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裡路雲和月。」饒是嶽飛這般的抗金名將,最後也難逃被殺的命運。由此可見,為人臣子要承擔的風險實在太多太多。在漫長的歷史中,皇帝誅殺功臣名將的例子數不勝數,鋒芒之下隱藏著無盡的危險。
可像嶽飛和嶽雲這般,父子一同被殺的例子卻十分罕見。嶽飛雖對皇帝趙構產生了一定的威脅,但也沒有犯下謀逆的重罪。究竟是何原因,趙構要對嶽家父子痛下殺手。
嶽云為何被殺?這背後隱藏著當時盤根錯雜的局勢,牽動著多方面的利益。
宋朝猜忌武將乃是傳統
「杯酒釋兵權,圖穿匕首現。」趙構對嶽飛、嶽雲如此忌憚,這與宋太祖趙匡胤有著莫大的聯繫。
趙匡胤乃是後周大將,手下有許多忠心耿耿的將領。由於後周皇帝年幼無知,趙匡胤聯通他的部下發動兵變,奪了皇帝的權。他的手下自發為其披上了黃袍,這才有了宋朝。
在此之後,宋太祖擔心其他的武將也被手下擁護謀反,於是才有了杯酒釋兵權的故事。而趙構作為宋朝的皇帝,自然深知武將對皇帝的威脅。看著嶽飛深受部下的尊敬,而嶽雲也在軍營中頗具影響力,實在是令他感到不安。
杯酒釋兵權
對嶽家父子痛下殺手,雖然一下折損兩名大將,卻能讓自己的皇位坐的更穩。嶽飛、嶽雲父子二人雖然對朝廷忠心耿耿,但架不住手下人的推波助瀾。若有人將黃袍披在了嶽飛的身上,即便他沒有謀反的心思,卻已犯下了謀逆的大罪。
他若是不要這個皇位,便會面臨滿門抄斬的結局。再加上嶽家軍那麼多士兵的妻兒老小,此時的嶽飛已是身不由己。嶽家父子的悲劇實際上很難避免,當時金國虎視眈眈,嶽飛還想著上戰場將他們殺退,因此嶽飛絕不會放下手中的兵權。
可兵權一日掌握在嶽飛的手中,趙構便一日不得安寧。正是這種對武將的忌憚,令趙構不僅殺了嶽飛,還殺了嶽飛的兒子嶽雲。
嶽雲與嶽飛太過相似
「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可對於皇帝來說,自然更願意聽臣子說好聽的話。而嶽飛的性格較為直爽,他總是會戳中趙構的痛處。若趙構是一代賢君也罷,可偏偏他不過是一個普通人。
隨著時間的推移,趙構對於嶽飛的態度也從最初的欣賞變成了厭煩,再到最後的痛恨。而嶽飛的兒子嶽雲雖然沒有其父那麼大的名氣,可趙構對他也比較了解。
嶽雲乃是嶽飛髮妻所生之子,他的母親曾誤以為嶽飛死在戰場,便匆匆改嫁。沒有母親的陪伴,嶽雲對父親更加崇拜,他自幼在軍營摸爬滾打,對待事情的看法與嶽飛如出一轍。若趙構僅僅殺了嶽飛,留下其子嶽雲,就會給自己埋下兩大隱患。
首先,嶽雲會成為第二個嶽飛,依舊不得趙構的歡心。若不早早下手,趙構很難再找到殺害嶽雲的機會。
再者,嶽雲對嶽飛有著深厚的感情。即便嶽家忠於朝廷,但面對殺父之仇豈有不報的道理。留下嶽雲的性命,就相當於把刀架在了自己的脖子上。
其實嶽飛遠不止嶽雲一個子女,但趙構偏偏對嶽雲起了殺心,可見他並不是濫殺無辜之人。若嶽雲是不學無術之人,趙構自然願意放他一條生路,但遺憾的是,嶽雲深得嶽飛真傳,日後定能與其父一樣成為戰場上的一員猛將。
趙構為了不給自己留下隱患,也會殺了和嶽飛太過相似的嶽雲。
嶽家軍對朝廷產生威脅
「勇略震主者身危,功蓋天下者不賞。」在朝堂之上,往往奸臣會活得如魚得水。對於皇帝來說,只要臣子能解決自己的問題,犯下一些小錯無傷大雅,反倒將把柄送到了自己的手中。
而像嶽飛這樣的忠臣,皇帝很難挑到他們的錯處,也會讓趙構產生一種無法掌控的感覺。嶽飛手下有著多達十餘萬人的嶽家軍,他們對嶽飛首馬是瞻,這對朝廷產生了很大的威脅。
趙構面對數量如此之大的嶽家軍,感到無從下手。若是直接奪了嶽飛的兵權,反倒會引起嶽家軍的反抗,給了他們謀逆的理由。若是將這支部隊一直經由嶽飛領導,一旦他起了歹心,後果將不堪設想。
被忽略的嶽雲,並不像人們認為的那般無能。他12歲進入軍營,受到了其父嚴厲的教導。都說虎父無犬子,嶽雲自然也是戰場上的一員猛將。直至被殺之時,嶽雲也不過23歲的年紀,前途不可限量。
他多年以來在嶽家軍中積累的威望,足以讓其成為他們的領袖。因此若是只殺嶽飛,留下嶽雲的性命,不過是將嶽飛的兵權轉手送到了嶽雲的手裡。而殺了嶽家父子,嶽家軍則會群龍無首。要不了多少時日,就會被其他的士兵分崩瓦解。
而這樣的局面,恰恰是皇帝趙構最希望看到的。趙構對嶽飛、嶽雲痛下殺手,實則是想瓦解虎視眈眈的嶽家軍。
趙構
奸臣秦檜的推波助瀾
「叛君叛國為金細, 無義無忠忘靖康。」秦檜乃是宋朝的宰相,亦是歷史上有名的奸臣。他與嶽飛一文一武,在朝堂之上分庭抗禮。
嶽飛乃是抗金名將,而秦檜是金國的奸細。立場的不同,註定了二人無法和平相處。而趙構能對嶽家父子下殺手,少不了秦檜的推波助瀾。
在朝堂之上,對於金國有著兩種不同的看法。以秦檜為代表的一眾文臣主張議和,雙方互不侵犯。而這一觀點也正中皇帝趙構的下懷,因此他總是支持秦檜的決策。
而以嶽飛為代表的武將則主張作戰,不一教高下誓不罷休。可此戰勝了固然好,若是失敗將會對國家產生巨大的影響。趙構並沒有勇氣開戰,這也是他和嶽飛的分歧之一。
奸臣秦檜則將這種矛盾擴大了,他隱晦地向皇帝表示,嶽飛此舉乃是不將皇帝放在眼裡。但秦檜的最終目的不過是除掉嶽飛,而不是連嶽雲也一併殺掉。
生性多疑的秦檜在金國這一問題上考慮的更為長遠,留著嶽雲的性命,是為了避免金軍突然襲擊。若是連嶽雲都死了,宋朝將面臨無人帶兵的局面。
但此時的趙構已經對嶽雲起了殺心,秦檜即便是阻攔也沒有什麼作用,反倒會引來趙構的猜忌。而秦檜此舉也是為了保全自己,因為他和嶽飛代表了文臣與武將,若是關係太好則會對皇帝產生威脅。
在為官之道上,秦檜顯然比嶽飛更加精通。他懂得揣摩皇帝的心思,知曉皇帝的喜好與顧慮。因此嶽雲的死,其實與秦檜關係不大。他不過為皇帝提供了一個藉口,是一個並不重要的幫兇。
若沒有秦檜的推波助瀾,嶽飛、嶽雲依舊會死,只不過在時間上會略有延後。
一直以來,嶽雲都處於被人們忽略的狀態。他離世時年齡不過23歲,還沒有取得令人印象深刻的成就。自古許多皇帝殺過大將很少殺其子,嶽云為何被殺?這背後的原因頗為複雜。
但其根本在於,嶽雲和其父一樣乃是一名優秀的武將,他的存在令皇帝趙構感到了威脅,這才引來殺身之禍。
「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要想在皇帝的面前活得長久,單有一片忠心遠遠不夠。而這,便是歷朝歷代無數忠臣的悲哀。
【免責聲明】:轉載自其他平臺或媒體的文章,本平臺將註明來源及作者,但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僅作參考。如有侵權,請聯繫本平臺並提供相關書頁證明,本平臺將更正來源及作者或依據著作權人意見刪除該文,並不承擔其他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