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由張藝謀執導,葛優、鞏俐主演的餘華同名改編小說《活著》。是張藝謀職業生涯以來評分最高的電影,豆瓣評分高達9.1分,曾在國外斬獲獎項無數。
1992年的一天,張藝謀導演通過朋友找到餘華,希望餘華能提供劇本。當時,他很喜歡餘華的小說《河邊的錯誤》,但當他與餘華見面時,才意識到餘華最近正在寫一部名為《活著》的新小說。
餘華告訴張藝謀,《活著》是他最好的作品。張藝謀印象深刻,成為這部作品的第一位讀者。當時,《活著》還只是一個樣本,共七萬字,張藝謀看了一下午。
讀完這部小說,張藝謀告訴餘華,這部小說給人留下深刻印象,因為它寫了一個靈魂,默默忍耐、頑強的生存精神,非常感人。
張藝謀雖然非常認可餘華的小說,但也很擔心。因為活著是一個簡單的主題,但是這個主題很大很廣,一部90分鐘的電影是不能完全呈現出來的。尤其是徐家的大少爺福貴這個角色,他的生活背景太複雜,故事內容也太寬泛。即使他敢拍,也不能保證電影最終會呈現出來。
因此,在張藝謀的建議下,餘華對小說進行了修改,增加了一些素材。最終,這部原本只有七萬字的小說增加到了十一萬字。
張藝謀拿到了修改後的《活著》,遲遲沒有回覆餘華。甚至在幾個月後,張藝謀的電影《活著》開始拍攝。他只找人傳了一句話給餘華:「活著只能拍「不出彩」的前半部分。不過在這個時候,餘華正被其他事情所困擾。
在20世紀90年代,出書的第一步是在雜誌上發表你自己的文章。因此,寫過《活著》的餘華也想找本雜誌出版。
餘華雖然不是家喻戶曉的作家,但在文壇也是小有名氣,但誰也可能不知道,餘華的《活著》剛出版時就被石沉大海。
終於,餘華忍不住了。他甚至把自己的手稿帶給了一位知名的雜誌編輯。編輯告訴他真相:內容太大膽了,任何一家雜誌社都不會出版。
就在餘華想把這本小說放在箱子裡吃灰時,他突然接到了「收穫雜誌社」」的電話。對方說他想在雜誌上連載這篇小說。
想了半天,餘華才恍然大悟,原來巴金就是《收穫》雜誌的編輯。正是在巴金的支持下,《活著》終於登上了《收穫》雜誌。
1994年,張藝謀帶著拍攝好的《活著》前往坎城電影節參加電影展映。在這一天,幾乎所有的外國人都對這部電影有強烈的興趣。
從國外火到國內,其實只是在一夜之間,這部《活著》橫掃國外各大獎項,葛優也在坎城電影節獲獎,張藝謀獲獎,餘華也榮獲殊榮。在張藝謀的「關係」下,國內出版社聯繫了餘華,想出版他的小說《活著》。
餘華說,張藝謀是他的伯樂。當他找到出版社時,沒有人注意到他。當這部電影火了,出版社就都在找他。
最後,餘華對長江文藝出版社出版的這部小說進行了最後的潤色。第一版有兩千本書。餘華有信心馬上就能被搶光,但誰知道只是沒過幾天,就傳來了一個壞消息。
張藝謀電影《活著》在中國被禁,是因為他私自去坎城參展。起初,餘華不相信這個消息,但後來接到了出版社的電話。因為電影被禁,書籍也將被禁止。已經出版的書賣掉也就算了,可剩下的只能當做廢紙來處理。
幾天後,出版社給餘華雲帶來了幾袋書。餘華開始每天騎三輪車,拿著這些書挨家挨戶給朋友送去。後來根據清算情況,出版社出版了2萬冊,銷毀了1萬冊,可以說是血本無歸。
張藝謀知道後,打電話給餘華道歉,並表示沒想到會牽扯到餘華身上。但張藝謀和餘華沒有想到的是,過了幾年,無論是電影還是小說,《活著》開始慢慢呈回溫的狀態。到處都有人在找張藝謀電影的盜版CD,還問著他人是否有餘華小說。
與此同時,來自英國、法國、德國等30多個國家的學者開始翻譯這部小說。可以說,一夜之間,餘華的《活著》再次火遍世界。
從第一次出版2萬卷,最後銷毀1萬卷,到現在的重印,書中的「福貴」歷時60年,餘華用了近十年的時間。
2012年,張藝謀參加了一檔訪談節目,有人問他哪部電影最好。張藝謀毫不猶豫地說出了《活著》,他說自己只是拍了小說的一小部分,最精彩的部分並沒有很好呈現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