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在家看了一部由周迅、惠英紅、趙雅芝聯合主演的電視劇《不完美的她》。
在片子的開頭,是由一個個紅點所在位置拼湊起來的中國地圖。每一個紅點,都代表了一個真實的家暴事件;每一個紅點,都代表了一個支離破碎的家庭;每一個紅點,都有一位女性受害者或者他的孩子。
隨著片頭展示結束,大幕緩緩拉開,一個七歲的小女孩兒站在遊戲的大幕前,配合著一個玩遊戲的大男孩摔倒爬起,再摔倒再爬起。雖然很疼,但她不哭,因為她怕她的媽媽傷心。
這個小女孩兒叫穆蓮生,那個玩遊戲的大男孩叫尚武——是她媽媽的男朋友,她的媽媽愛這個大男孩已經勝過了愛自己。
與穆蓮生有著相似經歷的是周迅飾演的林緒之,雖然她現在事業有成,有一個很愛她的養母,但是她還是覺得內心缺少什麼。她失去了五歲之前的記憶,而這記憶的空洞,卻給她帶來了無限的恐懼,使她不得不找尋丟失的記憶。
一個偶然的機會,林緒之去了大連,在海灘上她碰到了瘦弱的穆蓮生,她們彼此互看一眼,就知道彼此有著相似的經歷。
穆蓮生雖然只有七歲,卻有著超出七歲同齡孩子的懂事與成熟,那是多次被媽媽的小男友所虐待的結果,那是媽媽多次忽略她不保護她的結果。
可能,她的媽媽真的很愛這個小男友,以至於想著找到合適的機會拋棄她。可是,這一切都被小蓮生看破,依舊假裝天真的跟著媽媽一起回家。
正如林緒之所說:父母給孩子的愛,並不是無償的。孩子給父母的愛,才是無償的。哪怕被拋棄了,也會一直愛著他們。
可是啊,那些被拋棄了的孩子,又有誰愛他們呢?
02
日本小說家伊坂幸太郎曾說:一想到為人父母,居然不用考試,就覺得真是太可怕了。
有些人用一生都在詮釋什麼是好的父母,而有些人卻用一生都在證明做父母的可以做到多差勁。
2018年12月22日,深圳市寶安區8歲女童被父母毆打的視頻在網上引發輿論。
視頻中一個8歲的小女孩兒坐在桌子旁寫作業,本來什麼事情都沒有發生,卻遭到母親的毆打。抽耳光、拿掃帚抽打、拉拽頭髮摔到地上、用腳踹和踢,但這個女童每次挨打過後都如同什麼都沒發生般,重新坐到桌子旁。
而讓人更加氣憤的是,比女童更大一點的男童,和女童的父親,有時也會加入虐待到女童的行列中,仿佛女童是這個家裡的出氣筒,任何人都可以拿她出氣。
這個家裡的每一位成員,對於女童來說,都是施暴者。父母以及哥哥給這個女童帶來的不僅僅是身體上的傷痛,還有心靈的傷痛。
03
人這一生,會碰到兩千九百二十二萬個人,相遇的機率只有零點零零四七。能成為孩子的父母,能成為父母的孩子,是何等的緣分。
可是,有些人,卻不想成為父母的孩子。就像《不完美的她》裡面的穆蓮生,最後認了林緒之當媽媽,而自己的生母,她卻想忘記,可能因為生母帶給了她太多的痛吧。
在小蓮生一次次像母親喊救命、尋求幫助時,母親卻一次次拒絕;在小蓮生希望母親能多多陪她時,母親卻為了陪男朋友,最後給小蓮生一張50元錢讓她自己買吃的。
有些大人活成了什麼都不懂的小孩子,而有些小孩子卻活成了特別懂事的大人。
2019年,看到這樣一段採訪視頻,13歲女孩徐蜻蜓在家裡沒有上學,原因是繼母讓她在家帶孩子當「保姆」。繼母的衣服髒了,要她洗;繼母和生父生的小弟弟,要她帶。
小女孩還有個10歲的弟弟叫洪金華,有一次在飯桌上想吃肉,卻被繼母用酒瓶砸了他的頭部,導致受傷。
而小女孩和小男孩的生父,卻不管他們繼母的打罵,似乎小女孩和小男孩不是他的親生孩子一樣。
小女孩和小男孩的父親的做法,讓兩個孩子心理深深的產生了怨恨,就像他們所說的「討厭爸爸」。
爸爸,已經不是一個很偉大的代名詞,對於他們來說,有著隱隱的痛。
04
世界衛生組織某工作小組對中國兒童成長狀況曾經進行系統評估,數據非常驚人。中國有26.6%的18歲以下青少年兒童遭受過身體虐待,19.6%遭受過精神虐待,8.7%遭受過性虐待。
為什麼有這麼多的青少年兒童遭受虐待,很大情況下與他們的家庭有關。
著名主持人柴靜在《看見》裡曾說過這樣一句話:家庭是基本的社會單元,門吱呀一聲關上後,在這裡人們如何相待,多少決定了一個社會的基本面目。
家,是一個私密的空間,很少有人可以窺探到別人的家裡發生了什麼。是快樂的,是苦悶的,還是悲傷的,我們都很難知曉。
所以,我們時常誤以為,我們的家庭是這樣快樂,別人的家也許也是一樣;或者,我們的家庭是這樣痛苦,別人的家也許也是一樣。
在那一扇扇被關著的門背後,存在著很多問題家庭。比如,家暴家庭、重男輕女家庭、重組家庭、離異家庭以及單親家庭。
而那每一個問題家庭的背後,也很有可能存在著一個又一個遭受著身體和心靈傷害的孩子。
他們可能把身上的小傷當成了習以為常,把身上的大傷口當成了家常便飯,「忍一忍就過去了」、「習慣了就好了」,也許成為了他們心中常常安慰自己的話語。
同時,他們的心理也存在著很多問題。比如,他們常常會自責,進行自我否定「我是誰?我為什麼來到這個世上?我到底做錯了什麼,他們要這樣對待我?」
可他們卻從沒想過,父母可以選擇生與不生出自己,而自己無法決定出生或不出生。
心理學家阿德勒曾說:幸福的人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人一生治癒童年。
那些認為自己長大了或許狀況會變好的孩童,在長大成人的過程中,心理會受到新的煎熬。
比如,過分討好。在長期遭受家暴虐待的過程中,他們學會了看別人臉色,學會了討好別人。
可正如《不完美的她》林緒之對穆蓮生所說的話:「當女孩子啊,不要把討好別人當成一個習慣。如果你把這個當成習慣了,有一天會發生靠山山塌的情況,那就不好了。」
成人後的那些小受害者,心理還會經受學習「愛與被愛」的煎熬。比如林緒之不知道如何愛別人,也不知道如何接受養母帶來的愛。
此外,最糟糕的,是那些在家暴和虐待下長大的小受害者,在成人之後,可能也會變成家暴的加害者。因為長期受到暴力,他們的心理也會變得更加狂躁,同時在不知不覺中也有了暴力傾向。
因此,面對那些問題家庭以及那些在家暴和虐待下成長的兒童,家庭社工和心理醫生的介入就顯得尤為重要。
家庭社工對問題家庭的介入,可以有效的預防家暴兒童事件的發生;心理醫生的介入,可以有效的緩解兒童的心理問題。
而只有家庭關係以及兒童心理問題得到了改善,這個社會才能向著更健康的方向發展。
最後,願每一個兒童都可以被這個世界溫柔以待,每一個孩子都可以被父母所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