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不誠不明,性不靜不定,精不聚不完,神不凝不逸,志不一不篤,氣不養不和,忿不懲不平,欲不窒不寡,學不講不博,問不辯不通,節不立不堅,操不持不勁。
是故君子之學,在重其人所輕,益其人所損,取其人所棄,得其人所無。故道大德弘,身裕名貴,超然而無對者也。
憨山老人 誠心說示曇支
——
規矩為勤行之,非懈而改之
我是一個閒人,常住什麼事都與我不相干,與大眾有緣,在堂裡擺擺閒談。百丈大智老人,以禪宗肇自少室,至曹溪以來,多居律寺,雖別院,然於說法住持未合規度,於是別立禪居。古人一片婆心,為了培育人材,而定規矩、立次序。時至今日,認為這一套是老腐敗,壓制人材,要剷除他、打倒他,若留戀舊規矩的就是腦筋未醒。新舊二法彼此衝突,今古不相容。佛世制戒,為除習氣。法流東土,因時制宜。百丈創清規,用以輔助戒律而設。既有規矩,得成方圓,一舉一動,不越雷池一步。一切威儀次序,人情禮節,動止施為,勤除習氣。百丈清規,至今千多年,水久蟲生,法久成弊。世道不古,借清規舞弊,所以有人起來反對,另創新規矩。
究竟是規矩不好,還是人不好呢?若人不好,有再好規矩也無用。若人好,何用更立什麼新規矩呢?可見規矩本無好醜,只是人有好醜罷了。禪和子參禪,禪是靜慮,要在靜中思慮好歹,擇善而從。一切在我,法法皆妙。我若不好,什麼法都會成弊,世間法也是一樣。法本不壞,由於人心壞、習氣多,好法都成為壞法了。凡事能三思而後行,就不致於胡作妄為。
立法不是死的,如醫生一樣,要對症下藥。藥不對症,就要吃死人。所以醫生治病,死執古方是不行的。古云:「藥不在貴賤,愈病者良。」先聖建叢林,立清規,定次序,安職位,如國家立法一般,非常周密。今天七月初八日。諸位職事首領,照叢林規矩,要到方丈,向和尚客客氣氣的退職。
這裡不是叢林,又無鍾板,何以要攪這套把戲呢?我是一個野人,什麼事都與我不相干,還和你顛倒什麼?你們說也有理,認為職事有請就有退,是老規矩。每年正月初八、七月初八都是退職日子。初十請職,十二復職,十三送職,十六出堂,當職當了一期,辛辛苦苦,退了職,好歇歇氣。叢林下小請職、大請職等等規矩很好,初發心的可以參學參學。請職有序職、列職先後次序,又有有請有退、有請無退之別。肯發心的人,不管這些。
古來叢林住持,由國家送的多,公舉的也有,但不多。現代沒有這把戲,住持一當就不退,就在方丈養老,當家也是一噹噹幾十年。天寧寺定老和尚,傳幾位法徒,高朗當家當到死,冶開和尚當監督許多年,光緒廿一年當方丈當到死。英與和尚光緒十二年當方丈當到死。霜亭和尚,光緒二十二年受戒,直到方丈,幾十年沒有退職,還不是由你發心。妙湛當司水廿一年,當維那十八年,後升首座沒有退。湖南超勝,在江天當僧值十三年,別人退職他不退,常住大眾歡喜他,說他是活菩薩。叢林下的把戲會用就好,不會用就變成死法。大家有緣在一塊,有粥吃粥,有飯吃飯,出坡開田,如自己小廟一樣,有什麼職可請,有什麼職可退,有什麼班首班腳呢?
放下吧!不要玩這套假把戲了,還講什麼方丈、扁丈等等空話。我只是吃空飯,和你們一樣,向我退職做什麼?昔一老宿,畜一童子,並不知規則。一日,有一行腳僧到,乃教童子禮儀。晚間老宿外歸,遂去問訊,老宿訝,問童子:「阿誰教你?」童曰:「堂中某上座。」老宿喚僧來問:「上座傍家行腳,是什麼心行?這童子養來二三年了,幸自可以生。誰教上座教壞伊,裝來裝起。去!」黃昏雨淋淋地被趕出。
法眼云:「古人恁麼顯露些子家風甚怪,且道意在於何?」一有動作威儀,就不是本來面目了,聖也不可得,何凡之有?騰騰任運,動靜無心,聖凡能所,智慧愚痴,煩惱菩提,皆是如如之道。大眾會得麼?執著便刺手。
虛雲老和尚雲居山方便開示 七月初八日(1955年8月25日)
小記
大概,讀了以上的文字,讓我想起溈山老人的一句古話「出言須涉於典章,談論乃旁於稽古」,昔日裴休丞相,送子出家,子是翰林,拜溈山祐祖,名法海,並訓以《警策箴》云:「衣食難,非容易,何必千般求細膩。清齋薄粥但尋常,粗布麻衣隨分際。別人睡時你休睡,三更宿盡五更初,好向釋迦金殿內。」溈山老人要他每天挑水供養大眾。有一天,他挑水挑得太累了,心裡說:「和尚吃水翰林挑,縱然吃了也難消。」回來時,溈山老人問他:「你今天說什麼話?」法海答曰:「沒有說什麼。」後來溈山老人揭穿他心裡的話,並說:「老僧打一坐,能消萬擔糧!」所以修行人不管你出生及目前如何富貴,讀到此處,就要放下一切,慕道行持,才算是透過了語言文字,迴光返照。
進而言之,深入典章,當勤精進,與之相對,乃是「懈」之一字。來果禪師曾開示到:「除懈者:世出世間共有之。懈者,倦之淵藪也。世之萬事,若沾住一『懈』字,作事者縱使能成,定無深妙,常言美中不足是也……我等學菩薩道之行人,在利生事上所受之苦,正如小刀天天在身上割肉一樣,事事疼之,日日痛之,尚不厭其繁瑣,置身不顧之精神,與人悅之,令人信之;稍帶倦容,不但度人之事不行,度生之心亦難發起也。」
我等日用而不知,矯揉造作以為時尚,才舉起客套寒暄便認了閻王作老子,三藏不閱,五穀不分。佛不肯念,咒不肯持,打坐腿疼,誦經不信……做個安分守己的無事人,又不甘平凡。今又有朋友問起,想要在百忙中抽出時間學習,當從哪裡著手,我多慚愧,又讀書不飽。遂想起古人羅列的幾則典章,供養有緣同參。
虛雲老和尚曾說:「古人的《釋氏稽古略》《禪林寶訓》《弘明集》《輔教編》和《楞嚴經》可以多看,開卷有益。」
庚子年六月廿三 山 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