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巴裡·林登》影像形式的極致完美

2021-01-08 人民網

  圖為《巴裡·林登》劇照。

  庫布裡克的電影千姿百態,回味悠長,若論其中最美麗的一部,則非《巴裡·林登》莫屬。

  影片改編自18世紀英國著名作家薩克雷的小說,描寫一個鄉紳家庭的少年因禍出走,從軍旅底層一路爬進上流社會,娶貴婦,列貴族,顯赫一時,最後卻被踢出豪門,傷殘回鄉。

  上世紀70年代,各路文藝創作中的「反英雄」風潮方興未艾,庫布裡克將這部英語文學中「反英雄小說」的鼻祖搬上銀幕恰逢其時。此外,影片創作期間正值電影技術蓬勃發展、各種創新實驗你追我趕之時。特別是電影攝影中自然光的運用,經過60年代各國新浪潮的實踐,再借新型快感膠片的助力,到70年代已臻完美。

  《巴裡·林登》追求的是18世紀繪畫寧靜中和的平面畫風。風景拍攝直接參照英國畫家庚斯博羅、法國畫家華多和柯羅。影片裡晨光和夕陽中的風景如同一幅幅柔美旖旎的油畫,隨時間變化造成的色彩和光影的微妙差異,使畫面呈現出層次豐富的美感。

  即使在拍攝大場面時,影片也刻意營造貌似將空間壓縮的平面效果。通常攝影使用10倍的變焦鏡頭已屬不多見,庫布裡克卻用20倍的變焦鏡頭來拍攝部隊行進和打仗的場面。隨著鏡頭的推近或拉遠,觀眾的視線如同欣賞一幅古代閱兵圖或貴族狩獵圖一樣,在畫中慢慢延展。山川曠野無不清晰,就連每個士兵都纖毫可見。甚至進攻都是「靜」的,戰士們端著槍安靜地邁向敵人的戰陣,每一陣槍聲響過,隊列中有人靜靜地倒下。

  內景拍攝更是考究。在全實景拍攝的前提下,庫布裡克和阿爾科特決定不用燈光照明,做一個「全燭光拍攝」。他們找來蔡斯公司為美國航天局設計製造的50毫米焦距靜照攝影機透鏡,鏡頭光圈f/0.7,這意味著在非常暗的條件下也能捕捉到影像。拍攝時,由於攝影機取景器裡幾乎什麼都看不到,他們使用了當時電影圈還罕見的閉路電子攝像機來監控畫面,並且嚴格限制演員的動作幅度以保持焦點。僅是這項「技術」,《巴裡·林登》就領先全球電影界十幾年。影片中幾個全燭光場景拍得美輪美奐,宮廷賭場一景,人物眾多,故事飽滿,成為公認的影史經典。

  古裝片的服裝特別重要,一方面是再現歷史真實的需要,另一方面,演員也特別需要藉助服裝找到古代人物的感覺。因此,服裝成了古人「附體」的關鍵因素。庫布裡克為此竟從博物館借來真正的古代服裝當作影片的戲裝,不足的服裝完全按照這些古裝的風格來設計,大大增強了表演的質感和場景的真實感。其以假亂真的效果,竟然生出本片服裝全部使用幾百年前古裝的傳說。不惟如此,他還在拍攝現場播放自己特意選擇的18世紀古典音樂,以使演員的表演能夠浸入當時的環境氛圍。影片選擇亨德爾、舒伯特、莫扎特和維瓦爾第的音樂作為配樂,也非常恰當地詮釋了當時貴族社會的生活情境和精神氣質。

  鑑於上述藝術成就,影片榮獲第四十八屆奧斯卡最佳攝影、最佳美術、最佳服裝設計和最佳配樂四項大獎。庫布裡克本人也獲得最佳影片、最佳導演和最佳改編編劇三項提名。

  大獎都是同伴拿了,作為創作首領的庫布裡克卻顆粒未收,更令人沮喪的是當時有些評論詬病影片形式過於考究。今天看來,用精心營造的環境影像來強化並闡釋主要人物,恰恰是電影作為藝術的獨特要義和方法。庫布裡克之所以被尊為大師,也恰恰是因為他的主要作品無不以精美且意味深長的影像形式實踐著這一要義。

  《 人民日報 》( 2015年04月02日 24 版)

相關焦點

  • 品鑑 《巴裡·林登》——影像形式的極致完美
    庫布裡克的電影千姿百態,回味悠長,若論其中最美麗的一部,則非《巴裡·林登》莫屬。
  • 《巴裡·林登》Barry Lyndon
    《巴裡·林登》Barry Lyndon2000年07月29日09:43:47網易報導  片名:Barry Lyndon 譯名:巴裡·林登 導演/編劇:斯坦利·庫布裡克 主演:瑞恩·奧尼爾Ryan O'Neal    梅麗莎·貝倫森Marisa Berenson
  • 電影《巴裡·林登》精彩影評及觀看資源
    下面是收集網友觀看《巴裡·林登》電影的精彩評論電影觀看地址:關注本公眾號後留言「電影資源」,可自動獲得該電影觀看影評一:音樂很悲涼很美,每個畫面都精緻唯美如同油畫,平靜的鏡頭語言將故事敘述的如同身臨其境,如夢的一生,渺小的悽涼的人生,做人不要太貪心~~平靜的震撼~庫布裡克很棒~!!
  • 《巴裡·林登》:如何造型,怎麼運動,這部電影是典範
    《巴裡·林登》的故事有些枯寂甚至死氣沉沉。為了表妹,與人決鬥的戴蒙德·林登被欺騙,不得不逃亡,他無奈從軍,逃亡後再度被迫參軍。戰爭結束後結識賭徒,混跡於歐洲貴族,與林登夫人結婚,進入上層,可終究沒有獲得上層認可,他失去了財富、兒子和一條腿,回到老家。敘述者的旁白更是冰冷甚至惡毒。林登雖犯了很多錯誤,賭博,鬼混,但他寵愛兒子。
  • 小人物的奮鬥《巴裡林登》
    1電影簡介《巴裡·林登》是由斯坦利·庫布裡克執導,瑞安·奧尼爾、馬裡莎·貝倫森主演的劇情片,於1975年12月18日在英國上映。該片根據薩克雷的同名小說改編,講述了愛爾蘭青年巴裡為從軍旅底層走進上流社會,想方設法與貴族寡婦林登夫人結婚,開始了一場人生賭局的故事 [1-2] 。
  • 戰爭、愛情、墮落、從天堂到地獄:巴裡·林登(內含資源 點擊觀看)
    為了拍《巴裡·林登》,他做了一個有上千幅繪畫作品的圖片文檔。這種極致追求,也締造了史上獨一無二的藝術品級畫面。更重要的是,它真實地展現了18世紀的風貌。舒緩的敘事節奏正貼合了那個時代的生活節奏。以嚴肅的視角,讓我們見證了一位英俊的愛爾蘭冒險者,如何在時代沉浮中變成一個墮落的投機主義者。
  • 【周末看電影】[巴裡·林登]庫布裡克的柔情主義
    裡·林登]的鏡頭穿梭於百姓階層與貴族生活之間,展現了那種交雜放蕩與壓抑、風雅與野蠻的氛圍,那些亂世中形形色色如雜草般的生存個體。
  • 庫布裡克的電影美學——《巴裡•林登》的影像與音樂分析(下)
    《巴裡·林登》的故事發生在十八世紀的英國,電影上半部的配樂以愛爾蘭傳統民謠和軍隊進行曲為特色,下半部則以巴赫、維瓦爾第、莫扎特和佩斯洛(Giovanni Paisiello)等巴洛克、古典主義風格的配樂為主。影片中涉及到音樂的場景,如羽管鍵琴、小編制的樂隊、室內樂的演奏形式,相當符合當時的社會習俗與風貌。
  • 鏡頭下的古典風格——談談《巴裡 林登》
    由此他拍攝了一部從技術上就難以複製的電影《巴裡·林登》,又譯作《亂世兒女》。 在庫布裡克的眾多影片裡,藝術成就最高的作品不好判斷,雖然我個人偏向於《奇愛博士》,但我最喜愛的電影必定是這部《巴裡·林登》。在恢弘、柔美的細膩光影裡,宛如油畫的藝術風格,無論於場景布置、構圖、服裝設計、音樂,這部影片都達到極高標準。
  • 電影導演庫布裡克的電影美學丨《巴裡•林登》的影像與音樂分析(下)
    《巴裡·林登》的故事發生在十八世紀的英國,電影上半部的配樂以愛爾蘭傳統民謠和軍隊進行曲為特色,下半部則以巴赫、維瓦爾第、莫扎特和佩斯洛(Giovanni Paisiello)等巴洛克、古典主義風格的配樂為主。影片中涉及到音樂的場景,如羽管鍵琴、小編制的樂隊、室內樂的演奏形式,相當符合當時的社會習俗與風貌。
  • ...阿莫多瓦為一部電影跟人打架|何偉|戲夢人生|巴裡·林登|阿...
    比如第一篇推薦了維克多·艾裡斯的《榲桲樹陽光》,第二篇推薦了庫布裡克的《巴裡·林登》。這兩部電影都很慢,但真還別說,特別適合這個階段看——它們也是我的五星電影。第一篇日記中,阿莫多瓦自爆當年在坎城,為了給維克多·艾裡斯《榲桲樹陽光》爭一個獎,不惜上演全武行。
  • 每周薦影丨一名18世紀的愛爾蘭青年跌宕起伏的一生/《巴裡·林登》
    在《巴裡·林登》之中,這種精緻也是肉眼可見的。     儘管這位18世紀的愛爾蘭青年的一生如此跌宕起伏,庫布裡克在敘事上並沒有運用戲劇化的方式來闡述,相反,他運用著沉穩又凝重的鏡頭,不用燈光照明只用自然光,為的是營造出一種18世紀古典油畫的風格,如評論所說,這部電影的每一幕,都可以加上畫框後擺到美術館裡去展覽。
  • 庫布裡克的電影美學——《巴裡•林登》的影像與音樂分析(上)
    藉助繪畫藝術的靈感,庫布裡克創造出了一種可以與之媲美的、強大的影像視覺效果。今天,《巴裡•林登》被認為是庫布裡克在視覺美學上的登峰造極之作。《巴裡•林登》場景<<  滑動查看下一張圖片  >>視頻2 《巴裡•林登》自然採光的外景拍攝「慢速後退變焦長鏡頭」,是《巴裡•林登》的另一影像特色。影片中的一個鏡頭常常以聚焦在人物的臉部特寫開始,逐步變焦拉遠,最後呈現出廣闊的全景畫面。
  • 豆瓣高分經典電影之巴裡林登丨附資源
    Bullingdon卻十分不喜歡Barry,Barry也預感到自己的未來將會毀於Bullingdon手中▼精彩影評:薩克雷的小說、亨德爾的音樂,18世紀的油畫、家庭成員睡前閱讀般的敘事,忘記了編年,也忘記了幕次,這是南柯一夢,綜合古典藝術的形式之美
  • 《巴裡林登》人生是一場漂泊的旅行,自我理解
    《巴裡林登》是著名導演斯坦利·庫布裡克打造的一部古典文藝片,這部影片改編自薩克雷的小說《巴裡林登的遭遇》,再現了愛爾蘭人巴裡·林登起起浮浮、漂泊不定的一生。這部影片雖然長達三個小時,但影片十分流暢,寫實的敘事風格沒有一個多餘的鏡頭,攝影對光線的捕捉近乎完美,從開始到結束精雕細刻、凝重沉悶的中心構圖,加上無可挑剔的調度、剪切、推進,一直到配樂的完美運用,庫布裡克導演將《巴裡林登》真正成就了古典。
  • 明暗對比 | 讓你的影像不再扁平
    相信專業的攝影師或者畫師都會想到很多手段來避免畫面平庸,其中最典型的要數光線造型了,那麼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光線造型對畫面的影像,可不僅僅是豐富層次這麼簡單哦...▲達·文西的《最後的晚餐》而將明暗對比的光線造型運用到極致的,就是巴洛克繪畫的先驅,義大利畫家卡拉瓦喬。
  • 託尼獎的獲獎演員之一:哈爾·林登
    哈爾·林登是託尼獎的獲獎演員、歌手和音樂家,以《羅斯柴爾德一家》和《聚會》等舞臺項劇而聞名,同時也是長期出演偵探情景喜劇《巴尼·米勒》的演員。誰是哈爾·林登?他是一個非常有創造力的年輕人,作為一個聲樂家和音樂家,上了音樂和藝術高中,後來在新澤西州的林登看到一座水塔後,他改名為哈爾·林登。林登在他十幾歲時就已經是一名職業單簧管演奏家,並與許多樂隊一起演奏。二戰期間他應徵入伍,因此也能加入軍事音樂團體。當他意識到這個大樂隊時代即將結束時,他對表演產生了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