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張藝謀想把作家餘華的《河邊的錯誤》拍成電影;可交談時餘華的一個舉動,使張藝謀徹底打消念頭,而後的決定讓餘華狂賺1550萬。
餘華的經歷,幾乎與魯迅一樣:棄醫從文!1977年,高考落榜的餘華,在父母安排下成為了牙科醫生;每天過著手握鋼鉗拔牙的八小時生活,枯燥但也穩當!
直到有天,提前下班的他遇到文化館工作的朋友,才知道對方的工作就是在大街上「遊玩」。這樣自由並且不用坐班的工作狀態,吸引了餘華。
於是,20出頭的他如賭氣的孩子般,辭去了5年的牙醫工作,開始選擇創作作品!
真正讓他火爆海內外的作品是《活著》;以至於如今這部作品依舊是最具代表的一部!作品以解放前的中國鄉村為背景,講述了叫做福貴的老人回憶自己一生的故事:
福貴在年輕時是個煊赫的富家子弟,卻因為荒唐風流、嗜賭如命,敗光了所有家財;而後在苦難命運中,他的父母、妻子、兒女、女婿和外孫都相繼離他而去,晚年只有一頭老牛與他相依為命!
散盡家財,至親離世,孤苦伶仃…可以說人生最慘的遭遇莫過於此。但鐫刻在年月中的苦難卻沒有把福貴壓倒,直到最後他依舊堅強的活著!
看這部作品的過程,很是沉重:覺得那些痛苦和麻木太逼人了,人物更沒有任何好運可言。但真正讀完後,又有種前所未有的釋然:因為活著,便是福貴身上從未被剝奪的意志,這是一種真實的力量,更是生命的力量!
與莫言、馬原、路遙這些中文系出身的作家相比,餘華只有中學學歷;但他在文壇上的影響力,超過他的沒有幾個。
在豆瓣評分榜上,這部僅次於《紅樓夢》的小說排名第二,可見影響了多少人。
但遺憾的是,這樣具有影響的書籍,卻始終與國內文學最高獎項:茅盾文學獎無緣。
原因也令人瞠目:因為茅盾文學獎的基本要求是,字數必須過13萬;但餘華的《活著》卻只有12萬字。雖然沒有獲得國內最高獎項,但這部作品卻成就了張藝謀!
1992年,張藝謀想要拍攝餘華《河邊的錯誤》,也為這件事聊了半個月;但再次見面時,餘華卻把新作品《活著》遞給了張藝謀。
張藝謀接到後,隨手放在沙發上,繼續和餘華聊《河邊的錯誤》。餘華說:要拍也可以,我這部新作品你也看看,我覺得比《河邊》更好!
張藝謀不理會,起身告退時,餘華硬把手稿塞給了對方。就這樣張藝謀把《活著》帶回了家;可看完以後,就再也睡不著了,決定拍攝這部電影。
這部電影以兩年6項國際大獎的成績,成為張藝謀獲獎的的巔峰,也成就了中國電影的巔峰。
彼時,餘華這本無處出版的《活著》,也因電影的熱映得到外界關注和期待,從刊登雜誌轉變為正式出版;從發表至今,銷量已經突破2000萬冊,為餘華帶來1550萬的版稅收入,創下了當代中國純文學的銷量奇蹟。
我想,《活著》的書籍和電影都備受關注和歡迎,也是源於它的精神內涵,那就是:人不管怎樣,要活著!作為成年人,我們更能夠體會到生活的艱辛,經受挫折是常態,別人的安慰或打壓都沒用,關鍵是我們自己怎麼想、怎麼做!
而餘華的《活著》,既能讓我們感受到生命的樸素和偉大,也能體會到忍耐的巨大力量;以學會在苦難中保持人情和希望。
被命運碾壓過,才懂時間的慈悲;這本書無疑是對抗爭命運最美的詮釋。 無論你有沒有看過這部書翻拍的影視劇,我更建議大家親自去讀《原著》!
因為只有親身貼近書中的人物世界,我們所收穫的悲與喜才是最純粹的,而非影視劇中改編或加工的;這樣的精神影響和情感觸動,才是真正從作品《活著》中收穫的。
如果你恰好想增添一本好書,這本包含對苦難和生存思考的《活著》,值得擁有和收藏!恰逢年底大促這本經典僅需28元,也就是兩盒煙錢,還是十分划算的!
感興趣的朋友點擊下方連結,即可購得正版書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