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定布局
工具條上設置固定寬高
背景可以設置被包含
可以完美對齊背景圖和文字
以及製作自己的模板
前兩天,和外地友人小聚。
聊到了,揚州菜餚。
友人對我說,揚州炒飯很不錯。其實,家喻戶曉的「揚州炒飯」,也是我的最愛。
於是,也就有了今天的這篇文章。
揚州炒飯,又稱揚州蛋炒飯。
據說是隋煬帝下揚州時,把他喜歡吃的「碎金飯」(雞蛋炒飯)也帶到了揚州。
不過也有學者認為,揚州炒飯原本就出自揚州民間老百姓之手。
明代,揚州民間廚師在炒飯中增加配料,形成了揚州炒飯的雛型。
清嘉慶年間,揚州太守伊秉綬開始在蔥油蛋炒飯的基礎上,加入了蝦仁、瘦肉丁、火腿等,逐漸演變成多品種的什錦蛋炒飯。
也就是,如今的揚州炒飯了。
飯菜合一,點菜合一。
是揚州烹飪中別具情趣的一個類別,它繼承了周代「八珍」中「浮熬」、「浮母」的優良傳統。
在謝諷的《食經》中就有「越國食碎金飯」,大概這就是揚州蛋炒飯的前身。
有關揚州炒飯,在揚州還有這樣一個故事。
當時乾隆南巡,微服私訪行至揚州近郊,飢不擇食。
因午時已過,隨從好不容易才找到一戶清貧農家,卻只剩了一些前天的米飯。於是,農戶從雞窩裡取出兩隻剛下的雞蛋,草草地做了一碗蛋炒飯。
也不知是乾隆爺平時山珍海味吃多了,還是由於饑渴難耐,這碗飯吃得有滋有味、稱心如意,便問侍從:這等人間美食叫什麼?隨從隨口應道,這是「揚州炒飯」,並把飯的來龍去脈一五一十地告訴了乾隆。
乾隆讚美揚州百姓廚藝的同時,也深深地感嘆揚州人生活的節儉。
從此,「揚州炒飯」名聲大振,一直延襲至今。
2015年10月22日。
揚州炒飯」新標準在首屆揚州炒飯全國邀請賽上正式出臺並對外發布。
要求炒飯在形態上要達到米飯顆粒分明、晶瑩透亮。色澤上要做到紅綠黃白橙,明快、和諧;口感上要鹹鮮、軟硬適度,香、潤、爽口;氣味上要具有炒飯特有的香味。
在這份新標中,規定了正宗揚州炒飯要以特等秈米飯、鮮雞蛋為主料,以水發海參、熟地方雞腿肉、中國火腿肉、水發乾貝、上漿湖蝦仁、水發花菇、淨鮮筍和青豌豆為配料。
加適量調料,按特定的熟炒操作規程炒作而成的飯菜合一的炒飯。
除了規定用料,新標準連製作步驟也有了詳細說明。
揚州炒飯製作方法:
1、將海參、雞肉、火腿、鴨腕、冬菇、筍、豬肉均切成小方丁;雞蛋磕人碗內,加鹽、蔥末,攪打均勻。
2、將鍋置火上,舀入熟豬油燒熱,放人蝦仁滑熟,撈出,放人海參丁、雞丁、火腿丁、乾貝、冬菇丁、筍丁、鴨肫丁、豬肉丁煸炒,加入紹酒、鹽、雞清湯,燒沸,盛入碗中作什錦澆頭。
3、將鍋置火上,舀入熟豬油,燒至五成熱時,倒入雞蛋液炒散,加入米飯炒勻,倒入一半澆頭,繼續炒勻,將飯的2/3分裝盛人小碗後,將餘下的澆頭和蝦仁、青豆、蔥末倒入鍋內,同鍋中餘飯一同炒勻,盛放在碗內蓋面即成。
製作要點:
1、大米選用秈米或新粳米。最好前一天燒好後放到冰箱裡過一夜,這樣的飯粒會飽滿幹身,口感也很彈牙。
2、煮之前用水淘洗乾淨,略浸後下鍋煮至熟透,無硬心,粒粒鬆散,松硬有度為宜。
3、炒飯時要防止焦糊。
炒好後的揚州炒飯如碎金閃爍,又俗稱「金裹銀」。
• END •
排版/揚州客
文圖/揚州客、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