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華族文化中心設立華族文化貢獻獎

2021-01-09 新加坡頻道

    新加坡華族文化中心將設新加坡華族文化貢獻獎,評審主席是劉太格(前)。後排左起是文化中心總裁朱添壽、貢獻獎工委會副主席何偉山、文化中心董事曾憲民、工委會委員餘登鳳、工委會主席兼評審胡文雁和文化中心副總裁潘宣輝。(梁麒麟 攝)

    據新加坡媒體報導,今年底落成啟用的新加坡華族文化中心將設立新加坡華族文化貢獻獎,表彰在不同領域為新加坡本地華族文化傳承、推動、提升和傳播做出卓越貢獻的個人與團體。

    新獎項分成兩個組別——個人獎和團體獎,獎金各為1萬新加坡元(約合50000人民幣)。兩個組別還另設以1萬新加坡元為限的項目資助,鼓勵得獎者把所推動的文化變成可持續項目,繼續發揮影響力。

    公眾即日起可提名個人或團體角逐這一獎項,提名截止日期是2017年2月28日。首屆文化貢獻獎得主預料會在明年5月出爐。

    新加坡華族文化中心總裁朱添壽說,新加坡華族文化由傳統中華文化、移民文化和建國文化構成,是新加坡多元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新加坡本地華族文化有別於中國和東南亞的華族文化,具有極其鮮明的本身特色。

    不過,新加坡日益國際化,不同文化的衝擊及融合進行得更快,新加坡的文化也深受外來文化影響。

    評審委員會主席劉太格博士說,設立新加坡華族文化貢獻獎,是要肯定及表揚那群矢志不渝、長期默默耕耘,為新加坡華族文化的傳承和發展付出時間、精力與財力,做出無私奉獻和貢獻的個人與團體。

    他說:「希望這一獎項能鼓勵更多人加入推動我國華族文化的傳承和發展的團隊,讓新加坡華族文化延綿不絕地在當地茁壯成長,形成特有的新加坡華族文化。」

    目前已有「新加坡文化獎」,華族文化中心的新獎項是否與文化獎重疊?劉太格解釋說,文化獎表揚的是個人的藝術成就,貢獻獎卻強調對當地華族文化的推動與貢獻。貢獻獎的範圍也更廣,除了涵蓋文化藝術,還包括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

    根據主辦單位設定的範圍,新加坡華族文化可分七個範疇:藝術(例如話劇、戲曲、音樂、書畫、舞蹈)、設計(廣告、服飾、家具等)、飲食(中式、西式、南洋風味、多元食譜等)、建築(宗廟、房屋、園林等)、民俗(宗教、婚禮、葬禮、風水等)、生活(古玩、收藏、棋藝、武術、養生等)和其他。

    個人組別歡迎在世的新加坡公民和永久居民參加,角逐者不拘年齡、性別和種族。團體組別則歡迎在新加坡註冊的非商業團體提名角逐,參與者可以自己報名或由他人提名。

    其中,主辦方所設定的評選標準,包括推動的力度與廣度、矢志不渝的耕耘、影響力和示範性、傳承和持續發展、促進與其他種族的文化交流與合作、倡導創新、加深對華族文化及語言的理解與認識等。(謝燕燕)

相關焦點

  • 華族直播9月16日上線開始公測
    2017年9月15日晚間消息,備受矚目的華族直播項目終於露出了廬山真面目:「華族直播」(www.hzuzb.com)與App將於
  • 探訪新加坡中國文化中心
    位於新加坡市中心的新加坡中國文化中心裝飾一新,洋溢著喜慶的氣氛。當天,正在新加坡進行國事訪問的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與新加坡榮譽國務資政吳作棟在這裡共同為新加坡中國文化中心揭牌。    5年前,正是習近平和吳作棟共同為新加坡中國文化中心奠基。此次揭牌對加深中新和中國與東協地區常態化文化交流與合作具有重要意義。
  • 「張原天中華文化傳播基金」助暨大省部共建協同創新中心再發力
    張福貴在發言中表示,在國家民族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時間節點,中心的成立意義重大,任務艱巨。中心充分整合了各種社會力量,尤其是高校擁有的廣泛海外資源,未來將會更好地讓中國文化轉變為中國貢獻,成為世界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形成獨特的中國模式和中國方案。
  • 《時代潮人》:注入多元文化,《情斷昆吾劍》推動新加坡潮劇的傳承與創新
    明亮熱鬧的後臺,充盈著一種有別於其他潮劇團的氣氛,讓人感覺新鮮,所有交流幾乎都是英語,馬來族老師帶著一個由華族、馬來族、印度族組成的學生團隊正在工作……「我們希望吸引年輕人,當你能夠做一出新戲,但沒有創造機會去吸引年輕人來欣賞,那就不對了。我們的努力,除了傳承推廣和發展潮劇傳統文化,我們還希望創造一些新的觀眾。如果做戲了沒人看,就沒有意義。」新加坡南華潮劇社社長卓林茂接受採訪時說。
  • 新加坡華樂比賽 2020 圓滿落幕,華樂人才頭角崢嶸
    她也是新加坡國家青年華樂團的現任團員,2016年考入新加坡國家青年華樂團。在今晚的卓越組決賽中,石禮晶協同新加坡華樂團演奏《阿曼尼莎》,以精湛的演出獲得殊榮。演奏《楚頌》的19歲選手李思宇則在比賽後的線上投選,得到最高觀眾票選,獲得觀眾投選獎。另外一位入圍總決賽的選手是20歲的付子妃(古箏),她則演奏《如是》。
  • 古言小說推薦之靡寶的《盛世華族夢》
    圖片來源於百度小說:《盛世華族夢》作者:靡寶類別:古言 權謀主角:曹丹菲 崔景鈺 段義雲「舞低楊柳樓心月,歌盡桃花扇底風」,高中時期特別喜歡靡寶的《歌盡桃花》圖片來源於百度偶然聽聞《盛世華族夢》這本小說文筆優美,而且還是古言,查了下作者是靡寶,便毫不猶豫的開始啃文。不得不說這篇文章是難得好文。
  • 新加坡當地會館多措並舉推廣方言
    中國僑網12月14日電 據新加坡《聯合早報》報導,為推廣方言,新加坡本地會館推出了比賽、講演會、播客、短視頻等一系列活動,增進大家對各族群文化的了解。日前,由醉花林俱樂部主辦、潮州文史學會協辦的潮州方言文字比賽「來拼潮州話啦!」圓滿落幕。
  • 千年古音「河南話」的前世今生,是華夏文化發展的縮影!
    說起中原官話的歷史,其實就是中國歷史文化的歷史。在提及中原官話歷史之前,還是要再提一遍官話,不過這和上一篇「東北官話」提到的不一樣,這裡更多介紹的是以洛陽話為基礎的官話是怎麼形成的。遠古時期,黃河流域最先孕育出文明,這些遠古文明的核心區域大致在今天的黃河中段地區。
  • 華人人口佔新加坡總人口74%,為何新加坡卻選擇親近美國?
    新加坡作為一個資本主義的發達國家,不僅經濟發達,還是一個多文化族群的國家。新加坡總人口達到570萬,其中華人佔總人口的74%左右,其餘為馬來人、印度人和其他種族。多元化族群也讓新加坡形成了包羅萬象又獨具特色的文化,可以說新加坡也給早年下南洋的華人提供了一片安居樂業的淨土。
  • 南行瑣記 「千言和萬語隨浮雲掠過」:為何方言眾多的新加坡鮮有方言節目?
    新加坡朋友Jerome的中文其實說得比香港朋友Yin好很多,而且他在打字時會使用漢語拼音輸入法,而Yin只會用廣東話的輸入法來打出中文。這些都得益於新加坡普及漢語拼音的政策。 講華語運動開始後的第二個十年、第三個十年,運動的重點轉變為推廣華族文化,例如大力支持慶祝華族節日的文化活動等。而運動所針對的人群轉變為白領與建國後才出生的一代。
  • 戲劇‖閩南戲曲跨界傳播的世界版圖及其現實影響 ——以閩臺歌仔戲在新加坡的傳承發展為例
    [4]王靜怡.東南亞華人音樂的形成與來源——以馬來西亞華人傳統音樂為例[J].文化藝術研究,2009(1):116-129.[5]蔡欣欣.1960年代臺灣歌仔戲「柏華閩劇團」新加坡演出印記考索[J].戲劇學刊,2015(1):97-131.
  • 疫情後期留學,選擇新加坡的優勢是?
    說起留學國內多數會優先考慮新加坡。因新加坡因其獨特的地理文化和語言優勢受到中國學子們的青睞。 安全 作為擁有一個多元文化的世界經濟中心,新加坡人口已超過500萬,人口背景複雜但城市管理次序井然,是世界上犯罪率最低的國家,在這裡晚上走在無人的街道上不用擔心,這對一些女生來說尤為重要。
  • 新加坡電影《我們的故事》:以小見大的華人辛酸歲月
    小時候對新加坡的概念都是沿海老家誰誰誰家的孩子在新加坡打工,誰誰又從新加坡匯錢回來!然後鄰裡鄉親都會在茶餘飯後的談資中充滿羨慕的議論著!直到他去世多年以後他在新加坡的家人才通過我們當地政府找到了舅舅,於是2000年左右我們都申請了新加坡僑屬證,於是乎我們家族過去新加坡的人就更多了!
  • 因為,用普通話對新加坡非常有利
    但後來,新加坡為提高在國際經貿中的競爭力,大力推行英語教育,中文淪為小學和中學的一門單獨學科。李光耀當初把英語列為「第一語言」是出於文化和經濟上的考慮。因為新加坡只是一個國土面積只有719.1平方平方公裡的國家,而山西的省會太原的面積是6999平方公裡,新加坡只有太原的1/10左右。
  • 專家視點 | 王昌松《馬來西亞中文劇情片敘事的文化身份》
    王昌松廈門大學馬來西亞分校新聞系、廣告系系主任,廈門大學馬來西亞分校東協及華語影視研究中心主任,影視傳播學博士,主要研究領域包括電影類型與類型電影研究、電影文化研究、影視產業、受眾與傳播效果研究等。關鍵詞:馬來西亞中文電影、劇情片、文化認同、族群身份、敘事模式    1927年的電影《新客》是目前公認的馬來西亞首部電影,創作於新加坡,當時的新加坡還屬於馬來亞聯邦,這部創作於新加坡的電影也就被認為是馬來西亞的第一部電影。
  • 《孔子對中國文化傳統的點化與豁醒》:點醒良心,仁心,道德自我
    1、承繼整全的文化體; 2、時時明辨文化活動的真假是非。 四、孔子最重要的貢獻(儒學、中國文化傳統最精微的部分) 孔子最重要的貢獻是,點醒這個人人具有的良心,仁心或說道德自我。
  • 書摘一葉丨一個普通新加坡人眼中的李光耀
    他認為語言政策關乎一個國家成敗,而統一華族語言是其中一個關鍵。為了改善不同籍貫的華族人民彼此間的交往,華語必須成為凝聚華族的必要手段。 這只是針對華族而言的。新加坡在獨立後正式全面推行以英語為主、母語為輔的雙語教育政策,讓學生同時掌握英文和母語。按照他的認知,講方言的環境會給學生學習華語造成幹擾,因此必須營造一個有利於講華語的環境。
  • 曾是中國政府取經樣本,新加坡「小販文化」成最年輕世界非物質文化...
    在一眾動輒數百上千年歷史的傳統文化項目中,上世紀70年代後才最終形成的新加坡小販文化可謂是頗為顯眼。小販文化「申遺」通過後,新加坡總理李顯龍在社交媒體上發文慶祝。文化傳承與民族融合的橋梁2014年,媒體曝光新加坡總理李顯龍出現在紅山市場小販中心,在一個炸雞翅攤位前排隊30分鐘。拜登當選美國總統後,也被媒體挖出,曾在2013年作為副總統訪問新加坡時,到訪小販中心品嘗酸柑水。一位在小販中心經營南亞風味的印度裔穆斯林店主。
  • 細數那些「拗口」的新加坡姓氏
    新加坡華人姓氏的拼寫法可分為兩個歷史階段,以1979年推廣華語運動為分水嶺。在推廣華語運動之前,新加坡可說是個華族的方言堡壘。人們註冊自己的姓名時都依據各自的母語方言登記,因為新加坡華人都來自不同的方言族群,故此就自然而然的形成同一華族姓氏有不同拼寫法的複雜現象。
  • 資訊 | 夏達新作《拾遺錄》助力B站漫畫頻道上線;翻翻動漫《隱世華族》籤約愛奇藝
    在11月7日至8日的2018愛奇藝FUN上,愛奇藝宣布與翻翻動漫達成合作,籤約了該旗下簽約作者米沙老師的《隱世華族》並透露將會就作品進行多方位、全領域的深度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