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中新人文交流翻開新篇章——走訪新加坡中國文化中心
新加坡中國文化中心外景 陳 曦 攝
11月的新加坡,花團錦簇、綠意盎然。7日的一場晨雨,更令這個「花園國家」煥然如洗,散發著格外清新的氣息。位於新加坡市中心的新加坡中國文化中心裝飾一新,洋溢著喜慶的氣氛。當天,正在新加坡進行國事訪問的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與新加坡榮譽國務資政吳作棟在這裡共同為新加坡中國文化中心揭牌。
5年前,正是習近平和吳作棟共同為新加坡中國文化中心奠基。此次揭牌對加深中新和中國與東協地區常態化文化交流與合作具有重要意義。
演出展覽慶祝中新建交25周年
新加坡中國文化中心坐落於奎因街217號,毗鄰南洋理工學院、新加坡國家圖書館、新加坡美術館等知名文化機構。中國文化中心於2012年12月開始施工,2015年2月竣工,建成後的中心大樓共10層,建築佔地約1352平方米,建築面積約8900平方米,是目前我國在海外建設的規模最大、設施最完善的文化中心。
揭牌儀式在文化中心小劇場舉行。儀式上,新加坡華樂團和新加坡少年兒童為中外嘉賓帶來了精彩的演出。在樂團音樂總監葉聰的指揮下,演出以《黃土地組曲》第四樂章《石板腰鼓》開場,陝北氣息濃鬱的器樂演奏呈現出一派腰鼓喧天的熱鬧景象。第二首樂曲是新加坡高胡協奏曲《魚尾獅傳奇》第三樂章《情系南洋》。高胡獨奏一氣呵成、和緩優美,仿佛述說著新加坡建國初期的記憶。
演出的重頭戲是《三字經隨想曲》。8名小學生走上舞臺,伴隨著樂團演奏,以稚嫩、質樸的童聲流利地誦讀《三字經》。這群來自南洋小學的孩子充分顯示出新加坡的多元文化特點,他們當中既有華人後裔,也有馬來西亞、印度族裔,還有金髮碧眼的歐美裔學童。精彩的演出引發了經久不息的掌聲。
正在文化中心一層展出的是「夢筆新境——紀念中新建交25周年美術作品展」。「夢筆新境」展由中國美術館和新加坡國家美術館共同主辦,中新雙方各有25幅作品參展,代表了對兩國建交25周年的祝賀,共同組成的50幅作品也象徵了對新加坡建國50周年的祝福。
此外,「文物帶你看中國」觸控螢幕等多項中心設施也已投入使用。
海外中國文化中心「朋友圈」擴容
當天公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和新加坡共和國關於建立與時俱進的全方位合作夥伴關係的聯合聲明》明確提到:「進一步加強文化合作。在《文化合作諒解備忘錄》執行計劃指導下,探討開展兩國文化產業合作。新加坡歡迎新加坡中國文化中心成立。」
如中國文化部部長雒樹剛在揭牌儀式致辭時所說,中國文化中心的設立,標誌著中新兩國在人文領域的交流進入了新的階段,在中新文化關係史上具有重要意義,是中新建交25年來兩國睦鄰友好、合作發展的重要成果。新加坡中國文化中心是中國與新加坡共享的平臺,是增進中新文化交流,服務兩國人文交往,增進中新兩國人民相互了解和友誼的窗口。
新加坡文化、社區和青年部政務次長馬炎慶說,今年兩國領導人的互訪表明了兩國在最高層及各領域都進行了友好的交流。新加坡華人先輩來自中國,兩國在文化交流方面十分融洽。4月,兩國籤署了2015年至2017年文化交流執行計劃。中國文化中心的建立必將推動兩國文化藝術交流與合作向縱深發展。
當天,新加坡中國文化中心還舉行了合作夥伴籤字儀式。在雒樹剛和馬炎慶的見證下,新加坡中國文化中心主任馬紅英與中國兒童藝術劇院、中國銀行新加坡分行、新加坡華樂團、新加坡金航旅遊業有限公司和新加坡武術龍獅總會等多家機構的代表籤署合作協議。
文化地標讓人「記得住鄉愁」
在投入使用之前,新加坡中國文化中心就已備受關注。正式揭牌後,新加坡中國文化中心仿若出水芙蓉,綻放於當地媒體的重要版面和門戶網站首頁,引發當地民眾聚焦。
7日中午,文化中心正門前圍滿了前來一看究竟的當地居民,許多外國遊客也在此拍照留念。一位陳姓居民告訴記者,他前一天就專程過來「踩點」了。「我祖籍廣東,今天全家人一起來到中國文化中心,在這裡還遇到了我的鄰居。」
「『記得住鄉愁』是習主席的名句,用它來表達我對新加坡中國文化中心的印象和期待再合適不過。」一位就讀於新加坡國立大學的「90後」中國留學生告訴記者,新加坡中國文化中心已經成為校園社交網絡上的「熱詞」。「很多新加坡人祖籍就是廣東、福建,中國文化中心會成為他們寄託鄉愁之地。」
在新加坡這個重視建築設計和多元文化的國家,中國文化中心建築本身就是兩國人文交流的華彩一章。中心大樓由參與過中國30多個城市的規劃設計、被譽為新加坡「規劃之父」的劉太格設計,以裙樓、塔樓、景觀電梯、連廊和主屋頂組成,建築風格融合了中國文化元素和現代建築設計理念。晚上,玻璃景觀電梯、空中連廊和「鬥拱」燈飾營造出類似孔明燈的光效,與周邊建築、設施融為一體,成為優雅別致的城市景觀。
文化中心內設施齊全,設有展覽廳、小劇場、會議室、培訓教室、圖書館。其中,位於六層的圖書館將與中國國家圖書館進行網絡連接,為新加坡讀者提供信息服務。小劇場採用先進的燈光、音響系統,可容納240名觀眾。值得一提的是,位於中間層的露臺和屋頂空間堪稱美觀與實用的完美結合,既是契合周邊生態環境的「空中花園」,又便於舉辦開放型的文化藝術活動。
不難預見,軟硬體齊備的新加坡中國文化中心將很快成為嶄新的城市文化地標。
打造具有示範意義的中國文化中心
在揭牌儀式後舉行的工作會議上,雒樹剛為新加坡中國文化中心的工作指明了方向。他指出,文化中心要辦出特色、辦出權威、辦出水平。要以滿足新加坡人民的文化需求為出發點,「應該讓新加坡人民點菜,不是我們端菜,這樣他們才能給我們點讚」。要發揮新加坡中國文化中心理事會雙方成員的作用,統籌好中新兩國資源,把文化中心打造成具有示範意義和引領作用的海外中國文化中心。要結合「一帶一路」戰略規劃,使文化中心發揮更大作用。
文化部外聯局局長謝金英認為,海外中國文化中心是大文化框架下全方位展示中國文化和國家形象的平臺,應以高水平、不間斷的藝術展演、網絡文藝、教學培訓、思想學術對話等活動推介中國傳統文化和當代文化創造成果。
中國駐新加坡大使館文化參贊肖江華表示,中國文化中心將與本地文化團體進行多方面的合作,共同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為中華文化在新加坡的傳播和傳承做出貢獻。
對於未來,新加坡中國文化中心的工作團隊信心滿滿。據馬紅英介紹,目前,新加坡文化中心計劃推出數個主題項目:「發現中國講堂」將通過講座加強與當地政界、學界、文化界和青年精英的交流;「全景中國」將每月放映一部中國國產電影;「獅城月圓」將把中國各地的文化藝術展覽帶到新加坡;「歡樂春節」則通過舉辦傳統節慶活動,傳遞注重親情及家庭和睦的價值觀。
新加坡中國文化中心是中國在海外設立的第23個中國文化中心,發展海外中國文化中心是擴大對外文化交流,提升中外文化合作水平的重要抓手。在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發表重要講話一周年之際,在《中共中央關於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藝的意見》指出「運用文藝形式講好中國故事、展示中國魅力,是樹立當代中國良好形象、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重要戰略任務」之時,海外中國文化中心無疑將肩負起時代賦予的更多責任和重要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