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頭腦特工隊》的動畫電影,讓「情緒管理」這個詞兒火了一把。作為父母,如果能夠在6周歲之前,與孩子手牽手,探索「情緒小人」的世界,學習面對各種各樣的情緒,這可能是我們能夠給孩子最好的禮物之一。
情緒從哪兒來
人類的情緒從何而來?
外界刺激作用於我們的感覺器官,讓我們內在產生感受;這種感受,通過表情、語言、語氣、動作等等表現出來,讓其他人可以感知到,就成為了情緒。所以,情緒是感受的外顯,與感受一內一外緊密相連。很多情緒詞語,既能描述情緒,也能描述感受。因此,情緒管理的第一步(也是常常被忽略的一步),就是「無條件接納孩子的情緒」,保護好這條從感受到情緒的通道。對孩子來說,就是讓他們自由地將內心的感受通過情緒表達出來。換句話說,開心歡笑的時候,讓他盡情開心;傷心痛哭的時候,讓他哭個痛快。而父母,只需要用行動告訴他:爸爸媽媽陪著你。
但,無條件接納孩子的情緒,對於父母來說是需要修煉的功課。
首先,只有真正的認同「情緒無對錯」,認同負面情緒的存在是合理且有價值的,才能做得到無條件接納孩子的情緒——尤其是負面情緒。
其次,無條件接納情緒≠接納錯誤行為。當孩子負面情緒爆棚的時候,如果出現打人、咬人等不當行為,當然是要糾正的。但區別在於,如果媽媽蹲下來、拉著孩子的手、看著孩子的眼睛,溫和而堅定地告訴他:媽媽知道你太生氣了,可以哭一下,也可以跺腳(或者打靠墊、撕報紙等等,根據每家的習慣,只要遵循「不傷害自己、不傷害他人、不傷害情境」的原則即可),但打人是不可以的。孩子會感受到來自媽媽的愛和接納,才能真正聽得進去大人說的道理和行為準則。
再次,做好「無條件接納情緒」對爸爸媽媽來說是一個挑戰。因為孩子的情緒很容易勾起我們自身的情緒,當父母自己都沒有做好情緒管理的時候,忍不住發火也是常有的事兒,過後真誠地向孩子道歉,下一次努力改進就好。不用擔心自己做不到,這正是我們說的與孩子一起「共同成長」呀。
Tips:每個孩子有自己的特點。是否敏感、是否情緒多,其實是天生的。不用擔心讓孩子哭、允許他害怕等等行為,會讓孩子變成一個脆弱的人。因為真正的抗挫力,來自父母給予孩子充分的安全感、價值感,讓孩子成為一個相信自己、相信世界的人,即使犯錯或失敗,也有勇氣重新來過。
● ● ●
情緒到哪兒去
人類的情緒,其實是一種能量。
既然是能量,那麼它不可能憑空消失。所以追尋情緒能量到哪兒去,就能找到實施情緒管理的可操作的方法。
正面情緒產生的能量自不必說,我們天然就能直接使用它、滋養我們的生命力。關鍵在於負面情緒。每個人的心裡,都有一個「情緒垃圾桶」,是負面情緒的去處。但如果不能及時「清空」,這個垃圾桶便會持續消耗我們的生命力——當你要花費20%的精力去壓制情緒的時候,便只剩80%精力進入認知或工作了。因此,我們要研究的是如何處理垃圾桶裡的負面情緒。
正如有些垃圾可回收利用,一部分負面情緒是可以轉化和使用的,「化悲痛為力量」就是這個道理。負面情緒讓人痛苦,這種痛苦累積到一定的程度,也許可以推動你做出某種行為,來脫離這種痛苦的境地。即使是孩子,經過長期的情緒管理也可以做到這一點。
案例:荷包蛋小朋友4歲時遭遇了「友情危機」,他的好朋友子曰和虎仔不願跟他玩了。為什麼呢?其實荷包蛋自己很清楚:「因為我太愛哭了。虎仔說,戰鬥遊戲的時候不小心碰到我,我就會大哭。所以他們不願意跟我玩。」
在接下來的2個多月裡,關於這個問題,荷包蛋和我聊了好幾次,但並沒有什麼進展。
突然有一天,荷包蛋對我說:「媽媽,我決定,以後跟子曰虎仔玩的時候,萬一他們又不小心碰到我,如果不是很疼的話,我就不哭了。明天我要去跟虎仔說,這樣他們就又可以跟我一起玩了。」
我很驚喜,似乎看到了解決問題的曙光。於是我提議我倆來扮演一下「告訴虎仔這個決定」這一幕。荷包蛋要求扮演虎仔,由我來扮演他。我很認真地把他的決定重複了一遍,告訴「虎仔」。「虎仔」一本正經地聽我說完,思考了一下,終於同意和我一起玩。
於是,這件事情居然就這樣解決了——之後幾天,我又能聽到荷包蛋念叨他和子曰虎仔一起玩了什麼。
解析:這個案例,有幾個關鍵點。1、這種自主地轉化並使用情緒能力,如果父母堅持給孩子做情緒管理,在4歲左右可能出現(但千萬不要強求,會適得其反);2、孩子轉化的速度並沒有那麼快,父母要給他2-3個月的時間;3、角色扮演是個非常實用的遊戲工具,注意要讓孩子選擇角色,一般來說他會選擇強勢一方,來體驗這種掌控感。
無論對成人還是孩子,轉化並使用情緒能量都是比較高階的要求。那麼沒法轉化使用的負面情緒怎麼辦呢?
方法一:語言文字。孩子可以用「說」來舒放負面情緒,不過前提條件是,爸爸媽媽得學會當一個合格的「傾聽者」:認真聽、多共情、別說教。做到這三條,孩子會願意向你敞開心扉。
方法二:圖畫。小齡孩子不會寫字,更適合用圖畫的方式來表達情緒。當然,也需要一個「傾聽者」的角色,真誠地去欣賞孩子的畫,了解孩子畫中的內容代表什麼、畫中的角色之間關係如何。
方法三:聲音。對孩子來說,大哭和尖叫,是他們天生就會的舒放方式。所以不要阻止孩子哭泣,「這點小事有什麼好哭的!」和「不哭了媽媽就給你買……」對孩子來說,都是人為地堵上他們舒放情緒的通路。而尖叫,如果是在較安靜的公眾場合,則屬於「傷害情境」的行為,父母可以溫柔而堅定地糾正並教導他用其他的方法;如果是在不影響他人的地方,父母亦不介意,作為舒放的方法也是可以的。
方法四:活動和遊戲。孩子天生好動,追逐奔跑、爬高上低、枕頭大戰、撕報紙遊戲等等,都是舒放情緒的好辦法。
● ● ●
關於情緒,值得探討的還有太多太多,這篇短文實在承載不下。歡迎關注」乾貨多得不得了「的花學園微信公眾號。更歡迎參加我們的現場講座;如果你在外地……歡迎催促我們趕緊開起下一場線上講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