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著》是餘華的經典作品之一,1993年,是中國電影無比輝煌的一年。那一年,中國影壇誕生了陳凱歌的《霸王別姬》,一時間陳凱歌名聲大震,響徹國際。
自覺不能落後的張藝謀,趕緊尋找優秀小說,準備大展拳腳。
他找到了中國最擅長寫現實主義小說的餘華,看上了他的小說《河邊的錯誤》。不過餘華並沒有同意讓他拍這部小說,而是對他說,自己還有一部更好的小說,只是還沒有最終定稿,只能看個樣稿。
沒想到張藝謀看完樣稿,興奮地自拍大腿叫道:「太好了,就拍這部小說。」電影《活著》就這樣誕生了。
1994年,張藝謀帶著主演葛優、鞏俐去參加了第47屆坎城電影節。在頒獎最佳男主角時,葛優聽到了第二遍才確認得獎的是自己。
除了最佳男演員,影片《活著》還獲得了電影節評委評審團大獎,人道精神獎。
一年後,《活著》獲得了英國電影學院最佳外語片獎,確定提名美國金球獎最佳外語片。
張藝謀蜚聲國際,風頭無兩,國內導演無人能及。
「人是為了活著本身而活著,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著。」
這句話出自作家餘華的代表著作《活著》,這是一部讓人讀起來感到沉重的小說,短短十二萬字,卻用一種滲透的表現手法讓讀者完成了一次對生命意義的哲學追問。
那種闔上書本才能感受到的隱隱不快,並不是由作品提供的殘酷造成的,而是它過於真實地展現了一個人物、一個時代的背景。
餘華本人也因這本書名利雙收,不僅攬括國內外數項大獎,還收穫了相當可觀的版稅。
就在今年,餘華因為《活著》一書再次登上中國作家富豪榜,以1550萬元的版稅高居亞軍。
那麼作為一部嚴肅文學小說,《活著》為什麼會取得如此顯赫的成績呢?
當張藝謀帶著大堆獎項興致衝衝的回國時,張藝謀傻眼了,電影《活著》被禁止上映了。
除了在國外可以上映《活著》,國內是全面禁止。這部被電影業內人認為是張藝謀拍得最好的一部電影,從此只能在民間「暗度陳倉」。
觀眾評分這麼高的電影,為什麼會被禁止上映?這自然繞不開電影的內容。
講述的是一個名叫福貴的男人,他的人生和家庭的不幸遭遇。他的一生不斷遭受災難,所有的親人都離他而去,最後只剩下自己和一頭老牛相依為命。這部小說的藝術價值極高,榮獲法蘭西文學和藝術騎士勳章。之所以喜歡這部小說,是因為它裡面的句子很經典,也很現實。
每當福貴看到生活的希望時,都會遭受到突如其來的沉重打擊。
生活就像一個大錘,一點點砸向富貴,他的親人一個個相繼離他而去,最後剩下一個人孤老終身……
電影《活著》是一部中國式的黑色幽默片,通過富貴一生的遭遇,揭示了人在歷史的命運中無法掌控的生命之痛,衍生出了對於「如何活著」的思考。
其實,電影比原著小說溫和多了,因為張藝謀只截取了小說的前半部分,後面更精彩的部分他不忍拍出。
不過對於原著作者餘華而言,活著的後半部分才是小說的核心精神。
正因為《活著》寫得比較大膽,一開始並沒有哪個出版社敢出版。有一個編輯對他說:「你寫的內容太大膽了,估計沒有一家出版社敢發表。」
就在餘華失望之際,張藝謀電影《活著》獲獎的消息傳到了國內,立馬就有出版社上門找到他,要發表小說《活著》。
小說來源於生活,現實或許比小說更真實、更殘酷。
現實生活中,或許不乏《活著》這般的實例,甚至還有過之。
但生命中無論發生了什麼,都請你堅強活下去。
《活著》也被搬上戲劇舞臺,但在餘華看來,孟京輝最後在把小說轉換成舞臺的時候孟京輝曾說「張藝謀那時候和我說,一個電影有3場好戲,就能撐起一部佳片,我覺得《活著》起碼有十幾場好戲,要讓它精彩並不難「
餘華在國際上享有很高的額聲譽:美國《出版商周刊》說「餘華是蜚聲國際的小說家,」義大利《日報》說「餘華是中國最享譽世界的作家。」他的作品眾多,其中我最欣賞的是《活著》。
身患白血病的成都女孩宋靜,她曾一度試圖放棄治療,但作家餘華的小說《活著》讓她重燃希望
宋靜寫道:「餘華先生,我很想見你。我看到了《活著》這本書,使我更加明白生命的重要和活著的意義!希望在有生之年能親眼目睹你的尊榮!」
最後宋靜也如願見到了餘華,相信《活著》這本書是很多讀者的精神支柱!
在豆瓣評分榜上,餘華的《活著》排在小說榜第2名,僅次於《紅樓夢》,可見影響了無數人。
喜歡的朋友點擊下方連結就可以購買了原價108元,現價只要79元,就可得餘華的四冊小說《活著》+ 《許三觀賣血記》+ 《在細雨中呼喊》+《 兄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