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巴裡·林登》劇照。
庫布裡克的電影千姿百態,回味悠長,若論其中最美麗的一部,則非《巴裡·林登》莫屬。
影片改編自18世紀英國著名作家薩克雷的小說,描寫一個鄉紳家庭的少年因禍出走,從軍旅底層一路爬進上流社會,娶貴婦,列貴族,顯赫一時,最後卻被踢出豪門,傷殘回鄉。
上世紀70年代,各路文藝創作中的「反英雄」風潮方興未艾,庫布裡克將這部英語文學中「反英雄小說」的鼻祖搬上銀幕恰逢其時。此外,影片創作期間正值電影技術蓬勃發展、各種創新實驗你追我趕之時。特別是電影攝影中自然光的運用,經過60年代各國新浪潮的實踐,再借新型快感膠片的助力,到70年代已臻完美。
《巴裡·林登》追求的是18世紀繪畫寧靜中和的平面畫風。風景拍攝直接參照英國畫家庚斯博羅、法國畫家華多和柯羅。影片裡晨光和夕陽中的風景如同一幅幅柔美旖旎的油畫,隨時間變化造成的色彩和光影的微妙差異,使畫面呈現出層次豐富的美感。
即使在拍攝大場面時,影片也刻意營造貌似將空間壓縮的平面效果。通常攝影使用10倍的變焦鏡頭已屬不多見,庫布裡克卻用20倍的變焦鏡頭來拍攝部隊行進和打仗的場面。隨著鏡頭的推近或拉遠,觀眾的視線如同欣賞一幅古代閱兵圖或貴族狩獵圖一樣,在畫中慢慢延展。山川曠野無不清晰,就連每個士兵都纖毫可見。甚至進攻都是「靜」的,戰士們端著槍安靜地邁向敵人的戰陣,每一陣槍聲響過,隊列中有人靜靜地倒下。
內景拍攝更是考究。在全實景拍攝的前提下,庫布裡克和阿爾科特決定不用燈光照明,做一個「全燭光拍攝」。他們找來蔡斯公司為美國航天局設計製造的50毫米焦距靜照攝影機透鏡,鏡頭光圈f/0.7,這意味著在非常暗的條件下也能捕捉到影像。拍攝時,由於攝影機取景器裡幾乎什麼都看不到,他們使用了當時電影圈還罕見的閉路電子攝像機來監控畫面,並且嚴格限制演員的動作幅度以保持焦點。僅是這項「技術」,《巴裡·林登》就領先全球電影界十幾年。影片中幾個全燭光場景拍得美輪美奐,宮廷賭場一景,人物眾多,故事飽滿,成為公認的影史經典。
古裝片的服裝特別重要,一方面是再現歷史真實的需要,另一方面,演員也特別需要藉助服裝找到古代人物的感覺。因此,服裝成了古人「附體」的關鍵因素。庫布裡克為此竟從博物館借來真正的古代服裝當作影片的戲裝,不足的服裝完全按照這些古裝的風格來設計,大大增強了表演的質感和場景的真實感。其以假亂真的效果,竟然生出本片服裝全部使用幾百年前古裝的傳說。不惟如此,他還在拍攝現場播放自己特意選擇的18世紀古典音樂,以使演員的表演能夠浸入當時的環境氛圍。影片選擇亨德爾、舒伯特、莫扎特和維瓦爾第的音樂作為配樂,也非常恰當地詮釋了當時貴族社會的生活情境和精神氣質。
鑑於上述藝術成就,影片榮獲第四十八屆奧斯卡最佳攝影、最佳美術、最佳服裝設計和最佳配樂四項大獎。庫布裡克本人也獲得最佳影片、最佳導演和最佳改編編劇三項提名。
大獎都是同伴拿了,作為創作首領的庫布裡克卻顆粒未收,更令人沮喪的是當時有些評論詬病影片形式過於考究。今天看來,用精心營造的環境影像來強化並闡釋主要人物,恰恰是電影作為藝術的獨特要義和方法。庫布裡克之所以被尊為大師,也恰恰是因為他的主要作品無不以精美且意味深長的影像形式實踐著這一要義。
《 人民日報 》( 2015年04月02日 24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