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源:成都商報-紅星新聞記者 彭亮、觀察者網、中國青年報、微博
近日,知名學術期刊《世界生態學》發表論文《中國四川省叉襀屬(襀翅目:叉襀科)一新種 A New Species of Nemoura (Plecoptera: Nemouridae) from Sichuan Province, China》。文中稱發現一個新物種,並以知名演員古天樂、胡歌的名字命名,藉以感謝他們對中國西部山區環境保護與基礎教育事業的貢獻。文章摘要中稱:記述採自中國西南地區甘孜藏族自治州的叉襀科(Nemouridae) 一新種——胡古叉襀(Nemoura hugekootinlokorum Wang & Meng, sp. nov.)。文中介紹,這個叉襀科新物種遵循了《國際動物命名規約》(第4版)第31.1.2條款,以胡歌姓名的拼音「Hu Ge」、古天樂姓名的拼音「Koo Tin-lok」加上拉丁化後綴「-orum」命名。模式標本存放於北京大學生物標本館。正模♂,海螺溝冰川森林公園,2019年3月15日,郭晶晶採。副模,4 ♂,5 ♀,採集信息同正模。新種與凹緣叉襀(Nemoura concava Li & Yang, 2008)有些近似,但前者尾須具2個端刺,肛上突頂端分叉,而後者尾須僅1個端刺,肛上突端部有三角形凹缺。據顯示,該文作者為王俊潮博士,來自中國農業大學昆蟲學系。文章中介紹,這個昆蟲新種採集於四川甘孜州海螺溝冰川森林公園。這個昆蟲新種被作者命名為「胡古叉襀」,其中的「胡」指的是影視明星胡歌,「古」則是古天樂。因為這個命名的緣由,不少關注的網友開玩笑說:連蟲子都變帥了。為何這樣命名?作者在論文裡解釋稱,古天樂、胡歌雖低調參與慈善事業,但以國民偶像宣傳善行義舉,同樣能夠起到正面引導作用。該物種命名「胡古叉襀」,是為致敬胡歌、古天樂二位先生,藉以感謝他們對中國西部山區環境保護與基礎教育事業的貢獻。對此,文章第一作者直言,巨大的流量令他們驚訝,他之所以這樣寫作有自己的考慮,也是在「學習祖師爺」。《世界生態學》是漢斯出版社一本關注世界生態學領域最新進展的國際中文期刊。創刊於2011年,旨在開放存取。這是一本關注生態學領域最新進展的國際中文期刊,支持思想創新、學術創新,倡導科學,繁榮學術,集學術性、思想性為一體,旨在為了給世界範圍內的科學家、學者、科研人員提供一個傳播、分享和討論生態學領域內不同方向問題與發展的交流平臺。北方一所大學的昆蟲研究學者告訴記者,圈內人士更關注這篇文章的行文以及諸多細節。比如,這篇文章引用了不少古文,僅註明出處的就有10多處,例如:《莊子·山木》「乘道德而浮遊」、《荀子》謂其「不飲不食」、「布袍草履歷天涯,朝市與雲霞」(元·彭致中集《鳴鶴餘音》卷四《柳梢青》等。華希昆蟲博物館館長趙力認為,「文章挑不出大毛病 ,甚至還挺有意思」,可以讓更多行業外人士關注了解昆蟲分類學。但記者注意到,除有人認為作者自命不凡外,對於論文措辭的批評也很嚴厲。有研究人員指出文章中一些細節上的問題,例如「襀」應該為蟲字偏旁,並認為這篇文章或許是分類學文章中的一個反面教材。一位做昆蟲研究的教授用「奇怪」描述了自己的感覺,「其一寫作風格怪,其二在『世界生態學』雜誌上發分類論文也怪。」「賣弄文採,胡說八道。」他認為,嚴格來說,這甚至不能算一篇規範的分類學論文。趙力也認為,在「世界生態學」上發表昆蟲新種的文章確實不妥,「審稿者可能並非昆蟲領域的專家,說嚴重一點,這個種可能都不是新種。」這也是他困惑的地方:搞分類的人應該知道文章該向哪裡投稿。2月14日,記者聯繫到文章第一作者王俊潮。他坦言,這次論文自己有意寫得「詳細得過分」,主要是考慮到社會上的讀者,預先避免公眾誤解,才沒完沒了寫那麼多,反而讓個別專業人士產生了另外的誤解。接著,王俊潮提到中國植物分類學奠基人胡先驌先生。「他還是知名的文學家,曾寫文章和胡適辯論過。」對於自己文章的寫作,王俊潮解釋是「學習祖師爺」。此外他解釋,國際動物命名法規並沒有強制要求全文用英語描述新種,「只要在英文摘要裡寫兩句關鍵特徵就可以。」那麼,以「胡古」命名新物種是否需要當事人同意呢?趙力告訴記者,用別人名字來命名一個新物種,是否需要得到對方同意這一點尚無相關規定,「絕大多數情況下當事人都是很高興的」。《民法典》中規定任何第三方不能以幹涉、盜用和假冒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姓名權。「核心在於侵害。」四川及第律師事務所律師邢連超認為,以他人姓名命名新物種、行星,這不是侮辱性的,就不存在侵害,「所以即使用了,也不存在侵害他人姓名權的問題。但如果當事人知道後明確反對,「那麼應該進行糾正。」歡迎關注我們,了解學術圈的大小事
加入募格VIP
每天學一點,募格學術陪你一起進步▼
分享點讚加在看,來個【一鍵三連】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