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兵法》
兵者,詭道也
孫子說:「兵者,詭道也。」戰爭充滿了詭道。這大概也是《孫子兵法》中最流行的金句之一了。
所謂「詭道」,就是通過策略的運用,調動對手,操縱對手,誤導對手,迷惑對手,分化對手,使對手陷入更大的不確定性中,從而產生錯誤的判斷,做出錯誤的決策,進而分散它的資源,暴露它的弱點。
孫武畫像
這樣就可以變強大之敵為虛弱之敵,變不好打之敵為好打之敵,變有組織之敵為無組織之敵。這樣就可以使對手的戰鬥力沒有辦法得到充分的發揮,使對手無法對我方作戰行動做出有效的反應,從而為我方創造出最好的避實擊虛的機會。我方就可以用最小的成本,取得最大的收益。
如何去運用具體的策略來創造出手的機會呢?
孫子提出了他的「詭道十二法」:
「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利而誘之,亂而取之,實而備之,強而避之。怒而撓之,卑而驕之,佚而勞之,親而離之。」
能而示之不能:明明能打,但我假裝不能打。隱藏自己的實力和意圖。
用而示之不用:明明要用這種打法打,但我假裝不用。掩蓋自己的企圖與計劃。
近而示之遠:明明我在近處發起行動,但我先要假裝在遠處打你。
遠而示之近:明明我要在遠處發起進攻,但我先做出在近處行動的樣子,吸引你的注意力。
利而誘之:用小利來引誘對手。人都是趨利避害的,組織也是如此。它願意聽你調動,一定是看到了利益。打仗有所謂的伏擊戰,就是用小部分部隊偽裝主力,吸引對手的部隊到對其不利的地形,然後突然發起攻擊,消滅對手。
亂而取之:製造混亂來攻取對手。
實而備之:對手力量充實,無懈可擊,那怎麼辦?做好防備,做好準備,耐心等待時機。
強而避之:對手力量過於強大,我就是打不過他,那怎麼辦呢?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走。只打那些能打贏的仗,拒絕打那些打不贏的仗。只在有利的情況下跟對手打,避免在不利的情況下跟對手打。只打那些你能打贏的對手,避免跟那些強大的對手正面較量。有時候,不打,可能需要更大的勇氣和智慧。
怒而撓之:對手性格暴躁,易於激怒,就挑逗他,讓他失去理智,讓他犯錯誤。
卑而驕之:對手很謹慎,很小心,那怎麼辦呢?讓他驕傲,讓他狂妄。狂妄是走向滅亡的第一步。
佚而勞之:對手休整良好,怎麼辦呢?折騰他,讓他疲於應付,疲憊不堪。就像彭德懷運用蘑菇戰術,把胡宗南的部隊肥的拖瘦,瘦的拖死,就可以變成好打之敵。
親而離之:對手內部團結,不好打,怎麼辦?通過離間的方式,把他剝離出來,變成孤立之敵,變成好打之敵。
後世的「三十六計」,其實就是從詭道十二法引申出來的。當然詭道不僅僅十二法,孫子也可以寫詭道三十六法,甚至一百零八法,那可能就寫不完了。
戰爭本質上就是雙方智慧的對抗。所謂的「兵者詭道」,就是強調的這一點。
「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
Word如何佔領中國文字處理軟體市場?
20世紀 90年代初期,我們多數人電腦裡裝的文字處理軟體,不是今天都在用的 Word,而是 WPS。
WPS是金山公司開發的國產文字處理軟體。中國本土企業最大的優勢,往往就是成本優勢和價格優勢。Word是微軟開發的軟體,開發成本本來就高,加上漢化以後,成本更高。所以很長一段時間裡,Word與 WPS在中國市場的競爭是屢戰屢敗,幾乎完全被 WPS碾軋。
但是很短的時間裡, WPS就被清除出了中國市場。Word幾乎成了個人電腦的標配。形勢為什麼突然就逆轉了?是不是 Word突然就在成本優勢上反超了 WPS?當然不是這樣。Word在成本方面永遠打不過 WPS。
微軟開始採取了一個非常有效的策略:默許甚至鼓勵盜版 Word軟體流入中國。
WPS成本再低,低得過盜版嗎?
所以那一段時間你要是去買電腦,賣電腦的都會問你一句:「給你裝個 Word好不好?免費的。」免費誰不樂意啊。WPS包括幾乎所有文字處理方面的國產軟體公司,很快便從行業中消失了。
圖:鈦媒體
但是,市場控制在 Word手中之後,微軟就宣布了新的政策:開始進行正版認證了。微軟真的沒有能力控制盜版流行嗎?其實非常簡單,微軟公司只需要植入一個小小的認證程序,就可以杜絕所有的盜版。
非不能也,是不為也。關鍵是借盜版之手,不費吹灰之力,便打敗了主要對手,真正做到了兵不血刃,不戰而屈人之兵。典型的「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
「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
奧迪在中國市場上阻擊寶馬 3系之戰
明明我要在近處打你,我先在遠處發起行動;明明我要在遠處打你,我先在近處吸引你的注意力。
在戰爭中,進攻的一方,除了主攻方向,往往還會有助攻方向、佯攻方向。助攻方向和佯攻方向往往是為了牽制和吸引對手的兵力和注意力,配合主攻方向作戰。
企業競爭也是如此。企業之間競爭,往往不是單一產品、單一市場的競爭,而是多個產品、多個市場同時進行的競爭。如果你能夠讓產品和產品、市場和市場之間的競爭形成有機配合,打出組合拳,往往就會產生極好的效果。
一個經典的例子,是奧迪在中國市場上阻擊寶馬3系之戰。
寶馬3系號稱是第一款國產化的豪華車。寶馬對寶馬3系在中國的下線抱有很大的期望,希望憑藉寶馬3一舉打開中國市場。讓寶馬很開心的是,市場的反應也極為樂觀:寶馬3系還沒下線,就已經有 7000多輛的訂單落到了寶馬的手裡。
寶馬3系下線,必然給奧迪在中國的市場形成極大的衝擊。奧迪制定出了自己的反擊策略:藉助在中國已經形成的強大生產能力,搶先在寶馬3系上市之前,推出了奧迪 A4,並且給奧迪 A4定了一個 40萬元左右的基本價格。
這個價格是非常不合理的,甚至高於當時的奧迪A6。奧迪為什麼要這樣做?
我們知道,寶馬從來不把奧迪看作自己的對手。寶馬認為自己的對手應該是誰呢?是奔馳。因為從來不把奧迪看作是自己的對手,所以同級別的車,寶馬的銷售價格,一定要比奧迪高。寶馬要通過更高的價格,來體現自己更高的價值。
對於寶馬和奧迪來說,這在國際市場上早已是多年的慣例了。所以寶馬就順理成章,參考了奧迪A4,給寶馬3系定了一個超過 40萬元的基本價格。
這裡帶來了一個問題:奧迪 A4的性價比本來就已經不合理了,寶馬3系的性價比就更加不合理。而奧迪 A6的性價比,就顯得極其合理。
所以那一段時間,奧迪 A4從來沒有完成自己的任務——也不可能完成,但是奧迪 A6賣得特別好。關鍵是,寶馬由於定價失誤,超出了消費者的心理預期,寶馬3系整個下線計劃亂得一塌糊塗,寶馬希望通過寶馬3系在中國下線來打開中國市場的希望也由此落空。
軍事上有「慎重初戰」的警告。第一仗沒打好,接下來的仗就很難打了。所以直到今天,在中國市場上,寶馬依然受制於奧迪。
我們看這一仗,奧迪策略的妙處在哪裡呢?表面看來奧迪打的是奧迪A4,其實保的是奧迪A6。奧迪A4其實是奧迪推出的阻擊寶馬3系的戰鬥品牌。典型的聲東擊西。
通過這樣的策略,奧迪成功地將品牌價值的提升突破點集中到了奧迪 A6身上,更主要的是,一舉挫敗了寶馬3系的下線計劃。企業動態競爭理論中,有一個著名的多點競爭策略。
多點競爭策略被認為是一種非常有效的進攻策略。在這種策略中,企業往往在一個市場或由一種產品發起佯攻,以牽制和幹擾對方,卻在另一個市場或以另一種產品發起真正的進攻。
實際上,實施多點進攻的一方,往往可以讓自己比只有一個進攻方向的對手有更大的市場迴旋空間。因此,競爭者在發起攻擊的時候,不要只有一個進攻方向、一個進攻產品,產品與產品之間、方向與方向之間一定要形成一種策略性配合。
通過這樣的組合拳,便可以更加有效地調動對手。當對手陷入手忙腳亂之時,你再發起真正的攻擊,往往就極為有效。
-End-
編輯:hh
2020.9.9
更多經典書單和深度好文
歡迎關注「中信出版集團」公眾號
點「在看」,給阿信加雞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