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逼無奈的餘華,只能拿出了他壓箱底的小說《活著》

2021-01-09 李瑩瑩小史

餘華32歲的時候,家裡來了一個陌生人。

那人自稱是著名導演張藝謀,看了他的小說寫得不錯,想買一兩部版權回去改編。

最初餘華給張藝謀看的是小說《河邊的錯誤》,可是看完這本小說張藝謀卻覺得不是那個味,讓餘華把壓箱底的東西都給掏出來。

被逼無奈的餘華,只能拿出了他壓箱底的小說《活著》,不過在張藝謀要看之前,餘華提醒了一句:「這部小說尺度有點大,我敢寫,你不一定敢拍啊!」

也許是被這句話給激到了,也許是真的覺得《活著》就是他心中所求的神作,張藝謀付了錢,就帶著這本小說回了家。

將近半年的時間,張藝謀拉著幾個編劇都在一直修改餘華的這本小說,確實如餘華所言,這本小說不僅僅尺度太大,劇中的人物一個個也太慘了。

有慶被抽盡血而死、鳳霞因為生兒子意外而死、家珍得了絕症多年,最終因為兒女接連離世而撐不下去、二喜被水泥板砸的血肉模糊,只剩下頭和腳、苦根(饅頭)吃豆子被撐死,最終留下來陪伴福貴的也只有一頭和他一樣老的黃牛。

這種劇情就算他張藝謀敢拍,觀眾也一定接受不了。

可是張藝謀也太愛這部小說了,他隱約覺得這部電影將會是他人生的另外一個起點,所以說什麼他都不肯放棄對這部小說的電影化改編。

最後經過張藝謀的妙手,電影版《活著》終於拍完了,比起餘華的慘,張藝謀加工過的《活著》,可能更能被觀眾所接受。

特別是結尾,張藝謀給了福貴一個溫暖的結局,至少在他人生的最後,他不再是孤身一人了。

可即便張藝謀做出了這麼大的讓步,最終這部電影還是沒能在國內上映,但是在國外,特別是在坎城電影節上,憑藉這部電影,張藝謀的大名傳遍了世界,有人講:這是張藝謀拍過最好的一部電影。

也有人說講,這是張藝謀拍過最慘的一部電影。

而張藝謀的回答是:我只是拍出了餘華小說的一二,真正慘烈的,真正震撼人心的其實都在他小說的後半段!

《活著》用最樸實無華、最平鋪直述的語言向我們展示了人生的真諦。沒有煽情的語言,很直白,也很殘忍,有的都是經歷著苦難還竭盡全力活著的人們。

因為天災,也因為人禍,福貴接二連三地失去他的全部親人。到了晚年,他只能同一頭老牛相依為命。雖然人生如此悲催,但他活得非常豁達。

建議大家可以去讀一讀,活著本身很艱難,正因為異常艱難,活著才具有深刻的意義。只要活著,不管遇到多大的風雨艱險,都要想辦法繼續活下去。

相信我,在你讀完之後,一定會對人生有不一樣的新的感悟。

現在恰逢出版社活動,這本經典僅需28元!也就是兩盒煙錢,還是十分划算的!感興趣的朋友,點擊下方連結即可購買正版書籍了:

相關焦點

  • 27年前,如果沒有餘華的拒絕,就沒有張藝謀的《活著》
    但這裡的拒絕,並不是拒絕他翻拍的請求,而是拿出了一本新的小說:「先看看這個,但還沒最終定稿,只能看個樣稿。」作為一本小說,這裡面固然有著戲劇化處理的成分在裡面,但對於餘華而言,其實這更多的是他所表達的一種人生觀。
  • 電影《活著》,電視劇版《福貴》,作家餘華的小說推薦你讀這幾部
    《活著》是作家餘華的一部經典小說,張藝謀曾經把它改編為電影,但由於種種原因,一直沒能公開上映,很多人沒看過。電影版是葛優演的福貴,鞏俐扮演他的妻子家珍,扮演鳳霞的是最近出現在《演員的誕生》中的中戲教授劉天池。
  • 餘華的《活著》講的是福貴的悽慘,張藝謀則表示對《活著》的希望
    張藝謀的電影《活著》豆瓣評分9.3分,這部電影是根據餘華的小說改編的,我是先看過小說之後才看的電影,在餘華的小說中,整個故事是非常悽涼的,男主福貴的整個人生經歷非常慘,小說中的政治背景是中國內戰和新中國成立後,福貴的整個人生也在隨著政治背景的改變發生著變化。
  • 餘華《活著》:從三個角度來解讀這部暢銷長篇小說的獨特魅力
    1993年,餘華和妻子擠在一間平房的單人床上。張藝謀給的一筆巨款,《活著》改編費20000元,在枕頭下壓著了好幾天。他擔心剩下的5000元會不會被賴掉?沒想到《活著》讓他賺了1550萬,讓葛優成為了第一個華人坎城影帝。開始的時候,餘華只是一個牙醫,每天的工作就是給人拔牙。
  • 張藝謀拍了《活著》被封至今,作者餘華卻因此大火
    他找到了中國最擅長寫現實主義小說的餘華,看上了他的小說《河邊的錯誤》。不過餘華並沒有同意讓他拍這部小說,而是對他說,自己還有一部更好的小說,只是還沒有最終定稿,只能看個樣稿。除了在國外可以上映《活著》,國內是全面禁止。這部被電影業內人認為是張藝謀拍得最好的一部電影,從此只能在民間「暗度陳倉」。
  • 餘華沒做什麼,也就是寫了部《活著》...
    寫完《活著》之後,餘華覺得並不滿足。他說,「雖然題目叫《活著》,但其實它寫的是一種忍受,所以我就想寫一個更像「活著」的小說。」於是他就寫了《許三觀賣血記》。然而,這部要比《活著》更加令人心生絕望。餘華用他冷漠的筆觸,把讀者帶入了作品之中。仿佛我們能看到那血就在我們面前。被抽出,被抽乾,許三觀在我們的注視之下成了一具眼睛始終閉不上的屍體。值得一提的是,後來韓國把它改編成了同名電影,而中國,始終對這部經典小說束手無措。
  • 餘華:《活著》自序
    2021年1月23日,在「跟史金霞老師從小學讀到大學」第八期第十二講「腦袋掉不下來,倒是疼得死去活來」中,史老師與大家一起鑑賞了由張藝謀導演,根據餘華小說《活著》改編的同名電影。在課後作業中,史老師要求大家根據餘華《活著》小說中文版自序、王小波《工作與人生》等文字,寫一篇文章,談談你對「人應該怎樣活著」這個話題的觀點態度。
  • 王朔批《活著》是拙劣抄襲,餘華討好求饒?網友:他的反擊很高明
    突如其來的盛名,也讓餘華的名字響徹文壇;因為《活著》對生命的感受力和震撼力,都太讓人刻骨難忘,由此他也被稱為「中國殘酷寫作的代表人物」。【「嘴炮」王朔評《活著》:高級的模仿和拙劣的抄襲】組成盛名光環的,其實也是暗流湧動的矚目。
  • 餘華的《活著》:人是為了活著本身而活著
    《活著》是當代作家餘華的代表作,講述了一個人歷盡世間滄桑和磨難的一生,亦將中國大半個世紀的社會變遷凝縮其間。《活著》還講述了眼淚的寬廣和豐富;講述了絕望的不存在;講述了人是為了活著本身而活著的,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著。《活著》出版25年來打動了無數讀者,經過時間的沉澱,已成為20世紀中國文學當之無愧的經典之作。
  • 餘華《活著》:沒有比活著更艱難的事,也沒有比活著更美好的事
    人是為活著本身而活著,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著。 —餘華 重溫餘華經典《活著》,忍不住落淚:人的一生究竟要經歷多少苦難,才能堅定生之希望?餘華說過,人是為活著本身而活著;死亡不是失去了生命,只是走出了時間。誠然,人只有向死而生、反求諸己,方能自我超然與救贖。
  • 作家餘華:被譽為中國的查爾斯·狄更斯,《活著》展現生命的堅強
    這篇小說記錄了餘華曾經的瘋狂血腥,有人說,看過這篇小說後感覺餘華的骨子裡流的不是血,是冰碴子。全文儘是悲傷,像是噩夢開始的地方。除此之外還有《鮮血梅花》、《往事如煙》等,這些小說也充分體現了餘華早期文筆的冷酷。後來的餘華還是感到不滿足,他把越來越多的時間用在構思如何殺人上,這時的餘華在寫作風格上已經出現了很大的問題,但是他沒有理會,而是繼續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
  • 豆瓣評分9.3|餘華《活著》: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隨下活著
    《活著》是作家餘華的代表作之一,講述了在大時代背景下,隨著內戰、三反五反,大躍進,文化大革命等社會變革,主人公徐福貴的人生和家庭不斷經受著磨難,最後所有的親人都離他而去,僅剩下年老的他和一頭老牛相依為命。2004年3月,作者餘華因這部小說榮獲法蘭西文學和藝術騎士勳章。
  • 餘華 | 老子死了也要活著!這部小說沒人敢發表,感謝它的第一個讀者張藝謀.
    2004年,餘華在巴黎朗誦會1992年春節後,北京一間八平米大小的平房裡,桌前坐著一個寫作的人。他尚不清楚自己手上所寫的這部小說會在接下來的幾十年給中國和世界多個國家帶來多大影響,他只知道這部小說源於那首叫做《老黑奴》的美國民歌。他只知道歌中的老黑奴在送走了生命中最重要的親人朋友之後,依舊善待世界、好好活著。
  • 餘華《活著》:人生一世,活著的意義是什麼?為何有人說,白活了
    什麼是活著?活著的終極意義是什麼?或許,不論男女老少談到這個話題,都能掰扯一二。然而,餘華一部《活著》,卻讓讀完小說的人,都默認了這個事實。其實,活著哪裡有人們口口聲聲說的那些大道理,用餘華自己的話來說,「活著跟生活不一樣,比生活更有力量,活著不是喊叫,不是攻擊,而是忍受生活」。
  • 《活著》並非張藝謀第一選擇,他當時看中的,是餘華的另一部作品
    直到有天,提前下班的他遇到文化館工作的朋友,才知道對方的工作就是在大街上「遊玩」。這樣自由並且不用坐班的工作狀態,吸引了餘華。於是,20出頭的他如賭氣的孩子般,辭去了5年的牙醫工作,開始選擇創作作品!真正讓他火爆海內外的作品是《活著》;以至於如今這部作品依舊是最具代表的一部!
  • 餘華《活著》:從男主福貴坎坷的一生,悟出人生三大道理
    在前兩周無意間翻到了《活著》這本書,它是作家餘華先生的代表作,在一番閱讀之後,心中泛起無限的感想。小說向我們講述了男主富貴坎坷的一生,從一個家財萬貫的富家子弟到一個一窮二白的幫工,再到被莫名抓去炮火連天的前線,最後到親人一個個離去,只能與一頭老黃牛相伴終老。
  • 餘華的《活著》:千千萬萬人讀到的是絕望,其實他寫的是希望
    人的出身我們沒有辦法去選擇,但是每個人的人生究竟該怎麼活著,以什麼樣的方式來活著,這是我們可以選擇的。很多人可能都讀過餘華寫的這本小說《活著》我相信很多人都是流著淚讀完的,。初次讀這本書你可能覺得這是一個小說故事,再看一遍就讀出了當時那個年代的歷史背景。
  • 小說 | 《活著》
    通過藝術心理學的角度,《活著》的材料與形式之間存在著內在的不一致,但是作者以精心布置的形式克服了題材,達到了材料和形式的和諧統一,從而實現了情感的升華,使讀者的靈魂在苦難中得到了淨化,獲得了藝術的審美。餘華用類似新寫實主義小說的敘事風格——零度介入的方式來展現《活著》的悲劇美。
  • 餘華《活著》:追求一種向陽的精神,活出生命的意義!
    身為作家的餘華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在我一口氣讀完《活著》這本書時,我的心頭一直縈繞著這樣一份源於好奇的小問題,於是,我去了解了一下這位了不起的作家。六零後的餘華並不是一個多產的作家,他的作品以精緻見長。餘華曾坦言:「我覺得我所有的創作,都是在努力更加接近真實。我的這個真實,不是生活裡的那種真實。
  • 餘華:太平間長大,高考落榜,從牙醫到作家,他8部小說寫死29人
    餘華可以說是上世紀80年代掀起"先鋒文學"潮流的當代小說家。但餘華背後的那些故事卻很少有人知道。有人說餘華的小說都是半自傳的小說,書中很多故事都是餘華自己的親身經歷,然而餘華在8部小說中寫死了29個書中的人物之後,餘華最終「涅槃重生」,找到了生命的意義,寫出了《活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