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入道多途,要而言之,不出二種。一是理入;二是行入。
理入者,謂藉教悟宗,深信含生同一真性,但為客塵妄想所覆,不能顯了。若也舍妄歸真,凝住壁觀,無自無他,凡聖等一,堅住不移,更不隨文教,此即與理冥符,無有分別,寂然無為,名之理入。
行入者,謂四行,其餘諸行悉入此中。何等四耶?一報冤行;二隨緣行;三無所求行;四稱法行。
云何名報冤行?謂修道行人,若受苦時,當自念言:我往昔無數劫中,棄本從末,流浪諸有,多起怨憎,違害無限,今雖無犯,是我宿殃惡業果熟,非天非人所能見與,甘心忍受,都無冤訴。經云:逢苦不憂,何心故?識達故。此心生時,與理相應,體冤進道,故說言報冤行。
二隨緣行者:眾生無我,並緣業所轉,苦樂齊受,皆從緣生。若得勝報榮譽等事,是我過去宿因所感,今方得之,緣盡還無,何喜之有?得失從緣,心無增減,喜風不動,冥順於道,是故說言隨緣行。
三無所求行者:世人常迷,處處貪著,名之為求。智者悟真,理將俗反,安心無為,形隨運轉,萬有斯空,無所願樂。功德黑暗,常相隨逐,三界久居,猶如火宅,有身皆苦,誰得而安?了達此處,故舍諸有,止想無求。經云:「有求皆苦,無求即樂。」判知無求,真為道行,故言無所求行。
四稱法行者:性淨之理,目之為法。此理眾相斯空,無染無著,無此無彼。經曰:「法無眾生,離眾生垢故;法無有我,離我垢故。」智者若能信解此理,應當稱法而行。法體無慳,身命財行檀施捨,心無吝惜,脫解三空,不倚不著,但為去垢,稱化眾生而不取相。此為自行,復能利他,亦能莊嚴菩提之道。檀施既爾,餘五亦然。為除妄想,修行六度,而無所行,是為稱法行也。
達摩二入四行觀由惟賢長老講解(一)
若受苦時,當自念言:
我往昔無數劫中,棄本從末,流浪諸有,
多起冤憎,違害無限;
今雖無犯,是我宿殃,惡業果熟,
非天非人所能見與,
甘心甘受,都無冤訴。
佛法是心法。而修行學佛者,要如何契悟佛心?如何從眾多道理中,找到扼要、簡明又是正法的道理?
禪宗東土初祖達摩祖師開示的「二入四行觀」,便是契悟佛心的妙法。若能時時刻刻以其中的道理來反照自心,融會貫通,落實到日常生活中,則行、住、坐、臥無一不是佛法,這一生定能得解脫。
所謂「四行」,即是:報冤行、隨緣行、無所求行、稱法行。
「云何報冤行?謂修道行人,若受苦時,當自念言:我往昔無數劫中,棄本從末,流浪諸有,多起冤憎,違害無限;今雖無犯,是我宿殃,惡業果熟,非天非人所能見與,甘心甘受,都無冤訴。經云:逢苦不憂。何以故?識達故。此心生時,與理相應,體冤進道,故說言報冤行。」
高興、歡喜的時候,嘻嘻哈哈地;不如意的時候,哭哭啼啼地,一般人以為這是人之常情,不足為奇。但修行人卻不是這樣,不祇要逢苦不憂、遇樂不喜,還要做到「逢苦不憂,甘心甘受」。若能如此,當下這念心,就是聖心,就是解脫、淨土。
達摩二入四行觀(二)
如何才能達到逢苦不憂,遇樂不喜?
我們必須知道,
今生苦惱的原因,是過去所造的惡業,
如今惡業成熟,當然要承受果報;
然而果報受後,業障也就消除了。
如何才能達到逢苦不憂,遇樂不喜?
我們必須知道,今生苦惱的原因,是過去所造的惡業,如今惡業成熟,當然要承受果報;然而果報受後,業障也就消除了。
通達、明了這個道理,自然能心生覺照,不隨境轉;面對不如意的境界,心當中無苦無憂,沒有煩惱、沒有取捨,當下這念心就與理相應,就能得到解脫。就如《達摩二入四行觀》所云:「逢苦不憂。何以故?識達故。此心生時,與理相應,體冤進道,故說言報冤行。」
日常生活當中能做到逢苦不憂,自然能夠消除業障、化解是非。將「冤」轉成同參道友、法親眷屬,就能夠彼此容忍與和合,這就是轉識成智,也是報冤行的道理。
達摩二入四行觀(三)
「眾生」是眾緣和合所生,
是沒有自性的。
雖然有形象,卻沒有一個實實在在的」我「存在。
一切眾生本來虛妄,
皆是業感所現。
我們常說要」隨緣不變,不變隨緣「。緣有逆緣與順緣兩種,這兩種緣都必須隨順。遇到逆緣,就要以」報冤行「的道理來面對。
」眾生「是眾緣和合所生,是沒有自性的。雖然有形象,卻沒有一個實實在在的」我「存在。進一步的說,不但身體是四大假合、眾緣所生;心也具生、住、異、滅四相,念念不停的生生滅滅著。不祇身體無我,心也是無我。一切眾生本來虛妄,皆是業感所現。眾生在過去造作了善業、惡業,形成善惡的因緣,就是緣起;無論是善業的緣起或是惡業的緣起,只要是緣起就是假相。眾生是眾緣所生,因緣和合即生,因緣離散即滅,並非恆常不變的實體。
故四行觀云:」眾生無我,並緣業所轉,苦樂齊受,皆從緣生。「
達摩二入四行觀(四)
事業有成是一種」得「,
這種」得「是世間上的一切因緣和合所成;
假如社會政治不穩定、治安不安寧,
縱使產品的質量再好、利潤再高,
沒有人購買,還是無錢可賺。
」若得勝報榮譽等事,是我過去宿因所感,今方得之,緣盡返無,何喜之有?「
苦與樂是從善緣、惡緣的因緣和合所產生的,明白這個道理之後,當享有善果時,不但不會驕傲,更會珍惜善緣,努力修行,成就道業。
不僅出世間的道業如此,世間的事業也是如此,事業有成是一種」得「,這種」得「是世間上的一切因緣和合所成;假如社會政治不穩定、治安不安寧,縱使產品的質量再好、利潤再高,沒有人購買,還是無錢可賺。
所以,一切都是緣起,憑仗自己的努力、三寶的光明,以及眾生的慈悲等因緣和合才有所成。事業失敗的時候,要檢討反省:失敗絕非朋友和父母給我的,也不是社會給我的,是我過去福德因緣不足,所以事業會失敗。如此思惟,心裡就不會生煩惱、起瞋恨了。
日常生活中,見到富貴的人,或是聰明才智的人,不會心生嫉妒;見到貧賤、遲鈍,或是身體不健康的人,也不會幸災樂禍。這樣的心就是平等無增減。
心有增減是眾生,無增無減就是聖人。故云:」得失從緣,心無增減,喜風不動,冥順於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