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月靜好,因為有人在負重前行。
這種負重,往往伴隨著巨大地犧牲。
《金剛川》以志願軍抗美援朝為大背景,以金剛川一戰為入點,重現人民志願軍為守土衛國做出的慘烈犧牲。
影片英文名,《Sacrifice》,譯,犧牲。
直切主題,這是一部關於犧牲的影片。
先看幾組數字:
33:抗美援朝戰爭持續了2年9個月;
134:抗美援朝戰爭中,重要的戰鬥戰役134起,平均每周一次;
1250:戰爭中,志願軍共構築各類坑道長達1250公裡;
197653:197653名英勇烈士將生命留在了異國他鄉。
冰冷數字告訴我們戰鬥的慘烈,立體影片呈現了犧牲的悲壯。
金剛川河寬60餘米,將後方大部隊與金城前線割裂。
要到前線就必須渡河,要渡河就必須架橋,要架橋就必然會遭遇敵方阻力,有阻力就需要保護。
金剛川的戰鬥就是「架橋-炸橋-護橋」的反覆。
犧牲的意義就是護住這條生死橋。
同一時空,三個不同視角,讓戰鬥不再只是硝煙戰火。
我們的戰場就是這座橋
步兵連支援前線的途中,接到命令,支援工兵連架橋。
「是來打仗的,又不是來修橋的。」 步兵班長劉浩一心上陣,誓要拿一塊獎牌,以慰陣亡戰友的遺願。
「現在起,我們的戰場就是這座橋。凌晨5點前,架好橋,護好橋,確保大部隊順利過橋通往前線。」
鄧超飾演的步兵連長高福來操著一口江西話,戰士們來自960萬平方公裡的每一個角落。
架橋只能依靠人工,在這個過程中,又面臨著空中敵機的轟炸。
架起的橋梁被一次又一次毀壞。
毀壞了就再架,工兵連傷亡了,步兵連就頂上。
明知可能「隨時送死」,但沒有人退縮。
因為渡河的橋必須架起,因為正義的戰爭必須勝利。
在這無數次架橋、被炸、修橋的循環往復中,劉浩完成了自我成長,他開始明白,戰爭不只是上陣殺敵,勝利需要每一個渺小的人做出巨大的努力,包括犧牲。
劉浩與女話務員的愛情是全片唯一的感情戲。
同樣來自四川,雖然沒有打過照面,但,女話務員的樣子烙在了十七八歲少年的心裡。
他抱怨她連他的名字都不知道,算不上老鄉。
「劉浩同志,我們戰場上見。」交換戰場情報後,女話務員轉過身面向山頂,對著遠處山頂哨崗裡的劉浩,一字一度,這是全場兩人唯一的交流。
她知道他的名姓,她知道他的情愫。
但,戰爭年代的愛情,沒有兒女情長。
突然的轟炸,幾十顆炮彈落下,剛修好的橋面被炸出7米的缺口,戰士傷亡無計。
水面上漂浮著女話務員,愛情還沒開始就結束。
憤怒的步兵舉起了槍,對著天空一頓掃射。
「橋橋橋」連長倒在血泊,奄奄一息。看到他,嘴裡微弱重複著。
悲痛,憤怒,但,橋還是要修好。步兵扛起木頭衝向缺口。
你安生修橋
橋是唯一的目標。
「橋在,那裡將是我們的地獄。」敵人深知部隊過橋的後果。
轟炸一刻不停。
修橋需要掩護,炮兵排的任務就是反擊敵機,為工兵連架橋爭取機會。
瘸腿表演家張譯飾演的排長張飛惜彈如命,謹小慎微。
軍人專業戶吳京飾演的班長關磊技術了得,人狠話不多。
上級排長面對下級班長唯唯諾諾,妥妥的軍憨。
因為,班長是排長的師傅。
為了站上一號炮臺,徒弟下命令,師傅撒大謊。
但,實際上,一號炮臺是敵人的活靶子。站上一號炮臺的戰士,註定犧牲。
師徒相爭,心照不宣,想用自己的犧牲保護戰友。
犧牲自己,保全他人,在中國抗戰史並不少見。
黃繼光肉身擋子彈,邱少雲火燒而焚,勇於犧牲的中國軍人總是把生的希望留給他人,留給下一代。
「你要是真心疼我,就把炮彈勻我十發。」關磊對張飛說。
一向視炮彈比命珍貴的張飛,一臉嚴肅地答應了。「成。」
因為他們都知道,這可能是最後的告別。
關磊爬上一號炮臺。張飛奔向隱藏的二號炮臺。
在戰爭面前,沒有人怯懦,但,完成任務是軍人的「死命」。
橋面被修復,敵人驚訝,又憤怒。
轟炸變本加厲。一號炮臺首當其衝。
視死如歸的英雄兒女用犧牲詮釋了熱愛。
「你安生修橋。」比悲傷更悲傷的是,不能悲傷,因為還要完成任務。
張飛爬上了一號炮臺。
全片最燃的地方,是張飛坐上了師傅坐過的位置,反擊敵機。
為了給工兵連爭取架橋的時間,這個平時有點慫的軍憨,在炮臺四周燃起了火把,主動暴露自己,吸引敵人。
一頓狂轟亂炸,戰友紛紛倒地。但,戰鬥還沒有結束。
四肢不全的張飛,扯下布條綁緊傷口,吃力的爬上炮臺。
「來吧!」用盡最後的力氣,一個人,開始一場與敵機的戰鬥。
「長坂坡前救趙雲,嚇退曹操百萬軍,姓張名飛字翼德,萬古流芳莽撞人。」張飛唱起京劇《三國演義》,傷口遍體,鮮血橫流,但堅挺的眼神是不退縮。
劉浩、關磊、張飛,影射了《三國演義》裡的劉關張,義薄雲天,捨生忘死。
炸了修、修了再炸,再炸再修,為什麼它能夠屹立不倒?
因為有無數的忘我犧牲。
他們是一群瘋子
有人護橋,因為有人炸。
承擔炸橋任務的是美軍飛行員希爾和斯密斯。
電影在正面描述戰爭的同時,用對手的視角重新審視戰爭。
這是一次突破。
戰爭有正邪之分,但戰場沒有真正的贏家。
無論是戰勝方,還是戰敗方,都付出了慘痛的代價。
「我想我們再也回不了家了。」被戰爭傷害的不只是傷亡者,還有生還者。
每一場戰爭都是對生命最大的殺戮。
對手的視角,是影片新意之處,讓人開始思索戰爭背後的意義。
但,影片對戰爭的思索淺嘗輒止。
尤其,高光時刻,男主張飛拖著殘肢單挑希爾的軍機。
儘管很燃,也很容易讓人出戲。
大量重複鏡頭的運用,有點過度消耗觀影者的情感。
這與電影的製作不無關係。
8月電影立項,9月拍攝,10月上映。
《金剛川》創造了中國電影新速度,以至於,電影上映前期,後期製作團隊還在匆忙趕工。
《金剛川》仍有遺憾,但不影響它成為一部優秀的主旋律影片。
就像電影宣傳文案裡「融世代血肉金剛,換當下風平浪靜。」
它提醒著我們,勿忘戰爭的殘酷,銘記先輩的血肉犧牲,珍愛盛世和平。
片尾《英雄讚歌》響起,烈士遺骸,在專機的護送下,回歸國土。
英雄的兒女常記英雄的先輩,英雄的國度禮歌不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