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性別者做手術有多難?「如果要死,我寧願死在手術臺上」

2020-12-23 手機鳳凰網

擁有女性身體是卡莉夢寐以求的事情。

從生理構造看卡莉屬於男性,但事實上她是一名跨性別者——在心理上無法認同自己與生俱來的生理性別,相信自己應該屬於另一種性別。

進行手術是跨性別者獲得身份認同的重要過程。手術過程可能經歷風險,並伴隨著漫長的術後恢復,但卡莉將這些視為重獲新生必要的代價。

34歲這一年,卡莉正式接受了性別重置手術(Gender Reassignment Surgery),在身體意義上來說,真正成為了自己。

但做一個跨性別手術,遠非那麼簡單。卡莉的麻煩很快就來了。

為什麼不給她一個陰道?

術後兩周,卡莉正和好友一同看電影,她發現自己很難安坐著,她很快意識到,自己手術或許出現了某種問題。回到家後,她觀察了自己的性器官,「發現一塊拇指大小的死皮」浮出來。

卡莉慌了,她還不了解這個新的身體,只能求助於給自己動手術的外科醫生魯默(Kathy Rumer)。第二天早上,她撥打了醫生辦公室的緊急電話,並發送了電子郵件。周一,醫生辦公室的職員建議卡莉通過電子郵件發送照片,以便讓外科醫生可以觀察。

幾天後,卡莉和她的母親才得到回覆。當時,正在休假的魯默醫生告訴卡莉不用擔心。如果繼續感到疼痛,就讓卡莉的母親——一位退休的外科醫生,割掉這塊死皮就好了。

這個建議讓卡莉和她的母親感到震驚。幾天後,情況變得更嚴重了,卡莉可以聞到新生殖器「可怕」的氣味,而陰唇則掛在一根細薄的皮膚上。

卡莉去看了當地的婦科醫生,這位醫生毫無處理跨性別者陰道感染問題的經驗,但她知道,壞死的組織影響了卡莉陰道的一部分,這種感染在任何手術中都是危險的。

她將卡莉送往急診,醫生們都沒有經歷過處理卡莉這樣手術後外陰或陰道的經驗(手術後生殖器與原本的生殖器略有不同)。她在重症監護室住了兩天,在醫院住了五天。在這段時間裡,卡莉的母親和她的婦產科醫生給魯默醫生的辦公室打了無數電話。

最終收到回信的那一天,魯默醫生質問卡莉的母親,為什麼沒有帶她飛往費城,由她來解決問題。魯默醫生說,她遵循WPATH(世界跨性別健康專業協會)指南來給病人做手術,「如果您認為自己做得更好,為什麼不乾脆給她一個陰道?」

這讓凱莉母女啞口無言。

渴望手術

魯默醫生說的WPATH是世界跨性別人士專業健康協會(The World Professional Association for Transgender Health),於1979年在美國創立,它是致力於跨性別健康的國際非營利性組織,以出版《性別認同障礙護理指引》一書而聞名。

這本書闡明了有關性別焦慮的精神、心理、醫學和外科治療的專業共識。WPATH 網站上寫道,「我們設想的世界中,所有性別認同和性別表達者都將獲得合理的醫療保健,社會服務,正義與平等。」

跨性別曾經被學術界認為是一種「性別認同疾患」,因此跨性別者也長期受到誤解。2018年6月18日,WHO 正式發表了最新一版的《國際疾病分類第十一版》,首次把 「性別不一致」(Gender Incongruence)從精神病中除名,改列於性健康的章節中。

過去,醫生們試圖通過談話療法減輕跨性別者的性別焦慮問題,但是外科手術和其他醫療幹預被證明是跨性別者減輕焦慮的重要環節。紐約西奈山醫院跨性別醫學和外科手術中心執行主任約書亞·塞弗爾表示,「在沒有(醫學)幹預措施的跨性別人群中,嘗試自殺率高達40%。」

中國國內頂尖的舞蹈家金星,在28歲做性別重置手術前是男性。但她一直認為自己應該是一個女人,為此長期受到抑鬱的折磨。接受法新社採訪時,她表示:「我曾想到過自殺,但後來我決定應該做些什麼……如果真的要死,我寧願死在手術臺上。」1995年,金星隱瞞家人做了跨性別手術,此後她便以女性舞蹈家的身份出現在公眾場合。

2003年時,金星在上海街道上跳舞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在世界範圍內,像金星這樣勇於實踐自己想法的人並不少。事實上,性別重置手術50年前在美國就已得到實踐,在歐洲則有長達100年的歷史。雖然手術本身並不比大多數外科手術更加複雜,但手術因為其群體的特殊性,一直無法得到規範的管理。

WPATH的中國成員潘柏林醫生告訴全現在,「跨性別醫療並非簡單的一個變性手術,而是通過一系列的綜合手段來緩解性別不認同帶來的焦慮與不安,恢復正常人生軌跡。這些手段包括基礎關懷、激素治療、手術治療等。手術前對跨性別人士和家屬的科普和心理的安撫也很重要,手術前需要經過角色轉換體驗、內分泌治療、文件手續等準備。手術後也會要求接受手術的跨性別者定期進行護理和複查,降低術後感染的風險,可以用「性別工程」來形容這一套程序。」

潘柏林認為,人們總認為性別重置手術是一項風險巨大的手術,實際上,雖然需要經歷一定過程,但也是由多項成熟的外科手術組合而成,發生健康風險和併發症的慨率,與其他類似手術的風險和併發症是接近的。

研究人員發現,從2000年到2014年,美國的性別重置手術數量增加了四倍,尤其是在年輕一代中,進行手術的需要越來越強烈。

2018年,專門從事跨性別手術的勞倫·謝克特(Loren Schechter)在接受華盛頓郵報採訪時說,他每年要進行約300例手術,在2000年只有50例左右。

不能失敗

獲準進行手術,對於全世界的跨性別群體來說,都是一件奢侈的事情。

在中國,你首先需要被確診為「易性症」,父母需知情,20歲以上,未婚或者離異,沒有犯罪記錄,沒有手術禁忌症才能夠達到手術的門檻。能夠提供手術的醫院也非常少,2016年,北醫三院才正式成立了中國唯一一支可以為跨性別者提供完整的跨性別者心理諮詢和外科手術等服務的團隊。

中國跨性別熱線電話的接線員在一次採訪中提到,他們曾經接到過一位跨性別女性Kelly的電話,當她和家人說明想做跨性別手術之後,家人立刻強行把在國外念書的她帶回國,剪了她的長髮,要求她接受精神治療。

據澎湃新聞報導,為了阻攔她去泰國做性別重置手術,父母沒收了她的護照。23歲的她不堪忍受自己的性別焦慮,在家裡自己給自己動了手術,一個人打麻藥,切下睪丸。朋友趕來送她去了醫院,才搶救回了生命。

2018年上海,LGBT晚會的表演者在後臺做準備 圖片來源:AFP

相較而言,在美國想做一個跨性別手術要容易得多。2014年,歐巴馬的醫療保險政策結束了長達33年的對性別重置手術的禁令,使得越來越多的保險公司願意重新開放與LGBTQ人群的手術有關的項目。

2017年,卡莉進行了一些簡單的網絡搜索,就找到了能夠為自己提供手術的診所。她有一位支持她進行手術的母親,對許多跨性別人群來說,這是很幸運的。

只是卡莉沒想到,在做這場跨性別手術前後,會有如此多不規範的地方。

手術前幾個月,魯默醫生和卡莉在Skype上通電話進行手術前的預約和交談,但兩人從未碰面。直到被推入手術室之前,她才短暫地看過醫生。在醫院康復的三天裡,卡莉再也沒有見到醫生。

目前僅有的對跨性別相關的手術和護理標準,來自於世界跨性別健康專業協會(WPATH),魯默醫生也是會員之一。WPATH為全球跨性別健康制定了指南和準則,但他們並沒有監督這些實施手術的機構的權力,也並未明確執行這些準則的具體做法。所以在尋找醫生進行手術時,像卡莉這樣要求手術的跨性別者很大程度上要靠自己來分辨。

卡莉能接觸到的信息僅有魯默醫生的網站,上面寫著這是一位經驗豐富的外科醫生,她自2007年以來一直從事自己的執業工作,自2016年以來一直專注於跨性別患者,每年進行多達400例確認性別的手術,包括面部女性化手術,隆胸和性別重置手術。

卡莉看到,許多接受魯默醫生進行性別重置手術的患者都對他們的結果感到滿意,但另外一些信息是她事先接觸不到的。根據美國媒體Jezebel的報導,有4位跨性別人士在魯默醫生進行的手術中遇到問題,包括術後護理質量差到陰道構造異常而導致明顯疼痛,或外陰不符合解剖學正確性等等。

像卡莉一樣,對手術不滿意的人們很難有效解決他們對醫生的投訴。2016年以來,法庭記錄了四起對魯默醫生的醫療事故訴訟,但所有訴訟最終都在法庭外進行了仲裁。

2018年,魯默醫生因為篡改手術成功率受到跨性別人士的指控,賓夕法尼亞州醫學委員會和她進行了溝通,但並未採取任何處分。

高度政治化的性別重置手術

卡莉最終決定求助於網絡。

她發布了這次手術失敗的經歷的帖子,試圖警告其他的跨性別人士,在選擇醫生時要更加小心。但她很快發現,自己的故事被反對跨性別群體的人利用。一些激進主義者聲稱,跨性別治療是實驗性的,過於冒險以至於不符合道德標準,因此反對醫院提供跨性別的確診服務。

這是卡莉不希望看到的,許多跨性別人士試圖公開談論自己的手術經歷時,都會經歷這樣的風險。共和黨中反對跨性別群體的一派常常以手術不成功的故事作為政治武器,導致跨性別人士不敢公開談論自己的負面經歷。

2019年,美國紐約市長比爾·德布拉西奧組織一場紀念活動 圖片來源: AFP

雖然2014年歐巴馬政府將性別重置手術納入保險範圍使無數人受益,但川普上臺後,與跨性別者有關的醫療政策發生了新的變化。

2020年6月12日,川普政府發布了新的規定,保險公司將再次允許出售不包含性別重置手術的保單。這對於想做手術的跨性別者不是一個好消息。他們擔心保險公司可能更改其承保範圍,導致他們需要自行承擔手術的費用(7,000美元至50,000美元之間),而跨性別者通常並不富裕,因為他們的身份使其難以找到體面的工作。

另外,這項規定還允許醫生僅因為不認同某個群體而拒絕向患者提供醫療服務。LGBT(女同性戀,男同性戀,雙性戀,跨性別者的首字母縮寫)群體就是這一規則變更的明顯目標。

丹尼爾(Danielle)是一名42歲的跨性別女性,她生活在俄勒岡州的波特蘭,依靠醫療補助完成手術。在她所在的州,醫療補助計劃涵蓋了一些性別確認手術,但由於打擊跨性別醫療保健已成為共和黨的政治目標,丹妮爾感到迫切需要迅速完成這項手術。

WPATH的一位醫生格林認為,如果美國政府終止多種資金支持,那麼大學醫院和其他醫學研究中心,就沒有動力去投資研究與跨性別相關的健康問題。

美國國內已經出現了不好的苗頭,一些有關跨性別手術的恐嚇言論直接導致了八個州出臺法案,將醫生為未成年人提供跨性別手術定為犯罪。

2017年,川普政府宣布跨性別者無法服役引起抗議 圖片來源:AFP

最終,卡莉決定刪除自己發布的帖子中對魯默醫生的控訴,以免招來反對跨性別人士群體的更多注意。

卡莉並不希望捲入政治風波中,對她來說,眼前的生活已經夠她受的了。因為魯默醫生手術的失敗,卡莉取消了其他所有相關的手術預約,例如面部女性化手術等等。

她說:「我知道我應該做得更多,但是我現在只想回到正常的生活。」

——————

參考資料:

https://jezebel.com/when-surgeons-fail-their-trans-patients-1844774990

https://www.chicagotribune.com/lifestyles/health/ct-transgender-surgeries-increase-20180302-story.html

https://www.businessinsider.com/transgender-medical-care-surgery-expensive-2019-6

https://www.nytimes.com/2020/06/12/us/politics/trump-transgender-rights.html

https://rumergendersurgery.com

相關焦點

  • 科普:沒做變性手術,就不是跨性別者
    10月10日下午,曾鵬宇發布了「科普一下:什麼是跨性別者?……」的微博文章。一天之內,這條微博下面,有超過2萬的點讚,約三千次轉發,和五百多條留言。其中很多留言,都對曾鵬宇的「高論」表示支持。 「一個人是否是跨性別者,判斷依據都應該是是否已經做了變性手術」,而且,這是「無論在東西方任何一種文明中都已經明確」的。 換言之,手術之前,就算你再渴望跨越自己與生俱來被指派的性別,也不配叫「跨」,只配叫性別認知障礙之類。 In a word,變性手術完成後,你才終於成為了「跨」。
  • 《盜夢空間》女演員艾倫宣布為跨性別者,但不等於做了變性手術
    一石激起千尺浪,「跨性別者」這一議題進入大眾視線,但不少人對於跨性別者與性取向的關係、是否等同於「變性人」等問題仍存在誤解。我害怕侵犯、仇恨、『笑話』和暴力。」艾倫也認為,社會眾多跨性別群體,往往「每天都要面對騷擾、自我厭惡、虐待和暴力」。上天的玩笑,永無終結的痛苦這些跨性別者,TA們的人生就像是上天的惡作劇——其中一些人,生理性別為女性,靈魂卻是雄壯剛健的男人;而另一些生就一副男人的面孔、軀幹和性器官,卻無時無刻不認為自己是女人。
  • 我56歲,做了變性手術
    然而就是這個無比怕痛的人,卻在與妻子離婚後,大膽決定做回自己,勇敢地躺在了手術臺上。當年這部短片一經播出,就在跨性別者的圈子裡引起了巨大的反響,很多人都紛紛表示深有同感。不過她雖然做回了自己,但也因此付出了慘痛的代價:被迫失業、妻離子散,在所有的親朋好友中,只有她的媽媽還願意接受她…可即便是這樣,黃欣琴也覺得這一切都值得。「變性手術讓我從一個渾渾噩噩的人,重新找回了內心的自己,所以就算時光倒流,我也會去做。」
  • 跨性別者:我不是要改變性別,只是想成為自己
    值得一提的是,變性手術除了對手術醫生的技術有較高的要求外,介於手術的不可逆性和相關倫理問題,給哪些人做手術、不給哪些人做手術,不能只從尊重患者的意願出發來定奪 ,而是需要經過嚴格而慎重的篩選 。2009 年我國出臺的《變性手術規範》規定,要接受變性手術,術者本人必須滿足以下條件: 跨性別者,是一個對性別重置手術有強烈訴求的群體。所謂跨性別者,簡單來說,就是生物學性別和自我認同的性別發生了錯位。
  • 演員艾倫佩吉宣布為跨性別者 暫未透露是否做變性手術
    演員艾倫佩吉宣布為跨性別者 暫未透露是否做變性手術時間:2020-12-02 18:08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演員艾倫佩吉宣布為跨性別者 暫未透露是否做變性手術 33歲的加拿大女演員艾倫佩吉(Ellen Page)在社交網絡發布公開信,宣布自己是非二元性別者和跨性別者
  • 光山縣杏林醫院,骨折病人被治死在手術臺上
    信陽潢川縣的陳先生怎麼也想不明白,一個骨折手術,怎麼會要了母親的命?3月26日11時離世,81歲的劉某某到目前已經死亡24小時了,可陳先生及親屬一直拒絕將母親抬出光山縣杏林醫院的手術室。「我沒有辦法接受這個現實,這樣做是為了給母親討個說法!」陳先生悲痛地說。
  • 「讓我的臭臭不要活下來,讓他死在手術臺上吧.」
    談戀愛的時候,我依偎在我現在的愛人懷裡,坐在一個菜園的圍牆上,在溫柔的月光下,我告訴他我的願望:我要給他生一打孩子,我要養一大群雞,有一個很大的菜園子。但我也清楚地知道,這對才一歲多的孩子來講太痛苦了,更殘忍地是如果他活到了7歲,如果他懂事以後,他的痛苦也是不可想像的,因為他難逃一死啊! 那天晚上我和愛人做出了我們一生最難做的決定,我清楚地記得在做出這個決定時我那堅強的愛人那張沒有血色地臉和悲傷的眼睛。我對我愛人狂喊:「不可以!醫生說若不做手術,孩子會雙目失明的,最後雙眼會長出菜花一樣的東西,頭也要變形的。我該怎麼辦?
  • 跨性別者:我要做什麼你們才明白,我就是「我」呢?
    近日,跨性別女孩又引起了網上熱議,出生在山東的一個傳統家庭的她,父親早年去世了,經商的母親獨自撫養朱亦和妹妹二人。幼兒園時期,她就喜歡做女孩喜歡做的一切如喜歡粉色的,小學後,她因為性格柔弱,經常哭,因此時常被父親責打、被班主任體罰。
  • 為什麼LGBT群體不太接受跨性別者
    要問我具體什麼是跨性別,我只能說出來,男變女,或是女變男,人妖。再往深了問,我基本上就答不出來了。我想大部分人都跟我一樣,對於這個群體是很陌生的。那麼,說這個話題之前,我先從一部電影開始。在《女孩》裡,蘿拉的父親完全支持蘿拉的決定,定期帶著蘿拉去醫院做檢查。雖然《翠絲》與《女孩》只是兩個個例,也可以從側面看出,東西方文化對於跨性別文化的態度。在《翠絲》的最後,大雄終於做了性別重置手術,並把自己的名字改為了翠絲。
  • 跨性別者:搭上半生,去扭轉性別「錯誤」
    這個跨性別者交流群目前有兩千多人,觀光團估計佔一多半。跨性別者們在群裡訴說點滴小事,這裡儼然成了一個宣洩情緒的出口。唱歌的人網名叫「夢想家」,90年出生,在群裡已是「高齡」。他已經完成所有的變性手術,目前給直播公司的主播當配音。別人誇他歌唱得好,他有些落寞地回覆:「唱得好有什麼用,只能給別人當配音。」
  • 跨性別者故事:從藥娘到變性人,步步維艱
    故事/Vol. 472跨性別者的故事。「我還活著,現在沒有綁拘束帶,頭髮被剪掉了,這裡就是監獄……沒時間了,可能要斷聯繫了。」她說:「我的家人太狠心了,希望他們早點忘記我吧。」離家後的薇薇安交往了一個男朋友,按照她的計劃,她想要先在國內做去勢手術,再去泰國做全套變性手術,接著就可以結婚、買房、開個奶茶鋪。但是,她錯估了變性需要面臨的狂風暴雨。
  • 不被理解的跨性別者:與母親爭吵半生,只為一個籤名……
    「我三十多歲了,手術一定要做,不然我這輩子就毀了。」言語間,王佳寧一臉絕望。她已32歲,仍未有正式的工作。一直靠打零工為生。她說,這一切都是因為外表跟身份證性別的不一致:「像我這種情況,外表跟身份證不對稱的,我到外面能找到什么正式工作?」這已不是王佳寧第一次向陌生人求助,事實上,自2007年滿18歲向母親出櫃的那一刻起,王佳寧為了重置性別,已努力了14年。
  • 如果華佗給曹操做開顱手術,曹操是不是100%死了?
    這個話題有很多版本,但是都沒有從根本上去回答,基本上是以現代人的醫學觀點去衡量古人的技術。 華佗給曹操做開顱手術,到底能不能成功?完全取決於華佗的技術,而華佗的技術取決於華佗所掌握的知識,而華佗所掌握的知識是怎麼來的,這才是問題的關鍵。
  • 跨性別者翠絲:做一個女人,有多難?
    ,劇本十分紮實豐富,從一個中年男子的家庭入手,切入跨性別者面對自我、面對家人、面對社會的方方面面。從自我認識的覺醒到周遭的接受度,從同性戀到跨性別者的認知轉變,這些都是《翠絲》新穎和深入的地方。同時作為一部社會題材的影片,《翠絲》足夠銳利地拷問每個身份對於跨性別者的真實態度,同時又完整呈現每個角色的處境與想法。
  • 被辭退的跨性別者:打平等就業權官司 我只想作個符號
    來源:北京青年報原標題:被辭退的跨性別者:打平等就業權的官司,我只想作一個符號 | 深度對話採寫/高慧萍在法庭上的跨性別者小馬(中)小馬沒想到自己被辭退。2018年底,完成性別重置手術的小馬回到公司,面對的是人事經理的約談。這位曾經批准她假期出國手術的HR,勸她辭職,並拒絕按照勞動合同進行賠償。
  • 一年做3次變性手術:妻離子散,但我終於活得像個人了
    「變性手術讓我從一個渾渾噩噩的人,重新找回了內心的自己,所以就算時光倒流,我也會去做。」2013年,黃欣琴成立公益組織——世界公民協會中國香港,幫助香港跨性別者重拾信心。《女人就是女人》40歲跨性別女主角 宋紫洳
  • 30年性別拉鋸戰:他唯一的願望是作為「她」而死
    預感身邊的人又要一個個離開自己,陳思明開始抑鬱,唯一的願望是可以作為女人而死。 「只要你結婚,有一個孩子,就讓你去做手術。」母親做出有限的妥協,但陳思明不肯讓步,「不想害了另一個女人的一生」。 他開始嘗試往前走一步。
  • 忘了跨性別男性的肌肉和手術,Ta還有一個不平庸的靈魂
    SHANE ORTEGA翻譯:Xeon編輯:小川隨著美國境內媒體持續追蹤報導跨性別者的故事,以滿足當今世人文化好奇心的時候,我們卻發現鮮見跨性別者受邀參與類似的討論中。而作為跨性別的一員,當我們真的被邀請參與討論時,經常被要求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脫掉我們的T恤衫。
  • 那些被趕出廁所的人:三個跨性別者的真實故事
    如果去女廁,一旦被順性別女性發現(多數情況下是殘留的男性特徵暴露了身份),被罵變態是小事,被扭送至派出所也極有可能。從當前法律來看,法律保護人按照身份證性別進入指定廁所的權利,但進入異性廁所被舉報,派出所多數會進行調節,具體執法可能各不相同。↑ 未普及的第三衛生間可能是一種解決方式於是,憋尿成了大部分跨性別者的解決之道。
  • 【我寫性別】電影中的「跨性別」元素
    舉個具體的例子讓大家有更直觀的了解:《男孩不哭》中的布蘭頓就是跨性別者的最佳代表,因為女兒身的她從內心就認定自己是一個男的,從她身上的每一處都散發著男性氣質,為了讓自己身心合一也同時是因為想和愛人更好的在一起她有想去做手術的衝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