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雨竹
你讀過世界上超短篇小說嗎?這篇小說只有一句話,它說 「世界上最後一個人,坐在自己家裡,突然響起了敲門聲。」雖僅有一句話,卻極具戲劇化,意義非常豐富,給讀者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折磨,同時也描繪了一種孤獨與恐懼的意境。
好小說無論長短,都是一個迷,就像馬爾克斯所說,每篇好小說都是這個世界的一個迷。的確是這樣,真正的「好小說」不是把一個故事講完,而是書裡頭暗藏玄機,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文學之迷」,有了迷,就給讀者帶來了折磨。
那麼,那些著名小說家是如何折磨讀者的呢?
1、小說就是用來折磨讀者的
《小說課折磨讀者的秘密》這本書準確而犀利地道出了小說的宗旨,作者引用了大量古今中外經典故事,為我們分享最具折磨讀者的37種創作手法,這是一本超級實用的工具書,也是一本經典小說點評,非常適合故事初寫者。
下面我們來了解一下這本書的作者,作家許榮哲在臺灣被稱為70後最會說故事的人,他不但是小說家,還是編劇和導演,曾任《聯合文學》主編,並獲得過很多種獎項。《小說課》臺灣版一上市就進入金石堂人文社會類銷售排行榜前十。羅振宇對本書也給予了很高的評價,並力推此書。
這本書由三個部分組成,分別為:小說的主要因素(第1章至第3章)、小說的技巧(第4章至第34章)、如何達到小說的黑暗之心(第35章至37章)。
2、好小說夾帶著作者的私貨
生活中每一個人都離不開故事,小的時候我們聽媽媽講故事,長大後我們給別人講故事,同時也在聽著別人的故事,再後來,漸漸的自己學著寫故事。
到底什麼是小說呢?一種通過人物、情節和環境的具體描寫來反映現實生活的文學體裁。按篇幅可分為長篇小說、中篇小說、短篇小說和小小說(微型小說)。絕大部分小說(尤其是篇幅比較長的小說)都摻雜著虛構成份,也叫虛構故事。好小說在吸引讀者、折磨讀者的同時,還夾帶著作者的私貨,從而闡述所要表達的觀點。
我們來看看本書的第一部分,小說的關鍵因素,主要由人物、場景、對話組成。
首先,聊聊人物的面貌。大凡提到面貌,馬上會有人說這還不好寫嗎,長什麼樣,用恰當的語言描繪出來不就行了,其實不是這樣的。
書中說,小說創作時,性格比長相更重要。絕大多數人只看外在面貌,卻忽略了最重要的一點內在面貌,所以我們寫出的小說平淡,沒有戲劇性。
書中列舉了關於《三國演義》裡的關羽和曹操的故事,羅貫中就是利用了外在面貌與內在面貌結合,淋漓盡致的刻畫了人物的特徵。
本書作者總結,只有注重內在面貌,才能提供給讀者無邊無際的想像空間,以及揮之不去的恐怖驚嚇。
其次,場景。為什麼有的小說初寫者,寫出的故事乾乾巴巴,讀起來特別乏味,其實很多時候是因為他們不自覺的省略掉了場景,即便有,也只是幾個場景或地點的名字來代替。之所以如此,作者分析,其原因主要是人們往往認為場景很少能打動人,所以他們才忽略掉,其實場景也可以感動人。
拿史鐵生的小說《命若琴弦》來說,故事開始一老一少兩個瞎子走在群山之中與老瞎子彈斷一千根琴弦,去城裡找藥方回來後,告訴小瞎子他記錯了,最後他們離開村落的場景幾乎是一模一樣,但展現給讀者的心情和當初截然不同,後面的場景則象徵著兩個瞎子重複、輪迴的人生。你看,場景是不是也非常重要?運用好「情景交融」, 更能達到場景感動讀者的藝術效果。
再有就是對話了。很多人認為對說不就是把兩個人說的話一五一十的寫下來,怎麼說就怎麼寫唄,這還不容易。其實,對話除了拿來當「日常對話」,「推動情節」之外,還可以用來代替小說裡的描寫、敘述、甚至議論、說明等等。
也就是說,展現在讀者面前的只是1/8表面觀點,而7/8全部潛藏在最深層裡面,需要讀者去思考、去挖掘,用 「冰山理論」來形容再恰當不過了。
這個理論也是小說家海明威最服膺的,如《白象似的群山》故事中男女主角的爭執,在海明威筆下完全是在水面底下發生的,使讀者陷入一個又一個圈套。
需要注意的是,對話不是隨便把要說的話一股腦的寫下來,而是用最少的字數,寫出除了表面上還有最深層次的觀點。
3、好的作品,都在利用這些寫作技巧
知道了小說的基本構成,下一步就需要掌握一些技巧了。
具有表層和內裡的開場。優秀的作品,開場一定很精彩,否則很難吸引住讀者。全世界最好的小說開頭當屬《百年孤獨》,馬爾克斯技巧高超,一出場就把主人公前後十年的輪廓勾畫出來了,令人目眩神迷。書上說,好的小說一開場就用簡短的語言把人物性格和發展軌跡描述出來。
放大人物性格。故事不同於事實的地方就在於戲劇性,推動戲劇性的重要因素自然是人物性格,讓他走自己的路。書上說,人物性格決定人物命運,而不是小說決定人物命運,所以說放大人物性格特徵,才可以引導故事走向,經常聽有人寫小說時說,本來想寫幾千字,不知為什麼寫著寫著就停不下來,甚至脫離了自己的掌控,越寫越虛無縹緲,這就是人物性格的作用。
偷走矛盾和兩難。本書的作者給大家出招,他說,壞詩人用借,好詩人用偷,所以我們不能只模仿表面,而應該把故事的核心「矛盾」和「兩難」偷走。人物和行為之間的矛盾才是引起故事發展的導火索,矛盾也是激發故事衝突的戲劇性精髓,所以要學會偷。
巧妙利用敘事者和聆聽者。很多聰明的小說家都會利用一些不可能發生的故事,甚至是虛無縹緲的事情,故意帶領讀者趟過一個又一個漩渦,讀者明知道故事不合理,還依然為之動容。書上說,小說的藝術性,就在於它施展了什麼魔法,讓讀者親眼看見現實裡不可能存在的事物。
小說創作中,人們更注重的是敘事者,很少有人關注聆聽者,另外,一提到聆聽者,大多數人都會想到讀者,其實,除讀者之外,還有其它聆聽者,比如小說《苦惱》,作者分別安排了四個不同的聆聽者,來拒絕馬車夫失去兒子的悲傷,因為沒有聽眾,最後由悲傷變成苦惱。作者就是利用不同的聆聽者來深化主題。
書上還有很多技巧,比如遲滯效應、蝴蝶效應、內心景觀、障眼法等等,還有待於我們細細研究,總之,中間章節部分是本書的主要內容,每一章節短小精悍,尤為以恐怖和懸疑「折磨」讀者,每一章都講述了寫好小說的技巧。
4、優秀的作品,還利用了小說的殺手鐧
作者在最後三章亮出了小說的殺手鐧——黑暗之心。也把整本書推向了高潮。
其實,最具折磨讀者的並非時間、規則、真相、因果等等,以上這些只是小說的一些技法而已。那麼重要的是什麼呢?是「黑暗之心」,也就是人性。書中分別以芥川龍之介《竹林中》、羅沙《第三個河岸》、三島由紀夫《孔雀》,講述了三種黑暗之心,即敘述者以紛亂事實,揭露扭曲的人性;以不可能比喻,揭露人性的弱點;將價值觀賦予一個看似不可能的故事使之具有生命力,從而把「美和毀滅」糅合在一起。
掌握了這些殺手鐧,前面所有技法也就順理成章的融入到了這個技法裡了。最後三章是這本書的核心,也是最難讀懂的理論,需要我們一讀再讀。《小說課折磨讀者的秘密》不僅僅教會我一些寫小說的技巧,還教會了我怎樣來閱讀小說。
以前讀小說,只讀表面的故事情節,以為越複雜的越好,說白了就是看個熱鬧,沒過幾天忘得一乾二淨,通過閱讀這本書,真正讓我跳出以前的閱讀視角,不僅僅關注情節和人物,同時還關注作者夾帶的私貨意義,埋了什麼伏筆,又耍了什麼花招等等,這些都需要我們一步步探索,一個個擊破環節,這樣才能體會到作家真正想要表達的意思。
感謝作家許榮哲為我們提供如此高深的講故事武功秘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