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門果經》佛陀教導「三學修持」 止息生命之「苦」

2020-12-23 重樓逾陀

佛法教導止息苦的方法

佛陀的教法引導人們止息生命的「苦」—煩惱的苦及生死輪迴的苦。

集諦—苦的原因是什麼呢?「無明為父,貪愛為母。」(《大正藏》卷38)

愛與無明等煩惱是造成輪迴苦的根本原因。有了無明等「煩惱輪轉」,就有行等「業輪轉」,就會繼續造作,構成「果報輪轉」繼續再生,而再啟動煩惱輪轉。三種輪轉循環不已,使我們在三界六道中輪迴。

苦,可能終止嗎?是的。淨除煩惱,也就止息了煩惱及輪迴的苦迫。煩惱對於善惡業有發業(引發造業)、潤生(滋潤輪迴再生)的作用,一旦斷除煩惱,不但不再造業,原有的業也因缺乏煩惱助成,自然失去感報的機會,不能再招感生死了。

道諦—如何中止輪迴?

《沙門果經》揭示了初期佛教的解脫道次第,指出十四種漸次增上的沙門果。這種漸修道又可歸納成三學的修持次第:增上戒學、增上心學和增上慧學。透過三學的修持,我們將得以淨除煩惱,解脫輪迴之苦,得證滅諦。

《沙門果經》中停止輪迴的方法

首先,修學須以信、戒為基,作為引入定慧的方便。戒(梵ZIla,音譯尸羅)是善的習性。它是人類自覺應該做的,不論有沒有佛出世,不論有沒有受戒,都有「尸羅」(如《大智度論》卷十三說:「尸羅(秦言性善),好行善道,不自放逸,是名尸羅。或受戒行善,或不受戒行善,皆名尸羅。」卷四六又說:「十善道為舊戒。十善,有佛無佛常有。」) 。《沙門果經》中的四清淨—身行清淨,語行清淨,意行清淨,命行清淨,(「命清淨」是中道的生活態度,如法的經濟生活,反對欲行與苦行。 )正是戒(尸羅)學的根本。四清淨即是十善加上「正命」,與八正道的正業、正語、正命相通。

我們最粗顯的煩惱會由身、口行為顯現,這類煩惱可以用戒來斷除,每受持一種戒律就能對治相應的煩惱。《沙門果經》「小分戒」中,列舉了三類沒有制立學處(結戒)以前,比丘們奉行的「戒」:

◎遠離殺、盜、淫、妄、酒,這就是在家優婆塞、優婆夷的「五戒」。

◎五戒加上遠離非時食、香華鬘嚴身、歌舞觀聽、高廣大床,就是「八關齋戒」。

◎再遠離受持金銀,就是沙彌「十戒」。

後來,佛制立「受具足戒」、「學處」、「波羅提木叉」,於是初期的八正道「戒」行,漸漸演化為現在的戒法。

其次,活躍在我們想法、情緒中的煩惱,可以用禪定來止伏。《沙門果經》教導我們藉由「守護諸根」,避免六入觸境所生的煩惱。再配合飲食知量、警寤、正念與正知,作為修定的調心前方便,讓心專注在修行的所緣。於是煩惱漸伏,遠離五蓋,獲得殊勝的喜樂,進入初禪,再進而修持二、三、四禪。「定」的訓練,讓心專注於修行的所緣境,於是煩惱便沒有現行的機會。我們也可以選擇特定的所緣,來對治特定的煩惱,如以慈悲觀對治瞋恨,以不淨觀對治貪慾等等。

最後,深深潛藏在心中,伺機而動的煩惱隨眠,則須透過觀智,才能澈底斷除。我們必須在「六處」培養正念、正知與觀智,截斷從「六處」接「觸」外境,產生「受」所生起的「愛」,及執「取」的連結,截斷生死之流。

「戒定慧」三學的實踐原理,即是「八正道」。以八正道的正語、正業、正命為戒學之基,才能產生正精進、正念和正定。基於正定也才能產生出世間正見的觀智,現觀四諦,斷除部分的無明,進入初果。如《雜阿含經》卷三一所云,這時已斷的苦報多如大湖水,所餘的苦少如滴水:「正見具足世尊弟子,見真諦果,正無間等(即「現觀」)。彼於爾時已斷、已知,斷其根本,如截多羅樹頭,更不復生。所斷諸苦(指「報」)甚多無量,如大湖水;所餘之苦,如毛端渧水。」(《大正藏》卷2,頁224) 其後,聖弟子繼續修持,於現世或未來世完全淨除無明。

佛陀在《沙門果經》裡,讚頌依正見修行的成果,為我們宣說了修行各階段所能帶來的當下可見的真實利益。佛法教導我們戒行清淨,不可造惡業,但對過去無量無邊的善不善業,是從來不用擔心的。我們所應用心的,是依循著《沙門果經》所揭示的修行次第,勤修戒、定、慧三學,熄滅貪、瞋、痴,解脫生死之苦,圓滿沙門之果啊!

相關焦點

  • 二諦總持,三學增上,恢恢法界身:《三寶歌》淺釋
    」二諦總持,三學增上,恢恢法界身佛法是三根普被的,不過佛陀說法的時候,是因應眾生的根機,而給予適宜的教導,佛教稱之為「對機說法」。由於眾生的根機不一,故佛陀給予眾生的法藥亦是無量的。太虛大師用「二諦」作為總綱,來總持佛陀的一切教法。
  • 苦諦:與苦諦相關的「諦智」「應作智」「已作智」
    這就是為什麼世尊說:「對於所未聞的法,眼生…。」世尊也以這些話宣告自己已成為「正等覺者」(sammāsambuddha),未依靠他人的幫助、教導,而獨自親證真理的開悟者。這樣的宣告是有必要的。在佛陀那個時代,人們多以為尼犍子等人所修持的「禁食」等苦行是神聖的。
  • 追隨「導師」中追隨佛陀
    如後者曾有「復歸佛陀的教導」的質疑,引發「究竟要追隨佛陀?或是要追隨導師?」的提問。      無疑的,在佛弟子「二選一」中,「追隨佛陀」才是必然的抉擇,包括印順導師本人也再三強調自己「信佛」但不一定「信祖師」,不被任何宗派意識或民族情感所牽制;而作為「導師」思想影響下的佛弟子,學習他的精神,當然不需要把他當成「祖師」來信。
  • 咒語來自佛陀嗎?
    事實上,如果以佛陀的教義去檢驗,可以很明顯的發現咒語根本與四聖諦「苦」、「集」、「滅」、「道」的宗旨背道而馳,是「戒禁取」,是「邪見」。現今大乘經典裡處處宣揚咒語的功德,密宗更將持咒視為基本修持方法。阿難,凡已親見正法者產生極重的痛苦,不可愛,不可樂,不可思,不可念,甚至因此斷送性命,如果還會舍離從內心去探求滅苦之道,反而向心外求法,去學習外道沙門、梵志,或持一句咒、二句、三句、四句、多句、百千句咒語,以此祈求令我脫離痛苦,這種行徑反而是求苦、習苦、趣苦、苦盡者,已親見正法者絕不可能如此;但凡夫就有可能會這麼做。」
  • 止觀禪修:說一切有部派的「禪修次第」,這5點,禪修者不可不知
    本篇的主題是關於禪修中的「受」,以及說一切有部的禪修觀念始,從這4點展開闡述,禪修弟子不可不知!第一:原始佛教時期側重觀,而不教導止的原因在佛陀那個時代,由於大部分的修行者和外道都懂「止」,所以佛陀就沒有特別去教導如何修「止」,而把重點放在和智慧有關的「觀」上面。
  • 大航法師:念佛三昧之修持15(連載完畢)
    我們有沒有娑婆的苦?有。但娑婆是如何來?因如是因緣而有苦,此苦因如是因緣有,但此苦實不可得。眾生因妄想顛倒才這樣造作。所以我在念佛的時候,時時念這一份的覺悟。「舍利弗!一切諸念皆寂滅相,隨順是法,此則名為修習念佛。不可以色念佛。何以故?念色取相貪味為識,無形、無色、無緣、無性,是名念佛。是故當知,無有分別、無取、無捨,是真念佛。」」《佛說觀無量壽佛經》卷1:「諸佛如來是法界身,遍入一切眾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時,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
  • 佛陀的兩種主要禪修方法:內觀與慈悲觀
    ,2000年5月於尼泊爾出版,葛印卡老師希望能澄清大家對於佛陀教誨的普遍誤解。 為了過快樂和諧的生活,消除一切苦厄,佛陀傳授了許多禪修的方法。當然,最主要的兩種方法是內觀與慈悲觀。佛陀的時代,有數百萬人歷經生命的苦痛,透過內觀得到了解脫。例子:Kisa GotamiKisa Gotami結婚多年,一直苦於無子。最後她終於生下一個兒子,她快樂得難以形容。彷佛天神賜予她寶藏。然而,沒有幾年,她的獨子死於蛇咬。她陷入了深沉的痛苦。其它人都受不了她的悲苦。這位憂苦的婦人遇見佛陀,學習了內觀,她不僅脫離了兒子的死亡之苦,也脫離了無盡的輪迴之苦。
  • 一生僅聽過半小時修持指導,這位女士成就了
    明就仁波切說,其實這位女士是個文盲,不會書寫,而她一生所得到的佛法教導也只有那半個小時,她只是一再一再的修這半個小時的教導,最後她得到了很高的證悟,甚至成就了虹光身。現在你們得到的教導都超過了半個小時,而且你們不是文盲,現在對你們最重要的就是去修持。
  • 【佛法真義047】「體相用」的真義
    常有人問:佛有三身「法身、報身、應身」,是什麼意義?也有人問:佛教常說「體相用」,這又有什麼意義?在佛教裡,用「三」來表示的名相為數很多。如:「三學」戒定慧,戒為體,定為相,慧為用,彼此互有密切的關連;再如:「三藏」經律論,經為體,律為相,論為用,三者也有互通的意義。現在,我們把佛陀的三身「法身、報身、應身」,和「體相用」合而為一。
  • 【讀史】佛說苦聖諦,就是悲觀與消極嗎?你如何理解?
    苦的根源是什麼?如何解決它們?我們認真學習佛陀教導的四聖諦法後,能夠如實的去實踐,依教奉行,就能去除我們身心的煩惱,讓我們的心靈自在、安詳,離苦得樂,趨向正法,走向解脫。不論是窮人還是富人,不論是什麼膚色,什麼種族的人,人人都會感受到生命種種不同的苦,所謂:人人皆有苦,苦苦不相同。苦是生命的本質,不是因為佛陀說人生是苦就是苦,不論佛陀說還是不說,苦都是存在於我們的生命當中。
  • 實修法門:詳述佛陀重視的安般禪「數息觀」的方法、效果及利益!
    鳩摩羅什根據弟子僧睿的請求,綜合各家禪法,編譯了三卷《禪秘要法經》,倡導五門禪觀(「五停心」),針對具體情況,講究不同對治,即「不淨」觀、「慈悲」觀、「因緣」觀、「數息」觀,和「念佛」。而佛陀跋陀羅所譯《達摩多羅禪經》亦講「五門禪」。《坐禪三昧法門經》亦以「念佛」法門代替「界差別」觀。
  • 措尼仁波切《先幸福,再開悟》措尼仁波切指引「微細身」實修法
    微細身,到底是生命的「資產」或「負債」?那要看它到底是「失衡」或「平衡」。微細身的學習非常有用,由於你認識到自己,就能夠同理別人,小小的改變,就會帶來巨大的影響…… ■你的脈上,曾發生連環車禍? 這是因為很多人都忽略了上述微細身的問題,若不解決,將會嚴重障礙我們生命、生活的流動與精神修持的道路。在佛教傳統上,四加行是很多高階課程的基礎前行,很多上師會要求學員必須完成傳統四加行,才給予大圓滿的心性指引教授。而措尼仁波切所教導的微細身修持,即是現代版的四加行──進一步修持以前必須完成的基礎前行。
  • 當年在菩提樹下,佛陀在成道日,究竟證悟了什麼?
    二,佛陀體悟到了,佛性真如從溪澗的涓流理臺正驗了無我的真諦,感受到了生命的永恆,世界的遠近對佛陀好像已經沒有了障礙,佛陀所覺悟的已經超越了空間的有限性,並與儀器之處。三,生死的超越佛陀覺悟。世間上的煩惱不如意生生死死只是假名而已,生死無非假象。
  • 佛陀公案:《善星比丘》
    《大般涅槃經》說:「善星比丘雖入佛法無量寶聚,空無所獲,乃至不得一法之利……。入佛法已,為惡知識羅剎大鬼之所殺害。」悲哉!善星比丘!從前,佛陀在王舍城時,善星比丘是佛陀的侍者。他本來能受持讀誦、分別解說十二部經,斷除欲界煩惱並已證得四禪。後來因親近惡友,退失四禪,且不信佛言,認為無涅槃之法,產生了撥無因果之邪見,對佛陀起噁心,以致成為造業受苦的一闡提人。
  • 小乘法義:什麼是苦滅?什麼是涅槃?
    涅槃是寂滅,是捨棄我們對種種愛欲與樂受的貪著,當我們能夠在愛欲生起處就捨棄它,我們就是在天天的修行,天天的淨化自己,也就是在做戒定慧三學的修習。  6. 六想處愛喜舍滅  佛陀接著開示:六想處愛喜舍滅。  色想於世間為可愛、可喜者,此愛即於此處捨棄,於此處止滅。  聲想於世間為可愛、可喜者,此愛即於此處捨棄,於此處止滅。
  • 惜緣施愛 擔苦造福
    「看到了許許多多的國家,慈濟人去救災救難,他們除了救拔苦難,他們還會教導他們如何行菩薩道,教導他們反貧為富。雖然我們幫助他,他的家庭還是很困頓,還是很困難,我們也送他竹筒,鼓勵他,窮人也可以轉為富有的人,那就是『能幫助人的人就是富有。』」
  • 「坐禪」全面指導手冊(建議收藏)
    淨化現代人的內心世界,並依此而不斷地改善外在世界,使之趨於圓滿、至善,這才是現代社會進化的正常途徑。三是為了體悟佛法。希望藉由禪的修持,達到明心見性的內在體證,以圓滿佛道。二、何謂坐禪?六祖大師告訴我們:「外於一切善惡境界,心念不起,名為坐。內見自性不動,名為禪。」
  • 三界火宅,眾苦流轉,誰濟以安寧?《三寶歌》淺釋
    歌曲流傳至今,已成為了中國佛教的「教歌」。《三寶歌》的歌詞言簡意賅,透過頌讚三寶的功德,表述佛教的整個教義,也由於精簡之故,歌詞內容不易為初學佛者所了解。為令初學者明白歌詞的意義,本文嘗試略作淺釋。文章分為三篇——〈佛寶歌〉、〈法寶歌〉、〈僧寶歌〉,並將陸續載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