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年前,如果沒有餘華的拒絕,就沒有張藝謀的《活著》

2020-11-08 浮世人物誌

1994年,對於張藝謀而言,這是個難熬的年份。

眼瞅著到了電影誕生地百年慶典,世界各國導演都在發力,力圖在這個關頭創作幾部傳世的作品。

1993年的法國坎城電影節上,陳凱歌帶領著他的劇組,憑著《霸王別姬》拿下了金棕櫚獎。

自打改革開放以來,這幾乎是中國第一次以這麼亮眼的表現出現在世界的舞臺上。

同為中國第五代導演的領軍人物,張藝謀自然不甘落後。

幾番輾轉之下,張藝謀找到了餘華,想要翻拍他的作品《河邊的錯誤》。

沒成想,餘華竟拒絕了他。

但這裡的拒絕,並不是拒絕他翻拍的請求,而是拿出了一本新的小說:「先看看這個,但還沒最終定稿,只能看個樣稿。」

半信半疑之下,張藝謀收下了這份樣稿,在看完以後,興奮地拍腿大叫:「太好了,就拍這個。」

這部小說,就是《活著》。

1、「敗家子」富貴

「我心想光耀祖宗也不是非我莫屬,我對自己說:『憑什麼讓我放著好端端的日子不過,去想光耀祖宗這些累人的事。」

葛優所飾演的富貴,最早的時候就是個典型的敗家子。

仗著自己父親是當地的大地主,整日遊走在賭場、妓院,每天深夜回家時,還要僱個胖女人背著他回家。

碰見老丈人的時候,不僅不慌不忙,還在妓女背上對老丈人問好:「近來無恙?」

那時的富貴囂張跋扈,目中無人,而他狂妄的資本無非是:「我是徐家僅有的一根香火,我要是滅了,徐家就得斷子絕孫。」

對於他那有錢的老爹,富貴也沒半點孝敬和感激,當他爹放言要揍他的時候,直接懟了回去。「爹,xxx算了吧。看在你把我弄出來的份兒上讓讓你,xxx就算了吧。」

賭博這東西,就像是精神鴉片,曠日持久下來,家裡的產業,終究被富貴一點點敗光了。

「眼見他起高樓,眼見他宴賓客,眼見他樓倒了。」

得知自己敗盡家產後的那一刻,富貴像是條喪家的犬,在大街上大喊大叫,連平時自己的胖女人都給嚇走了。

得知富貴敗光家產的事兒後,富貴的老爹並沒有動怒,只是淡淡的說了句兒:「自古以來,欠債還錢,賭債也是債啊。」

之所以說出這番話,是因為富貴的老爹在年輕時也是個敗家子,也是因為賭博,敗掉了近一半的家產才收手。

可沒想到的是,上梁不正下梁歪,到了富貴這代,竟真的把家產徹底敗光了,連半片磚瓦都沒剩下。

經此一劫,富貴的老爹在還完帳款後怒而身亡,娘也因此打擊患上了重病,媳婦家珍也帶著孩子回了娘家。

20歲出頭的年紀,一夜之間從「鳳凰男」落成了「喪家犬」,在未來等待著他的,只剩下無盡的窮日子,和一屁股外債。

2、更加接近真實的作品

從枝頭落到塵埃裡以後,富貴又經歷了許多人生中的大起大落,可每次都是剛有點希望,就被無情現實給壓垮。

或許擱在當代,有多少個「富貴」,就會有多少個怨天尤人、自甘墮落的流氓誕生,但在書裡面,卻恰恰相反。

書裡的富貴不是沒想過死,在輸盡家產回家的路上,也差點付諸過實際行動,但最終還是放棄了。

用他的話說就是:「那一屁股債又不會和我一起吊死。」

此後,富貴搬出了老宅,住進了平民的磚瓦房,由裡到外像是換了個人,從這大起大落中琢磨出點生活的味道來。

在此後的每一次起落之間,或許因為時代的浪潮,或許因為天災人禍,富貴一次又一次地被推向崩潰的邊緣,可直至最後孑然一身之時,他也沒選擇放棄。

作為一本小說,這裡面固然有著戲劇化處理的成分在裡面,但對於餘華而言,其實這更多的是他所表達的一種人生觀。

他覺得,死亡是每個人終將到達的終點,坦然接受生死,是生存的必修課。

但在那到來之前,就要努力的活著,這才是生命所能給予的最大意義。

除了《活著》以外,其實在餘華的其他小說當中,他的這種生死觀,也在字裡行間透露著。

為兒子賣血的許三多,孫光林兄弟三人的互相殘殺,餘華筆下的人物,仿佛總帶著些悲劇色彩。

這種獨有的風格是時代賦予的,也是餘華童年時的經歷所賦予的。

餘華的父母都是醫生,因此他從小就住在醫院的宿舍,每次上廁所的時候,都會路過太平間。

隔三差五的,餘華就會看到那些哭到撕心裂肺的家屬,感情是那樣的真切,卻又毫無緣由。

中國人的生死觀向來如此,在中國人的眼裡,死亡所擁有的全部意義,便是悲傷。

但餘華不那麼覺得,他覺得人只有向死而生,才能一早活得誠實起來。

因此在他的筆下,人物才會顯得那麼真實,富有血肉。

正如他自己所說的:「我所有的創作都在努力,更加接近真實。」

只是這份真實,太過於沉重。

3、坎坷的《活著》

其實,影版的《活著》,比小說版的溫柔多了。

張藝謀也想拍,可無奈於後面的情節太過於敏感,作為中國電影界標杆性的人物,他實在不敢冒這個險。

這也成為了餘華心頭一件遺憾的事:他覺得小說的後半部分,才是這部作品的靈魂。

這本小說禁忌到什麼程度?禁忌到餘華去幾家出版社,吃幾家閉門羹。

要知道,那時候的餘華在圈裡也算是有頭有臉的人,但編輯看了他的手稿後都頻頻搖頭。

「你寫的內容太大膽了,估計沒有一家出版社敢出版。」

餘華有時候都在想,要不算了,至少我寫出來了,這就夠了。

直到張藝謀帶著影版的《活著》在坎城電影節上大放異彩之時,餘華才重新燃起了出版的希望。

情況很快出現了翻轉,各大出版社主動找上了門,希望能與餘華進行合作。

首次印刷,《活著》便印了兩萬冊,上市以後一搶而空,後來又經歷了數次翻印,銷量突破了兩千萬冊。

儘管影版的《活著》在國內遭遇了重挫,沒能在院線上映,但書版的《活著》,卻在商業成績上取得了不俗的成績。

光憑著《活著》這一本書,餘華便獲得了一千五百多萬的版稅收入。

在豆瓣上,《活著》這本書甚至力壓《三國演義》、《水滸傳》等經典書籍,在評分榜上位居第二,僅次於榜首的《紅樓夢》。

1998年,《活著》獲得了義大利格林扎納·卡佛文學獎最高獎項;2008年,入圍了香港《亞洲周刊》評選的「20世紀中文小說百年百強。」

到了2018年,《活著》終於迎來了官方的認可,被評為了「中國改革開放40周年最有影響力的小說。」

由此可見,這本書的影響力到底有多大。

人們常說,一本優秀的書籍,應該在不同的年齡閱讀,都有著不同的收穫。

《活著》這本書,亦是如此。

從初看時的悲傷,到後來的豁達淡然,與其說是看了一個故事,倒不如說是從中上了一堂課。

這堂課事關生死,也事關人生。

在這個浮躁的時代裡,在更多的時候,的確是要學著慢下來,沉浸在一本好的書籍中,對當下的生活進行反思。

《活著》便是一個很好的選擇。

點擊下方連結,只要一杯奶茶的價格,便可以拿下一本足以震撼人生的書籍。

人這一生,由生到死,是一個輪迴,誰也沒法躲過。

但在生的時候,努力的去活著,那才是生命的真諦啊。

相關焦點

  • 張藝謀拍了《活著》被封至今,作者餘華卻因此大火
    他找到了中國最擅長寫現實主義小說的餘華,看上了他的小說《河邊的錯誤》。不過餘華並沒有同意讓他拍這部小說,而是對他說,自己還有一部更好的小說,只是還沒有最終定稿,只能看個樣稿。,張藝謀傻眼了,電影《活著》被禁止上映了。
  • 餘華的《活著》講的是福貴的悽慘,張藝謀則表示對《活著》的希望
    張藝謀的電影《活著》豆瓣評分9.3分,這部電影是根據餘華的小說改編的,我是先看過小說之後才看的電影,在餘華的小說中,整個故事是非常悽涼的,男主福貴的整個人生經歷非常慘,小說中的政治背景是中國內戰和新中國成立後,福貴的整個人生也在隨著政治背景的改變發生著變化。
  • 餘華《活著》:沒有比活著更艱難的事,也沒有比活著更美好的事
    人是為活著本身而活著,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著。 —餘華 重溫餘華經典《活著》,忍不住落淚:人的一生究竟要經歷多少苦難,才能堅定生之希望?餘華說過,人是為活著本身而活著;死亡不是失去了生命,只是走出了時間。誠然,人只有向死而生、反求諸己,方能自我超然與救贖。
  • 《活著》並非張藝謀第一選擇,他當時看中的,是餘華的另一部作品
    但鐫刻在年月中的苦難卻沒有把福貴壓倒,直到最後他依舊堅強的活著!看這部作品的過程,很是沉重:覺得那些痛苦和麻木太逼人了,人物更沒有任何好運可言。但真正讀完後,又有種前所未有的釋然:因為活著,便是福貴身上從未被剝奪的意志,這是一種真實的力量,更是生命的力量!與莫言、馬原、路遙這些中文系出身的作家相比,餘華只有中學學歷;但他在文壇上的影響力,超過他的沒有幾個。
  • 餘華《活著》拍成電影,觀眾指責太慘了,張藝謀:我已經收著拍了
    寫死29人後,終於被張藝謀發掘1983年,餘華剛開始寫作生涯,當時他正巧到北京參與改稿工作,本以為會因此而走上人生巔峰,卻不料和其他作家一樣懷才不遇,寫出的作品沒有人認同,被退稿了無數次。餘華自己都記不清到底有多少次,那幾年他花費了無數的心血,到頭來卻沒有絲毫的收益。
  • 鞏俐.餘華.張藝謀.
    「我終於活到27歲以後,看見了第一部電影,以前看過的都不是電影。」 那是一種更為廣闊的環境,帶給餘華一種新的生機。 從某種意義上來講,離開故鄉成就了餘華。因為只有離開了自己最熟悉的地方,再回來後才知道自己的財富在哪裡。 也是在這年,他寫出了小說作品《活著》。
  • 1994年,張藝謀拍了部被封至今的影片,讓餘華賺了1550萬
    不過餘華並沒有同意讓他拍這部小說,而是對他說,自己還有一部更好的小說,只是還沒有最終定稿,只能看個樣稿。沒想到張藝謀看完樣稿,興奮地自拍大腿叫道:「太好了,就拍這部小說。」電影《活著》就這樣誕生了。,張藝謀傻眼了,電影《活著》被禁止上映了。
  • 餘華沒做什麼,也就是寫了部《活著》...
    今天是導演張藝謀68歲的日子。提起張藝謀,不可避免地要說兩部電影,一個是《紅高粱》,另一個是《活著》。而就在1987年,餘華在《收穫》上發表了《四月三日事件》和《1986年》,由此奠定了他在中國先鋒作家中的地位。這一年他27歲。很快他就贏得了魯迅文學院的關注,邀請他到創作研究生班學習。當時他的同學中就包括莫言。
  • 搜鼠第五季——餘華最給力的貴人絕對是張藝謀,……蕭遙
    /當代作家搜鼠第五季——餘華最給力的貴人絕對是張藝謀,他感恩的卻是別人 蕭遙 沒有人不承認張藝謀是餘華最給力的貴人。沒有張藝謀把那剛列印的清樣改編電影的消息,《活著》能否順利發表肯定是未知。沒有張藝謀這部電影被禁演,就沒有那麼多獵奇的讀者買書,沒有張藝謀的影片在國際屢屢獲獎就不會為外國人所知。沒有張藝謀的光環國人廣眾更是不知餘華何許人也。甚至在特定的作家群裡也要問一聲「餘華是誰」。
  • 張藝謀的《活著》雖然經典,但沒有沉澱人物內心細膩的情感世界
    由張藝謀指導,葛優,鞏俐領銜主演的電影《活著》被譽為張藝謀導演生涯中最好的一部作品!這部改編自餘華經典同名小說的電影全片充斥著悲劇色調,通過主人翁富貴命運多舛的一生,深刻揭露了那個荒誕不羈的年代。不過,張藝謀的《活著》雖然經典,但沒有沉澱人物內心細膩的情感世界。
  • 1994年,張藝謀拍了部電影被封至今,作者餘華卻賺了1550萬
    《活著》是餘華的經典作品之一,1993年,是中國電影無比輝煌的一年。那一年,中國影壇誕生了陳凱歌的《霸王別姬》,一時間陳凱歌名聲大震,響徹國際。自覺不能落後的張藝謀,趕緊尋找優秀小說,準備大展拳腳。 他找到了中國最擅長寫現實主義小說的餘華,看上了他的小說《河邊的錯誤》。
  • 張藝謀曾經活著
    《活著》(1994)導演:張藝謀主演:葛優,鞏俐等原作:餘華《活著》製片方:香港年代公司獲獎:坎城最佳男主角等發行:國內影院從未公演這樣的故事如果放在當時的時空中太彆扭,就放到以前的時空中去。之前已經有劉恆等人偏愛民國,總比馮驥才等人偏愛晚清離現在近一點。如今看來,當時莫言劉恆等人的東西傾向於狂放,並好象一個人狂放了、就可以解脫。張藝謀在90年代初解釋88年的《紅高梁》時說要做激情,第四代太溫吞水。與他們比較,餘華狂放不足,荒誕有餘,人物往往不可自拔。起碼這後一點與蘇童沒有差別。
  • 餘華 | 老子死了也要活著!這部小說沒人敢發表,感謝它的第一個讀者張藝謀.
    電影《活著》海報《活著》原本是一個中篇,變成現在這個版本,要感謝它的第一位讀者張藝謀。當時,導演張藝謀託人請餘華寫一個本子,餘華就提到手上即將發表尚未發表的小說《活著》。於是餘華又寫了四萬字,到最後出版的時候,《活著》從七萬字變成了十一餘萬字。小說最早發表在1992年第六期的《收穫》上,這一簡單舉動背後還暗藏著很大魄力。餘華說,「在當時,這樣的小說沒有其他任何一個文學雜誌敢發表。《收穫》敢發,主要是有主編巴金。他女兒李小林的態度是,如果真的非常喜歡一部小說,哪怕冒著被撤職的風險她也會發。」
  • 被逼無奈的餘華,只能拿出了他壓箱底的小說《活著》
    餘華32歲的時候,家裡來了一個陌生人。那人自稱是著名導演張藝謀,看了他的小說寫得不錯,想買一兩部版權回去改編。最初餘華給張藝謀看的是小說《河邊的錯誤》,可是看完這本小說張藝謀卻覺得不是那個味,讓餘華把壓箱底的東西都給掏出來。
  • 餘華《活著》:張藝謀拍成電影成其巔峰之作,卻被禁播26年
    2餘華的小說《活著》,講述了一個男人,歷經了命運的坎坷和悲情,卻依然堅強活著的故事。》這本書,餘華用最質樸和簡單的文字描繪出社會底層人的心酸和苦辣,把在歷史大潮中,小人物的形象展現得淋漓盡致。從《活著》出版至今,各版本的銷量已經超過2000萬冊,並且這還是在有一段時間被封禁情況下的成果。連諾貝爾獎得主莫言看到《活著》銷量突破2000萬冊之後都感嘆:餘華的書的數量少我一半,但影響力多我一半。
  • 餘華:《活著》自序
    2021年1月23日,在「跟史金霞老師從小學讀到大學」第八期第十二講「腦袋掉不下來,倒是疼得死去活來」中,史老師與大家一起鑑賞了由張藝謀導演,根據餘華小說《活著》改編的同名電影。在課後作業中,史老師要求大家根據餘華《活著》小說中文版自序、王小波《工作與人生》等文字,寫一篇文章,談談你對「人應該怎樣活著」這個話題的觀點態度。
  • 在薄情的世界上深情地活著——張藝謀和他的《活著》
    《活著》是我看過的張藝謀的第一部電影,看完《活著》,張藝謀這個名字便在我的心裡活了起來。這些詬病的聲音大都來自於餘華的忠實讀者,這些人早已讀過原著,並被原著深深地觸動,可以說餘華的《活著》在他們心裡紮下了很深的根。而當張藝謀把《活著》搬上熒幕的時候,對原著進行了一些改動。尤其是影片的結尾,跟原著的結尾出入較大。這使得餘華的忠實讀者們難以接受,從而發出了質疑和詬病的聲音。他們認為張藝謀不該對原著動手動腳,他只要老老實實用鏡頭還原書中的人物和情節就好。
  • 《許三觀賣血記》影視化,餘華之子執導,會成為下一部《活著》嗎
    1994年,餘華的長篇小說《活著》被張藝謀改編成電影,成就了一代經典,電影《活著》至今豆瓣評分高達9.2,在豆瓣Top250榜單上雄踞NO.28。現在,餘華的另一部經典作品《許三觀賣血記》也被拍成了電影,電影編劇由余華自己擔當,執導這部電影的導演是餘華的兒子餘海果。《許三觀賣血記》小說講述了許三觀靠著賣血度過了人生的一個個難關,戰勝了命運強加給他的驚濤駭浪,而當他老了,知道自己的血再也沒有人要時,精神卻崩潰了。
  • 餘華《活著》:從三個角度來解讀這部暢銷長篇小說的獨特魅力
    1993年,餘華和妻子擠在一間平房的單人床上。張藝謀給的一筆巨款,《活著》改編費20000元,在枕頭下壓著了好幾天。他擔心剩下的5000元會不會被賴掉?沒想到《活著》讓他賺了1550萬,讓葛優成為了第一個華人坎城影帝。開始的時候,餘華只是一個牙醫,每天的工作就是給人拔牙。
  • 張藝謀憑藉《活著》,斬獲國外獎項無數,為何在國內被禁播數十年
    1994年,由張藝謀執導,葛優、鞏俐主演的餘華同名改編小說《活著》。是張藝謀職業生涯以來評分最高的電影,豆瓣評分高達9.1分,曾在國外斬獲獎項無數。當時,他很喜歡餘華的小說《河邊的錯誤》,但當他與餘華見面時,才意識到餘華最近正在寫一部名為《活著》的新小說。餘華告訴張藝謀,《活著》是他最好的作品。張藝謀印象深刻,成為這部作品的第一位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