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王華格納:「我不能像巴赫一樣過小鎮風琴師的可悲日子!」

2021-02-18 每晚古典音樂會

比爾伊特·尼爾森演唱「愛之死」,選自華格納《特裡斯坦與伊索爾德》




魔王華格納在音樂世界復興日耳曼帝國

這個世界欠我所要的!我不能像你的大師巴赫一樣過小鎮風琴師的可悲日子!如果我認為值得擁有一點自己喜歡的奢華,這驚人嗎?實在令我費解,我是一個可以給這個世界和千萬人這麼多享受的人啊!

1901年,一名12歲的日耳曼熱血少年,在小城劇院觀看了華格納的歌劇《羅恩格林》,磅礴的和弦、悲壯的歌詞,引爆了少年胸中的愛國激情。此後十餘年,他從牙縫裡擠出錢買最便宜的站票,每周去劇院欣賞華格納,僅《特裡斯坦與伊索爾德》就聽過幾十遍,他能用口哨整段吹出華格納的歌劇。

「前奏曲與愛之死」,選自華格納《特裡斯坦與伊索爾德》

多年後,昔日少年成為國家元首,戰爭狂人。他包下了華格納專屬的拜羅伊特劇院,把即將走上侵略戰場或剛從前線歸來的官兵,用「帝國音樂專列」送到這裡觀看《尼伯龍根的指環》和《紐倫堡的名歌手》,他的特種精銳部隊甚至登臺參與合唱。他說:「凡是想了解國家社會主義德國的人都必須首先了解華格納。」在惡貫滿盈即將自殺時,他仍然在聽《眾神的黃昏》。

他是阿道夫·希特勒,不可一世的暴君,華格納聖殿中謙卑的教徒。今年,華格納已經整整二百歲,因為希特勒的無上推崇,也因為華格納本人的反猶情緒,他的作品在以色列仍然是禁區。但許多以色列人不可抑制地迷戀華格納,在自己的國家聽不到他的曲子,只好湧向拜羅伊特。華格納就是這樣一個矛盾體,生前身後都令人愛恨交織。


德國地靠德國刀 德國舞臺要德語歌劇

華格納沒受過幾年科班訓練,造就一個偉大音樂家的先天條件他幾乎都不具備。1813年5月22日,他出生於德國萊比錫一個小職員家庭,祖上沒出過藝術家。他從小鋼琴彈得不上路,終其一生是個蹩腳的演奏者,但從來不懼當眾彈琴,引來滿堂嘲笑也自信滿滿。他沉湎於莎翁與荷馬,認為自己能成詩人。因為受到貝多芬作品的震撼,對作曲有了興趣,18歲他進入萊比錫大學學習音樂,才學了不到一年就放棄學業走上職業音樂家道路。

40歲之前,華格納的生計始終是大問題。他從來不懂節約和理財,稍微掙點錢就租高價公寓,買整套的原版古典文學作品。1836年,華格納與漂亮的女演員米娜·普蘭爾結婚,婚禮眼看要開始,兩人在牧師客廳裡大吵一架,差點當場分手,原因是已經債臺高築的華格納又打算借錢裝修新房。沒多久,這對新婚夫婦就為躲債亡命天涯。途中華格納讀了歷史小說《黎恩濟》,講述14世紀中葉羅馬護民官黎恩濟率眾反抗貴族的故事,他推崇故事中的反叛精神,著手將小說改編成歌劇。

和當時所有藝術青年一樣,華格納去巴黎闖蕩。他沒有金錢和家世,外表和談吐像個沒教養的鄉下人,不能如李斯特、蕭邦那樣,憑俊雅風度和出色的鋼琴、小提琴技藝打入上流沙龍。巴黎各大劇院看不中華格納的作品,他的生活山窮水盡。沒錢就到處借,把僅有的朋友都當信用卡,刷了這張還那張,還不起就逃之夭夭。他確實遇到不少堅信他是天才的人,願意充當冤大頭,李斯特就是其中最好脾氣的一個,自打在巴黎與華格納相識,他一生幾乎從未拒絕華格納伸來的手。

滕施泰特指揮《黎恩濟序曲》,倫敦愛樂樂團

1842年,德勒斯登劇院打算上演《黎恩濟》。看來只有祖國同胞才能欣賞他的作品!資產為負數的華格納回到德國:「第一眼看到萊茵河,我的雙眼溢滿淚水,當時我就發誓,雖然我只是個潦倒的藝術家,一定要將一生都奉獻給祖國。」

當時歐洲包括德國普遍認為德語不夠雅致,舞臺由義大利和法國歌劇統治,華格納一心要創作出純粹的德國歌劇。華格納以充分的文學自信親自寫劇本,而不是給作家的劇本譜曲。他不想只當作曲家,而要親手打造音樂、戲劇、詩歌和視覺藝術融為一體的藝術品。他從日耳曼中古傳奇中選材,創作了《漂泊的荷蘭人》、《唐豪舍》、《羅恩格林》。他的劇中充溢民族豪情。「德國地靠德國刀,帝國威力不動搖!」《羅恩格林》的臺詞激起少年希特勒強烈共鳴。

國王不愛江山只愛華格納

1848年革命席捲歐洲,華格納十分興奮,那時他迷戀費爾巴哈,是青年德意志和青年黑格爾派成員,期望革命打破體制束縛,實現自己的樂劇改革。他堅信「只有在最可怕、最毀滅性的革命廢墟中,才能找到真正的藝術家及聽眾」。1849年,他參加了街頭暴動,事敗後被迫流亡瑞士。

1850年8月28日,在李斯特的努力下,《羅恩格林》在魏瑪演出,李斯特親自指揮。音樂家被德國驅逐,他的作品卻傳遍那片土地。許多德國劇院經理跑到蘇黎世,請求華格納授權演出作品。受到政治迫害的華格納贏得了不少人的尊重和同情。1853年5月,在華格納40歲生日這天,蘇黎世劇院舉行了為時三天的華格納音樂節,演奏了他所有作品的重要片斷。十年無人問,一朝天下知,華格納終於等來了這一天。他寫作大量樂劇理論文章,在給大眾展現他未來作品之前,他要先培養大眾的興趣,他燃起支配19世紀的野心。

直到1860年獲得赦免,長達10年華格納不能回德國。在巴黎演出必須把劇作翻譯成法語,劇中插入芭蕾的「鄉土習慣」也令他惱火。在倫敦,雖然維多利亞女王親臨他的演奏會並與他交談,但大多數聽眾在他看來「毫無鑑賞力」。要命的是,財務常亮紅燈。華格納當時靠歌劇演出掙的錢也不少,但他一有錢就要成倍透支,購買奢華裝飾品和家具。他對友人咆哮著說:「我是一個特別的人,我的神經極端敏感,我一定要有美、輝煌與光亮!這個世界欠我所要的!我不能像你的大師巴赫一樣過小鎮風琴師的可悲日子!如果我認為值得擁有一點自己喜歡的奢華,這驚人嗎?實在令我費解,我是一個可以給這個世界和千萬人這麼多享受的人啊!」

他的音樂會和別墅起初靠絲綢商人奧圖資助,結果他與二十出頭的奧圖夫人瑪蒂爾德熱戀起來,以致斷了財源。債主堵在門口,不想蹲監獄就只能跑。1864年3月,華格納逃往瑞士投奔韋勒夫婦。韋勒先生是位報人,經朋友介紹認識華格納後就一直接濟他。韋勒夫人開玩笑建議華格納傍個富婆。華格納竟然真寫信給姐姐,問能不能給他介紹個女人結婚,只要有錢就行。跟他開玩笑的那位韋勒夫人,毫無懸念墜入華格納的情網。韋勒先生氣憤地將華格納趕走。

他無家可歸,身無分文,想一死了之,就在這時,童話般的奇蹟降臨了。一位年輕英俊的國王,遣來使者,拿著一幀自己的照片,一枚紅寶石御戒,請求華格納賞光一晤,並請華格納允許他為自己摯愛的音樂詩人解決一切物質困難。他就是巴伐利亞國王路德維希二世,著名的茜茜公主的表弟。1861年,15歲的路德維希二世在慕尼黑皇家歌劇院欣賞了《羅恩格林》,一聽瓦曲誤終身,他激動得渾身顫抖。國王風流儒雅,精通詩詞曲畫,是多少公主心中的如意郎君,而他至死未娶。他寫信給華格納說:「我不愛女人,不愛父母,不愛兄弟,不愛親戚,沒有任何人讓我牽掛。但是,只有你!」1864年,國王與他的天神會面了,他徹底拜倒在華格納的腳下。他幫華格納擺平舊債,每年賦予他高額年薪,在慕尼黑贈他一座離自己城堡不遠的豪華別墅。華格納什麼也不用做,只要盡情創作。

華格納應有盡有,只是缺少女人,他招來了李斯特的女兒珂西瑪。珂西瑪是他在眾多情人中挖掘出的真命女神,她比華格納小24歲,他們的戀情已經暗中發展了幾年。1866年1月,與華格納分居多年的米娜去世,長達30年的虐戀姻緣終於結束。對外,珂西瑪是華格納的秘書——她也確實擔負著這樣的職責,「順便」給華格納生了兩個女兒:愛娃以《紐倫堡的名歌手》女主角命名,伊索爾德出自《特裡斯坦和伊索爾德》。

珂西瑪可憐的丈夫、李斯特的學生漢斯·馮·彪羅,是那樣無條件崇拜華格納,即使華格納要的是他的妻;他也那樣愛珂西瑪,即使她與別人相好也打掉牙往肚裡咽。於是三個人住在了一起。路德維希二世,依然為華格納揮金如土,邀華格納登上他那六匹白馬駕駛的巴洛克敞篷馬車四處兜風。奇特的四角戀愛以難以置信的穩定性保持下去。如此重口味的皇室緋聞引發大臣和國民的憤怒,財政部按照國王指示付給華格納薪水時,故意不付金幣而付銀幣,珂西瑪只好用手推車拉錢回家。



皇上和王爺們得上藝術家這兒來

1865年,《特裡斯坦和伊索爾德》在慕尼黑演出,從這部劇開始,華格納不需要再取悅「國際市場」,此劇標誌著西方音樂世界一種新方言的開始,「華格納風格」正式形成。演出的指揮正是珂西瑪名義上的丈夫彪羅。在此之前,李斯特曾趕來慕尼黑探望女兒,希望她慎重考慮婚姻問題。勸阻不成,李斯特憤憤而去。《特裡斯坦和伊索爾德》首演這一天,李斯特接到請柬但沒有出席。他以沉默的方式表達著他的不滿。其實他自己的情史又何嘗不是筆糊塗帳?珂西瑪就是非婚生女兒,直到七歲才擁有了李斯特這個姓氏。

1868年6月21日,《紐倫堡的名歌手》首演,在暴雨般的掌聲中,華格納在路德維希二世的要求下,來到皇家包廂中起立接受觀眾朝拜。劇中主角漢斯·薩克斯在落幕時呼籲人們尊重民族大師的傳統,即使在外國支配下也要致力保存「神聖的德意志藝術」。當時正逢1871年德意志統一前夕,《紐倫堡的名歌手》成為德意志全境公認的愛國歌劇。華格納不會料到的是,半個世紀後希特勒對這部歌劇進行重新闡釋,用於鼓舞納粹黨徒士氣,致使此劇長期無法擺脫惡名。

《紐倫堡的名歌手》首演當天,觀眾中有一位31歲的年輕哲學家成為華格納的粉絲,他就是尼採。在當時的尼採心目中,華格納不僅僅是音樂家,而且是象徵未來德國文化的天才。經人引薦,尼採第一次去拜訪的時候,做了一套非常高級的燕尾服,裁縫把衣服送來時他卻付不起錢,只好穿普通的燕尾服去,他惴惴不安惟恐自己的衣著不夠朝聖的檔次。1869至1872年,尼採到華格納家作客達23次。他們有共同的理想:復興德國文化,創造一種日耳曼式的古希臘文化。

幾年後,尼採在哲學和藝術理念上與華格納分道揚鑣,從一個忠實的崇拜者變為激烈的批判者,在著作中褒揚喬治·比才而大貶華格納。但1888年,在一封信中,尼採承認:「關於我對比才的言論,你不要當真……只是作為華格納的對立面的反諷,它是非常有效的……」

1869年,珂西瑪生下了華格納唯一的兒子,次年兩人終於合法結婚。華格納正在寫《尼伯龍根的指環》,遂用男主人公的名字給兒子取名齊格弗裡德。《尼伯龍根的指環》從1848年即開始創作,華格納當時從《德國神話》一書中找到了日耳曼文明的源頭:北歐神話。華格納認為一般的劇院無法上演《尼伯龍根的指環》。他的作品是航母,需要在深廣的海洋中才能行駛。在路易維希二世的資助下,他在德國東南部小城拜羅伊特選擇了一塊高地,開始修建自己的劇院。

1876年,華格納迎來了人生的輝煌之巔。在拜羅伊特山丘上,節日劇院落成,他成為古往今來第一個擁有自己歌劇王國的音樂家。8月13日,《尼伯龍根的指環》以《萊茵的黃金》拉開帷幕,到8月30日以《眾神的黃昏》結束。巴西皇帝,德皇威廉一世,各路公侯都是臺下觀眾。華格納宣稱:「德國現在終於有了國家性的藝術了。」「從前,藝術家是供王公大人消遣取樂的,如今破天荒頭一遭,皇上和王爺們得上藝術家這兒來。」李斯特也來了,他只比華格納大兩歲,卻已成了華格納的嶽父。當華格納在宴會上向他致謝時,儘管心中仍懷怨念,李斯特還是對滿座賓客說:「我一貫真心誠意地敬重他,就像我們必須向但丁、米開朗基羅、莎士比亞和貝多芬的天才致敬一樣,我要向華格納的天才致敬……」



被納粹利用的反猶情緒

年輕的時候,華格納的風格起初不為守舊的宮廷歌劇院和樂評家接受,總也不能躋身「主流」。他多次求助於邁耶貝爾和孟德爾頌扶持,以他們為代表的猶太音樂家當時在德國音樂界頗有地位聲望。邁耶貝爾為華格納提供了象徵性的幫助,出身優越的孟德爾頌則跟華格納完全不是一個風格路數,基本沒有理他。華格納記了仇,越是受挫,就越遷怒於猶太音樂家群體,認為就是因為他們太受歡迎,才使自己獨特的才華不被接受。

1882年,華格納人生中最後一部作品《帕西法爾》上演,指揮為赫爾曼·列維,他是華格納非常欣賞的音樂家。華格納竟然試圖讓列維受洗後再指揮《帕西法爾》,因為列維是猶太人。晚年華格納出於對德國「純正文化」的崇尚,反猶情緒愈演愈烈,一再鼓吹警惕「猶太文化入侵」。猶太音樂人是他團隊中的頂梁柱,連拜羅伊特劇院經理也是猶太人,口不擇言的華格納經常當著這些朋友面說出反猶言論,把人家氣走後又寫信道歉請回來。

時至今日,熱愛華格納的人一再強調,華格納從未表示要用「直接行動」來「解決猶太人問題」,但不可否認他確實引領了反猶思潮。馬克思對宣揚大日耳曼主義的拜羅伊特音樂節不以為然,稱之為「國家樂師華格納的一次愚人節」。

1883年2月13日,華格納死於心臟病。他的遺體按照皇家禮遇,塗上防腐香料,運送到拜羅伊特埋葬。遺孀珂西瑪後半生致力於將華格納作品發揚光大,經營拜羅伊特。1923年,納粹黨元首希特勒來到拜羅伊特拜訪86歲的珂西瑪,他躡手躡腳地在華格納的故居中走動,好像置身於教堂。珂西瑪是反猶主義者,華格納的兒媳和女婿是希特勒狂熱的崇拜者,希特勒成為拜羅伊特常客,與華格納家族結下千絲萬縷的關係。他們合力將拜羅伊特劇院變成了第三帝國的祭壇,將華格納的作品變成種族主義的助燃劑。

不管受到多少爭議,華格納始終以不可抗拒的魔力徵服著人心。比才1871年在寫給友人的信中嘆服道:「他的的確確是19世紀德國思想的化身。您知道一個偉大的藝術家會被蔑視傷害到怎樣的程度。對華格納而言,所幸的是他是如此的蠻橫高傲以至那批評根本無法觸及他的心靈——假定他是一個有心靈的人的話,這是我所懷疑的。這不是未來的音樂,這是縱貫時代的音樂。」

往期古典入門:1、作家黑塞談古典音樂丨「古典音樂意味著對人類之悲劇的認知,對人類智慧、勇敢、樂觀的贊同肯定!」 2、新學期要到了,你會選修一門古典音樂課嗎?來看一門古典音樂課的開場白!3、林耀基弟子陳曦:音樂是與自己的對話丨偉大的音樂家作品表達的是思想,思想不是用來學習的,而是用來感受的;4、極簡主義者的古典音樂課丨如何欣賞鋼琴音樂丨聽熟了,音樂的味道才會出來;5、多少憂傷的時刻,音樂安慰了我生命的痛苦丨霍特、迪斯考、王傳越演唱舒伯特《致音樂》;6、你還記得初遇古典音樂的那個屬於生命個體的人生時刻嗎? 7、古典音樂真正的職責是什麼?找到自我!黑塞《德米安》摘錄;8、木心談古典音樂丨「藝術是光明磊落的隱私。」 9、木心談藝錄丨「談貝多芬、談蕭邦,最大的難事」是什麼? 10、《命運》給我力量丨指揮家鄭小瑛談音樂與人生丨她說「癌症並不那麼可怕!『既來之,則對付之,不怕它,不念叨它』,它就會怕你!」 11、周小燕先生談《藍色多瑙河》丨喜歡古典音樂如何登堂入室? 12、《康康舞曲》告訴你,聽音樂能聽懂什麼!13、只要你能被音樂感動就什麼都好辦了!14、沒聽過阿爾比諾尼《柔板》,不足以理解美麗與哀愁;15、比阿爾比諾尼更傷情的是巴伯的《柔板》丨音樂哲人巴伯在追問什麼?16、三部《命運》交響曲,三種生活態度丨聆聽貝多芬、柴可夫斯基、馬勒的《第五交響曲》!17、古典音樂,不懂?他們說「沒關係」!18、那個長得像愛因斯坦的格裡格丨「你不能說他的音樂是挪威的!」 19、「我需要370年去學所有我想學的曲目」丨鋼琴家們的「音樂時間觀」;20、他們沒有辦法彼此交流,他們唯一的交流方式就是爵士丨朱塞佩·諾瓦的爵士長笛;21、「有人說大提琴的旋律是靈魂的吟唱」丨柏林愛樂十二把大提琴音樂會;22、帕格尼尼與李斯特的《鍾》丨「音樂通過與詩的藝術,它可以使藝術得到更自由的發揮和更符合時代精神!」

相關焦點

  • 古典音樂題材紀錄片之BBC 製作:《華格納》、《交響樂的故事》、《巴赫:激情的一生》
    對於那些早在照相、錄像和錄音技術誕生之前就出生的偉大作曲家、演奏家,紀錄片可以幫我們跨越時空,去了解他們出生、學習、成長、成名、成熟、成就、「成仁」的地方;我們甚至可以通過那些年輕時得到過大師親炙的耄耋老人口中,還原那些已故「聲影」的偉岸。
  • 巴赫的一生丨職業生涯(1703-1708)
    1703年底,18歲的巴赫在小鎮阿恩施塔特走馬上任。巴赫為擁有屬於自己的相對較大的管風琴激動不已,這個管風琴可是有著兩個鍵盤和23個音栓,而且還肩負為自己的會眾提供音樂的重任。雖然現在的管風琴不是巴赫當初使用的,但巴赫當初使用過的管風琴的鍵盤、音栓、和踏板仍然在這個古老平靜的小鎮上的帕慕.豪斯博物館(Palm Haus Museum)展出,甚至巴赫曾經居住過的房子也還可以看到。
  • 「巴赫就是巴赫,就像上帝就是上帝一樣」
    ▽「巴赫就是巴赫,就像上帝就是上帝一樣」▽「音樂歸功於巴赫的東西,就像宗教歸功於創教者的一樣多」▽「如果像山巒一樣列舉偉大作曲家們的名字,那麼位於其頂峰的無疑是巴赫」巴赫的音樂就像永恆的和諧正與自己對話,就像上帝創世前心靈的流動,我似乎無耳無眼,也無其它感官,而且我也根本不需要它們,內心卻自有一股律動源源而出。
  • 音樂巨匠|巴赫,穿越時空的留聲機
    巴赫家族從16世紀開始居住在德國邁森-圖林根-薩克森地區,自16-18世紀,有53個姓巴赫的管風琴師、唱詩班領班或市鎮樂師。巴赫共有20個子女,有10個長大成人,5個成長為專業作曲家。其中包括:「倫敦巴赫」約翰·克裡斯蒂安·巴赫,「柏林巴赫」卡爾·菲利普·埃馬努埃爾·巴赫等,此外,巴赫曾自製家譜《愛好音樂的巴赫家族的起源》,保存在他的孫女安娜·卡羅利娜·菲利皮娜手裡。
  • 天堂空蕩蕩,巴赫在人間
    年青時,如果我讀過《人間世》的第一個故事,那就好了。想當年,我懷著一顆特別熱情的心加入一家網際網路公司,作為一個空降的VP(副總裁),對傳媒有理想,心懷天下,覺得自己想做點兒事情。剛開始的時候,我的動機很單純,不為名——為名的話,還不如在鳳凰衛視;不為利——起碼當時看不出來能有多少錢,只是直覺地認為有一個機會去實現自己的理想,於是就去了。
  • 「研究巴赫,你將在那裡找到一切!」|J.S.巴赫逝世270周年
    雖然不少學習樂器的人被巴赫的作品折磨得夠嗆,卻也不得不承認其寧靜嚴謹、純潔虔誠的魅力。他的許多作品都有著至高無上的名聲——人們把《平均律鍵盤曲集》比喻為舊約聖經;把《馬太受難曲》稱為「現存宗教音樂的頂峰」;《布蘭登堡協奏曲》被華格納稱為「一切音樂中最驚人的奇蹟」……那麼,這位「西方音樂之父」自己怎麼說?他這樣講述自己的成績:「誰如果像我這樣下一番苦功,他也會達到同樣的境地。」
  • 【巴赫專家】不用眼睛看天堂:管風琴家瓦爾哈
    巴赫一生的虔誠,換來的也正是最大的賞賜:失明。 我始終無法相信Walcha是將這樣複雜的樂譜熟記於胸的。這樣行雲流水、把握精到的演奏,明眼人有幾個能達到? 有一種眼睛,就叫心靈,而現在的世界,缺少它的養料...常常問問自己:閉上眼睛,能不能看見天堂?
  • 一不留神成巴赫
    、大哥託人推薦巴赫過去,連一分錢旅費也沒給他。被親人像垃圾一樣推出門去的巴赫與同學艾格格帶著乾糧,在陰晴不定的四月天徒步走到嵐堡。300公裡! 巴赫兒子巴佳愛在悼詞中說巴赫有「透徹嘹亮的出色聲音,音域寬廣,唱腔極好」,因此他和艾格格都被唱詩班錄取,巴赫還獲最高獎學金,上學和吃住免費,有零用錢,冬天有免費木柴。
  • 一不留神成巴赫(上)
    、大哥託人推薦巴赫過去,連一分錢旅費也沒給他。被親人像垃圾一樣推出門去的巴赫與同學艾格格帶著乾糧,在陰晴不定的四月天徒步走到嵐堡。300公裡! 巴赫兒子巴佳愛在悼詞中說巴赫有「透徹嘹亮的出色聲音,音域寬廣,唱腔極好」,因此他和艾格格都被唱詩班錄取,巴赫還獲最高獎學金,上學和吃住免費,有零用錢,冬天有免費木柴。
  • 巴赫和他的宗教音樂你知道多少?
    教堂音樂、主日崇拜和聖經話語成為巴赫整個學生生涯的重要組成部分。他的家族產生過眾多偉大的宗教音樂家。巴赫少年時因父母去世,年僅14歲便在小鎮上做管風琴手。巴赫在就讀於紐倫堡神學校時,由於「他極為完美的高音」,不但在學校唱詩班裡擔任領唱,還被當時頗有名氣的聖米歇爾教堂附設的唱詩班錄取,並被選為聖歌獨唱。
  • 管風琴:我和巴赫那點事兒(一)
    為了更好地了解和欣賞管風琴和管風琴音樂,主頁君不得不帶大家聊聊偉大的音樂家巴赫。J.S.巴赫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1685.3.21-1750.7.28),巴洛克時期的德國作曲家,傑出的管風琴、小提琴、大提琴演奏家,被普遍認為是音樂史上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其中,在當今世上管風琴音樂文獻中,巴赫的作品佔據了將近一半。沒有誰的作品比巴赫的演奏更頻繁,佔有更大的音樂舞臺份額。
  • 我為何迷上華格納的音樂?
    ,如今我發現從他的管弦樂可以獲取很多激動之外的東西,我想如果喜歡聽貝多芬交響樂的話,很可能也會喜歡華格納音樂。而勃拉姆斯的交響樂就感覺不到和貝多芬有多強的繼承關係,反而像是不同的小曲和旋律的串接,或者像一個複雜的室內樂或者協奏曲。——1、古典派的勃拉姆斯與未來派的華格納;2、你更喜歡勃拉姆斯還是華格納呢?
  • 古典音樂還可以這樣聽丨華格納《女武神》第一幕主導動機一覽
    3、叔本華思想與華格納音樂的結晶丨楊燕迪解讀《特裡斯坦與伊索爾德》(上);4、華格納=莎士比亞+貝多芬丨楊燕迪解讀《特裡斯坦與伊索爾德》(下);5、跟華格納學如何向朋友借錢丨「皮厚如城牆」的華格納教我的十件事!    6、「所謂愛就是『承認別人同時也要認識自己』」丨華格納《前奏曲與愛之死》;7、「有了《卡門》,我們可以向華格納理想的迷霧告別了!」
  • 巴赫的「科騰奇蹟「:我音歸處是吾鄉
    在德意志這片土壤上,巴赫留下過太多足跡。
  • 巴赫大師丨德國指揮家卡爾·李希特(Karl Richter)
    在這裡他飽受以巴赫為代表的德國音樂傳統的薰陶,20歲即成為德勒斯登基督教堂的唱詩班指揮,1949-1950年期間任萊比錫託馬斯教堂管風琴師,這裡正是巴赫200年擔任過的職務。1951年移居慕尼黑,任馬可教堂音樂總監,並在慕尼黑音樂學院任教。1953和1955年,先後組建了慕尼黑巴赫合唱團和慕尼黑巴赫樂團,積極推廣巴赫的音樂。在他的悉心指導下這兩個音樂團體很快獲得了國際性的聲譽。
  • 巴赫《英國組曲》 渴望平和美好的精神家園
    ▲ 安德拉什·席夫(András Schiff 1953- )匈牙利鋼琴家。這部18世紀初期鍵盤名作,考證應是寫於巴赫服務於魏瑪宮廷時期(1708-1717),魏瑪是巴赫鍵盤作品發展的關鍵點,他吸收了威尼斯協奏曲風格,與後來創作的《法國組曲》、《Partita》(德國組曲)一樣,均是巴赫從康塔塔等聲樂作品過渡到器樂作品的初期鍵盤組曲作品。
  • 巴赫的天堂——加德納《天堂城堡中的音樂——巴赫傳》閱讀筆記
    他們不僅在街上佩戴輕劍,在學校也一樣;他們在宗教儀式和課堂上進行球類活動,並且穿梭於不體面的場所」。[2] 加德納《天堂城堡中的音樂——巴赫傳》,第206-207頁。  來聽聽當時難倒了巴鬆手的音樂。聖託馬斯教堂的管風琴師總體而言是一位受人尊敬的藝術家,在排練一首康塔塔時,他曾由於管風琴上的一個錯誤嚴重激怒了巴赫,致使他一把從頭上揪下假髮扔到這位管風琴師頭上,雷霆萬鈞地大吼:「你該去當個鞋匠!」[1][1] 同上,第235頁。與真正的音樂藝術相比,與信仰中的天堂相比,現世簡直就是糟透了的泥淖,而他就經年累月身處泥淖中。
  • 卡爾·李希特和他的巴赫康塔塔
    他的鋼琴演奏達到了「消過毒似的純淨與正確Karl Richter Passacaglia Fugue In C Minor    本世紀五十年代,當卡爾.李希特和他創建的慕尼黑巴赫管弦樂團和合唱團開始錄製巴赫的聲樂作品的時候,並沒有使我們忽略音樂背後所具有的藝術價值,四十年代他接受指揮訓練,並成為三個大唱師班的成員,在萊比錫他師從卡爾.斯特勞貝和岡特.拉明,後在德勒斯登有師從魯道夫.莫爾斯貝格,1947年他被任命為萊比錫聖託馬斯大教堂的管風琴師
  • 【小傳】巴赫養成記(下)
    她像巴赫後母一樣一貧如洗,但卻拒絕把身邊的三個女兒送給親戚。市議會大發善心決定給她監護權,卻附荒謬條件:不能再婚。她最後進入收容所,依靠施捨養活三個女兒,死於巴赫去世後第十年。   巴赫最小的女兒1809年去世,去世前曾接受《音樂匯報》的慈善捐助。貝多芬參加了這次捐助。他終於幫上了巴赫的忙。雖然他本人根本不知道。   因此,參加慈善捐助非常重要。為富不仁,天厭之。
  • 巴赫音樂的特點是什麼?
    《哥德堡變奏曲》信仰藝術 信仰巴赫    自從門德而松將巴赫重新發掘以後,世界各地的音樂人對這位巴羅克時代的古典音樂大師的了解更上層樓。就像巴赫在他的音樂裡取消了聖人和凡人的界限。在這樣的一種存在當中,歐洲的藝術家,音樂家們,對於馬丁·路德以來的人與上帝的關係,調整得十分「科學」,十分得體;而不像我們,在沒有任何建構的思維中,就要行解構之能事,而落得個一無所有的境地。如果我們對自己的民族文化和民族「宗教」產生些微的敬仰和些微的虔誠,那末,我們應該多多地傾聽巴赫的音樂,聽一聽何為帶有信仰的藝術,帶有信仰的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