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是空華 · 即無輪轉
歡迎關注祖道影
竹影掃階塵不動,月照潭底水無痕。
當年廓然帝未契,一葦渡江天下驚。
——祖道影
2019年11月1日,農曆十月初五,恭迎達摩祖師聖誕紀念!
達摩祖師,原印度人,原名菩提多羅,後改名菩提達摩,自稱佛傳禪宗第二十八祖,為中國禪宗的始祖,故中國的禪宗又稱達摩宗,主要宣揚二入四行禪法,達摩祖師的思想,對中華文化起了很大的影響。
菩提達摩(英文:Bodhidharma;?~536,另說532、528)通稱達摩,又稱初祖達摩或初祖菩提達摩,是大乘佛教中國禪宗的始祖。他生於南天竺(印度),剎帝利種姓,傳說他是南天竺國香至王的第三子,出家後傾心大乘佛法,出家後從般若多羅大師。
南朝梁·普通年中(520~526,一說南朝宋末),他自印度航海來到廣州,從這裡北行至北魏,到處以禪法教人。據說他在洛陽看見永寧寺寶塔建築的精美,自言年已一百五十歲,歷遊各國都不曾見過,於是「口唱南無,合掌連日」(《洛陽伽藍記》卷一)。
他的名字原本叫菩提多羅,成年之後依照習俗更名為達摩多羅,是印度禪宗第二十七代祖師般若多尊者的大弟子,成為印度禪宗第二十八代祖師。菩提達摩自小就聰明過人,因為香至王對佛法十分虔誠,因此從小菩提達摩就能夠遍覽佛經,而且在交談中會有精闢的見解。
般若多尊者在遊歷天竺國時,一路弘揚佛法教化眾生。菩提達摩被般若多尊者普度眾生的理想,以及豐富的佛學智慧所吸引,就拜在般若多尊者的門下,成為禪宗的門徒,而且發願要將當時印度分裂的佛法思想統一起來,使佛法在印度重新振興。
後來菩提達摩繼承了師父的衣缽,在天竺國內弘揚佛法。有一天,他聽到自己的侄子,繼承南天竺王位的異見王,為了自己的國家不受外邦的欺凌,要採取禁止信仰的法令。於是,菩提達摩便派弟子婆羅提前往勸諫,波羅提不辱師命,成功地扭轉了異見王的禁教政策,並且使異見王成為虔誠的佛教徒。
達摩至中國後,成為求那跋陀羅的弟子,屬於南天竺一乘宗(又稱楞伽宗)。求那跋陀羅 (Gunabhadra),義譯為功德賢,中天竺人。於南朝宋元嘉二十年(公元443年)譯出《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四卷。後菩提達摩以此四卷本《楞伽經》傳授徒眾。
傳播禪宗
達摩在中國始傳禪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佛陀拈花微笑,迦葉會意,被認為是禪宗的開始。不立文字的意思是禪是脫離文字的,語言和文字只是描述萬事萬物的代號而已。這也是為什麼慧能大字不認識一個,但是卻通曉佛經的原因,只要明心見性,了解自己的心性,就可以成佛。
經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慧能等大力弘揚,終於一花五葉,盛開秘苑,成為中國佛教最大宗門,後人便尊達摩為中國禪宗初祖,尊少林寺為中國禪宗祖庭。
葬身之處據清朝和民國的《陝州志》記載,佛教於東漢永平十年(公元67年)傳入陝州時,就修建了空相寺,距今已1900多年,是與中國第一古剎白馬寺同一時期的佛門聖地。空相寺是禪宗初祖菩提達摩的葬地,它以達摩捨身求法、開創佛教禪宗而聞名天下。
據史籍記載,達摩初祖在少林寺傳法慧可之後,即到熊耳山下的定林寺傳法5年,於梁武帝大同二年,公元536年十二月圓寂,終年一百五十歲。
眾僧徒悲痛之極,依佛禮將初祖大師葬於定林寺內,並修建了達摩靈塔和達摩殿。梁武帝蕭衍親自撰寫了"南朝菩提達摩大師頌並序"的碑文,以示對達摩大師創立禪宗的紀念。
後來東魏使臣於元象元年自西域取經返回途中,遇見達摩大師杖挑只履西歸,立即報於皇帝。
皇帝聞之,命人挖開達摩墓葬,只見只履空棺,方知大師已脫化成佛,遂將定林寺更名為"空相寺"。
所傳弟子
達摩的弟子有慧可、道育、僧(一作」道「)副和曇林等。
道育,一作慧育,他和慧可一同親事達摩四、五年,是達摩最初及門弟子之一。他從達摩學了禪法,專重個人內心修持而少對人講說。他的事跡已不明,只有《景德傳燈錄》卷三等記達摩臨終時自許慧可得髓、道育得骨、尼總持得肉、道副(即僧副)得皮的傳說,可以想見其禪學程度之一斑。
僧副,俗姓王,太原祁縣人,是達摩剃度的弟子。南齊·建武(494~497)年間住鐘山(今南京)定林下寺。他忻慕岷嶺峨眉的勝景,趁蕭淵藻出鎮蜀部(今四川)時隨從入蜀,因而使禪法流行四川。後來又回金陵(今南京),普通五年(524)寂於金陵開善寺,年六十一歲。
曇林自稱是達摩的弟子,曾記錄過達摩的『二入四行說』。〈慧可傳〉中稱他為林法師。北魏·永平元年至東魏·武定元年(508~543)之間,他在洛陽和鄴都參與譯經事業,在菩提流支、佛陀扇多、瞿曇般若流支、毗目智仙等譯場任筆受,是當時參加譯經的重要人物。他博學善講,在鄴都常講《勝鬘經》。
周武滅法期間,他與慧可共同護持經典,被砍掉一臂,人稱『無臂林』。曇林早年雖曾親近達摩,但他以禪法與義學並重,因此後世所傳達摩臨終對在側弟子們分別印可得皮、肉、骨、髓的說法,沒有提及曇林。曇林在傳承達摩禪法上所記的《略辨大乘入道四行(觀)》於中國禪學史上留下了不朽的業績。
禪宗六代祖師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