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觀禪修:說一切有部派的「禪修次第」,這5點,禪修者不可不知

2020-12-23 重樓逾陀

行者如何有次第的 去了解如何禪修,以及為什麼要做這樣的觀修。本篇的主題是關於禪修中的「受」,以及說一切有部的禪修觀念始,從這4點展開闡述,禪修弟子不可不知!

第一:原始佛教時期側重觀,而不教導止的原因

在佛陀那個時代,由於大部分的修行者和外道都懂「止」,所以佛陀就沒有特別去教導如何修「止」,而把重點放在和智慧有關的「觀」上面。因此佛陀當時的教學重點在於如何由「止」的力量去發起「觀」,也就是分析,以及透過分析來到達「無我」。

以佛陀的弟子為例,大多數弟子在追隨佛陀前,都已經在外道學會了「定」的技巧,所以在《雜阿含經》中,佛陀很少提到「定」的內容,都在說跟「慧」比較有關的,這是主要的一個原因。直到《中阿含經》之後,佛法的受眾更廣,有許多一般人也開始接觸佛法,因此佛陀才開始教授與禪定有關的內容。

直到「說一切有部」的時代、該部論師們提出有部版本的「現觀次第」,也就是從初學者開始的禪修順序,而在那之後,說一切有部的現觀次第就成為了一種公約,後世的修行者也遵循這個版本來進行修持。

第二:說一切有部的現觀次第

說一切有部的現觀次第把所有禪修的階段分成「止」和「觀」兩部分。一開始要先修「止」,之後再修「觀」。之所以需要做「止」的禪修,是為了要讓心穩定,如果初學者的心很散亂,無法進入「止」,那會在這之前先修「五停心觀」(對治貪修不淨觀,對治瞋修慈心觀,對治痴修緣起觀,對治我慢修界分別,對治懷疑修數息觀)。「五停心觀」屬於勝解作意,未必能根斷煩惱,但至少可以讓自己的心暫時不受煩惱影響,讓止有辦法發起。

心專注之後會產生「定」,而要從「定」走向真正的「止」有2個方法:一般稱為二甘露門,分別是不淨觀和數息觀,其中特別強調數息觀,因為一般認為不淨觀只能到達「未到地定」,而數息觀可以到達「禪」的境界。

當「禪」發起了之後,接下來就要練習「觀」,也就是「觀相」,而所謂的「相」就是指特徵。所以「觀」就是用我們的心去觀察特徵,特別是我們肉體的特徵。更具體來說,佛法認為是觀察「身、受、心、法」,也由此產生了「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這四念處。

第三:說一切有部的禪修技巧

那麼要如何去觀呢?說一切有部的方法是用貼標籤的方式,不帶批判的去觀察自己的身體與經驗,在一切行住坐臥中,以正知去觀察,對正在做的事情了了分明,且不帶有價值判斷或任何增益,只做貼標籤的行為,此時做的是觀察自相,貼大量的自相標籤。

貼標籤的下一個階段則是觀察共相。所謂的共相,就是當行者大量觀察自相之後會發現其所觀察的「身、受、心、法」中的每一個細節,都有一些共同的特點。比如他會發現手舉起來的這個行動,以及要睡覺的那個行動,或是自己感受到熱的這個標籤,所有的這些標籤之間有一些共同的特點,統整起來之後,得出了佛法所說的「苦、空、無常、無我」,也就是所謂的共相。

當對於共相的感知被提起來之後,接下來行者的禪修對象就不再是自相,而是開始貼共相的標籤,這時候被稱為「共相作意」,別名為「順抉擇分」。當行者對於共相的體悟越來越深的時候,有一天,行者將會在不貼標籤的情況下,自然感受到強烈的「苦、空、無常、無我」,這時候就證得初果,入聖者流,不再墮入輪迴之中。接下來的禪修內容沒有太大的轉變,主要是把這些經驗浸得更深層,但在禪修技巧上是一致的。之後便會由初果、二果、三果、四果,最終成為阿羅漢。

第四:從自相作意到共相作意

在「現觀次第」裡面,對於佛法來說最重要的是從「自相作意」到「共相作意」這一段。因為在此之前的「止」外道也有,而證得初果之後只要繼續掌握自相、共相,自然就能完成二果、三果、四果,直到阿羅漢的修持。所以對於佛法來說,從「自相作意」過渡到「共相作意」的過程顯得更重要。

從「自相」到「共相」的過程中,透過「自相作意」的標籤,行者會發現五蘊並不受到自我的控制,例如生病的時候,行者也沒有辦法去控制自己的心跳、體溫等等。而藉由對這種無法控制的深刻體會,便會產生「厭離」。之後再透過「厭離」去培養出「共相作意」。

第五:關於「止—觀」的禪修要如何練習?

如果回去想要做一些練習的話,首先就是先作調息跟數息,之後可以播放一首由許多種樂器演奏的音樂,其中最好有大量聲音介入,然後每聽到一個聲音的時候就貼一個標籤,之後就回到數息上。然後又聽到一個聲音,又貼一個標籤,然後再回到數息上。這便是比較簡單的練習 方式。

禪修是一件需要不斷練習的事情,除了每月一次的共修和上課之外,也希望大家能夠在日常生活中持續的練習,讓禪修不僅止於知識上的認知,而是對生命真正產生影響和改變。

相關焦點

  • 「原創」禪修是有次第的,你可能做錯了!
    這個境界對於我們凡夫大眾來講,離我們太遠,我們尚迷在「執著於有」的境界中還沒有出來,就更談不上「不執著於空」了。禪修是有修行次第順序的,對於我們大多數凡夫而言,必須得先修「不執著於有」,然後才能修「不執著於空」。
  • 難忘的禪修之旅|淨隱居「宣隆禪修法」
    一年復一年,今年老師仍舊帶學生往淨隱居禪修。心想習禪多月,仍沒有多大進步,於是猶豫不決,幸好得到老師鼓勵下,便決心報名,終嘗多年心願。老師教的是「宣隆禪修法」,這套禪法是一套不容易的禪法。老師常對我們說,若要修習此套禪法,要有很大的決心。
  • 禪修可以幫助我們培養禪定,獲得這5種功德,您不可不知!
    審法尊者開示,總說:修定的五種功德《清淨道論》第十一品中提到,四十種修習止禪的業處,無論到達哪一個業處,大致都會有這五個功德:(一)現法樂住功德依據《相應部12相應23經》中提到:「以定為近而有如實智見;以如實智見為近而有厭;以厭為近而有離貪;以離貪為近而有解脫;以解脫為近而言有滅盡智。」如果有定力,可以資助觀禪如實智見一切都是名法和色法的組合;存在定力,名法和色法可以看得足夠清晰。
  • 佛陀的兩種主要禪修方法:內觀與慈悲觀
    ,2000年5月於尼泊爾出版,葛印卡老師希望能澄清大家對於佛陀教誨的普遍誤解。 為了過快樂和諧的生活,消除一切苦厄,佛陀傳授了許多禪修的方法。當然,最主要的兩種方法是內觀與慈悲觀。當時你並不是在禪修,如果你把一半的注意力放在感受上,另一半放在工作上,你在兩邊都不會圓滿。(1995年1月21日,年度會議:內觀總部 (Dhamma Giri) ) 以觀息法來靜心葛印卡老師在2000年1月受邀參加世界經濟論壇在瑞士達佛斯的年度會議。他演說了四場。1月28日,在「當你生氣時該怎麼辦?」
  • 什麼是「禪修」?聽說禪修是有危險的,真的嗎?
    答:禪修是很重要的。不論我們如何想要向善向上,若我們不能改變支配我們行為的欲望,改進是很難的。比如說,一個人也許了解自己對妻子沒有耐心而對自己承諾說:「從今以後,我將不再如此沒有耐心。」但不過一小時後,他又對妻子不耐煩地吼叫了。這隻因為他的個性在不知不覺中又冒出來了。
  • 泰北森林禪修記 禪友分享
    每天至少有四五個小時可以靈活支配。我之前在英國參加的由臺灣法鼓山的僧人指導的禪修並沒有這麼多個人時間,並且不能講話,不能寫作,不能看書,不能用手機,相較而言,這座寺院對禪修者比較寬鬆,在英國禪修時的這些禁忌在這座寺院裡都被允許。也有可能禪修者人數多,流動性大,給管理帶來困難,更多時候需要依靠禪修者自覺。(僧人說,曾經有位禪修者每天吃完早飯就騎摩託車出去玩,晚上才回來。
  • 佛教:成佛之道,心空成佛,它也是禪修的境界!
    中國的佛教文化,特別是從禪宗開始,禪修就成了禪宗的重要法門。不過,在中國的禪宗史上,被人念念在道,較為廣泛的就是「心即是佛」這四個字。只是,我們應該如何理解呢?本文就來探討佛教文化,成佛之道,心即是佛,心空成佛,它也是禪修的境界!
  • 禪修實錄(四):「內觀禪」讓你法喜充滿!
    筆者不時聽到旅遊閱歷豐富的外國旅客說:在緬甸籍印度裔大師葛印卡(SNGoenka)創立的各個機構中[1],這是最為簡陋的一家,但有時他們又會說最喜愛的也是這家。空蕩的四周和簡陋的設施,總使人懷疑這個與世隔絕、時間停頓的地方,似乎不值得一顧,在這裡所有的凡塵俗事,總被摒諸門外。
  • 壇經 是六祖慧能大師對所有禪修者發出的十大獅子吼
    壇經,是漢傳佛教禪修方法的總結。壇經,是六祖慧能大師,對佛法禪修方法的梳理和總結,是對佛法禪修的錯誤方法和錯誤認識,進行糾正批評和改正方法的總結。如果我們從佛法禪修角度來讀壇經,整部壇經就無異於是六祖慧能大師,對每一位禪修者發出的十聲獅子吼。第一聲獅子吼禪修必須明心見性。
  • 波卡仁波切 | 照見清淨心 禪修入門指引 了解我們的境遇
    第一部 了解禪修 大部分的人都認為禪修就是阻斷一切念頭,並保持在那種狀態之中。這是錯誤的看法。禪修時,我們並不試圖阻斷念頭,而是讓心保持開放、輕鬆,不渙散地安住在當下的覺知之中。我們未來的快樂或痛苦,將基於我們現在所行是善或惡。一旦我們深切了解這點,自然會棄惡行善,並得到內在的平靜。
  • 淵回禪修:如何到達欲界定?學佛修道,修止觀禪定,多數卡在這
    淵回禪修:如何到達欲界定?學佛修道,修止觀禪定,多數卡在這。打坐靜坐,國學文化,儒釋道,李淵回原創。前言:欲界定要分幾步走?俗話說,萬丈高樓平地起。不只是世間法上,做人做事如此。學佛修道,修止修定,亦是如此!
  • 禪修是靈性覺醒的唯一途徑,禪修的本質是什麼?
    這個低維度世界既有定律的變化,就如同天命不可違般的枷鎖,一切的發展早已經預先安排妥當,事物的發展都是按照設定好的路線在進行。如果我們靈性不覺醒,就被局限在三維及較低的不同維度的世界裡,反覆體驗各種苦樂,被各種設定好的懲罰和獎賞機制所支配,毫無自由可言。
  • 奢摩他禪修——《人間是劇場》
    實際上所有用到的技巧非常簡單,所有過去偉大的禪修者通常會說,禪修的時候要坐直。當我們身體坐直,就會有敏銳的感覺、莊嚴的感覺,這會產生適當的氛圍。    在這次指導中,我不建議使用任何外在的目標物。我們有時聽說奢摩他教學會使用外在目標物,譬如一朵花,但我們這次要學的是上座部的傳統方法,把呼吸當做目標。因此讓我們專注於我們的呼吸,跟隨氣息的出與入,只是這樣。
  • 談「禪修」與電影《本來面目》
    文/省庵 參加禪修營結束,由於所餘時間有限,帶隊法師問有沒有人迫不及待想分享?大概看到禪眾面帶笑容必有緣故,立刻被法師點名。我說這次參加禪一,很像看聖嚴法師紀實電影《本來面目》。一、看電影的人想知道電影演什麼,好不好看?
  • 【密集禪修第六天】只管打坐倒數第二天 歡喜合影
    時光荏苒,春風輕柔的將過去五天的精進時間給悄悄帶走,就在大家正沉浸在只管打坐的時光裡時,七日密集禪修倒數第二天還是如期而至。在過去的五天裡,只管打坐,風雨無阻,無論從天氣還是身體上的阻礙都沒有影響到禪修者們,完全只管打坐。 下午行香時間,大家歡喜合影紀念,禪修者們、洪文亮老師、果證法師、遠道而來的法師、主委會、義工等,大家共同合影紀念,紀念這殊勝的七日密集禪修,紀念此次禪修對保任大法、只管打坐的提升,並感恩洪老師的開示,感恩普照寺住持果證師父,感恩普照寺上下對大家的照顧。
  • 「坐禪」全面指導手冊(建議收藏)
    六祖大師告訴我們:「外於一切善惡境界,心念不起,名為坐。內見自性不動,名為禪。」這是說明坐禪全面指導手冊:真正的坐禪,必須在行、住、坐、臥的日常生活當中,不被「一切善惡境界」所轉,及時自我靈性、體悟禪趣,方是真坐禪。雖說禪修不能執著打坐,不過初學者還是應以「坐」為入門,因為唯有「靜中養成」,才能致「動中磨練」之功,此點觀念極為切要。
  • 兩次掩關內觀禪修日誌
    鼓勵我趕快報名參加這一期的課程。習慣了放不下俗務的我又再退縮不前的說:「六月份的餐會是我們中心的主要活動之一,如果五月我走開十多天,可能會影響活動的成功率。」我還深深的記得楊師兄當時反問:「那麼如果你現在突然死亡,你有把握自己到那裡嗎?」這真是棒頭一喝!
  • 打拳、臥禪、行禪——正念禪修的新理論「餅乾模型」
    簡言之,流程之安排原理是「先練習覺知,後聽講」。餅乾組的安排則不同,講課是在前面,之後是自由禪,讓參加者有充分時間消化、沉澱所說的內容。相對地,傳統比較傾向從高地教示參加者,而幹餅則重視平等分享,希望參加者從主題中發現自己的問題及思考解決的方案。
  • 靜坐之道|普遍對「禪修」的誤解
    靜坐之道|世界上最強大的力量)靜坐,唯一之道(九)對禪修的誤解在僧護比丘所著的『禪修的真貌』一書中,提到很多人對「 禪修」二字產生誤解:『 我經常聽到別人說:「禪修就是讓腦袋變成空白一片――放空心念。」
  • 早期部派佛教的發展及對禪法的重視
    前者是傳統流行的婆羅門或以後稱為印度教以及耆那教的禪修,而後者即是佛教的禪修。」[惟善:說一切有部之禪定論研究——梵文《俱舍論》及其梵漢注釋為基礎[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P5.]對於佛教禪修為什麼會影響到主流的印度禪修,是因為,佛教的禪修是有內涵的,這是佛教禪修的獨特之處,即「四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