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評論員 李勤餘
不知從何時起,中國電視劇裡的人物都成了「閃電俠」。從吃飯到對話,他們的身手之敏捷,總會讓人不由自主地聯想到卓別林主演過的那些喜劇。只是,如今這些略顯滑稽的場面並不會讓觀眾發笑,因為,這是他們主動選擇「倍速播放」的結果。
不管是誰發明了「倍速播放」,或許我們都應該好好感謝Ta。因為,讓電視劇放得快一些,可能是這個時代的觀眾剛需。動輒七八十集的篇幅、無聊透頂的拖沓情節,早已把大家的耐心消磨殆盡。據說,不久前的「神劇」《長安十二時辰》,也沒能阻擋觀眾按下「倍速播放」,何況是那些只會讓我們感嘆浪費生命的注水劇呢?於是,不少評論指出,「倍速播放」是創作者的恥辱。看上去,邏輯是沒有錯的,如果影視作品的質量優秀到了讓人手不釋屏的地步,觀眾還會捨得倍速播放嗎?但事情恐怕沒有那麼簡單。想一想,將倍速播放這個概念推演到極致,就是讓大家司空見慣的「X分鐘看完整部電影」。既然三言兩語就能概括劇情,我們還有沒有必要耐心地看完每一分鐘呢?要知道,就連《肖申克的救贖》《鐵達尼號》等經典作品都逃不過上述解讀方式,單單讓創作者來背鍋,是不是有些不公平呢?也有人說,倍速看劇,還是因為當下的年輕人太忙了。這種說法當然也有道理。如今的生活節奏那麼快、工作壓力那麼大,花費大把時間看劇,也就顯得格外奢侈。但這麼說,又有些片面。空閒時間,擠一擠總還是有的。只是,娛樂方式那麼多,為何偏要選擇耐心地看劇?玩一把王者、看一下快手、刷一會微博……一輪體驗過後,留給看劇的時間還能剩下多少呢?所以,倍速看劇,是再正常不過的選擇。說到底,看劇的速度越來越快,只是傳播媒介、流行文化和受眾共謀的結果。既然網際網路時代註定是去中心化的,那麼再讓某一樣娛樂方式佔據所有人的休閒生活重心,本就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於是,我們看到,越來越多的觀眾選擇只看某某演員演出的片段。這也意味著,一部影視作品的完整意義,都已經被解構了。這不能不讓人聯想到曾經引發廣泛討論的「碎片化閱讀」。人們閱讀習慣的改變,從來不是書籍質量下降的結果,因為,還有那麼多經典作品無人問津,不是嗎?當然,我們不必據此批判公眾的「浮躁」「膚淺」。因為,媒介傳播的變革浪潮,是不可逆轉的。就像碎片化閱讀正在逐步改造社會的文化傳播模式,以「倍速播放」為代表的看劇方式,也會反過來催生嶄新的影視作品創作手法。比方說,《隱形守護者》《畫師》等互動視頻作品,正試圖用更多「分支選擇」增加用戶粘性和參與度,減少倍速看劇的可能。回想起來,「碎片化閱讀」的概念,不也曾讓公眾憂心忡忡、彷徨迷茫?但事實證明,碎片化閱讀不可能毀掉閱讀本身。是認認真真讀一本書,還是抓起手機就刷屏?是靜下心來看一部劇,還是倍速播放看個大概?硬要為它們分個高下,恐怕沒有多大意義。我們能做的,應該是適應和接受新生事物的出現,解讀它們所代表的用戶需求和時代信息。至於你更願意選擇何種看劇模式?這完全取決於你的內心感受。如果在這個多元化的時代,還要為怎麼看劇糾結一番,那才是太過奢侈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