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策上海2025|構建多中心結構,提高城市承載力

2020-12-23 澎湃新聞

澎湃新聞 王基煒 製圖

發揮中心城市的優勢區域帶動作用符合區域經濟發展客觀規律,也是國家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內涵。上海定位為卓越的全球城市,引領長三角一體化、提升國家競爭力責無旁貸,在後疫情時代的複雜經濟背景下尤為迫切。要實現這些目標,依靠上海目前的能級是遠遠不夠的,提高承載力勢在必行,這也是中央關於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要求。

一、當前大城市承載力不能承受之重

人口承載力是城市承載力主要內容。

一般認為,資源和環境對人口承載力具有「剛性」約束。然而這種「剛性」並非一成不變。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和市場的交換機制有助於互通有無,緩解資源和環境的制約作用;先進的技術和城市管理水平可以通過提高效率,進而提高人口承載力。因此,從上海自身來看,不存在資源剛性約束,主要問題在於,隨著人口規模增加,集聚不經濟問題越來越突出,交通擁堵、地價高企、環境汙染加劇,城市宜居性降低。這對城市基礎設施和管理服務水平提出嚴重挑戰。

在未來可見的時期內,上海的人口增長會在一定程度上放緩,人口老齡化會日益加深,這將造成勞動力短缺問題,遏制創新創業活力。我們對全國省會城市的計量分析也顯示,平均來看,省會城市人口規模增加已經導致勞動生產率不再符合規模報酬遞增的集聚經濟規律了。

上海作為全國「改革開放排頭兵、創新發展先行者」,面臨著應對全球競爭、推動長三角高質量一體化發展和助推上海自身服務能級提升的重要使命。實現上述目標需要更多的人才和新鮮血液的注入,為城市發展帶來更大的活力,發揮上海更大的輻射帶動作用。

如何破解人口承載力不足和人才需要旺盛的矛盾呢?提高城市承載力是「十四五」期間的重要任務。

二、多中心結構是提高城市承載力的重要空間組織形式

增強城市人口承載力的措施包括加快建設基礎設施和提高城市管理服務能力。

通過上海和東京的對標來看,東京都市圈比上海在同樣面積的範圍內承載了更多的人口,重要原因就是,東京具有更高密度的大容量快速軌道交通網絡和更具效率的公共服務管理能力。在這兩方面上海都要補課,進一步加大中心城區地鐵和其他形式軌道交通密度,也要儘快引入擁堵收費等城市交通管理措施。不過,這些措施的作用不是無限的,要受制於財力、技術和管理水平制約。因而,超大城市也往往會在一段時期內對人口有一個總量上的約束,以緩解建設和管理上的緊張。

提高城市承載力還可以從優化城市空間結構入手,構建多中心城市空間結構是平衡發展和緩解大城市病的兩全之策。

我們針對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的大樣本計量分析有一個重要發現,多中心的就業空間結構可以提高(經濟)最優城市規模,即:

對小城市來說,單中心結構具有最高的經濟新績效,但對大城市來說,實現經濟效率最優離不開多中心空間結構的支撐

關於作用機制,我們的研究進一步發現,多中心城市空間結構有助於緩解大城市交通擁堵,降低空氣典型汙染物濃度,平抑城市極端高地價,從而減輕集聚不經濟問題,使得城市可以承載更大的人口總量,也使得集聚經濟和集聚不經濟的淨收益達到最大化。

對上海來說,中心城區擁擠不是因為人太多了,而是人口分布過於集中,一半常住人口集聚在土地佔十分之一的中心城區。通過功能疏解和多中心構建,可以使人口和就業均衡布局,徹底減輕這一壓力。這進而會緩解當前上海人口增速減緩帶來的老齡化和勞動力紅利日益消失的壓力,同時通過多樣化人口的引入帶來更多的創新創業。

三、提高上海城市承載力的對策建議

在實踐中,北京建設通州副中心即屬於多中心城市空間戰略。上海也曾經規划過重點新城,早在1999年的總體規劃(

《上海市城市總體規劃(1999年—2020年)》

)中就提出了多中心思路,只是沒有在實施中給與足夠政策支持。

「十四五」期間,上海應該總結教訓,借鑑世界各國成功經驗,選擇有條件的新城或片區培育發展成為次中心城市,疏散中心城區的非核心功能口,打造足以承載更多人才的多中心發展空間

;同時依託更多更快的大容量軌道交通工具支撐中心城區和次中心城市同城化,促進各城市(區)之間在功能和產業上的專業化分工協作,在增強人口承載力的同時提升城市能級。

首先,

大力推進多中心空間架構

上海早在1999年的總體規劃中就提出打造新城,構建「多軸、多層、多核」的多中心體系。但又經過二十多年的發展,中心城區「一城獨大」的局面並沒有根本改變,郊區的次中心普遍規模不足、吸引力較弱,也無力承擔更多的功能和人口。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政策在空間上不夠聚焦,多個次中心會分散資源,每一個次中心都是小而全,形成不了足夠大的規模和功能。

北京在2004年編制的總體規劃(

《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04年—2020年)》

)中提出的三個重點新城(通州、順義、亦莊)間選擇通州作為行政副中心,其目的是集中力量做大一個副中心城市。上海的最佳戰略選擇也是集中資源和要素,在新近出臺的

「十四五」規劃建議

中提到的五個新城(嘉定、青浦、松江、奉賢、南匯)以及臨港新片區等潛力區域中選擇發展一到兩個次中心城市,儘快上規模,上檔次。

上海要建成全球城市,代表國家參與國際競爭,還必須突破有限的市域空間,與近鄰的長三角城市聯動發展,構建一個多中心的都市圈。上海的空間實力中心將由原來一個中心城升級為具有多個高能級中心的超大城市區域。這將不僅使其作為全球城市的能級迅速提升,也有利於上海發揮作用的空間拓展到長三角,增強整個長三角在全球城市群中的競爭力。

其次,

壯大快速軌道交通支撐

國外經驗表明,對高密度城市區域來說,推動多中心結構形成的一個重要條件是建立起與多中心功能布局相適應的快速軌道交通體系。上海目前地鐵線路已經成網,但缺乏像東京那樣的聯繫核心城市與周邊城市的跨城快速大站軌道交通,例如由日本鐵道公司集團(JR)旗下東日本旅客鐵路公司(JR-EAST)運營的東京JR線。    

地鐵由於站點密度大、通勤時間長、成本高等原因,難以滿足中心城市與次中心城市的大容量快速通勤要求,無法代替市郊鐵路。上海多中心空間結構的形成,需要以快速城際軌道交通連接主中心和次中心城市以及次中心城市之間,使整個市域建立在一小時通勤時耗的軌道交通支撐體系上。

其中,加快中心城區到臨港的一站式快速軌道交通建設,是儘快做大做強臨港副中心城市和形成全市多中心結構的當務之急。臨港新片區絕不僅僅是一個自由貿易區,更應該是一個「有人氣」的新城市。臨港遠離中心城,交通不方便,人氣不足,這是多年以來臨港重點新城發展不起來的瓶頸。儘管已經有了地鐵線,但由於站站停,耗時太長。如果建成了一站式快速軌道交通,則會大大提高臨港的交通可達性,這裡的人氣和土地區位價值都會快速提升,新片區發展就有了堅實的支撐,其效果要比其他政策更加立竿見影。

第三,

實現專業化分工協作和職住均衡

在多中心城市空間格局中,主中心和次中心只有根據自身資源的整體比較優勢,發展各具特色的主導功能,實現功能互補、專業化分工協作,才能實現經濟地理學家威廉·阿郎索(William Alonso,1933—1999)意義上的規模互借和功能互借,提升整體經濟承載能力。

鑑於現有中心城區承擔了金融中心、貿易中心功能,次中心城市可以考慮承擔科創中心職能,成為張江之外的科創中心重要載體。上海科創中心需要多個載體共同支撐。更大膽一點,上海的行政、基礎教育、醫療中心職能也可以創造條件轉移到次中心。

上海產業還應與上海都市圈中的市域外城市形成一體化的產業分工。崑山、太倉、嘉善、花橋、蘇州工業園區等城鎮(園區)可以發揮自身紮實的製造業基礎和產業特色,搭建完善的產業生產基地,蘇州和嘉興則立足於產業技術轉化的中試基地功能。整個長三角都市圈通力合作,形成現代服務業和先進位造業一體化的產業分工網絡,有助於推動上海都市圈的功能多中心建設和整體績效發展。

次中心城市還應考慮做到多功能融合和職住均衡。只有真正具有宜居、宜業的吸引力,才能使次中心城市獨立於中心城區發展起來。為此要引導中心城區品牌中小學校、三甲醫院、養老機構等優質社會事業資源向次中心城市分散配置。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問策上海2025|郭奕千:上海可發揮自身優勢打造會展之都
    「十三五」期間,我國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躍上了新的臺階,經濟運行總體平穩,經濟結構持續優化,脫貧攻堅成果舉世矚目,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2021年起,我國將實施第十四個五年規劃,上海也將迎來自己的「十四五」規劃實施期。即日起,澎湃研究所推出「問策上海2025」專題。
  • 問策上海2025|郭陶然:期待上海能在生態方面引領全球
    「十三五」期間,我國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躍上了新的臺階,經濟運行總體平穩,經濟結構持續優化,脫貧攻堅成果舉世矚目,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2021年起,我國將實施第十四個五年規劃,上海也將迎來自己的「十四五」規劃實施期。即日起,澎湃研究所推出「問策上海2025」專題。
  • 專家:中心城市空間尺度與北京上海接近 有助於優化國家區域經濟布局
    「重慶主城都市區是全市發展條件最好、環境承載力最高、競爭潛力最強的區域,推動主城都市區重點發展意義重大。」扈萬泰具體從三個維度進行了解讀。從全局發展看,建設主城都市區,構築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中心城市,形成空間尺度上與北京全域、上海全域等接近的中心城市形態,有助於優化國家區域經濟布局,推進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
  • 問策上海2025|引才政策的發展歷程、經驗及改進建言
    不同國家、地區和城市都在充分利用人才政策吸引海內外優秀人才聚集,以爭奪未來發展的主動權。作為致力建設卓越全球城市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上海自改革開放以來就高度重視人才政策,基本建成了具有全球影響力的人才高地。展望「十四五」,上海理當在人才引進方面銳意進取,以為未來的全國、全球引領性發展奠定堅實基礎和可靠保障。
  • 中國未來城市大格局: 聚合城市還是都市圈?
    實現聚合城市的意義:1.有利於快速實現城市化。聚合城市通過增加人口承載力、聚集人力、科技、經濟等人類資源和自然資源,實現共享,利於城市發揮群體創造力,實現經濟效率極限和公共福利最大化。2.通過聚合城市規劃策略,實現傳統城市去中心化,使中國城市由過去單中心轉向多中心的空間結構。
  • 嘉興建築結構承載力檢測全方位服務
    嘉興建築結構承載力檢測全方位服務  《危險房屋鑑定標準》劃分鑑定結果為4級A級——非危險房;B級——危險點房;C級——局部危險房;D級——整幢危險房。危險房屋鑑定危險房屋(簡稱"危房")是指承重構件已屬危險構件,結構喪失穩定和承載能力,隨時有倒塌可能,不能確保住用安全的房屋。
  • 上海舉行《推進農業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2021-2025年)》發布會
    1.總體目標  《行動方案》提出,上海農業高質量發展應以推進農業綠色發展為核心,深入貫徹落實「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重要理念,努力實現「五高」(高品質生產、高科技裝備、高水平經營、高值化利用、高效益產出)。
  • 上海發布城市數位化轉型意見(附全文)
    《意見》指出,作為超大城市,上海人口多、流量大、功能密,具有複雜巨系統的特徵,城市建設、發展、運行、治理各方面情形交織、錯綜複雜,必須充分運用數位化方式探索超大城市社會治理新路子,回應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 匠心織宏願,實踐展宏圖——北京城市副中心控制性詳細規劃
    、上海空間規劃設計研究院、《城鄉規劃》雜誌社聯合舉辦題為《從「藍圖」到實踐——新時期國土空間規劃與治理創新升級》的研討活動,通過分析國土空間規劃、智慧城市建設、可持續生態發展的優秀案例,探討國土空間規劃與治理的思路和方法。
  • 問策上海2025|規劃宜引入最低人均居住面積作為控制指標
    一、現代城市規劃的底線意識事實上,城市公共健康也催生了現代城市規劃的底線意識。英國工業革命推動大規模的城市化,產生了很多大城市。城市化初期,城市密度大幅度提高之後所產生的空氣、水和垃圾汙染,造成對城市居民身體健康的損害。
  • 履帶吊承載力_2020年履帶吊承載力資料下載_築龍學社
    履帶吊承載力專題為您提供履帶吊承載力的相關資料與視頻課程,您可以下載履帶吊承載力資料進行參考,觀看相關視頻課程提升技能。 到底什麼時候開業啊?  上海世茂深坑酒店: 坐標丨上海市松江區佘山腳下一個深百米
  • 深圳全面加速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設
    大力推動海洋事業高質量發展深圳作為粵港澳大灣區的核心引擎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樞紐城市,向海洋進軍,意味著將基於發展空間再造、增長方式創新和海洋文明發展,再造一個高質量的「藍色深圳」。2019年,深圳海洋生產總值約2600億元,同比增長約8%,佔全市GDP值約10%。海洋產業呈「三二一」穩定產業結構。
  • 常德市城市總體規劃(2009-2030)環境影響評價第二次公示
    ⑷ 城區空間結構  規劃期末常德市中心城區的空間結構為「一帶、兩軸、三城、多片區」。  「一帶」指的是沅江,沅江既是常德城市的風光帶、生態廊道、航道和水源,又是常德城市防洪的主要對象,也分割城市南北的障礙。「一帶」是常德城市空間的首要特徵。
  • 年接待遊客1500萬人,2025年將形成臨港新片區「一核、一帶、一網、五大休閒組團」的文旅空間結構
    昨天(2021年2月8日),上海臨港新片區正式對外發布《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臨港新片區「十四五」文體旅產業發展專項規劃》,《規劃》明確提出,到2025年,臨港新片區年接待旅遊者數量將達到約1500萬人次。冰雪之星
  • 控不住的人口:從國際經驗看北京上海等超大城市人口發展趨勢
    因不尊重人口集聚客觀規律所造成的城市規劃不足,才是導致「大城市病」的關鍵。1)城市交通情況與人口規模確有一定相關性,但可通過城市治理得以改善。東京圈人口比北京市多約1460萬,機動車保有量比北京多約1000萬輛,但其交通狀況較好,原因在於其軌道交通出行比例高達60%、遠超北京的32%。當前北京、上海的軌道交通路網密度約0.10公裡/平方公裡,遠低於紐約都市區、東京圈、首爾圈。
  • 成都市城市更新總體規劃探索——城市生長邏輯下的存量空間治理
    近期,復旦大學空間規劃研究中心、上海空間規劃設計研究院、《城鄉規劃》雜誌社聯合舉辦題為《從「藍圖」到實踐——新時期國土空間規劃與治理創新升級》的研討活動,通過分析國土空間規劃、智慧城市建設、可持續生態發展的優秀案例,探討國土空間規劃與治理的思路和方法。
  • 在世界城市體系和國家戰略全局中建設「未來之城」
    在黨中央和省委堅強領導下,市委團結帶領全市人民深入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對四川及成都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搶抓重要戰略機遇,錨定新時代成都「三步走」戰略目標和「四個城市」戰略定位,聚力建設全面體現新發展理念的國家中心城市,實心幹事、科學作為,推動城市能級全方位提升、發展方式全方位變革、治理體系全方位重塑、生活品質全方位提高,實現從區域中心城市到國家中心城市、進而衝刺世界城市的歷史性躍升
  • ...銳意開拓進取 努力打造與副中心城市相匹配的國防後備力量
    一、統一思想、凝聚共識,激發參與副中心城市建設的內生動力。吹響洛陽加快建設副中心、致力打造增長極新一輪攻堅的號角,標誌著新時代洛陽發展迎來新機遇、邁上新徵程,全市人民熱切期盼,廣大駐洛官兵積極支持。支持副中心城市建設就是支持國防建設。我們必須緊跟時代發展,及時調整工作思路,優化後備力量布局,增強應急應戰能力,這既是歷史機遇又是現實挑戰。
  • 浙江又一市「官宣」2025年目標!但別忘了還有這個城市...
    對嘉興來說,到2025年地區生產總值要達到9000億元,就要比2019年多出67.6%;如果要破萬億,則要多出86.2%,簡直相當於要五年之內再添一個嘉興。 如果光從數字來看,嘉興的這個目標可能顯得有點「宏大」。
  • 成都和重慶,兩座中心城市的「中間點」在哪裡?
    現在中國有9個國家中心城市,其中北京、上海、天津、廣州和重慶是國家明確提出計劃和定位的5個國家中心城市, 成都、武漢、鄭州和西安是國家有關部門支持建設的國家中心城市,可以成為國家的中心城市,國家對這些城市現在的地位和未來發展的肯定和戰略計劃,它們的未來一定有很大的發展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