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著》並非張藝謀第一選擇,他當時看中的,是餘華的另一部作品

2021-01-08 紅衣記史官

1992年,張藝謀想把作家餘華的《河邊的錯誤》拍成電影;可交談時餘華的一個舉動,使張藝謀徹底打消念頭,而後的決定讓餘華狂賺1550萬。

餘華的經歷,幾乎與魯迅一樣:棄醫從文!1977年,高考落榜的餘華,在父母安排下成為了牙科醫生;每天過著手握鋼鉗拔牙的八小時生活,枯燥但也穩當!

直到有天,提前下班的他遇到文化館工作的朋友,才知道對方的工作就是在大街上「遊玩」。這樣自由並且不用坐班的工作狀態,吸引了餘華。

於是,20出頭的他如賭氣的孩子般,辭去了5年的牙醫工作,開始選擇創作作品!

真正讓他火爆海內外的作品是《活著》;以至於如今這部作品依舊是最具代表的一部!作品以解放前的中國鄉村為背景,講述了叫做福貴的老人回憶自己一生的故事:

福貴在年輕時是個煊赫的富家子弟,卻因為荒唐風流、嗜賭如命,敗光了所有家財;而後在苦難命運中,他的父母、妻子、兒女、女婿和外孫都相繼離他而去,晚年只有一頭老牛與他相依為命!

散盡家財,至親離世,孤苦伶仃…可以說人生最慘的遭遇莫過於此。但鐫刻在年月中的苦難卻沒有把福貴壓倒,直到最後他依舊堅強的活著!

看這部作品的過程,很是沉重:覺得那些痛苦和麻木太逼人了,人物更沒有任何好運可言。但真正讀完後,又有種前所未有的釋然:因為活著,便是福貴身上從未被剝奪的意志,這是一種真實的力量,更是生命的力量!

與莫言、馬原、路遙這些中文系出身的作家相比,餘華只有中學學歷;但他在文壇上的影響力,超過他的沒有幾個。

在豆瓣評分榜上,這部僅次於《紅樓夢》的小說排名第二,可見影響了多少人。

但遺憾的是,這樣具有影響的書籍,卻始終與國內文學最高獎項:茅盾文學獎無緣。

原因也令人瞠目:因為茅盾文學獎的基本要求是,字數必須過13萬;但餘華的《活著》卻只有12萬字。雖然沒有獲得國內最高獎項,但這部作品卻成就了張藝謀!

1992年,張藝謀想要拍攝餘華《河邊的錯誤》,也為這件事聊了半個月;但再次見面時,餘華卻把新作品《活著》遞給了張藝謀。

張藝謀接到後,隨手放在沙發上,繼續和餘華聊《河邊的錯誤》。餘華說:要拍也可以,我這部新作品你也看看,我覺得比《河邊》更好!

張藝謀不理會,起身告退時,餘華硬把手稿塞給了對方。就這樣張藝謀把《活著》帶回了家;可看完以後,就再也睡不著了,決定拍攝這部電影。

這部電影以兩年6項國際大獎的成績,成為張藝謀獲獎的的巔峰,也成就了中國電影的巔峰。

彼時,餘華這本無處出版的《活著》,也因電影的熱映得到外界關注和期待,從刊登雜誌轉變為正式出版;從發表至今,銷量已經突破2000萬冊,為餘華帶來1550萬的版稅收入,創下了當代中國純文學的銷量奇蹟。

我想,《活著》的書籍和電影都備受關注和歡迎,也是源於它的精神內涵,那就是:人不管怎樣,要活著!作為成年人,我們更能夠體會到生活的艱辛,經受挫折是常態,別人的安慰或打壓都沒用,關鍵是我們自己怎麼想、怎麼做!

而餘華的《活著》,既能讓我們感受到生命的樸素和偉大,也能體會到忍耐的巨大力量;以學會在苦難中保持人情和希望。

被命運碾壓過,才懂時間的慈悲;這本書無疑是對抗爭命運最美的詮釋。 無論你有沒有看過這部書翻拍的影視劇,我更建議大家親自去讀《原著》!

因為只有親身貼近書中的人物世界,我們所收穫的悲與喜才是最純粹的,而非影視劇中改編或加工的;這樣的精神影響和情感觸動,才是真正從作品《活著》中收穫的。

如果你恰好想增添一本好書,這本包含對苦難和生存思考的《活著》,值得擁有和收藏!恰逢年底大促這本經典僅需28元,也就是兩盒煙錢,還是十分划算的!

感興趣的朋友點擊下方連結,即可購得正版書籍了:

相關焦點

  • 餘華沒做什麼,也就是寫了部《活著》...
    今天是導演張藝謀68歲的日子。提起張藝謀,不可避免地要說兩部電影,一個是《紅高粱》,另一個是《活著》。前者讓他首次亮出導演身份就驚豔眾人,後者則用近乎「華語第一電影」的實力直接把張藝謀推上了神壇,這也是公認他拍的最好的作品。這背後離不開劇本原著這兩位「貴人」,一個是諾貝爾獎獲得者莫言,另一個是餘華。巧的是,4月3日餘華也迎來了他的58歲生日。
  • 餘華《活著》拍成電影,觀眾指責太慘了,張藝謀:我已經收著拍了
    寫死29人後,終於被張藝謀發掘1983年,餘華剛開始寫作生涯,當時他正巧到北京參與改稿工作,本以為會因此而走上人生巔峰,卻不料和其他作家一樣懷才不遇,寫出的作品沒有人認同,被退稿了無數次。餘華自己都記不清到底有多少次,那幾年他花費了無數的心血,到頭來卻沒有絲毫的收益。
  • 張藝謀拍了《活著》被封至今,作者餘華卻因此大火
    《活著》是餘華的經典作品之一,1993年,是中國電影無比輝煌的一年。那一年,中國影壇誕生了陳凱歌的《霸王別姬》,一時間陳凱歌名聲大震,響徹國際。他找到了中國最擅長寫現實主義小說的餘華,看上了他的小說《河邊的錯誤》。不過餘華並沒有同意讓他拍這部小說,而是對他說,自己還有一部更好的小說,只是還沒有最終定稿,只能看個樣稿。
  • 餘華的《活著》講的是福貴的悽慘,張藝謀則表示對《活著》的希望
    張藝謀的電影《活著》豆瓣評分9.3分,這部電影是根據餘華的小說改編的,我是先看過小說之後才看的電影,在餘華的小說中,整個故事是非常悽涼的,男主福貴的整個人生經歷非常慘,小說中的政治背景是中國內戰和新中國成立後,福貴的整個人生也在隨著政治背景的改變發生著變化。
  • 為了拍《活著》,張藝謀曾全國到處尋景,為何最後選擇山東周村?
    原本他看中的是餘華的《河邊的錯誤》,而餘華卻說,自己最近在寫的一部新小說才是他最好的作品。這部新小說總共七萬字,張藝謀在餘華家裡看了快一下午,看完後他說:&34;這本小說,就是餘華的巔峰之作——《活著》。
  • 鞏俐.餘華.張藝謀.
    那天晚上,他走了足足三十公裡,回到了自己的住處十裡堡。因為只有這樣,才能平復他內心的激動。 「我終於活到27歲以後,看見了第一部電影,以前看過的都不是電影。」 那是一種更為廣闊的環境,帶給餘華一種新的生機。 從某種意義上來講,離開故鄉成就了餘華。
  • 27年前,如果沒有餘華的拒絕,就沒有張藝謀的《活著》
    ,想要翻拍他的作品《河邊的錯誤》。》以外,其實在餘華的其他小說當中,他的這種生死觀,也在字裡行間透露著。張藝謀也想拍,可無奈於後面的情節太過於敏感,作為中國電影界標杆性的人物,他實在不敢冒這個險。:他覺得小說的後半部分,才是這部作品的靈魂。
  • 張藝謀曾經活著
    編者按:張藝謀是一個充滿爭議的導演,既有獲得威尼斯金獅獎的《秋菊打官司》、獲得第47屆坎城電影節評委會獎的《活著》,也有獲得第一屆金掃帚獎最令人失望影片、最令人失望導演、最令人失望男演員的《三槍拍案驚奇》。來看看電影學者張獻民先生對電影《活著》的解析。
  • 1994年,張藝謀拍了部被封至今的影片,讓餘華賺了1550萬
    其實,電影比原著小說溫和多了,因為張藝謀只截取了小說的前半部分,後面更精彩的部分他不忍拍出。儘管沒有呈現出小說的全部內容,張藝謀依然拍出了他最精彩的電影。不過對於原著作者餘華而言,活著的後半部分才是小說的核心精神。
  • 在薄情的世界上深情地活著——張藝謀和他的《活著》
    《活著》是我看過的張藝謀的第一部電影,看完《活著》,張藝謀這個名字便在我的心裡活了起來。這些詬病的聲音大都來自於餘華的忠實讀者,這些人早已讀過原著,並被原著深深地觸動,可以說餘華的《活著》在他們心裡紮下了很深的根。而當張藝謀把《活著》搬上熒幕的時候,對原著進行了一些改動。尤其是影片的結尾,跟原著的結尾出入較大。這使得餘華的忠實讀者們難以接受,從而發出了質疑和詬病的聲音。他們認為張藝謀不該對原著動手動腳,他只要老老實實用鏡頭還原書中的人物和情節就好。
  • 餘華 | 老子死了也要活著!這部小說沒人敢發表,感謝它的第一個讀者張藝謀.
    電影《活著》海報《活著》原本是一個中篇,變成現在這個版本,要感謝它的第一位讀者張藝謀。當時,導演張藝謀託人請餘華寫一個本子,餘華就提到手上即將發表尚未發表的小說《活著》。雖然沒有直接波及福貴,但與他一個戰壕倖存下來的春生卻被帶上走資派的帽子,不堪忍受鞭打凌辱,終於選擇自盡。
  • 餘華拔了5年牙,轉型後12萬字掙了1550萬,作品被張藝謀拍成電影
    餘華突然對前途感到迷茫了,他覺得應該要換一種活法。於是他在做牙醫的空閒時間開始寫小說,很快,小說陸續在雜誌中發表了,他本人則成成了縣城的知名人物了,很快他如願以償調入了海鹽縣文化館。在這裡他遇到了青春靚麗的潘銀春,在文化館擔任秘書一職,她仰慕餘華的才華,在眾多的追求者選擇了他。
  • 被逼無奈的餘華,只能拿出了他壓箱底的小說《活著》
    餘華32歲的時候,家裡來了一個陌生人。那人自稱是著名導演張藝謀,看了他的小說寫得不錯,想買一兩部版權回去改編。最初餘華給張藝謀看的是小說《河邊的錯誤》,可是看完這本小說張藝謀卻覺得不是那個味,讓餘華把壓箱底的東西都給掏出來。
  • 1994年,張藝謀拍了部電影被封至今,作者餘華卻賺了1550萬
    《活著》是餘華的經典作品之一,1993年,是中國電影無比輝煌的一年。那一年,中國影壇誕生了陳凱歌的《霸王別姬》,一時間陳凱歌名聲大震,響徹國際。自覺不能落後的張藝謀,趕緊尋找優秀小說,準備大展拳腳。 他找到了中國最擅長寫現實主義小說的餘華,看上了他的小說《河邊的錯誤》。
  • 餘華:《活著》自序
    2021年1月23日,在「跟史金霞老師從小學讀到大學」第八期第十二講「腦袋掉不下來,倒是疼得死去活來」中,史老師與大家一起鑑賞了由張藝謀導演,根據餘華小說《活著》改編的同名電影。在課後作業中,史老師要求大家根據餘華《活著》小說中文版自序、王小波《工作與人生》等文字,寫一篇文章,談談你對「人應該怎樣活著」這個話題的觀點態度。
  • 餘華《活著》:張藝謀拍成電影成其巔峰之作,卻被禁播26年
    在今天看來,導演和演員的陣容都十分強大,可是卻在當時慘遭禁播。這部電影就是《活著》。2餘華的小說《活著》,講述了一個男人,歷經了命運的坎坷和悲情,卻依然堅強活著的故事。此外,這本書還入選香港《亞洲周刊》評選的「20世紀中文小說百年百強」;入選中國百位批評家和文學編輯評選的「九十年代最有影響的10部作品」。
  • 張藝謀憑藉《活著》,斬獲國外獎項無數,為何在國內被禁播數十年
    當時,他很喜歡餘華的小說《河邊的錯誤》,但當他與餘華見面時,才意識到餘華最近正在寫一部名為《活著》的新小說。餘華告訴張藝謀,《活著》是他最好的作品。張藝謀印象深刻,成為這部作品的第一位讀者。當時,《活著》還只是一個樣本,共七萬字,張藝謀看了一下午。
  • 餘華《活著》:從三個角度來解讀這部暢銷長篇小說的獨特魅力
    1993年,餘華和妻子擠在一間平房的單人床上。張藝謀給的一筆巨款,《活著》改編費20000元,在枕頭下壓著了好幾天。他擔心剩下的5000元會不會被賴掉?沒想到《活著》讓他賺了1550萬,讓葛優成為了第一個華人坎城影帝。開始的時候,餘華只是一個牙醫,每天的工作就是給人拔牙。
  • 《許三觀賣血記》影視化,餘華之子執導,會成為下一部《活著》嗎
    餘華是當代著名的純文學作家,他的作品不僅有深度,故事性也很強,受到各個年齡段讀者的喜愛,同時也受到名導的青睞。1994年,餘華的長篇小說《活著》被張藝謀改編成電影,成就了一代經典,電影《活著》至今豆瓣評分高達9.2,在豆瓣Top250榜單上雄踞NO.28。
  • 窮到只能住9平出租房,剛離婚完卻又新婚,餘華:初見新妻就淪陷
    但餘華因為當時是個小有名氣的作家,仍然想堅持寫作的夢想,潘銀春想要安穩生活,餘華想要折騰夢想;慢慢兩人的分歧越來越大,初戀和夢想就像魚和熊掌不可兼得,6年的婚姻還是敗給了柴米油鹽,保全初戀和放棄夢想,餘華選擇了放棄初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