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兒賽高 | 生理沒有性別,手術不是必須

2021-03-05 跨兒文化

《跨兒賽高——百年跨性別知識泡麵番》

主編:卓卉莐(h.c)

設計:夢怡

發布:跨兒文化

簡介:泡麵番原指單集時間很短的動畫,通常在3-6分鐘左右,約等於泡一杯泡麵的時間。這裡是希望這本小手冊可以通過精簡的小章節,將性別研究領域裡和跨性別有關的知識介紹給所有關心性別認同和性別表達議題的朋友。1910年,德國醫學家、性學家、平權運動家、「跨裝者」、被譽為性學界愛因斯坦的馬格努斯·赫希菲爾德,第一次提出和現代「跨性別」概念有關的性別術語,距今(2020年)正好110年。

手冊內容將於近期分章節在跨兒文化公眾號上陸續發出,最後集結為精美的pdf文檔供大家下載~敬請多多傳閱喔~😉 💕

英文單詞transgender由前半部分trans和後半部分gender構成,前半部分trans來自拉丁文,表示「跨過、越過」;後半部分gender在一般生活語境裡,經常被翻譯為「性別」。

 

同樣在一般生活語境裡,英文單詞sex也經常被翻譯為「性別」。而且在英文裡,sex表示「性別」含義的歷史要遠遠早於gender。

根據臺灣高雄樹德科技大學人類性學研究所客座教授、世界華人性學家協會名譽會長阮芳賦的《英語Sexuality的漢譯和華人性觀念的革命》(以下簡稱《Sexuality漢譯》),英語中sex一詞最早出現於14世紀,來源於拉丁文的sexus,最早為傑弗雷·喬叟(Geoffrey Chaucer)的譯語,用來翻譯波伊提烏(Boethius)的拉丁著作De Consolatione Philosophiae(《哲學的慰藉》),但sex一詞在英文中直到16世紀前用得很少。

阮芳賦在《Sexuality漢譯》中提到:「英語中sex表示兩性區分的意思最早見於1526年,而作為男女性器官的區分的這種意義,則最早見於1631年...用sex這個詞來表達性行為,大約在1918年才出現。」

而transgender中翻譯為「性別」的gender一詞,在1955年以前,基本上僅僅用於指語法中一個名詞的陰性、陽性或中性等,而罕有它指。英語gender是在公元1300年從古法語中借來用以翻譯古希臘亞里斯多德的文法學術語genos的。(參考:阮芳賦《Sexuality漢譯》;維基百科「gender」詞條)

性學史家韋恩·布洛(Vern Bullough)認為,在1955年之前的英語中,「gender是一個古老的術語,但只在語言學中用來標明一個名詞是陽性,陰性或中性,它並不用在社會科學、自然科學或性學的語言中。」(阮芳賦《Sexuality漢譯》)

小結:在一般生活語境裡,英文單詞sex和gender都經常被翻譯為「性別」。英語中sex最早出現在14世紀,來源於拉丁文,sex表示兩性區分的意思最早見於1526年;而英語中gender於1300年借用自古法語,在1955年之前,gender僅僅用於指詞語的陰性、陽性或中性等,罕有它指。

性學家約翰·曼尼(John Money)在對間性人(間性人,指原生生理性徵既非通常認為的女性生理性徵亦非通常認為的男性生理性徵的人士,又稱雙性人)的研究中創造了新術語 gender role(role為「角色」之意)一詞(1954年),並於1955年首度在出版書刊中使用。(維基百科「gender role」詞條;維基百科「gender」詞條)

過去認為,人的身體可以按生理性徵歸納為女男兩類,要麼是女人身體,要麼是男人身體,女性身份和男性身份分別因於女人身體和男人身體產生。但在間性人士當中,身體不是往常認為的女人身體,也不是往常認為的男人身體,卻存在間性人士個體,可以單獨表達出女性身份或男性身份,即ta的gender role是女性或男性。

約翰·曼尼發明了gender role一詞,用來評估一位生理性徵上不可如通常認為那樣被歸納為女人或男人的人士是「女性」還是「男性」。根據約翰·曼尼的說法,一個人的gender role是女性或男性,是指一個人所有所說所做的事情透露出的ta的身份是女性或男性,這些事情包括但不僅限於與性相關的事。約翰·曼尼認為,諸多與性無關的事情,例如一個人的總體言談(general mannerisms)、舉止風範(deportment and demeanor)、平時言論(casual comment)等等,都可以用來評估一個人的gender role是女性或男性。(維基百科「gender role」詞條;維基百科「John Money」詞條)

原本用於指語法中名詞的陰性、陽性或是中性等的gender,在約翰·曼尼的新用法中,被用來指一個人身份表現的「女性」或「男性」,gender開始有指人的女性、男性之意。

1963年,心理學家羅伯特·斯託勒(Robert Stoller)在瑞典斯德哥爾摩的國際精神分析大會(International Psychoanalytic Congress)上介紹了其創造的新詞彙gender identity(identity是「認同」之意)。(維基百科「gender identity」詞條)

斯託勒對gender identity的解釋是,一個人對其sex為女性或男性的知悉感。斯託勒將sex視作生理層面的女男之別,將gender identity視作內心上對自己屬於女性還是男性的認同。斯託勒因解釋「跨性別」而創造的gender identity被視作gender現代意義的源頭(參考:陳薇真《臺灣跨性別前史:醫療、風俗志與亞際遭逢》)。

隨後,約翰·曼尼將gender role/gender identity(縮寫GR/GI)作為一對概念,gender role用於描述一個人外在表現出來的女性身份或男性身份,gender identity用於描述一個人內在對自我是女性還是男性的認同感。(參考:陳薇真《臺灣跨性別前史:醫療、風俗志與亞際遭逢》)。

1970年,美國女同性戀者、第二波女權主義代表凱特·米利特(Kate Millet)在其被稱為女權主義文學批評第一書、女性解放聖經的Sexual Politics(《性政治》)中引述了斯託勒的gender概念。

約翰·曼尼關於gender的新用法,在創造出來之後並沒有馬上得到廣泛傳播,而是直到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第二波女權主義吸收了gender這一術語後,才隨著第二波女權主義的推廣而廣為人知。

小結: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約翰·曼尼創造了新詞語gender role,使gender開始有指人的女性、男性之意;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羅伯特·斯託勒創造了新詞語gender identity,被視作gender現代意義的源頭;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第二波女權主義吸納了gender這一概念,gender一詞隨著第二波女權主義的推廣而廣為人知。

在約翰·曼尼的研究中,生理性徵並非所謂「女人性徵」的身體卻可以表現出女性身份,生理性徵並非所謂「男人性徵」的身體卻可以表現出男性身份,揭示了一個人的女性身份和男性身份並非由生理性徵與生帶來。這和法國作家、女權運動創始人之一、女權主義者波伏娃(Simone de Beauvoir)在 Le deuxième sexe(《第二性》,1949年出版)中的觀點相似: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後天成為的。

而約翰·曼尼關於gender role的說明中,大量由社會和文化歸納的與性有關或無關的「女性言行」與「男性言行」,可以被用作一個人被感知為女性身份還是男性身份的考量,揭示了人們平常對女性身份和男性身份的感知,很大部分來自於社會和文化歸納構建出來的「女性感」和「男性感」——怎麼做怎麼說是女性的,怎麼做怎麼說是男性的,而很少情況下是直接求諸生理性徵。畢竟當一個人迎面走來,我們不會直接看到對方的生殖器官來辨認ta是女性身份還是男性身份。

於是,一個新的觀點呼之欲出:人的女男之別有兩個維度,一個是生理性徵上的女男之別,用sex表示;另一個為其在社會文化意義上(如:外在言行、性格、興趣等)的女男之別,用gender表示。

而這正好與第二波女權主義的倡導相似:女男有別的特質——例如認為女性溫柔細心嬌小,男性勇敢堅毅強壯——不是天生的,而是社會文化建構出來的,所有原本認為女男有別的特質,無論你是女性還是男性,都有可能具備。

於是第二波女權主義吸納了gender作為社會文化意義上的女男之別這一用法,以作為其對抗生理決定論的重要工具,gender的新含義也隨第二波女權主義的推廣而廣為人知。(參考:陳薇真《臺灣跨性別前史:醫療、風俗志與亞際遭逢》)。

至此,sex和gender都擁有了表示「女男之別」的意義,也因此,在一般生活語境下,sex和gender都經常被翻譯為「性別」。但在性別研究領域(尤其是受第二波女權主義影響的論述中),sex被翻譯為「生理性別」,gender被翻譯為「社會性別」,以表示兩者描述的是不同維度的女男之別。

然而,1980年後期開始,有女權主義理論家及科學史家對生理性別sex和社會性別gender的區分感到不安,尤其是造成沒有身體的gender以及從生理上本質化了性別(參考:陳薇真《臺灣跨性別前史:醫療、風俗志與亞際遭逢》)。

小結:約翰·曼尼關於gender的新用法,啟發了第二波女權主義用sex表示生理維度上的女男之別,用gender表示社會文化維度上的女男之別。Sex和gender都有了表示女男之別的意義,也因此在一般生活語境裡,兩者都經常被翻譯為「性別」。而在受第二波女權主義影響的論述裡,前者常翻譯為生理性別,後者常翻譯為社會性別。1980年後期開始,女權主義開始對sex/gender這一划分感到不安。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興起的帶有酷兒色彩的第三波女權主義,對第二波女權主義認為的性別有生理性別和社會性別之分提出批評和反思。

在第二波女權主義之前,普遍的觀念認為性別是生理的,性別只有生理性別;第二波女權主義認為性別分為生理性別和社會性別;而第三波女權主義則認為,所謂生理性別其實也是社會文化構建的,生理性別其實一直也是社會性別,性別從一開始就不是生理本質,而是文化構建。

酷兒、第三波女權主義者朱迪斯•巴特勒(Judith Butler)在ta的Gender Trouble: Feminism and the Subversion of Identity(《性別麻煩:女性主義與身份的顛覆》)中寫道:「這個稱為『生理性別』的建構跟社會性別一樣都是文化構建的;的確,也許它一直就是社會性別,結果生理性別和社會性別的區分證明其實根本就不是什麼區別。」

在第三番中提到:大量由社會和文化歸納的與性有關或無關的「女性言行」與「男性言行」,可以被用作一個人被感知為女性身份還是男性身份的考量,揭示了人們平常對女性身份和男性身份的感知,很大部分來自於社會和文化歸納構建出來的「女性感」和「男性感」。

實際上,社會和文化不僅告訴我們什麼言行是「女性感」或「男性感」的,也在告訴我們什麼樣的身體、什麼樣的生理性徵是「女性感」或「男性感」的——具有什麼器官是女性或男性,具有怎樣的身體特徵是女性或男性。社會和文化讓我們覺得什麼樣的生理是女性的或男性的,所謂生理性別,其實一直都是社會性別。一個沒有被文化意義詮釋過的身體本身,就如同沒有被文化意義詮釋過的行為、動作、服裝、品質一樣,是沒有性別的。

因此,當我們開始解構社會文化對性別的建構時,宣示某一種行為、某一種動作、某一種服裝、某一種品質等並非是某一種性別的,我們同樣可以宣示某一種身體並非是某一種性別的:陰道性徵的身體並不一定是女性的,它也可以是男性身體,陰莖性徵的身體並不一定是男性的,它也可以是女性的。

因此,女性的身體不一定得是陰道性徵,男性的身體不一定得是陰莖性徵,跨性別女性不非得進行性別重置手術才算女性,跨性別男性不非得進行性別重置手術才算男性。

一個人的生理特徵呈現的「性別感」和言行特徵呈現的「性別感」,都來自社會文化的構建,社會文化告訴我們什麼樣的生理性徵、什麼樣的言行是「女性感」的或「男性感」的,前者並沒有比後者更本質,兩者都是文化構建出來的「刻板印象」。因此,不該認為進行過性別重置手術的跨性別女性才是「真女性」,不該認為沒有進行過性別重置手術的跨性別人士「還沒跨」,跨性別男性亦然。

因此,將性別分為生理性別和社會性別沒有必要,因為所謂生理性別其實也是社會性別。到頭來,性別從來就只有一個,就是社會性別,性別一直都是「社會的」(即一直都是社會和文化構建的)。「生理性別」一詞不僅將性別本質化,而且讓原生性徵成為跨性別人士的原罪,這也是為什麼跨兒文化在很多場合倡導,「生理性別」這一將性別本質化的說法應該被拋棄,代之以「被指配性別」(被指配性別:又稱指派性別,指一個人出生時,社會基於生理性徵為其指配的性別標籤,一般相當於出生證上登記的性別標識)。

小結:社會和文化讓我們覺得什麼樣的生理是女性的或男性的,所謂生理性別,其實一直都是社會性別。女性的身體不一定得是陰道性徵,男性的身體也不一定得是陰莖性徵。跨性別女性不非得進行性別重置手術才算女性,跨性別男性亦然。「生理性別」一詞不僅將性別本質化,而且讓原生性徵成為跨性別人士的原罪,應當被拋棄,代之以「被指配性別」。

完整手冊近期推出,敬請期待喔

本文歸跨兒文化所有,引用請註明出處

如需轉載,請微信聯繫:trans-trans

跨兒文化是由民間跨性別人士自主建立的公益品牌,目前尚未形成可持續資金鍊支持自身發展,堅持信念不易,您的支持能讓我們源源不斷產出更多對跨性別群體有益的成果喔~ 如果您也希望未來能有越來越多對跨性別群體有益的事情發生,跨性別群體能越來越被主流社會接納,請給我們打賞支持吧!💟

感謝上次給我們支持的朋友

你們的支持我們收到啦!

跨性別女性,顏性戀,女性主義者,跨兒文化平臺運營者,寫作者,曾在VICE、新媒體女性等平臺發表文章。約稿請加微信:trans-trans

相關焦點

  • 再見,跨兒中心;ni好,跨兒文化
    再見,跨兒中心Ni好,跨兒文化2016年以前,跨兒的能見度、社會對跨兒的關注度從沒有像現在這麼高,跨兒自身的聲音從未如現在這樣廣為聽到,跨兒展現的形象也從未如現在這樣多元。四年前,在關注順性別女性的公益機構工作的經歷,萌生想為自己所在的跨性別群體做一些有益的事情的想法,希望有一個面向跨性別群體的「活動中心」,無論是一個線上虛擬的「活動中心」,還是將來有一個線下的「活動中心」。於是,就有了「跨性別中心」公眾號,2018年改為「跨兒中心」。2017年,我在廣州開始租用一個線下空間,供大家隨時來玩。
  • 科普:沒做變性手術,就不是跨性別者
    那篇微博文字,包含了以下幾個觀點——也是本文想要駁斥的(引號的內容,全部摘自曾鵬宇的原文):(1)「無論在東西方任何一種文明中都已經明確,一個人是否是跨性別者,判斷依據都應該是是否已經做了變性手術,而不是你張嘴說自己是就是。」(2)「沒有做手術,你只能稱為性別認知障礙(gender identity disorder)或者性別不安/性別不認同(gender dysphoria),明白嗎?」
  • 跨性別者做手術有多難?「如果要死,我寧願死在手術臺上」
    從生理構造看卡莉屬於男性,但事實上她是一名跨性別者——在心理上無法認同自己與生俱來的生理性別,相信自己應該屬於另一種性別。進行手術是跨性別者獲得身份認同的重要過程。手術過程可能經歷風險,並伴隨著漫長的術後恢復,但卡莉將這些視為重獲新生必要的代價。
  • 抖音abbily與海明威:他們不是女裝大佬,他們只是在尋找自己的性別
    那些愛穿女裝的人,既不是變態也不是有病。他們只是沒有我們那麼幸運,一生下來就按照社會認同的性別進行歸屬,而是不幸地被遺失在性別之外,因此不得不一生都去尋找自己的性別。我覺得很自然,沒有什麼害羞的心理。到了五六歲時,媽媽讓我跟父親到男澡堂去洗澡,我卻感到不自然起來。」心理學家指出,嬰兒在兩歲的時候已經意識到了人是分為不同性別的事實,雖然對性別這個概念很模糊,但是已經能夠感受到兩者的不同。在嬰兒兩歲後就必須有意識地進行性別教育,不然很容易將孩子帶入性別誤區。這也是離婚判決中,為什麼常常將孩子判給同性別父母的原因。
  • 《盜夢空間》女演員艾倫宣布為跨性別者,但不等於做了變性手術
    對於跨性別者來說,身體醫療並不是必需的,一個人只要認同自己的性別不同於自己的被指派性別,就可以稱自己為跨性別者,不一定伴有身體性徵的改變。但早在20世紀20、30年代,儘管當時的醫療資源匱乏,部分跨性別者仍設法找到願意幫助自己的醫生,進行跨性別手術,寧可付出健康乃至生命的代價。
  • 18歲跨性別女孩遭電擊治療,跨性別者不是異類,別用身體定義靈魂
    小魚是一個跨性別者,而這類大眾認為的少數群體,常常遭受歧視和異樣的眼光。跨性別指的是性別認同異於性別指派的人。簡單來說,就是生理性別和和性別身份不同。有些人生理上是男孩,內心深處則認為自己是女孩,反之亦然。小魚的經歷讓人唏噓,可這類悲劇,遠比我們想像的要更加殘酷。
  • 跨性別者:我們是如此的與眾不同——但這並不是什麼壞事
    跨性別者遭受的家暴的常見形式:毆打、言語辱罵、經濟控制、精神控制、 軟禁、逐出家門、扭轉治療、強迫與他人發生性關係……其中,超過四成跨性別者在遭受父母或監護人的暴力後沒有進行任何求助。在職場中,跨性別者也面臨著就業困難、自僱傭比例高、工作環境不友好、性別表達自由度等困境。跨性別者失業率11.87%,遠遠高於我國城鎮登記失業率3.97%。40.34%的跨性別者不會選擇在工作者自由的表達自己的身份,自僱傭比例高,低於5萬元的佔比為57.60%。
  • 性別工程:彌補上帝造人時偶然的疏漏
    據我所知,跨性別酷兒(性別認同既不是男性也不是女性)可能還好,而男跨女(生理性別男性,心理性別為女性)或者女跨男(生理性別女性,心理性別為男性)很多都要終身服用激素。 劉醫生:不,我們不會主動勸說跨性別者治療。激素應用與否,完全是看 TA 自己的需要。如果一個跨性別者在激素應用前就很好的接納自己,那就不需要應用激素。
  • 性別,從來不是二元的
    事實是,你的生理性別並不是如刻在石頭上一般亙古不變,而是一個活生生的系統,具有變化的潛力。© The Conversation為什麼?因為生物學上的性別比XX或XY(或者XXY,或者僅僅是X)複雜得多,XX個體可能具有雄性性腺。XY個體可以有卵巢。這是怎麼做到的呢?
  • 性別不是非男即女
    提到性別,很多人第一反應,人不就除了男人就是女人嗎?但是現在越來越多數據告訴我們,人並非非男既女,之前臉書的性別選項給出了56種非傳統性別。因為國內保守的環境關於這方面的討論很少,所以我想做一期科普類的文章,關於性少數MTFMTF是male to female 的簡稱,就是男性跨女性,換成通俗易懂的話來說,就是,生理性別是男性,但是心理性別是女性,我們舉個例子金星老師金星老師出生的時候是男性,但是從小到大她都認為自己是女性,後來她做了性別重置手術成為了女性。
  • 男孩與網戀女友見面發現他是男生,之後陪「女友」做了跨性別手術
    經過了解後,Thanh得知,原來女友從小就患有性別認知障礙,他一直都想成為女孩,所以他除了生理上是男生之外,從內心到生活細節完全就是個女孩。因此,Thanh決定繼續和女友在一起,雖然遭到了眾人的批評和家人的反對,但他就認定了這個人。在一起幾年之後,女友決定進行性別轉換手術,Thanh說,他本不想讓女友做手術,因為這種手術非常痛苦也有一定的危險性。
  • 性彆扭轉治療:一個跨性別女孩的殘酷「成年禮」
    她多次去做心理諮詢,但心理諮詢師也未察覺到這是性別焦慮。朱亦開始自殘,甚至曾試圖服藥自殺。那時父親已經過世,家人關心她的身體狀況,但並未深究她自殘的原因,以為只是青春期的焦慮和抑鬱,過了就好了。朱亦的痛苦並不是跨性別群體中的個例。
  • 跨性別者:我不是要改變性別,只是想成為自己
    Christine Jorgenson,美國跨性別女性圖片來源:https://en.wikipedia.org/但手術並沒有她想像的那麼完滿,很多美國人在歐洲接受了性別重置手術後出現了嚴重的併發症2009 年我國出臺的《變性手術規範》規定,要接受變性手術,術者本人必須滿足以下條件: 跨性別者,是一個對性別重置手術有強烈訴求的群體。所謂跨性別者,簡單來說,就是生物學性別和自我認同的性別發生了錯位。
  • 注射、電擊、羞辱,中國跨性別少女遭遇「性彆扭轉治療」
    大約兩年前,她先是告知了家長,而後在社交平臺上「出櫃」,宣布自己的「跨性別」身份。2012年5月17日是國際不再恐同日,重慶大學城熙街舉辦了「同」吻無罪同性戀接吻大賽活動。(圖片來源:新華網)「我只是個得了『雄化症』的女孩」《中國慈善家》22日綜合報導,跨性別,指性別認同異於原生性別的人。朱亦今年的生日願望是,變成一個女孩子。
  • 難以跨越的「隱形門」:跨性別者職場生存記
    在職場上,40.34%的人不會選擇表達自己的性別身份,19.69%的跨性別者在工作中著裝與認同的性別不符。經歷了青春期膠著的性別認同,跨兒們走向社會,走向職場——熬過自我糾葛,性別身份和社會眼光的博弈,還要面對橫貫在生計和理想面前的重重障礙。
  • 擺脫性別的枷鎖 讓心中的女孩走出來
    去年5月某一次生物科聚會,曾老師利用變性相關的紀錄片當作「開場白」,讓「她」感動的是發現老師們不但不排斥,也給予肯定和鼓勵,各科老師陸續知情後也十分尊重,學生們沒有異樣眼光,也沒有遭受家長批評,讓她如釋重負。此外,校方也為了曾老師改了廁所,在她的辦公室所在樓層,打造一座同時裝有小便鬥與馬桶的無障礙廁所。
  • 性別認同障礙:我本是女嬌娥,又不是男兒郎 l 心理扭蛋機
    然而半年的找工作歷程中,大喜哥每一次在亮明身份後,都會被對方拒之門外,半年之後,他依舊沒有工作。於是他換回女裝,繼續拾荒。他說:既然如此,我幹嘛還要委屈自己?曾經以為提升了知名度,他的生活水平就會有改善,事實上,沒有人真正地關心他。2015年,有人採訪過他,問他還想做變性手術嗎?大喜哥說,自己沒那個條件做,而且年紀大了,估計也不會有人幫他做了。
  • 16歲跨性別女孩遭遇性彆扭轉治療:被母親送去注射電擊、循環羞辱
    她多次去做心理諮詢,但心理諮詢師也未察覺到這是性別焦慮。朱亦開始自殘,甚至曾試圖服藥自殺。那時父親已經過世,家人關心她的身體狀況,但並未深究她自殘的原因,以為只是青春期的焦慮和抑鬱,過了就好了。朱亦的痛苦並不是跨性別群體中的個例。
  • 16歲跨性別女孩遭遇性彆扭轉治療 網友:父母...
    她多次去做心理諮詢,但心理諮詢師也未察覺到這是性別焦慮。朱亦開始自殘,甚至曾試圖服藥自殺。那時父親已經過世,家人關心她的身體狀況,但並未深究她自殘的原因,以為只是青春期的焦慮和抑鬱,過了就好了。朱亦的痛苦並不是跨性別群體中的個例。
  • 非男非女,爭議下的跨性別者
    其次軍隊生活中,訓練保家衛國是軍人的職責,變性人由於生理原因會很難適應艱苦的訓練生活。最後對於變性人個人,軍隊的群體生活也有很多不便與尷尬,對於變性人的心理是有很大的挑戰。反方一辯·不應該禁止變性人參軍變性人只是改變了自身性別,不影響他/她們想為他們為保衛國家的心理。變性人目前在社會上受到很多歧視,從日常生活到進行手術其實都是面臨挑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