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慘世界》最好的「悲慘世界」,最好的救贖和成長

2020-10-12 九久

從開頭就是起了一身雞皮疙瘩,一個人的幫助,讓另外一個人走向了救贖,還有,我又找到了和世界對抗的感覺,但是現在,我好像找到了另外一種方式去解決我心中的問題,並且我覺得,它可以是長期的,我不會再去懷疑的一種方式,我希望我可以一直保持下去。

這是我看過最好的音樂電影,也可能是我看的太少了吧,但我好像明白了,一部分人為什麼喜歡話劇,話劇為什麼很鍛鍊一個演員。

最後扯一句,人類的歷史真的是包容的,人類在成長,希望我也是。

相關焦點

  • 《悲慘世界》悲慘的世界真的悲慘嗎?
    除了初中時淺顯粗略地讀過原版《悲慘世界》,2012版的《悲慘世界》是我第一次接觸影視劇版的。當時認為這是一個逃亡者就算洗心革面也抵不過被繩之以法的故事,反應當時社會黑暗,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抨擊資本主義的故事。但這次的電影又給了我不一樣的感覺。列夫·託爾斯泰曾說「幸福的人都是相似的,不幸的人卻各有各有的不幸。」
  • 悲慘世界的救贖之路
    當冉阿讓如釋重負地將標誌著罪和恥辱的假釋證明撕碎拋向空中的那一刻,就像歌詞裡說的:「Another story must begin!」[8]新的故事開始展開:前面是冉阿讓的救贖故事,之後就是這悲慘世界的救贖故事。
  • 《悲慘世界》關於悲慘公民
    《悲慘世界》裡在喊viva la France,曾經酷玩樂隊有一張專輯就叫viva la vida (這是句廢話)好多人說是Cosette拖累了冉阿讓,但個人認為Cosette圓滿了冉阿讓。假使說是牧師帶他進入沒有怨恨的精神世界,那便是Cosette教會他如何去愛。
  • 兒童劇 | 一個救贖與被救贖、誠實與坦蕩的故事——《悲慘世界》
    原本比較擔心,原著悲慘世界的架構過大,複雜的背景和錯綜的關係能否被小朋友接受——哪怕是截取一個部分,其中的文化宗教背景也有許多複雜的地方。但是這個兒童劇在遷移改裝了一些不易理解的背景細節後,做到把人性微光儘可能地放大,讓孩子能夠明白善良的價值,已經非常難得。假面的隱喻,狼和羊、狐狸的隱喻,都很有設計感。
  • 《悲慘世界》最喜歡的一個版本
    最近重讀悲慘世界,對這部名著的興趣便一發不可收拾。接連看了好幾個版本的影視劇及音樂劇。這部以音樂劇為基礎的電影版本是我最喜歡的。不得不說,音樂劇出色的音樂是這部劇成功的最主要因素,電影也基本保留了音樂劇最經典的主要唱段。電影語言與交響史詩般的音樂的交相輝映,使這部電影最好地呈現了原著的精神:悲慘世界的苦難與不公、悲慘世界的愛與救贖、悲慘世界的覺醒與抗爭。
  • 《悲慘世界》:一個世紀過去,這世界依然悲慘
    這是我們就算沒有看過也耳熟能詳的標題:悲慘世界。拉德利憑藉首部長片《悲慘世界》成為第一位代表法國出徵奧斯卡的黑人導演。《悲慘世界》描述被剝奪利益的平民與權力機關的關係拉德利的父親是非洲馬利共和國的移民,導演從小便是在法國巴黎西邊的郊區蒙費梅伊 (Montfermeil) 長大。
  • 《悲慘世界》:良心是首要的司法
    《悲慘世界》是雨果流亡時期所作,因為主張共和,反對獨裁,攻擊路易·波拿巴稱帝,他被迫流亡國外,漂泊了整整十九年。他的十九年與冉阿讓的苦役十九年不是意外巧合,從某種意義上說,冉阿讓就是雨果。這部作品帶著時代的烙印,印著生命體驗的苦痛,他以超然世外的高瞻,對身居其中的世界和人心,進行了深刻的洞察和追問。
  • 法語文學翻譯家餘中先談《悲慘世界》:「悲慘世界」是悲慘的人的世界
    1978 年,他考上北京大學法語系,進入法語文學的世界。在這個世界裡,雨果和他的小說《悲慘世界》無疑都是熠熠生輝的。《悲慘世界》最早叫《貧困》,是一個名詞,後來改為形容詞「悲慘的」。「悲慘世界」其實是指悲慘的人的世界。十幾歲:從事法語文學翻譯和研究後,您是如何一步步加深對雨果及其小說《悲慘世界》的理解的?
  • 從《悲慘世界》,到完美世界
    法國大文豪雨果1862年名著《悲慘世界》,被譽為19世紀最好的小說之一。各種人物、各種感情,線索紛繁,在法國大革命的大時代背景下故事展開,角色血肉豐滿,即便配角也栩栩如生,大有展現空間。
  • 天潤世紀圖書告訴您《悲慘世界》悲慘在哪裡
    有人說悲慘在於雨果將每個人的悲慘都刻畫得很飽滿真實,我非常認同,但是我覺得最主要不在這裡。沙威因為違背了自己的信念而自殺,但是他的死亡成就了他畢生的信念成就了他的一生,比起在崩塌的信念中撕扯苟活,死亡是他最願意的,也是最好的結局。
  • 《悲慘世界》——人類苦難的「百科全書」
    小時候,看的是《悲慘世界》小人書。印象中有,冉阿讓偷了一個麵包;芳汀剪去美麗的秀髮,敲掉兩顆漂亮的牙齒;善良的主教;威風凜凜的沙威等等。少年時讀《悲慘世界》,被波瀾壯闊的故事情節所吸引。哀嘆冉阿讓的苦難,同情芳汀的遭遇。苦難中的人性掙扎,使年少的內心感到壓抑。
  • 音樂劇《悲慘世界》
    音樂劇《悲慘世界》昨晚《好堂老電影》第192期,分享的是音樂劇《悲慘世界》。震撼。今天走在校園,還在不自覺哼唱《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你可曾聽到人民的聲音)。關於音樂劇,現場觀賞過《貓》《歌劇魅影》《巴黎聖母院》(點看巴黎聖母院)以及《阿爾茲記憶的愛情》(點看阿爾茲記憶的愛情)等。
  • 《悲慘世界》悲慘世界
    【透過電影·看世界】43-悲慘世界如果你對世界名著有興趣,但又覺得看書太枯燥,不妨來看看電影版的名著改編吧!《悲慘世界》是雨果鑄就的名篇,不得不說原本小說當中的人物情節環環相扣,本就動人心弦。而用電影音樂劇的方式表達出來,人物更加直觀立體,豐富多彩。其中故事情節不多加贅述,有興趣的可以去看看這部電影。
  • 【讀書報告】《悲慘世界》讀後感
    在初秋的陽光裡我又一次翻閱了《悲慘世界》。當時統治的社會,是多麼的慘不忍睹,冉阿讓被迫無奈地在麵包鋪裡偷了一塊麵包,卻被判了五年苦役,四次越獄都得不到自由,而是十九年的苦役。冉阿讓進去的時候,青春年少,出來的時候,老氣橫秋。這是怎樣的一種社會,他是如何挨過了這麼多年的折磨。苦役生活使他靈魂上升,也使他墮落。也許,改變他的正是那個主教,他偷了主教的東西,主教卻沒有責備他還送了他東西。
  • 《悲慘世界》沉重
    《悲慘世界》一部延續音樂劇形式的電影,第一次看這樣的電影震撼了,每一句話都值得深思。2013年能拍出這樣的電影,無疑在視覺聽覺都是種享受。雨果的一生是一部「由一隻懵懂的野獸走向一個高尚的聖人的史詩」。救贖、自由、愛與希望,愛一人便愛全世界,而另一邊是你渴望的世界。觀影的沉重未因電影結束而終止,有種說不出的苦與痛還有希望。
  • 悲慘世界+一線希望+百科全書=雨果《悲慘世界》
    悲慘世界的主線《悲慘世界》的人性教化功能研究-垂楊紫陌。法國文豪維克多·雨果於1862年發表的長篇小說《悲慘世界》是一部反映了當時法國社會的史詩級繪卷,其內容涵蓋了拿破崙戰爭和其後十幾年的時間,故事的主線圍繞著犯了盜竊罪的苦刑犯冉阿讓的經歷展開。作者在作品中融入了對法國歷史、革命、戰爭、道德哲學、法律、正義、宗教信仰的多方位思考。
  • 《悲慘世界》:愛和善良可以救贖黑暗中苦苦掙扎的靈魂
    但是他們有一顆顆在苦難的洗禮中透明、純潔的心靈,在黑暗中,愛和善良熠熠閃光,拯救苦難!雨果在《悲慘世界》裡描寫了法國大革命前夕的黑暗社會,揭示了當時社會的種種矛盾,反映了法國社會的現實生活,歌頌了人性的愛和善良。不管社會多麼不公平、多麼險惡,愛和善良可以救贖人內心的想要自渡的靈魂。
  • 經典的魅力—電影《悲慘世界》
    《悲慘世界》自誕生以來,被搬上銀幕或螢屏數十次,每隔幾年就會產生一部《悲慘世界》的影視版本,而倫敦西區的《悲慘世界》音樂劇,從1985年開始,已上演了34年,一周8場,這是其他任何一部名著無法比擬的。雨果當年寫這部小說的主旨很明確,要為當時社會底層受苦受難,受凌辱受欺負,受迫害受壓迫的窮人鳴不平。
  • 電影解析《悲慘世界》:以悲憫拯救悲慘,是最精緻的藝術
    金剛狼在這裡演繹得很出色,一個墮落、掙扎到新生,從愛的付出到救贖,一個讓人流淚讓人感動的人物。角鬥士的悲情英雄角色也令人嘆息,只是對於前半段代國家機關執法的冷硬、固執與無情感稍顯不足,可能是慣性表演的關係吧,好人演多了,想變壞也難,這也間接影響到了後面的悲情效果。飾演阿曼達的珂賽特年輕漂亮,她是這個悲慘世界的唯一亮色,也可以算是這個悲慘故事的一些光明的希望與慰藉,她代表了幸福的未來。
  • 悲慘世界
    《悲慘世界》是由讓-保羅·勒沙努瓦執導,讓·迦本、布爾維爾等主演的劇情片,拍攝於195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