現狀,世界並不會因為人流的血和淚而有任何本質上的改觀,世人仍舊處在悲慘之中。那對在影片中以小丑的形象出現實際上極其奸惡的德納第夫婦在原著中的結局是:帶著敲詐來的巨款,到美洲做了販賣黑奴的生意,繼續逍遙法外。小人得志,惡人發達,這仍舊是一個沒有公平公義的悲慘世界。

 

但救贖之路已經被指出,這救贖已經在卞福汝身上發生,在冉阿讓身上發生,在一個個基督徒身上發生。革命家願意做大事,救人民於水火,卻免不了墮入自己的私慾和殺戮的循環。有人說,一個人的救贖在信仰,那麼整個世界的救贖在哪裡?不在別處,就在一個個靈魂被真理光照,被福音得著,被基督的靈充滿,懷著確據和盼望等候上帝的國臨到的日子。這就是對這悲慘世界的真正救贖。

 

影片最後,在冉阿讓被接回天家後,熟悉的《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旋律再次響起,歌詞卻不再是激動熱血的呼喊,而是存著對將來更美之上帝的國來臨的盼望。

 


你聽到深夜中迷失山谷的人在歌唱嗎?

這是努力攀登尋求光明之人的歌聲。

 

世上的勞苦人啊,

希望的火焰永不熄滅。

縱使最黑暗的夜也會結束,

旭日終將按著時候再次升起。

 

他們將喜得釋放重獲自由。

在上帝的花園裡,

人們管理修葺,

以犁頭取代刀劍。

枷鎖要被打斷,

人人都得著他們的冠冕。

 

你願否加入我們的聖戰?

誰會勇敢地與我攜手並肩?

在街壘之外,

有著你所渴望的新天新地!

你聽到人們在歌唱嗎?

你聽到遠處鼓聲響嗎?

這是他們所帶進之未來的訊息,

待明日來臨之際!

 

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

Lost in the valley of the night?

It is the music of a people

Who are climbing to the light.

 

For the wretched of the earth

There is a flame that never dies.

Even the darkest night will end

And the sun will rise.

 

They will live again in freedom

In the garden of the Lord.

They will walk behind the plough-share,

They will put away the sword.

The chain will be broken

And all men will have their reward.

 

Will you join in our crusade?

Who will be strong and stand with me?

Somewhere beyond the barricade

Is there a world you long to see?

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

Say, do you hear the distant drums?

It is the future that they bring

When tomorrow comes![16]


 

願我們也能帶著天國的盼望去面對如今我們所在的悲慘世界!

 




引文及注釋


[1] 引自唱段《Valjean Arrested, Valjean Forgiven(冉阿讓被捕又被赦)》,其大意為:通過基督的受難和寶血,上帝已經將你從黑暗中提拔。


[2] 出處唱段同上。此句所用動詞「bought(買下)」是舞臺音樂劇版中採納的,電影中此句為:I have saved your soul for God!(我為上帝救贖了你的靈魂!)


[3] 引自唱段《What Have I Done?(我做了什麼?)》。


[4] 出處唱段同上。其大意為:以眼還眼,以牙還牙!把自己變成鐵石心腸!這是我賴以存活的原則!


[5] 出處唱段同上。


[6] 出處唱段同上。其大意為:我望著那無盡的空虛,指向我罪孽的漩渦。


[7] 出處唱段同上。其大意為:我現在要從那個世界中脫離。


[8] 出處唱段同上。


[9] 引自唱段《Who am I? (我是誰?)》,其大意為:如果我保持沉默,我就是可咒可詛的!


[10] 出處唱段同上。其大意為:我知道,我的靈魂已屬於上帝。


[11] 出處唱段同上。其大意為:我是數百個工人的廠主,他們全都仰賴我(生活)。


[12] 出處唱段同上。其大意為:他在希望渺茫時給了我希望,他賜給了我活下去的力量。


[13] 引自舞臺音樂劇版唱段《Drink with Me(與我共飲)》。


[14] 出處唱段同上。


[15] 引自芳汀唱段《I Dreamed a Dream(我曾有夢)》。


[16] 引自唱段《Finale(終曲)》。




相關焦點

  • 兒童劇 | 一個救贖與被救贖、誠實與坦蕩的故事——《悲慘世界》
    其他地方很多兒童劇,更多看的是場面的熱鬧,知識的普及,看五光十色的絢爛,但是馬蘭花的劇,靠著演員的表演張力,能夠豐富地呈現角色的內心世界。面對衝突時心靈的豐富層次展示,才是一個劇最精彩的內核。無論是卡西莫多內心的掙扎,還是冉阿讓的心靈救贖,在舞臺上能夠絲絲入扣地呈現,讓大小觀眾一起感動,實在是完全的實力展現。
  • 《悲慘世界》悲慘的世界真的悲慘嗎?
    除了初中時淺顯粗略地讀過原版《悲慘世界》,2012版的《悲慘世界》是我第一次接觸影視劇版的。當時認為這是一個逃亡者就算洗心革面也抵不過被繩之以法的故事,反應當時社會黑暗,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抨擊資本主義的故事。但這次的電影又給了我不一樣的感覺。列夫·託爾斯泰曾說「幸福的人都是相似的,不幸的人卻各有各有的不幸。」
  • 《悲慘世界》——人類苦難的「百科全書」
    小時候,看的是《悲慘世界》小人書。印象中有,冉阿讓偷了一個麵包;芳汀剪去美麗的秀髮,敲掉兩顆漂亮的牙齒;善良的主教;威風凜凜的沙威等等。少年時讀《悲慘世界》,被波瀾壯闊的故事情節所吸引。哀嘆冉阿讓的苦難,同情芳汀的遭遇。苦難中的人性掙扎,使年少的內心感到壓抑。
  • 談談電影《悲慘世界》是人性的救贖還是人性的弱點?
    閒著無聊,今早把《悲慘世界》的電影看了一遍,有很深的感悟,這些感悟只是我個人的觀點,有什麼不同的觀點勿噴可以留言大家一起聊一聊~這部電影是名著改編,電影的畫面感很強 就談談我對這部電影的整體感受。這部電影有很強的救贖感,是人性的救贖也是心靈的救贖。
  • 救贖之路_救贖之路新聞_3DM新聞
    國產黑魂《救贖之路》IGN 6.3分 有創意但不是一個完整的遊戲 由國內暗星工作室製作的類黑魂遊戲《救贖之路》今日發售登陸了Xbox One,PS4和Switch平臺,外媒IGN為其打出了6.3分評價。
  • 《悲慘世界》:小說與電影的人物差異
    《悲慘世界》中幾乎每個人物都曾經歷過地獄般的苦難,最後或多或少得到了救贖。1,苦難的芳汀芳汀被青年學生玩弄,還生了一個女兒柯賽特。孤苦的芳汀不得不把女兒寄養在德納第夫婦家,每個月都被這對貪財卑劣的夫婦敲詐錢財。她先是失業,已經成為「馬德蘭」市長的冉阿讓並沒有關注到這個姑娘的不幸。
  • 《悲慘世界》關於悲慘公民
    《悲慘世界》裡在喊viva la France,曾經酷玩樂隊有一張專輯就叫viva la vida (這是句廢話)好多人說是Cosette拖累了冉阿讓,但個人認為Cosette圓滿了冉阿讓。假使說是牧師帶他進入沒有怨恨的精神世界,那便是Cosette教會他如何去愛。
  • 《悲慘世界》:一個世紀過去,這世界依然悲慘
    這是我們就算沒有看過也耳熟能詳的標題:悲慘世界。拉德利憑藉首部長片《悲慘世界》成為第一位代表法國出徵奧斯卡的黑人導演。《悲慘世界》描述被剝奪利益的平民與權力機關的關係拉德利的父親是非洲馬利共和國的移民,導演從小便是在法國巴黎西邊的郊區蒙費梅伊 (Montfermeil) 長大。
  • 《悲慘世界》至少我們的情感是共通的
    電影是一種大眾化的藝術,相比話劇歌劇或者舞臺音樂劇,電影裹挾了很多的娛樂因素,如果我們用觀看爆米花電影的觀影預期來欣賞歌舞類電影,那無疑是一張災難,新版《悲慘世界》是一部實打實的音樂劇,如果我們靜下心來看完,終將被其感動,但如果實在看不下去,聽著心煩,也不怪我旁邊的妹子總是發出陣陣笑聲,有時候,愛好和品味這種東西是不能相互詆毀的,我沒說自己的欣賞水平有多高,但至少我看得眼眶溼潤了。
  • 《悲慘世界》:愛和善良可以救贖黑暗中苦苦掙扎的靈魂
    雨果在《悲慘世界》裡描寫了法國大革命前夕的黑暗社會,揭示了當時社會的種種矛盾,反映了法國社會的現實生活,歌頌了人性的愛和善良。不管社會多麼不公平、多麼險惡,愛和善良可以救贖人內心的想要自渡的靈魂。《悲慘世界》這部小說一面世,就受到全世界人民的歡迎。到了20世紀,它又多次被改編成電影,同樣吸引了無數的觀眾。
  • 罪人 救贖之路
    《救贖之路(SINNER: Sacrifice for Redemption)》是臺灣地區,暗星工作室獨立製作並上架於Steam平臺的第三人稱A-RPG
  • 《悲慘世界》最好的「悲慘世界」,最好的救贖和成長
    從開頭就是起了一身雞皮疙瘩,一個人的幫助,讓另外一個人走向了救贖,還有,我又找到了和世界對抗的感覺,但是現在,我好像找到了另外一種方式去解決我心中的問題,並且我覺得,它可以是長期的,我不會再去懷疑的一種方式,我希望我可以一直保持下去。這是我看過最好的音樂電影,也可能是我看的太少了吧,但我好像明白了,一部分人為什麼喜歡話劇,話劇為什麼很鍛鍊一個演員。
  • 《回歸之路》獻給大本自己的救贖---是好救贖嗎??
    Brando的父親當年拿著打籃球獲得的全額獎學金去了大學,但最後還是混的比較慘,加上身邊有Jack作為打籃球而人生悲慘的例子,Brando的父親反對兒子的籃球生涯。》的主要目的是烘託男主的救贖。》的確開闢了新的救贖模式,在描寫男主的方面有可取之道。
  • 經典的魅力—電影《悲慘世界》
    《悲慘世界》自誕生以來,被搬上銀幕或螢屏數十次,每隔幾年就會產生一部《悲慘世界》的影視版本,而倫敦西區的《悲慘世界》音樂劇,從1985年開始,已上演了34年,一周8場,這是其他任何一部名著無法比擬的。雨果當年寫這部小說的主旨很明確,要為當時社會底層受苦受難,受凌辱受欺負,受迫害受壓迫的窮人鳴不平。
  • 《悲慘世界》沉重
    《悲慘世界》一部延續音樂劇形式的電影,第一次看這樣的電影震撼了,每一句話都值得深思。2013年能拍出這樣的電影,無疑在視覺聽覺都是種享受。雨果的一生是一部「由一隻懵懂的野獸走向一個高尚的聖人的史詩」。救贖、自由、愛與希望,愛一人便愛全世界,而另一邊是你渴望的世界。觀影的沉重未因電影結束而終止,有種說不出的苦與痛還有希望。
  • 《悲慘世界》:良心是首要的司法
    ——雨果《悲慘世界》這是一個麵包引發的「血案」,這是一個以德報怨的故事,故事的主角冉·阿讓,是雨果投向《悲慘世界》的一束光。因為偷麵包,他被投入監獄,獲刑五年。因為試圖越獄刑期被延長,服了十九年的苦役才獲假釋。
  • 日版「悲慘世界」,一枚細膩動人的催淚彈!
    文章屬於紅顏秀影原創,禁止抄襲 公眾號「影劇汁源」中獲汁《悲慘世界
  • 《克洛德·格》:從弗洛伊德人格理論剖析克洛德·格的救贖之路
    克洛德是吸鐵石 ——維克多·雨果對於《肖生克的救贖》,這部電影向來大家耳熟於心,它也是作者史蒂芬·金自己最喜愛的一部作品。銀行家安迪被誣陷殺死自己妻子,陰差陽錯被送到有著銅牆鐵壁一般的肖生克。高牆深院,這裡仿佛是另一片靜謐的世界,人們慣常地生活著,重複著。然而對於安迪,內心嚮往的自由的火苗並沒有熄滅,他的救贖之路才剛剛開啟。白天洗錢,晚上越獄。
  • 法語文學翻譯家餘中先談《悲慘世界》:「悲慘世界」是悲慘的人的世界
    1978 年,他考上北京大學法語系,進入法語文學的世界。在這個世界裡,雨果和他的小說《悲慘世界》無疑都是熠熠生輝的。《悲慘世界》最早叫《貧困》,是一個名詞,後來改為形容詞「悲慘的」。「悲慘世界」其實是指悲慘的人的世界。十幾歲:從事法語文學翻譯和研究後,您是如何一步步加深對雨果及其小說《悲慘世界》的理解的?
  • 悲慘世界,被苦難洗禮過的愛與盼望!
    今天,我們要聊聊一部「全方位立體式」的精彩作品《悲慘世界》。為什麼要冠以這樣的頭銜呢,我簡單說一下這部作品的三種藝術呈現形式:書、電影和舞臺劇。作為小說的《悲慘世界》是世界文學史的一座豐碑、躋身「世界十大文學名著」,也被稱為一部人類苦難的百科全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