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見,跨兒中心
Ni好,跨兒文化
2016年以前,跨兒的能見度、社會對跨兒的關注度從沒有像現在這麼高,跨兒自身的聲音從未如現在這樣廣為聽到,跨兒展現的形象也從未如現在這樣多元。
四年前,在關注順性別女性的公益機構工作的經歷,萌生想為自己所在的跨性別群體做一些有益的事情的想法,希望有一個面向跨性別群體的「活動中心」,無論是一個線上虛擬的「活動中心」,還是將來有一個線下的「活動中心」。
於是,就有了「跨性別中心」公眾號,2018年改為「跨兒中心」。
2017年,我在廣州開始租用一個線下空間,供大家隨時來玩。當時有位跨兒姐姐,快到晚飯時間的時候,姐姐的媽媽打電話給她,她對媽媽說:「我現在在中心呢」,當時自己內心蠻觸動的。在廣州時,大家一起看看電影,聊天,挺熱鬧的。
那時,跨兒的關注度很小,於是只要是可能對跨兒社群有益的,都去努力做點事情,例如去學校課堂分享跨性別知識,舉辦面向跨兒的反家暴線上講座,接受環球時報(英文版)的採訪,再到後來在北京,有幸受邀在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婦女署的活動上介紹跨兒知識,等等。
現在,在很多優秀的人兒的努力下,社會對跨兒的關注度比以往要大得多,甚至一度在知乎上有人提問,為什麼現在跨性別者這麼多,很多不同維度、不同領域對跨兒群體有益的事情,有很多不同的人兒在做。
「一個面向跨性別群體的『活動中心』」,這樣一個籠統的設想,或許不再是四年後的今天所需要的,它應該告別了。
建立「一個面向跨性別群體的『活動中心』」過於籠統,不再是跨兒群體需求日益細分和日益具體的當下所需要的;一次分享、一次講座的影響力和時效性太過有限,我希望可以發揮更恆久的價值,而以往我所做的事情中,唯一歷久彌新的,可能唯有文化產出。
2018年之後,我決定放棄建立「活動中心」的設想,沒有再租用線下空間,停止以「跨兒中心」的名義活動,將精力主要放在學術研究、文獻整理及資料產出上,公眾號及微博也不再以「跨兒中心」為名,同時開始籌備可以滿足文化產出(不只限於「文字」為載體的文化)需求的自媒體——微信公眾號「跨兒文化」。
今天,我可以正式向大家介紹「跨兒文化」了!跨兒文化是一個由跨兒運營的自媒體,slogan是「從文化感受跨兒」。「跨兒」是「跨兒文化」的出發點,「跨兒文化」將不局限於以「文字」為載體的文化產出,對「文化」的理解包括但不限於:文學,藝術,歷史,調查研究,學術思想,通識,知識,等等。
在2018年1月到2020年3月間*,大家出於對過去「跨兒中心」的工作或文章的認可或讚賞,自願贈送了累計1985.46元,這筆款項一直未付使用,原則上是大家贈送給「跨兒中心」的,不應使用於「跨兒文化」。
*雖然2018年後基本上停止以「跨兒中心」名義活動,但鑑於當時未正式向大家介紹「跨兒文化」,故將大家在2019年至2020年3月間的贈送的款項,視為贈予「跨兒中心」。
為了妥善處理這筆款項,擬以我以志願者身份,負責為這筆款項設計一個符合「跨兒中心」理念且與「跨兒文化」無關的小額公益項目並執行,項目相關信息借用「跨兒文化」公眾號公示。該公益項目為「受家暴跨兒救助金」項目,詳情請參閱本日推送的另一篇推文。我本人以無償志願者身份執行此項目,不以任何原由獲得這筆款項中的任何一分錢。
感謝您閱讀至此,邀請您一起在下文回顧一下過去的一些文化產出吧!
「跨兒文化」公眾號運營者 h.c
2020年5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