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裡德裡克·弗朗索瓦·蕭邦
Fryderyk Franciszek Chopin
(1810.3.1—1849.10.17)
夜曲的起源
約翰·菲爾德(John Field),愛爾蘭鋼琴家、作曲家。1782年生於都柏林,祖父為管風琴家和鋼琴家,父親是小提琴家。菲爾德主要寫作鋼琴曲,其作品旋律優美,和聲明晰,技巧豐富,在當時頗受歡迎。他首創了鋼琴獨奏的夜曲體裁,對後來的蕭邦夜曲產生很大影響。1837年,菲爾德卒於莫斯科。夜曲的英文是「NOCTURN」;法語為「NOCTURNE」;義大利語為「NOTTURNO」。 都是從拉丁文「NOX」演變過來的, 原意為「夜神」,宗教釋義為「夜禱」。菲爾德便是取自宗教釋義創立了這一體裁。夜曲的特點是富於歌唱性,低聲部以和聲風格組成伴奏織體,高聲部奏優美抒情的主旋律。 蕭邦發展了這個體裁,共寫過19首夜曲,內容多樣,旋律優美而富於激情, 表現了浪漫主義的藝術風格。夜曲與向情人表示愛慕的小夜曲不同,多為作曲家在夜深人靜時用音樂寫下的內心獨白。
菲爾德因為20首夜曲聞名於世,是「夜曲」這個名字和形式的首創者。舒曼和李斯特都很敬佩和欣賞他的作品,李斯特曾經在1895年他所編的《夜曲集》的序文中說過:「多數作品都經不起時間的考研,然而菲爾德的夜曲卻能一直保持晶瑩明澈的風貌,即使經過了36年,它還是那麼散發著新鮮、芳香的氣息。」蕭邦則給予菲爾德的夜曲更進一步的完善和發展。
夜曲這一形式由約翰·菲爾德首創時,不過是一種並不惹人注目的田園牧歌式的單純的小體裁,是蕭邦賦予了它深度和激情,使它從一個鄉野姑娘脫胎換骨為高貴詩意的形象。但菲爾德的這些夜曲本身,已經極具「抒情性」、「歌唱性」,雖然並不複雜,但是集中、凝練;靜謐、溫存,但絕不枯燥;情調基本上比較統一,營造出一種淡淡婉傷、懷舊、追憶的氣氛,但是絕對不流於俗套的「過分傷感」,並不脆弱、哭泣。但菲爾德的夜曲名氣並不大,以至於有人對此憤憤不平,一位非常犀利的評論家Ludwig Rellstab曾經這樣比較菲爾德與蕭邦的區別:「菲爾德笑的時候,蕭邦就咧著大嘴、弄鬼臉;菲爾德微微嘆氣的時候,蕭邦就呻吟不止;菲爾德聳了聳肩的時候,蕭邦就把身子扭來扭去;菲爾德在食物裡加調料的時候,蕭邦就倒了一大堆辣子進去。」
不過喜歡蕭邦《夜曲》的人眼裡,蕭邦的作品:「用不著龐大的管弦樂大軍,無須藉助氣勢宏偉的曲式結構,僅憑詩性的抒情獨白,一件單一的樂器,意境也能這般高遠,遼闊,甚至莊嚴和崇高。那是神秘的憂鬱和溫柔的外表下潛藏著的力量。」這力量來自「那個時代最驕傲並最富於詩意的靈魂」(舒曼語)。
不過說道蕭邦和菲爾德的關係,蕭邦在兒童時代就曾彈奏過菲爾德最早的一些夜曲作品,對他影響極深,也可以說是獲益匪淺。後來蕭邦在巴黎時給友人一封信中寫到:「有成就的藝術家跟我上課,並且把我的名字排在菲爾德的後面;確實,假如我比現實的我更為愚蠢的話,我很可能想像我已經達到我一生的頂峰了。」
蕭邦一生創作了21首夜曲,無論是從形式上和它們的表現或內容上來看,都顯示出這一體裁的發展和它的藝術性。正如有人所說,正是在夜曲中才能揭示蕭邦最為浪漫的氣質和才華。克列金斯基在1866年十分正確地說過:「通過徹底而正確地理解夜曲,人們能獲得一把揭示大師其它更為精彩作品奧秘的鑰匙」。「鋼琴之王」李斯特也創作過夜曲,而且對菲爾德有過很高的評價,1859年時曾說:「許多作品都隨著歲月的流逝而失去了光彩,但菲爾德的夜曲卻依舊充滿藝術生命力。在三十六年的今天,仍然散發著新鮮的芳香。」
01 op.9 no.1 in B flat minor, Larghetto
02 op.9 no.2 in E flat major, Andante
03 op.9 no.3 in B major, Allgretto
04 op.15 no.1 in F major, Andante Cantabile
05 op.15 no.2 in F sharp major, Larghetto
06 op.15 no.3 in G minor, Lento
07 op.27 no.1 in C sharp minor, Larghetto
08 op.27 no.2 in D flat major, Lento sostenuto
09 op.32 no.1 in B major, Andante sostenudo
10 op.32 no.2 in A flat major, Lento
11 op.37 no.1 in G minor, Andante sostenuto
12 op.37 no.2 in G major, Andantino
13 op.48 no.1 in C minor, Lento
14 op.48 no.2 in F-sharp, Andantino
15 op.55 no.1 in F minor, Andante
16 op.55 no.2 in E-flat major, Lento sostenuto
17 op.62 on.1 in B major, Andante
18 op.62 on.2 in E major, Andante
19 op.post.72 on.1 in E minor, Andante
20 op.post. in C-sharp minor, Lento con gran espressione
21 op.post. in C minor
我們前面聽了李雲迪演繹的第13號《夜曲》,無論如今的李雲迪面臨怎麼樣的危機或者說人生選擇,我們還是要祝福他能夠繼續做好自己的鋼琴家,作為嚴肅藝術的鋼琴家也並非不可以與娛樂圈跨界,但鋼琴家應該有鋼琴家的本分,他的世界是音樂廳和錄音室以及教室,因此我們期待李雲迪能夠不辜負廣大樂迷的期望。這首Op.48 No.1是蕭邦成熟期的作品,是所有夜曲中結構最大的一首。創作於1841年,出版於1842年,呈獻給羅拉・德尤貝爾小姐。有人說這首《夜曲》「是最高貴的夜曲,構思巨大,有短音樂劇的感覺,在雙倍速度處,加強了戲劇性效果。此曲具英雄性,脫離了感傷,讓我們看到偉大、男性的蕭邦。」
蕭邦《c小調夜曲》(Op.48 No.1)作品分析
本曲是由「插入性中部」構成的復三部曲式。蕭邦的c小調夜曲是一首熱情奔放的作品。全曲主題有兩個,第一個是帶有宣敘性的深沉主題,上聲部的主旋律,下聲部主要以四分音符的柱式和弦和聲進行伴奏。主調為c小調。第二個與第一個主題形成了鮮明的對比,C大調,上下聲部的節奏都保持著一致性。
第一部分從斷斷續續的旋律開始,音調富於語言的表現力,象悲傷的獨白。莊重嚴肅而節奏均勻的伴奏,渲染出一種悲壯的氣氛。這是一個再現單三部曲式,A樂段是一個由兩個樂句構成的結構為(4+4)的方整型樂段,B樂段是一個(2+2+1+3)構成的非方整型樂段,進行了多次的轉調。在B段結束後,馬上進入了再現,但與A樂段還是有些微的變化,是一個結構為(3+2+3)的非方整型的樂段。在整個呈示部,有進行對比的,有上行三度模進的,有裝飾彈奏方法的。蕭邦是個懂得抓住細節的人,在每個部分都進行了些微的變化,使得樂曲表現力豐富多樣。
中間部分莊嚴緩慢的旋律象一首宗教頌歌,最初是溫和的,平靜的,好像是對心靈的撫慰和祝福。後來逐漸變得剛毅豪邁,雄偉有力,象一首壯麗的進行曲,其中頌歌的旋律不時和半音階平行八度的快速音群相交替,象在一種宏偉的力量的推動下前進。這股力量逐漸在壯大,半音階的音群氣勢蓬勃地展開著,達到了高潮,終於變成了嘹亮的、強勁的、振奮人心的號角之音。這是一個由C、D、D1構成的插部性中部,它有新的主題,是展開性的。整個中部都在C大調上面進行,音樂不穩定,結構也不完整,難以獨立。特別值得一體的是在D1樂段,是D的一個變奏,節奏由四改成了三個十六分音符連彈,每個小節的第一拍是D樂段的旋律,旋律音擴張,推向高潮。在最後再現部出來之前,蕭邦巧妙的運用了連接,平穩的節奏為再現部進入做好了充分的準備。
最後,音樂回到第一部分,所有的上聲部增加了和聲的織體,增強了力度,旋律的色彩更加的豐富。在尾聲以流動性的單音在上聲部,暗示樂曲結束。在這首夜曲中,音樂形象的發展,充滿著動力,富於戲劇性。 (選自胡婉婉 「論蕭邦的《夜曲》Op.48 No.1」)
不要把「夜曲」與「小夜曲」搞混了
莫扎特為樂隊而作的小夜曲,有編號的共13首:第一號D大調,K100,作於1769年;第二號F大調,標題為《對舞曲》(Kontre tanz),K101,作於1776年;第三號D大調,K195,作於1773年;第四號D大調,K203,作於1774年;第五號D大調, K204,作於1775年;第六號D大調,標題為《月下小夜曲》(serenata Nottuma) ,K239,作於1776年;第七號D大調,標題為《哈夫納》(Haffner) ,K250, 作於1776年;第八號D大調,K286 ,作於1776— 1777年;第九號D大調,K320 ,作於1779年;第十號降B大調,(為13件管樂器而作),K361,作於1781年;第十一號降E大調(為管樂器而作), K375,作於1781年;第十二號G小調(為管樂器而作),K375,作於1781年;第十三號G大調, K525,作於1787年。另有早期無編號的G大調, K63,作於1769年。這些小夜曲在演奏時,第一號附《D大調進行曲》K189;第四號附《D大調進行曲》K237;第五號附《D大調進行曲》K215;第七號附《D大調進行曲》K249;第九號附《D大調進行曲》K335/1 - 2。
小夜曲(英文是"serenade",義大利文是"serenata")起源於西班牙,流行於義大利及歐洲各國。最初源於中世紀騎士文學中的愛情詩篇,後來分為聲樂和器樂兩種。聲樂小夜曲歷來是青年男子,在晚上皎潔的月光下用吉他或曼陀鈴伴奏,向自己心愛的戀人演唱浪漫、抒情典雅的歌曲【我們今天是集體式的廣場舞音樂……】;而器樂曲的小夜曲,則是指夜晚演奏的音樂。小夜曲通常都是為某種目的而創作的,因此屬於一種機會音樂,除了室內演奏外,也可能在野外演奏。這種富有娛樂性色彩的音樂,具有曲調優美,輕鬆、愉快的特點,沒有深刻的思想性。莫扎特在他的著名歌劇《唐璜》中,就創作了一首小夜曲《請你到我窗前來》。甜美的歌聲唱到:「請你到我窗子這裡來,哪怕讓我看一看你的面容。」
《唐璜》「請你到我窗前來」
作為器樂作品的小夜曲,很多音樂大師都曾創作過。海頓曾創作過一首弦樂四重奏,由於它的旋律太優美了,後來被音樂家改變成鋼琴曲、小提琴曲演奏,有人已經分不清海頓當初是為弦樂寫的還是為鋼琴寫的。莫扎特創作了10多部器樂小夜曲,其中著名的有《月下小夜曲》、《G大調小夜曲》。特別是四個樂章的弦樂四重奏《G大調小夜曲》,我國的音樂愛好者非常喜愛它。第一樂章熱情奔放,還有一點火辣辣的感覺。第二樂章可以說是名副其實的小夜曲風格,真可謂情意綿綿、戀戀不捨。
莫扎特《G大調小夜曲》
莫扎特G大調弦樂小夜曲(喬治·塞爾指揮)
在莫扎特的音樂創作中,小夜曲這種體裁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其中以G大調第十三號弦樂小夜曲(作品K.525)最為著名;以D大調第9號小夜曲,"郵號"(作品K.320)最具特色。 G大調第十三號弦樂小夜曲(作品K.525)是莫扎特的小夜曲中,最著名的通俗名曲,只要提到"小夜曲"時,人們就自然會想到此曲,因此,它也稱得上是器樂小夜曲的代表作。
奠扎特的這首G大調小夜曲(Eine kleine Nachtmusik—Serenade in G major, K.525),曲式井然有序,內容相當紮實,具有「序曲」的味道。它的原譜是用弦樂五重奏呈現的,可是每一支弦樂器又都可以隨意增加,於是後人便經常把這部作品改成弦樂合奏的形態演奏。而這首小夜曲也充分展現出弦樂合奏的樂趣與美感。由弦樂隊演奏這首小夜曲時,欣賞者可以充分享受弦樂器優美的音響,晶瑩剔透,對此,人們也都習慣將其稱為是《弦樂小夜曲》。上述雖然說原曲是弦樂五重奏,其實聲部只分成四個,亦即第一小提琴、第二小提琴和中提琴各一個聲部,而大提琴和低音提琴演奏同一聲部。
G大調小夜曲是莫扎特在1787年8月10日創作完成的,這時作曲家才31歲,但四年後他就與世長辭。莫扎特在此曲之前所創作的小夜曲,大多都是受人委託才作曲,但此曲的作曲動機卻不明。如果將G大調小夜曲和同一時期寫成的歌劇《唐橫》比較,此曲便顯得更為清純,這或許是由於創作此曲時,莫扎特內心的陰霜氣氛已經一掃而空。
在莫扎特親筆所列的作品目錄中,此曲的標題為「Eine kleine Nachtmusik」,這個德語標題是「一首小小的小夜曲」之意。正如樂聖貝多芬到晚年時曾屢次將音樂術語改用德語書寫一般,莫扎特不使用義大利語的「serenata」,而改用德語的標題,也是耐人尋味的。若根據這個目錄,此曲應有五個樂章,也就是在目前的快板第一樂章和浪漫曲之間,應該還有一個小步舞曲樂章,可是在1827年前後的首版樂譜中,它卻不翼而飛。
由於莫扎特的小夜曲中,不曾出現只有一個小步舞曲的作品,所以它的失蹤是何人所為,則不得而知。此曲成為罕見的四樂章小夜曲,而顯得更為簡潔利落,難怪有人形容說:此曲像是一首序曲,也和正統的室內樂結構一樣。
G大調小夜曲第一樂章,快板,G大調,4/4拍,是一首完整的小奏鳴曲。第一主題開門見山,以活潑流暢的節奏和短促華麗的八分音符顫音,組成了歡樂的旋律;其中充滿了明朗的情結色彩,隨後是輕盈的舞步般旋律。
這裡選擇的是哈農庫特指揮的版本:
第二樂章,行板,C大調,2/2拍,抒情的浪漫曲。音樂開頭樂隊奏出簡易、動聽如歌的主題,旋律溫柔恬靜,猶如輕舟蕩漾,充滿了綿綿情思。
第三樂章,小快板,G大調,3/4拍,小步舞曲。主題節奏鮮明、旋律流暢,充滿了青春活力。
第四樂章,迴旋曲,G大調,快板,4/4拍,主題是威尼斯流行歌曲,旋律明澈,蕩漾著無憂無慮的情感,象徵著幸福完美的愛情。它在該樂章中共出現五次,每次都作了調性變化。最後重複這一主題,結束全曲。
在旅行回到薩爾茨堡之後,莫扎特開始對他的大主教老闆產生強烈的不滿。不過,從1779年初到隔年夏天的一年半歲月裡,他依然以宮廷音樂家的身份在大主教的官邸裡任職。這段時間,他將旅行途中得來的靈感化為作品,傑作包括K.318、K.319和K.338三首交響曲, 而管弦樂作品更是豐富,D大調第9號小夜曲就是屬於這個時期的作品之一。
在莫扎特的時代,郵遞馬車正像今天的公共汽車一樣,行駛於各村莊和都市之間,載送客人、貨物和郵件。每當馬車快到一個驛站時,車夫就吹響號角作為信號,告知居民們即將送來貨物、客人或郵包。這種馬車的號角聲,給予經常旅行的音樂家們深刻的印象,因此,時常被取用在各種音樂作品中。
莫扎特的這首小夜曲,因在第六樂章第二小步舞曲的中段裡,採用郵號模仿郵遞馬車華麗的號角聲,因此有著「郵號」小夜曲的別稱。這首小夜曲完成於1779年8月3日,是莫扎特為其所嫌惡的薩爾茨堡大主教科洛雷多的命名日而寫作的。樂曲美妙地表現出他在巴黎所見識到的華麗多彩的優美樣式,以及在曼海姆時學得的奇妙器樂法。
全曲由罕見的七個樂章構成,中間夾著以管樂器為中心的"交響復協奏曲"(symphonie Concertant)。這是莫扎特在薩爾茨堡時期的傑作之一。所以,此曲在莫扎特的小夜曲中也非常有特色,深受人們的喜愛。
託賽裡《悲嘆小夜曲》
小夜曲的歌詞,大都出自著名詩人的筆下,有詩有畫,詩情畫意。但是,「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戀愛是美好幸福的,失戀卻也是痛苦的。義大利鋼琴家、作曲家託賽裡(Enrico Toselli,1883-1926),在與他心愛的妻子分手後,感到十分的痛苦,寫了一本回憶錄後,又創作了一首著名的《悲嘆小夜曲》,表現的是一位青年對失去愛情後的憂傷心情。歌中傷心地唱出:「往日的愛情已永遠地消失,幸福回憶象夢一般地留在我心裡」。回憶錄成了暢銷書,《悲嘆小夜曲》也成了當時的流行歌曲。託賽裡自己沒有想到,一首小夜曲竟使他名揚四海。還有一些從曲名中就可以看出其內容,如:《徒勞小夜曲》、《天使小夜曲》、《愛的小夜曲》等等。義大利作曲家德戈裡,1900年創作了一部芭蕾舞劇《小丑的百萬家私》。其中一段很美的音樂叫小夜曲,芭蕾舞劇公演後,小夜曲就象插了翅膀一樣廣為流傳。由於這是一首器樂曲,很多詩人為其填詞,所以流行的版本也很多,在我國流傳的是由卡什曼填詞的一首。(這個部分來自朝來寒雨的博客:莫扎特《G大調第13號小夜曲,「一首小小的夜曲」作品K 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