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爾伊特·尼爾森演唱「愛之死」,選自華格納《特裡斯坦與伊索爾德》
魔王華格納在音樂世界復興日耳曼帝國
這個世界欠我所要的!我不能像你的大師巴赫一樣過小鎮風琴師的可悲日子!如果我認為值得擁有一點自己喜歡的奢華,這驚人嗎?實在令我費解,我是一個可以給這個世界和千萬人這麼多享受的人啊!
1901年,一名12歲的日耳曼熱血少年,在小城劇院觀看了華格納的歌劇《羅恩格林》,磅礴的和弦、悲壯的歌詞,引爆了少年胸中的愛國激情。此後十餘年,他從牙縫裡擠出錢買最便宜的站票,每周去劇院欣賞華格納,僅《特裡斯坦與伊索爾德》就聽過幾十遍,他能用口哨整段吹出華格納的歌劇。
「前奏曲與愛之死」,選自華格納《特裡斯坦與伊索爾德》
多年後,昔日少年成為國家元首,戰爭狂人。他包下了華格納專屬的拜羅伊特劇院,把即將走上侵略戰場或剛從前線歸來的官兵,用「帝國音樂專列」送到這裡觀看《尼伯龍根的指環》和《紐倫堡的名歌手》,他的特種精銳部隊甚至登臺參與合唱。他說:「凡是想了解國家社會主義德國的人都必須首先了解華格納。」在惡貫滿盈即將自殺時,他仍然在聽《眾神的黃昏》。
他是阿道夫·希特勒,不可一世的暴君,華格納聖殿中謙卑的教徒。今年,華格納已經整整二百歲,因為希特勒的無上推崇,也因為華格納本人的反猶情緒,他的作品在以色列仍然是禁區。但許多以色列人不可抑制地迷戀華格納,在自己的國家聽不到他的曲子,只好湧向拜羅伊特。華格納就是這樣一個矛盾體,生前身後都令人愛恨交織。
德國地靠德國刀 德國舞臺要德語歌劇
華格納沒受過幾年科班訓練,造就一個偉大音樂家的先天條件他幾乎都不具備。1813年5月22日,他出生於德國萊比錫一個小職員家庭,祖上沒出過藝術家。他從小鋼琴彈得不上路,終其一生是個蹩腳的演奏者,但從來不懼當眾彈琴,引來滿堂嘲笑也自信滿滿。他沉湎於莎翁與荷馬,認為自己能成詩人。因為受到貝多芬作品的震撼,對作曲有了興趣,18歲他進入萊比錫大學學習音樂,才學了不到一年就放棄學業走上職業音樂家道路。
40歲之前,華格納的生計始終是大問題。他從來不懂節約和理財,稍微掙點錢就租高價公寓,買整套的原版古典文學作品。1836年,華格納與漂亮的女演員米娜·普蘭爾結婚,婚禮眼看要開始,兩人在牧師客廳裡大吵一架,差點當場分手,原因是已經債臺高築的華格納又打算借錢裝修新房。沒多久,這對新婚夫婦就為躲債亡命天涯。途中華格納讀了歷史小說《黎恩濟》,講述14世紀中葉羅馬護民官黎恩濟率眾反抗貴族的故事,他推崇故事中的反叛精神,著手將小說改編成歌劇。
和當時所有藝術青年一樣,華格納去巴黎闖蕩。他沒有金錢和家世,外表和談吐像個沒教養的鄉下人,不能如李斯特、蕭邦那樣,憑俊雅風度和出色的鋼琴、小提琴技藝打入上流沙龍。巴黎各大劇院看不中華格納的作品,他的生活山窮水盡。沒錢就到處借,把僅有的朋友都當信用卡,刷了這張還那張,還不起就逃之夭夭。他確實遇到不少堅信他是天才的人,願意充當冤大頭,李斯特就是其中最好脾氣的一個,自打在巴黎與華格納相識,他一生幾乎從未拒絕華格納伸來的手。
滕施泰特指揮《黎恩濟序曲》,倫敦愛樂樂團
1842年,德勒斯登劇院打算上演《黎恩濟》。看來只有祖國同胞才能欣賞他的作品!資產為負數的華格納回到德國:「第一眼看到萊茵河,我的雙眼溢滿淚水,當時我就發誓,雖然我只是個潦倒的藝術家,一定要將一生都奉獻給祖國。」
當時歐洲包括德國普遍認為德語不夠雅致,舞臺由義大利和法國歌劇統治,華格納一心要創作出純粹的德國歌劇。華格納以充分的文學自信親自寫劇本,而不是給作家的劇本譜曲。他不想只當作曲家,而要親手打造音樂、戲劇、詩歌和視覺藝術融為一體的藝術品。他從日耳曼中古傳奇中選材,創作了《漂泊的荷蘭人》、《唐豪舍》、《羅恩格林》。他的劇中充溢民族豪情。「德國地靠德國刀,帝國威力不動搖!」《羅恩格林》的臺詞激起少年希特勒強烈共鳴。
國王不愛江山只愛華格納
1848年革命席捲歐洲,華格納十分興奮,那時他迷戀費爾巴哈,是青年德意志和青年黑格爾派成員,期望革命打破體制束縛,實現自己的樂劇改革。他堅信「只有在最可怕、最毀滅性的革命廢墟中,才能找到真正的藝術家及聽眾」。1849年,他參加了街頭暴動,事敗後被迫流亡瑞士。
1850年8月28日,在李斯特的努力下,《羅恩格林》在魏瑪演出,李斯特親自指揮。音樂家被德國驅逐,他的作品卻傳遍那片土地。許多德國劇院經理跑到蘇黎世,請求華格納授權演出作品。受到政治迫害的華格納贏得了不少人的尊重和同情。1853年5月,在華格納40歲生日這天,蘇黎世劇院舉行了為時三天的華格納音樂節,演奏了他所有作品的重要片斷。十年無人問,一朝天下知,華格納終於等來了這一天。他寫作大量樂劇理論文章,在給大眾展現他未來作品之前,他要先培養大眾的興趣,他燃起支配19世紀的野心。
直到1860年獲得赦免,長達10年華格納不能回德國。在巴黎演出必須把劇作翻譯成法語,劇中插入芭蕾的「鄉土習慣」也令他惱火。在倫敦,雖然維多利亞女王親臨他的演奏會並與他交談,但大多數聽眾在他看來「毫無鑑賞力」。要命的是,財務常亮紅燈。華格納當時靠歌劇演出掙的錢也不少,但他一有錢就要成倍透支,購買奢華裝飾品和家具。他對友人咆哮著說:「我是一個特別的人,我的神經極端敏感,我一定要有美、輝煌與光亮!這個世界欠我所要的!我不能像你的大師巴赫一樣過小鎮風琴師的可悲日子!如果我認為值得擁有一點自己喜歡的奢華,這驚人嗎?實在令我費解,我是一個可以給這個世界和千萬人這麼多享受的人啊!」
他的音樂會和別墅起初靠絲綢商人奧圖資助,結果他與二十出頭的奧圖夫人瑪蒂爾德熱戀起來,以致斷了財源。債主堵在門口,不想蹲監獄就只能跑。1864年3月,華格納逃往瑞士投奔韋勒夫婦。韋勒先生是位報人,經朋友介紹認識華格納後就一直接濟他。韋勒夫人開玩笑建議華格納傍個富婆。華格納竟然真寫信給姐姐,問能不能給他介紹個女人結婚,只要有錢就行。跟他開玩笑的那位韋勒夫人,毫無懸念墜入華格納的情網。韋勒先生氣憤地將華格納趕走。
他無家可歸,身無分文,想一死了之,就在這時,童話般的奇蹟降臨了。一位年輕英俊的國王,遣來使者,拿著一幀自己的照片,一枚紅寶石御戒,請求華格納賞光一晤,並請華格納允許他為自己摯愛的音樂詩人解決一切物質困難。他就是巴伐利亞國王路德維希二世,著名的茜茜公主的表弟。1861年,15歲的路德維希二世在慕尼黑皇家歌劇院欣賞了《羅恩格林》,一聽瓦曲誤終身,他激動得渾身顫抖。國王風流儒雅,精通詩詞曲畫,是多少公主心中的如意郎君,而他至死未娶。他寫信給華格納說:「我不愛女人,不愛父母,不愛兄弟,不愛親戚,沒有任何人讓我牽掛。但是,只有你!」1864年,國王與他的天神會面了,他徹底拜倒在華格納的腳下。他幫華格納擺平舊債,每年賦予他高額年薪,在慕尼黑贈他一座離自己城堡不遠的豪華別墅。華格納什麼也不用做,只要盡情創作。
華格納應有盡有,只是缺少女人,他招來了李斯特的女兒珂西瑪。珂西瑪是他在眾多情人中挖掘出的真命女神,她比華格納小24歲,他們的戀情已經暗中發展了幾年。1866年1月,與華格納分居多年的米娜去世,長達30年的虐戀姻緣終於結束。對外,珂西瑪是華格納的秘書——她也確實擔負著這樣的職責,「順便」給華格納生了兩個女兒:愛娃以《紐倫堡的名歌手》女主角命名,伊索爾德出自《特裡斯坦和伊索爾德》。
珂西瑪可憐的丈夫、李斯特的學生漢斯·馮·彪羅,是那樣無條件崇拜華格納,即使華格納要的是他的妻;他也那樣愛珂西瑪,即使她與別人相好也打掉牙往肚裡咽。於是三個人住在了一起。路德維希二世,依然為華格納揮金如土,邀華格納登上他那六匹白馬駕駛的巴洛克敞篷馬車四處兜風。奇特的四角戀愛以難以置信的穩定性保持下去。如此重口味的皇室緋聞引發大臣和國民的憤怒,財政部按照國王指示付給華格納薪水時,故意不付金幣而付銀幣,珂西瑪只好用手推車拉錢回家。
皇上和王爺們得上藝術家這兒來
1865年,《特裡斯坦和伊索爾德》在慕尼黑演出,從這部劇開始,華格納不需要再取悅「國際市場」,此劇標誌著西方音樂世界一種新方言的開始,「華格納風格」正式形成。演出的指揮正是珂西瑪名義上的丈夫彪羅。在此之前,李斯特曾趕來慕尼黑探望女兒,希望她慎重考慮婚姻問題。勸阻不成,李斯特憤憤而去。《特裡斯坦和伊索爾德》首演這一天,李斯特接到請柬但沒有出席。他以沉默的方式表達著他的不滿。其實他自己的情史又何嘗不是筆糊塗帳?珂西瑪就是非婚生女兒,直到七歲才擁有了李斯特這個姓氏。
1868年6月21日,《紐倫堡的名歌手》首演,在暴雨般的掌聲中,華格納在路德維希二世的要求下,來到皇家包廂中起立接受觀眾朝拜。劇中主角漢斯·薩克斯在落幕時呼籲人們尊重民族大師的傳統,即使在外國支配下也要致力保存「神聖的德意志藝術」。當時正逢1871年德意志統一前夕,《紐倫堡的名歌手》成為德意志全境公認的愛國歌劇。華格納不會料到的是,半個世紀後希特勒對這部歌劇進行重新闡釋,用於鼓舞納粹黨徒士氣,致使此劇長期無法擺脫惡名。
《紐倫堡的名歌手》首演當天,觀眾中有一位31歲的年輕哲學家成為華格納的粉絲,他就是尼採。在當時的尼採心目中,華格納不僅僅是音樂家,而且是象徵未來德國文化的天才。經人引薦,尼採第一次去拜訪的時候,做了一套非常高級的燕尾服,裁縫把衣服送來時他卻付不起錢,只好穿普通的燕尾服去,他惴惴不安惟恐自己的衣著不夠朝聖的檔次。1869至1872年,尼採到華格納家作客達23次。他們有共同的理想:復興德國文化,創造一種日耳曼式的古希臘文化。
幾年後,尼採在哲學和藝術理念上與華格納分道揚鑣,從一個忠實的崇拜者變為激烈的批判者,在著作中褒揚喬治·比才而大貶華格納。但1888年,在一封信中,尼採承認:「關於我對比才的言論,你不要當真……只是作為華格納的對立面的反諷,它是非常有效的……」
1869年,珂西瑪生下了華格納唯一的兒子,次年兩人終於合法結婚。華格納正在寫《尼伯龍根的指環》,遂用男主人公的名字給兒子取名齊格弗裡德。《尼伯龍根的指環》從1848年即開始創作,華格納當時從《德國神話》一書中找到了日耳曼文明的源頭:北歐神話。華格納認為一般的劇院無法上演《尼伯龍根的指環》。他的作品是航母,需要在深廣的海洋中才能行駛。在路易維希二世的資助下,他在德國東南部小城拜羅伊特選擇了一塊高地,開始修建自己的劇院。
1876年,華格納迎來了人生的輝煌之巔。在拜羅伊特山丘上,節日劇院落成,他成為古往今來第一個擁有自己歌劇王國的音樂家。8月13日,《尼伯龍根的指環》以《萊茵的黃金》拉開帷幕,到8月30日以《眾神的黃昏》結束。巴西皇帝,德皇威廉一世,各路公侯都是臺下觀眾。華格納宣稱:「德國現在終於有了國家性的藝術了。」「從前,藝術家是供王公大人消遣取樂的,如今破天荒頭一遭,皇上和王爺們得上藝術家這兒來。」李斯特也來了,他只比華格納大兩歲,卻已成了華格納的嶽父。當華格納在宴會上向他致謝時,儘管心中仍懷怨念,李斯特還是對滿座賓客說:「我一貫真心誠意地敬重他,就像我們必須向但丁、米開朗基羅、莎士比亞和貝多芬的天才致敬一樣,我要向華格納的天才致敬……」
被納粹利用的反猶情緒
年輕的時候,華格納的風格起初不為守舊的宮廷歌劇院和樂評家接受,總也不能躋身「主流」。他多次求助於邁耶貝爾和孟德爾頌扶持,以他們為代表的猶太音樂家當時在德國音樂界頗有地位聲望。邁耶貝爾為華格納提供了象徵性的幫助,出身優越的孟德爾頌則跟華格納完全不是一個風格路數,基本沒有理他。華格納記了仇,越是受挫,就越遷怒於猶太音樂家群體,認為就是因為他們太受歡迎,才使自己獨特的才華不被接受。
1882年,華格納人生中最後一部作品《帕西法爾》上演,指揮為赫爾曼·列維,他是華格納非常欣賞的音樂家。華格納竟然試圖讓列維受洗後再指揮《帕西法爾》,因為列維是猶太人。晚年華格納出於對德國「純正文化」的崇尚,反猶情緒愈演愈烈,一再鼓吹警惕「猶太文化入侵」。猶太音樂人是他團隊中的頂梁柱,連拜羅伊特劇院經理也是猶太人,口不擇言的華格納經常當著這些朋友面說出反猶言論,把人家氣走後又寫信道歉請回來。
時至今日,熱愛華格納的人一再強調,華格納從未表示要用「直接行動」來「解決猶太人問題」,但不可否認他確實引領了反猶思潮。馬克思對宣揚大日耳曼主義的拜羅伊特音樂節不以為然,稱之為「國家樂師華格納的一次愚人節」。
1883年2月13日,華格納死於心臟病。他的遺體按照皇家禮遇,塗上防腐香料,運送到拜羅伊特埋葬。遺孀珂西瑪後半生致力於將華格納作品發揚光大,經營拜羅伊特。1923年,納粹黨元首希特勒來到拜羅伊特拜訪86歲的珂西瑪,他躡手躡腳地在華格納的故居中走動,好像置身於教堂。珂西瑪是反猶主義者,華格納的兒媳和女婿是希特勒狂熱的崇拜者,希特勒成為拜羅伊特常客,與華格納家族結下千絲萬縷的關係。他們合力將拜羅伊特劇院變成了第三帝國的祭壇,將華格納的作品變成種族主義的助燃劑。
不管受到多少爭議,華格納始終以不可抗拒的魔力徵服著人心。比才1871年在寫給友人的信中嘆服道:「他的的確確是19世紀德國思想的化身。您知道一個偉大的藝術家會被蔑視傷害到怎樣的程度。對華格納而言,所幸的是他是如此的蠻橫高傲以至那批評根本無法觸及他的心靈——假定他是一個有心靈的人的話,這是我所懷疑的。這不是未來的音樂,這是縱貫時代的音樂。」
往期古典入門:1、作家黑塞談古典音樂丨「古典音樂意味著對人類之悲劇的認知,對人類智慧、勇敢、樂觀的贊同肯定!」 2、新學期要到了,你會選修一門古典音樂課嗎?來看一門古典音樂課的開場白!3、林耀基弟子陳曦:音樂是與自己的對話丨偉大的音樂家作品表達的是思想,思想不是用來學習的,而是用來感受的;4、極簡主義者的古典音樂課丨如何欣賞鋼琴音樂丨聽熟了,音樂的味道才會出來;5、多少憂傷的時刻,音樂安慰了我生命的痛苦丨霍特、迪斯考、王傳越演唱舒伯特《致音樂》;6、你還記得初遇古典音樂的那個屬於生命個體的人生時刻嗎? 7、古典音樂真正的職責是什麼?找到自我!黑塞《德米安》摘錄;8、木心談古典音樂丨「藝術是光明磊落的隱私。」 9、木心談藝錄丨「談貝多芬、談蕭邦,最大的難事」是什麼? 10、《命運》給我力量丨指揮家鄭小瑛談音樂與人生丨她說「癌症並不那麼可怕!『既來之,則對付之,不怕它,不念叨它』,它就會怕你!」 11、周小燕先生談《藍色多瑙河》丨喜歡古典音樂如何登堂入室? 12、《康康舞曲》告訴你,聽音樂能聽懂什麼!13、只要你能被音樂感動就什麼都好辦了!14、沒聽過阿爾比諾尼《柔板》,不足以理解美麗與哀愁;15、比阿爾比諾尼更傷情的是巴伯的《柔板》丨音樂哲人巴伯在追問什麼?16、三部《命運》交響曲,三種生活態度丨聆聽貝多芬、柴可夫斯基、馬勒的《第五交響曲》!17、古典音樂,不懂?他們說「沒關係」!18、那個長得像愛因斯坦的格裡格丨「你不能說他的音樂是挪威的!」 19、「我需要370年去學所有我想學的曲目」丨鋼琴家們的「音樂時間觀」;20、他們沒有辦法彼此交流,他們唯一的交流方式就是爵士丨朱塞佩·諾瓦的爵士長笛;21、「有人說大提琴的旋律是靈魂的吟唱」丨柏林愛樂十二把大提琴音樂會;22、帕格尼尼與李斯特的《鍾》丨「音樂通過與詩的藝術,它可以使藝術得到更自由的發揮和更符合時代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