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個出格的孩子背後,都站著一對不合格的父母

2021-02-13 鄭在讀書

文 | 虢雪

前幾天,我有事回了趟鄭州。

 

晚上九點半左右,K507準時發車駛離北京。隨著列車漸行漸快和發車伊始的喧囂趨於平靜,車廂裡慢慢響起了鼾聲。我靠著車窗,眼皮也開始沉重,很快便進入夢鄉。

 

「你輸啦!」

 

忽然一個孩子刺耳的大笑聲讓我打了一個激靈,我看了下手機,已經是凌晨12點多。

 

隨即,我身邊的幾個人也都被吵醒,將目光轉向了不遠處的座位。

 

只見兩個小男孩兒正和父母在打撲克,一個男孩兒因為贏了牌又蹦又跳,還沒到變聲期的尖銳嗓門在整個車廂裡遊走。

 

「這麼晚了,小聲點不行嗎?」

 

這個時候,不知道是誰表達了一聲不滿。

小男孩兒踩著座椅站起身把頭往座椅上回頭環顧了一圈,聲音反而更大了。另外一個男孩兒也加入了「噪聲」大軍,孩子的父母並沒有把大家的不滿放在心上,反而表示默許和有種受到了大家關注的得意。

 

一局結束,另外一個男孩兒輸了牌,生氣地摔了撲克,站起身抓住頭頂的行李架,打起了鞦韆。嘴裡更是說著家鄉口音的汙言穢語。

 

這個時候,不遠處的一個女士站起身說:「大半夜的,您這倆孩子在公眾場合吵鬧,你們做家長的,難道就不能制止一下嘛?」

 

「你睡你的覺,瞎操那麼多心。」

孩子的父親一臉不屑地洗牌。

 

「真是太沒教養了!」女士忿忿不平。

 

「你他媽的說啥呢!」孩子忽然站起來,朝那位女士臉上吐口水,另外一個男孩兒就在一旁笑。孩子的父母全程視而不見。

 

大家你一言我一語,對這對孩子的行為表示不滿,這時候,列車員過來進行調解。

 

一番苦口婆心的調解後,孩子的母親冷笑著說:「都裝什麼文明人,這晚上上車下車的人多了,那時候咋不說吵呢?你有錢去坐高鐵去坐飛機啊,坐個普快瞎講究!」

 

「一群傻X!」孩子忽然指著列車員罵了起來。令人震驚的是,這兩個孩子看起來頂多十一二歲,可髒話卻一刻也不離口。

 

列車員也調解不下,那位女士當場補了臥鋪票離開了車廂。

 

「有錢早坐臥鋪不就行了,來硬座車廂不是自找的嘛!」那位父親得意洋洋地說。

 

「少說兩句吧,很光榮還嗎?我也勸你一句,現在你慣孩子,將來他坑的就是你這個當爹的!」列車員無奈地說。

 

那兩個孩子一直折騰到夜裡兩點才睡。

 

坐我對面的一位大姐說:「我嘴毒一回,正道好輪迴,試問蒼天饒過誰?今後等著吃苦頭吧。」

 

上世紀90年代末,美國教育部展開了一項大規模的「早期兒童縱向研究」,他們挑選了2萬名幼兒園及小學學生作為研究對象,用以探究孩子成長的家庭影響因素。

 

試驗負責人史蒂芬·列維特教授通過實驗得出結論:只有父母本身的特質,即「父母是怎樣的人」,才能影響孩子的學業表現;而父母針對孩子的行為,即「父母為孩子做了什麼」,並無意義。

 

簡單地說:你本身是什麼樣,你的孩子就是什麼樣。

 

通過近期頻繁登上頭條的新聞,就可以窺出端倪——

 

南寧一航班因颱風改籤,多名家長讓孩子大鬧機場

一女子觀影時提醒孩子別吵鬧,竟被對方母親打傷

熊孩子飛機鬧事,全家被美國驅除出境

下班高峰期,小學生騎著共享單車在南湖隧道裡飆車。

家長接受採訪時說:「孩子就是玩玩兒,沒什麼大不了。」

熊孩子5分鐘停運3部地鐵扶梯

警方:追責家長

……

 

我們會發現:幾乎所有熊孩子的背後,都站著一對「熊爸媽」。

 

「他們只是個孩子啊!」

 

在很多家長眼中,活潑好動、調皮、不安分,本來就是孩子的天性。

 

一次我在高鐵上就遇到這樣一幕。

 

一個小女孩兒拿著iPad把聲音開得很大在玩兒遊戲。

 

一邊的乘客提醒孩子的母親,讓孩子把聲音關小一點,孩子的母親卻說:「孩子嘛,就是這樣。我們都是當父母的,理解一下。」

 

那位乘客冷冷地說了一句:「你這麼教育孩子以後她會無法無天的,再說我憑什麼容忍你的孩子!」

 

把那位母親懟的啞口無言。

 

國外有一則新聞,小男孩兒在超市偷拿了一盒巧克力,被父親發現。

 

父親的做法並不像大多數家長那樣,讓孩子把巧克力放回去,而是讓兒子拿著巧克力到收銀臺那裡,親口承認自己偷了東西,並且以後再也不犯這樣的錯誤。

 

男孩兒兒哭著像收銀員坦白自己「偷」了東西,並且保證不再犯這樣的錯誤。

 

父親的行為,引得廣大網友紛紛點讚。

 

合格的父母,一定會讓孩子明白羞恥心和擔當,他們會在他們成長的過程中教會他們謙遜和敬畏,給予他們修養和真誠,同時呈現給他們一個有邊界但足夠寬闊和廣袤的世界;而不合格的父母才會打著「釋放天性」的口號縱容和放任孩子,讓他們肆無忌憚,一次次做出出格的事情。

 

孩子就像一面鏡子,父母的一舉一動都會印在上面,無論是優雅、明媚,亦或者是猙獰、醜陋,都會如實反映在這面鏡子上,反過來他們也會成為這樣的人。

 

針對鬧騰的孩子,新浪微博曾圍繞「如何看待『熊孩子』?『熊孩子』該管教嗎?」的問題進行過一次大調查。

 

其中2000多名網友表示:「淘氣是孩子天性,應該尊重天性。」

 

與此同時,有高達28000多位參與調查者認為,「孩子都是教育出來的,不能看其搞破壞聽之任之。那樣也不利於他們的成長」。

 

心理學家埃裡克森的「人格發展理論」學說中強調:兒童教育首先是從家庭教育開始的,家庭教育對孩子早期的發展和教育起著基礎性作用。

 

來北京的第一天,我就曾經目睹過熊孩子大鬧公交車的戲碼。

 

在公交車上,一個小男孩兒看見旁邊一輛加長公交並行,哭著要上那輛車,母親說:「那輛車到不了咱家。」

小男孩兒不管,對母親拳打腳踢,掐著母親的脖子,用小皇帝的口吻命令道:「我就要上去,我就要坐那輛長的,你不同意,我殺了你!」

 

最後生生逼停了正在行駛的公交車,周圍人一片唏噓。

 

母親幾乎被孩子羞辱地掉下了眼淚,但這位母親僅僅是值得同情麼?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正是父母的縱容和溺愛才讓孩子從小就養成了目中無人的性格,最終自食惡果。

 

孩子口中那句:「我要殺了你!」

 

雖說童言無忌,卻令人不寒而慄。

 

熊孩子點燃房子後,露出的可怕笑容

作家褚士瑩通過一次不堪其擾的乘坐飛機的經歷,向社會發問:

 

為什麼飛機上永遠上是華人的孩童最吵?

 

「愛鬧」的確是孩子的天性,他們活潑好動,不安分,同時充滿好奇,但是所有的呵護都是有限度的,所有的包容也都要有邊界。

我們既不需要把孩子培養成天才,也不能把孩子培養成惡魔,歸根到底,我們是要把他們培養成一個擁有健全人格的「普通人」。

 

不懂事,永遠不能成為一個孩子的擋箭牌。

 

孩子不可能一輩子都是孩子。

 

等他的年齡走在心智前面時,這個世界就不會再對他們給予包容。

 

一流的父母培養孩子的德行,三流的父母培養孩子的臭德行。

 

同時,孩子就是父母行走的臉面。他們的言行不僅代表他自己的形象,更代表了他身後父母的涵養和家教。

 

垮塌的樓閣下面,一定是淺薄的根基;

 

粗鄙的言語背後,一定是鄙陋的學識;

 

同樣的,每一個出格的孩子背後,一定站著一對不合格的父母。

 

作者:虢雪。

文章轉載自微信公眾號「讀者」(ID:duzheweixin)


——————華麗的分割線——————

鄭在讀書支持原創作者

你天生愛寫,我給你展示平臺

投稿郵箱:

zhengzaidushu@126.com

小編微信:

yy1110cxq1017

直投郵箱或私信小編皆可

點擊 下方關鍵詞,查看你想看的內容

相關焦點

  • 《不完美的她》:每一個受害兒童背後都有一對失職的父母
    前兩天,在家看了一部由周迅、惠英紅、趙雅芝聯合主演的電視劇《不完美的她》。在片子的開頭,是由一個個紅點所在位置拼湊起來的中國地圖。每一個紅點,都代表了一個真實的家暴事件;每一個紅點,都代表了一個支離破碎的家庭;每一個紅點,都有一位女性受害者或者他的孩子。
  • 小孩只要不出格,就讓他們玩吧:一句話講出多少「孤島」孩子的苦
    家長們過於苛刻的交友觀很有可能會讓孩子成為一座可憐的孤島。郎平做客訪談,直言"小孩兒只要不出格,就讓他們玩吧!""孤島"心理惹人深思在一檔節目中,郎平提到了自己朋友身上的一段經歷。朋友很優秀,對於孩子也管教嚴格,於是在她發現孩子新結交的朋友成績並不令人滿意時,她非常直接地告訴孩子說不要和這些孩子玩,"他們都是不好好學習的孩子!"僅僅這樣一句聽起來很片面的評價就輕鬆地剝奪了孩子身上的交友權。
  • 孩子真難管?每個「熊孩子」的背後,都有一對「熊父母」
    這樣的畫面在今天看來似乎已經不新鮮了,走到哪,都可以看到大人小孩子各玩各的手機,仔細想想,這其實是可怕的。如果父母貪圖一時之快,久而久之,就會讓孩子形成一種「手機比父母」好的概念。事實上,從孩子的角度來看,手機確實是比父母要好的。首先,手機不會打罵他,其次,手機可以讓他在玩遊戲中得到愉快。
  • 父母該如何愛孩子?「父母合格證」真的有用嗎?不合格怎麼辦?
    「建議父母持證上崗」的呼聲久矣。從政協委員的提案到各地的實踐,比如舉辦家長課堂以提供家庭教育的相關課程,或者用星級計分的方式量化父母持證上崗的資格……支持的聲音少不了。自然,反對甚至戲謔的聲音也沒停止過。不合格能退回去嗎?不合格還能生嗎?
  • 鄭爽直播賣貨遭批評:沒有安全感的孩子背後,站著一對自私的父母
    拋開她是否敬業這一說,我覺得她真的挺可憐的,因為她從來都沒有真正做過自己。她從小到大都是為了父母而活著,30歲之前她才徹底放飛自我,想做一回小孩,可惜的是這個社會無法接受一個這麼大的「小孩」,所以她的任性耍脾氣、情緒崩潰才顯得那麼突兀。
  • 那些因為父母被孤立的孩子,都怎麼樣了?
    朱朝陽在考試時,因為不給其他同學傳紙條,而遭到別人的排擠。在學校裡,他沒有一個朋友。當老師把朝陽的情況告訴他的媽媽時,朝陽媽媽不以為然地認為,學生在學校的任務就是學習,沒有朋友並不重要。可是,被孤立的孩子,需要關懷,更需要父母讀懂他們背後每一句求救的語言。
  • 我敢打賭,每一對父母都看不了這樣的情節
    想必他的演技給大家留下深刻的印象,至今都記得裡面幾個經典的鏡頭,都是他貢獻的。回到正題,王新陽是一個喜歡音樂的陽光少年,也是學校廣播站有名的DJ,在全校文藝大賽海選的那天突然暈倒在地。原來,他身患白血病,萬分之一的痊癒率,進了醫院想出來就很難,他努力活著,他的父母竭盡全力湊錢以便順利治療。
  • 12歲少年熊口逃生:那些內心強大的孩子,背後都站著這樣的父母
    一切都有父母衝在前面,這些被照顧得極好的孩子,這樣如同生活在真空。雖然身體已經長大,可心理上,還是面對挫折就畏縮,面對苦難就不敢前進的巨嬰。 同在一個起跑線的孩子,為什麼有的那麼膽小懦弱,被現實撂倒了一次又一次?而有的孩子卻能勇往直前,堅定前行?
  • 像《派屈克·梅爾羅斯》一樣的孩子,如何自救成為合格的父母?
    影片中出生貴族的派屈克因童年飽受父親恐嚇、虐待、性侵,母親畏懼丈夫的淫威,不僅自己痛苦忍耐用藥物、酒精麻痺自己,還不敢保護自己的親生兒子,假裝不知情,當派屈克對母親說被性侵,母親卻說:我也是,典型的自身難保而無暇顧及別人的心理,或者說是斯德哥爾摩綜合症。
  • 「壞媽媽,總要我學習」,每位自律孩子背後,都少不了「狠」父母
    文/蘭媽談育兒每一個孩子的成長都有被父母催促的學習,而真正愛孩子的爹媽也都有嚴厲的督促一面,昨天晚上因為孩子學習的事又跟大寶吵起來了,大寶含著淚說「壞媽媽,為啥你天天總是讓我學習」,那一句「壞媽媽」直接讓我的心裡咯噔一下,也讓對孩子一直堅持的「學習好」教育產生了質疑。
  • 可憐天下父母心|如何做個合格的父母
    難以想像,對於那個拼命追上來的孩子來說,這一腳又會踢出怎麼樣的心理陰影。後者身為人母,因為坐錯了車,就要被自己的女兒踹。難以想像,手中拎著那麼多東西的媽媽,面對著女兒一腳又一腳的踢踹,心中是何種滋味。正如白巖松在節目當中評論的那樣:「絕不是生理上當了父母,我們就天然是合格的父母。父母是需要終身學習的一個大行當。
  • 孩子不分場合的「童言無忌」,尷尬的不僅是父母,更是孩子的無知
    小麗的女兒寧寧已經兩歲多了,可是還依然沒有斷母乳,小麗就想著等到開春了,天氣暖和了再給孩子斷奶。女兒寧寧活潑可愛,是周圍人眼裡的開心果,鄰居看到寧寧趴在媽媽懷裡吃奶,不由得開玩笑說,"這麼大了,還吃母乳,人家小弟弟和小妹妹都不吃了,羞不羞。"
  • 《迷霧追蹤》:做父母請做合格的父母
    大反轉的劇情,讓眾人都鬆了一口氣。接下來的一個問題就是,孩子在哪?袁曉東又在哪?警方決定再次利用媒體,逼袁曉東自己站出來。他們通過電視公布了楊陽還活著的消息,並且向社會、向楊陽家人承諾,一定要找到孩子,帶他回家。果然,袁曉東看到新聞後猶如驚弓之鳥,知道自己再也瞞不住了。但是,他還是決定最後掙扎一下。
  • 虐童事件背後是「不合格父母」 律師呼籲虐待兒童罪入刑
    虐童事件背後是不合格父母家住河北省承德市的小玲(化名)出生於2012年,是家中的二女兒。2018年4月以來,6歲的小玲多次遭到親生父母毆打,其父母甚至使用擀麵杖、老虎鉗等工具對女兒進行傷害,還長期強制讓小玲居住在家中衛生間內,限制小玲的活動範圍,令其單獨吃飯,致使小玲身體多處受到傷害,經鑑定損傷程度為輕傷一級。
  • 南京一對夫妻街頭互毆!年幼女兒站在旁邊看著父母,一臉的傷心
    眾所周知,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樣,在原生家庭中,父母怎麼樣,往往他們的孩子長大後會怎麼樣。最近,有網友在南京街頭拍攝了一段視頻,視頻中有一對夫婦在街道上大打出手,丈夫甚至抬腳踢妻子的腹部!當這些事情發生的時候,一對夫婦五、六歲的女兒就站在旁邊,滿臉悲傷地看著他們的父母!根據視頻中的網友說,當時已經是傍晚了,因為天氣很冷,街上沒有人。疑為夫妻的一對男女帶著一個五、六歲的小孩走到一輛公交車站臺附近,突然開始激烈的爭吵,並相互抓扯!在錄像中可以看到,這位黑衣男子抬腳踢開了他的妻子,而他的妻子則發出一聲慘叫!
  • 為何父母用盡全力卻成為孩子的仇人
    有一些父母很疑惑,原本挺好的孩子突然就變了,處處跟自己作對,有的孩子,甚至把拳頭揮向了父母,孩子的變化讓父母猝不及防。
  • 6歲「音樂天才」爆紅:每一個優秀的孩子,都站著這樣的父母
    不難發現,每一個脫穎而出的孩子,背後都站著有遠見和格局的父母;他們懂得為孩子的未來打好基礎,懂得如何引領孩子走向更寬更廣的路。02我想起在《詩詞大會》的爆紅的武亦姝,她成功的背後,同樣是父母孜孜不倦的教育和引導。前兩年,武亦姝登上《中國詩詞大會》舞臺,以2000首詩詞的儲備量橫掃百人團,三戰三捷。
  • 《春潮》,父母都需「持證上崗」,你們的不專業會影響下一代
    但是,張某忽略了班主任的話,一心希望女兒可以考上名牌大學,她不明白,決定孩子一生的不是學習成績,而是健全的人格修養。她繼續用嚴苛的手段來控制女兒,最終釀成悲劇,女兒在給母親做按摩時,在其背後將其勒死。德國心理學家伯特·海靈格有過一個著名觀點:「你和你母親的關係,決定你和世界的關係」。
  • 知乎熱帖被百萬人圍觀:那些因為父母被孤立的孩子,都怎麼樣了?
    果然,沒幾天,幼兒園除了老師,女孩身邊的同學,都遠遠地躲著她!網友@拾離 一語道破:幼兒園的其他家長,為了「規避風險」,不做下一個賠償者,都會讓孩子離女孩遠一些。可是,被孤立的孩子,需要關懷,更需要父母讀懂他們背後每一句求救的語言。有人說,父母的有效期只有10年,你今天偷的懶,終將會成為孩子終身的遺憾。每一個被孤立的孩子背後,都有一對忽視他們成長的父母。
  • 四百擊:每一個問題少年,都源自不負責任的父母!
    養育孩子,我們都希望孩子能更優秀,但是我們卻往往忽略了一個現實問題,是否我們自己足夠優秀?我們有沒有反思過自己,是否是一個合格的父母呢?終其一生,我們很多人都活成了父母的樣子。而更可悲的是,自己的孩子又在重蹈著覆轍,變成了我們現在的樣子。昨天看了一部法國的老電影《四百擊》,讓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