熵!才是任正非管理思想的最大秘密(深度好文)

2021-02-19 正和島

簡單地說,華為成功的最大秘密在於,以熵減對抗惰怠;用耗散獲取新生!

作者 | 丁偉等

來源 | 藍血研究(ID:lanxieyanjiu)

熵和生命活力,就像兩支時間之矢,一頭兒拖拽著我們進入無窮的黑暗,一頭兒拉扯著我們走向永恆的光明。

今天和大家分享的內容,作者認為是目前為止對華為發展之道最不為人知的一個視角。

魯道夫·克勞修斯發現熱力學第二定律時,定義了熵。自然社會任何時候都是高溫自動向低溫轉移的。在一個封閉系統最終會達到熱平衡,沒有了溫差,再不能作功。這個過程叫熵增,最後狀態就是熵死,也稱熱寂。

原本是熱力學第二定律的概念,卻被任正非用於研究企業的發展之道,是貫穿任正非管理華為的思想精華。

華為之所以不易被人理解,一個重大原因就是任正非的思想源頭擺脫了商學院式的理論框架,仿佛黃河源頭的九曲十八彎,既有觀察現實世界、不斷實踐的人性感悟,也有橫貫東西方的科學和哲學洞察。

經濟學的很多理論和計算方法都來源於物理學的啟發,但鮮活的生命並不是經濟學意義上的理性人和有限理性人。在人性和社會(人性的群體化)的複雜性面前,經濟學在社會發展的現實面前已經落後甚至潰敗,而熵的理論透過物理學和生命活力,直指人心。

任正非把物理學、人性和哲學理念直接引入企業管理中,成就了華為獨特的思想文化、價值觀和發展戰略。華為的發展不是偶然的,任正非開創性的管理思想和戰略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華為之熵

1. 熵為何物? 

這裡,我們稍微探討一下熵的物理學概念,不想燒腦的同學請直接跳到下一段落,不影響理解下文。熵首先是物理學概念,熵的單位是焦耳/熱力學溫度。熱力學第二定律告訴我們,一個孤立系統的熵一定會隨時間增大,熵達到極大值,系統達到最無序的平衡態。因此,熱力學第二定律也被稱為熵增定律。1850年熵増定律誕生的時候就有兩種表述,後來不同學科、不同科學家又發表了很多種各不相同的表述。相比較,作者更喜歡量子物理學和現代生物學的奠基人歐文·薛丁格對熱力學第二定律的綜合性描述:「一個非活的系統被獨立出來,或是把它置於一個均勻的環境裡,所有的運動由於周圍的各種摩擦力的作用都將很快地停頓下來;電勢或化學勢的差別也消失了;形成化合物傾向的物質也是如此;由於熱傳導的作用,溫度也變得均勻了。由此,整個系統最終慢慢地退化成毫無生氣的、死氣沉沉的一團物質。於是,這就達到了被物理學家們稱為的熱力學平衡或「最大熵」——這是一種持久不變的狀態,在其中再也不會出現可以觀察到的事件。」

熵是個不容易理解的概念。好在我們並不需要真正了解熵、熱力學第二定律的經典物理學含義,只需要知道其社會學意義即可。作者對此作了個總結,即:熵就是無序的混亂程度,熵増就是世界上一切事物發展的自然傾向都是從井然有序走向混亂無序,最終滅亡。這在經典力學上的寓意更容易理解,即世界上沒有永動機,最終會走向平衡靜止,即熵死。

任正非在一次與人民大學黃教授交流管理話題時,黃教授把熱力學第二定律發給了他。任正非發現,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有著同樣的規律。對於企業而言,企業發展的自然法則也是熵由低到高,逐步走向混亂並失去發展動力。因而,任正非經常把華為和滅亡兩個詞關聯起來,就不足為奇了。從此,任正非在考慮企業管理時,會把熵増作為一個重要視角。

2. 生命的活力

拋開遙遠的宇宙周期論和膨脹論,我們肉眼可見的現實世界顯然也有生機勃勃的一面,那麼和熱力學第二定律所描述萬物走向混亂的差距何在?或者說對抗熵増,讓世界有序繁榮的是什麼?答案之一就是生命活力。

1943年,薛丁格在三一學院的講臺上,面對愛爾蘭總統等一眾嘉賓,在「生命是什麼」的主題演講中提到,「自然萬物都趨向從有序到無序,即熵值增加。而生命需要通過不斷抵消其生活中產生的正熵,使自己維持在一個穩定而低的熵水平上。生命以負熵為生。」 1944年,薛丁格把這一演講主題寫作成書,即《生命是什麼》,引導了以DNA為標誌的現代生物學發展。

薛丁格將生命活力稱為負熵,使得自然萬物與熱力學的熵増反向運動。同理,企業要保持發展動力,需要依靠的就是人的生命活力。

任正非說,(企業)要想生存就要逆向做功,把能量從低到高抽上來,增加勢能,這樣就發展了(於是誕生了厚積薄發的華為理念);人的天性就是要休息,舒服,這樣企業如何發展?(於是誕生了以奮鬥者為本,長期艱苦奮鬥的華為理念)任正非正是通過洞察人性,激發出華為人的生命活力和創造力,從而得到持續發展的企業活力。

過去5億年,遺傳信息的數量增加了1億比特。人類的DNA裡記錄了人類從尼安德特人、丹尼索瓦人就可以被追溯的本能,貪婪、懶惰、自我欣賞。而這正是人類進步的動力之源。

作為一個透徹理解人性的企業家,任正非深知如何用金錢把人類的貪婪轉化為動力,從而驅趕走懶惰的魔鬼,讓十幾萬華為人在自我欣賞中向著同一個目標前進。這個道理西方管理學也早已洞悉,但矛盾在於,哪個創始人可以克服自己的貪婪? 

為什麼猶太聖經中說,世界上難做的事情容易做成?……

3. 耗散結構—開放的系統

生命都是需要新陳代謝的,都是開放的系統,也都是典型的耗散結構。

熱力學第二定律是封閉系統的規律,避免熵死的方法之一就是建立耗散結構。耗散結構是普利高津在研究不違背熱力學第二定律情況下,如何闡明生命系統自身的進化過程時提出的新概念,他因此獲得了1977年諾貝爾化學獎。

耗散結構就是一個遠離平衡的開放系統,通過不斷與外界進行物質和能量交換,在耗散過程中產生負熵流,從原來的無序狀態轉變為有序狀態,這種新的有序結構就是耗散結構。

人類社會和群體既是一個遠離平衡的結構,也具有非線性發展的特徵,而且可以具有開放性,完全符合耗散結構的三個特徵定義。因此,耗散結構的動力學模型應該適合人類社會。這是普利高津在20世紀80年代進一步發展耗散結構時提出的重要觀點。

任正非在2011年的公司市場大會上說,「公司長期推行的管理結構就是一個耗散結構,我們有能量一定要把它耗散掉,通過耗散,使我們自己獲得一個新生。什麼是耗散結構?你每天去鍛鍊身體跑步,就是耗散結構。為什麼呢?你身體的能量多了,把它耗散了,就變成肌肉了,就變成了堅強的血液循環了。能量消耗掉了,糖尿病也不會有了,肥胖病也不會有了,身體也苗條了,漂亮了,這就是最簡單的耗散結構。那我們為什麼要耗散結構呢?大家說,我們非常忠誠這個公司,其實就是公司付的錢太多了,不一定能持續。因此,我們把這種對企業的熱愛耗散掉,用奮鬥者,用流程優化來鞏固。奮鬥者是先付出後得到,與先得到再忠誠,有一定的區別,這樣就進步了一點。我們要通過把我們潛在的能量耗散掉,從而形成新的勢能。」

任正非一直批評華為自主創新,因為自主創新就把華為變成了一個封閉系統。(於是誕生了開放合作的華為理念)。

普利高津在《探索複雜性》一書中寫道,「簡單與複雜、無序和有序之間的距離遠比人們通常想像的短得多。」 

光明之矢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到2017年華為就30年了,任正非重提華為如何避免熵死。光明之矢,正是要讓華為避免走向熵死的黑暗。

封閉系統終究是要熵死的,沒有活力的封閉企業必將滅亡。任正非如何把華為打造成一臺耗散結構的開放活力引擎?

企業要想長期保持活力,就要建立耗散結構,對內激發活力,對外開放,與外部交換物質和能量,不斷提升企業發展勢能,不斷拓展業務發展的作戰空間。

從1969年普利高津提出耗散結構理論至今,又過去了40多年,這個理論逐步發展成為複雜系統科學,仍處於不成熟不完善的發展階段,不過實踐經常走在理論的前面。

自然科學屬性無法和社會學嚴格的一一對應,這源於人類社會的複雜性。與天馬行空的理論相比,任正非似乎更喜歡探索實踐,不斷進化。

下面的華為活力引擎模型只是作者對過去華為實踐的不完整觀察,供大家一起探討。

▲  任正非以耗散結構為基礎,打造華為活力引擎模型

開放性、遠離平衡、非線性是耗散結構的三個特徵。ICT產業本身的發展規律就充滿了非線性發展的不確定性和挑戰,無需為企業刻意營造非線性環境。因此,本文重點探討華為耗散結構中的開放性和遠離平衡。

一方面,華為通過企業的厚積薄發、人力資源的水泵實現遠離平衡的耗散結構特性,使企業逆向做功,讓企業從無序混亂轉向有序有發展。

另一方面,華為通過企業的開放合作、人力資源的開放實現耗散結構的放性,從模型的入口和出口吐故納新、吸收宇宙能量,為企業帶來有序發展的外來動能。

下面為了方便敘述,作者把華為活力引擎分成企業宏觀和個人微觀兩個層面分別來探討。

企業宏觀層面,把華為視為一個生命整體,要從企業整體運作的戰略高度解決熵増。即利用企業的厚積薄發和開放合作,解決企業發展過程中出現的組織惰怠、流程僵化、技術創新乏力、業務固化守成等問題。

個人微觀層面,華為是無數個體的人,重在從人力資源管理角度,探索如何激發生命的活力,從而解決人的惰怠和熵増。

華為這臺活力引擎的軸心是客戶,是否為客戶創造價值是判斷有序無序、熵増熵減的標準和方向。

1,華為的宏觀活力引擎

▲  華為宏觀活力引擎模型

如上圖所示,華為的耗散結構,既要消耗掉企業多餘的能量,打破平衡靜止的企業超穩態,建立新的發展勢能,也要保持開放性,為企業鍛造出一個開放發展、與時俱進的技術和業務平臺。因此,任正非賦予華為了兩個發展理念,也可以認為是華為的兩個發展戰略,即厚積薄發和開放合作。

在華為宏觀活力引擎模型上,開放合作與厚積薄發成為打造負熵流的主要方法,通過逆向做功,一方面消耗了多餘的物質財富,打破平衡靜止,避免物質財富過多導致的熵增,另一方面又建立起新的企業發展勢能,為長遠發展積聚能量。

在這裡,勢能可以理解為技術研發、組織管理能力、人才資源、思想戰略、品牌聲譽等的儲備,形成進入無人區、構築世界級競爭力的綜合能力。

厚積薄發和開放合作的戰略是相輔相成的,又各有側重。

1.1 厚積薄發

華為與很多西方企業發展理念最顯著的不同,在於華為是一個理想主義者,以企業長期發展為目標。而多數西方企業,一般以股東利益或公司利潤最大化為目標。

華為通過厚積薄發戰略,把企業物質財富最大化轉化為企業發展勢能,強化了內生動力。厚積薄發本身的理念更像一個能量守恆系統,偏重企業內生動力的循環往復。由於消耗掉了物質財富儲備,也避免企業過度積累財富而失去危機感、造成惰怠而失去發展動力。

厚積薄發首先表現在把物質財富密集投入到科技研發領域。華為建立勢能最突出的方式是研發方面面向戰略聚焦領域,多路徑、多梯隊「範弗裡特彈藥量」的密集投資,過去10年累計投入2400億人民幣。

能量守恆系統本質是個封閉系統,而耗散系統必須開放。華為厚積薄發的另一個重要方面就是開放式的,即不斷引進國際管理經驗,推動管理變革,積累組織能力方面的勢能。從1997年開始,華為近20年來持續引進外部管理經驗,包括IBM、埃森哲、HayGroup、波士頓諮詢等,為華為提供了集成產品開發(IPD)、集成財經服務(IFS)等多方面的持續變革,使得華為的管理創新、組織結構創新、流程變革不斷進步,奠定了華為成為一家全球化公司的根基。

華為通過厚積薄發積累了足夠的勢能,就有可能在核心領域進入無人區,構建世界級競爭力,同時也能積累能力進入更大的業務作戰空間,獲得更多物質財富,進而推動積累更大的勢能。如此循環,企業進入良性發展狀態。

1.2 開放與合作

塞薩爾·伊達爾戈在《增長的本質》一書中提到,熱力學第二定律表明,封閉系統的熵值趨於增長,意味著一個系統會從有秩序演變至無秩序。

任正非深韻這一道理,明確提出,「我們要建立開放的架構,促使數萬公司一同服務信息社會,以公正的秩序引領世界前進。」在與楊林的2015年花園談話中,任正非進一步指出,「熱力學講不開放就要死亡,因為封閉系統內部的熱量一定是從高溫流到低溫,水一定從高處流到低處,如果這個系統封閉起來,沒有任何外在力量,就不可能再重新產生溫差,也沒有風。第二,水流到低處不能再回流,那是零降雨量,那麼這個世界全部是超級沙漠,最後就會死亡,這就是熱力學提到的「熵死」。社會也是一樣,需要開放,需要加強能量的交換,吸收外來的優秀要素,推動內部的改革開放,增強勢能。外來能量是什麼呢?外國的先進技術和經營管理方法、先進的思想意識衝擊。」

文化是企業生生不息的土壤。一杯咖啡吸收宇宙能量,成為華為開放文化的思維符號。

開放的文化會孕育開放的思想。無論是科學理論的重大突破,還是主航道的無人區,開放的思想會孕育出多樣性和更多發展路徑的分支,讓華為在面臨未來不確定性和黑天鵝突變時擁有充分選擇權。分支的選擇權,正是地球生命繁榮進化、避免熵死的根本,也是大自然最美妙的特性。企業的分支選擇權,只誕生在開放、非平衡的環境中,並由企業的理性做出最終選擇。

在企業戰略方面,任正非為大管道戰略定義了開放的屬性,「我們把主航道修得寬到你不可想像,主航道裡面走的是各種各樣的船。要開放合作,才可能實現這個目標。」不做成吉思汗,不做黑寡婦,通過深淘灘低做堰,華為積極開展與業界合作,構建日益高效的產業鏈和繁榮的生態系統,不斷做大產業規模。

在科技研發的勢能積累方面,任正非經常旗幟鮮明的反對自主創新。在具有可選擇性的領域,華為更願意採用合作夥伴的解決方案,並對其持續優勝劣汰、吐故納新,從而長期保持與業界最優秀的夥伴進行合作如果戰略結盟,甚至併購合作夥伴,就會失去選擇權,失去選擇權則意味著臨近熵死。

華為的開放性還體現在作戰空間的與時俱進。華為通過不斷積累核心能力,一方面是在當前核心領域力求深入無人區,構建獨特競爭優勢;另外一方面也根據行業價值轉移的趨勢,不斷擴大作戰空間。這些年來,華為從CT發展到IT和消費者領域,作戰空間的有序擴張使華為長期積蓄的內在能量得到極大的迸發。螺螄殼裡做不了道場,一個公司如果不能跟隨價值轉移趨勢而與時俱進,一味固守原有的作戰空間,內部再有能量也發揮不了,只能導致企業的熵死。

開放的文化孕育開放的思想,開放的思想打開了生態合作空間和業務作戰空間,擁有了未來發展的選擇權。正如《黑天鵝》一書作者納西姆Ÿ尼古拉斯Ÿ塔勒布所說,在黑天鵝頻發的時代,選擇權讓你具有反脆弱性。

2.華為的微觀活力引擎

▲  華為微觀活力引擎模型

微觀的有序性產生宏觀的力量。華為人的生命活力產生華為發展的力量。

華為最不被人理解甚至誤解的企業理念就是「以奮鬥者為本,長期艱苦奮鬥」,而這點恰恰是華為微觀活力引擎(如上圖)的動力關鍵所在。華為通過人力資源的水泵實現逆向做功,增加勢能,激發員工活力。

而作為耗散結構,華為人力資源的的開放體現在全球能力中心的人才布局,以及炸開人才金字塔塔尖的人才結構,從而吸收外部人才帶來的能量和秩序。同時,華為也加速內部人員流動,實行末位淘汰和退休政策。

2.1 人力資源的水泵:以奮鬥者為本 長期艱苦奮鬥

人的本性是貪婪懶惰和安逸享樂的,如何讓人們長期艱苦奮鬥、激發出生命活力?以奮鬥者為本,長期艱苦奮鬥,正是任正非用人性的貪婪驅趕人性懶惰的不二法門。華為具體做法就是用合理的價值分配,撬動更大的價值創造。

任正非說,我把「熱力學第二定理」從自然科學引入到社會科學中來,意思就是要拉開差距,由數千中堅力量帶動十五萬人的隊伍滾滾向前。我們要不斷激活我們的隊伍,防止「熵死」。我們決不允許出現組織「黑洞」,這個黑洞就是惰怠,不能讓它吞噬了我們的光和熱,吞噬了活力。

在華為微觀活力引擎中,最重要的功能就是華為人力資源的水泵,把人的活力充分激發出來,這個過程是痛苦的、反人性的。在任正非的腦海中,以人為本,是留給國家層面去做的事情。企業是推動社會發展的引擎,以人為本就會失去發展動力、最終熵死。

人力資源水泵的工作原理就是用價值分配撬動價值創造。任正非認為,「企業的活力除了來自目標的牽引、來自機會的牽引以外,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利益的驅動。企業的經營機制,說到底就是一種利益的驅動機制。價值分配系統必須合理,使那些真正為企業作出貢獻的人才得到合理的回報,企業才能具有持續的活力。

如何實現用價值分配撬動價值創造?這包括但不限於以下兩個主要方面:

第一,100%員工持股是基礎,讓物質-能量-物質的轉化損失最小。

華為在微觀永動機模型的能量循環上有一個獨特之處,就是存在一部分合理的閉環:華為100%員工持股,避免了能量分流,避免迷失持之以恆的戰略方向。

因此,在能量守恆的角度上,華為的股權結構做到了能量損耗最小,因而華為的內生動力遠勝於上市公司。(上市公司在資本上是開放系統,動力機制不同,外在因素髮揮更大作用。)而近年新推行的TUP制度(相當於5年有效期的分紅權),更是避免了利益沉澱引起的熵死。

第二,讓勞動者獲得更多價值分配,打破平衡,把最佳時間最佳角色最佳貢獻匹配起來,激發奮鬥活力。

勞動是價值創造的主體,因此價值分配優先分配給勞動者,讓勞動所得與資本所得的比例大致保持在3:1。這樣既能激發勞動者創造價值,也能避免老員工積累過多股票後變得惰怠。

在薪酬分配環節,任正非也非常注重拉開差距,華為通過及時提拔和破格提拔優秀者,以衝淡惰怠。這就是他常說的「給火車頭加滿油」,向奮鬥者傾斜、以奮鬥者為本的分配結構,充分體現了耗散結構不平衡的特點。

2.2 人力資源的開放性

華為微觀永動機模型的開放性體現在炸開人才金字塔塔尖,在全球能力中心進行人才布局;通過戰略預備隊培養未來領袖,加強跨部門人員流動;以及堅持吐故納新、淘汰惰怠。

首先,在組織結構上炸開人才金字塔的塔尖,實現全球能力中心的人才布局。

華為人才機制原來是金字塔結構。金字塔是封閉的系統,限制了組織模型和薪酬天花板。華為炸開人才金字塔塔尖,就是形成開放的人才系統和組織架構,這樣才能容納下世界級的人才,打開各類人才的上升通道。

華為在俄羅斯做數學算法研究,在法國做美學研究,在日本研究材料應用,在德國研究工程製造,在美國研究軟體架構……在海外16個城市建立了研發機構,包含幾十個能力中心,外籍專家佔比達90%。儘管黑天鵝是難以預測的,但是華為可以在黑天鵝的棲息地進行人才布局,最大限度網羅到黑天鵝,捕捉黑天鵝帶來的ICT科技跳變。

其次,華為幹部流動和賦能機制制度化,培養未來領袖。

人在一個位置上待久了,必然會產生惰怠,因此必須流動。華為曾經搞過多次大辭職,有過上千人被破格提拔,2016年還有兩千研發將士出徵,都是華為從內部激活人員創造力的方法。

華為幹部流動機制的制度化正在不斷完善,強調自上而下長期運作,結合資格管理、任期管理和戰略預備隊訓戰等系統展開。

最後,華為人力資源的開放性還體現在吐故納新,淘汰惰怠員工。

生物能夠不斷進化的核心不是某種生物越來越強壯、越來越聰明,而是不斷淘汰不能適應環境的個體生物,開放性競爭是生物進化的不二法則。企業也是如此,一個健康的開放系統一定要有吐故納新的揚棄通道,要能夠及時調整或淘汰懈怠的主管和員工。2015年,華為有超過一萬名員工因為不勝任工作而被調整,部分主管和員工被淘汰。同時,公司政策也允許部分不願意繼續奮鬥的主管或員工保留股票而退休。

結語

以前作者學習華為管理思想,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任正非的管理主張都能直指人心,也在華為實踐中得到了驗證,但從來都找不到源頭。

當作者把熵-生命活力-耗散結構一一解讀之後,從厚積薄發到開放架構,從人力資源的水泵到炸開人才的金字塔,一切仿佛都豁然開朗。

正如普利高津在《探索複雜性》一書中寫道,我們正步入一個世界:在其中,將來是未決的,在其中,時間是一種結構,我們所有人都可以參與到這當中去。

人,身在世界;你,如何參與其中?

本文初稿由2012實驗室技術思想研究院秘書處丁偉主筆。在此基礎上,2012實驗室技術思想研究院同事進行了全面修訂完善,主要貢獻者包括潘少欽、殷志峰、黨文栓、陳黎芳、白志東、彭勇、徐彬、賈力溫、楊玲、李英濤等。

 首屆京東智能馬桶蓋節來啦!

 

   想體驗大咖們眼中的品質生活嗎?

想在「馬桶時間」裡感受全新品質?

     1月9日,來京東!松下潔樂邀您挑選品質好蓋!

 

 點擊「閱讀原文」,頂尖好貨提前搶購

相關焦點

  • 諾蘭燒腦大片《信條》和任正非都推崇的熵減到底是什麼?
    德魯克把熵引入管理學:管理要做的只有一件事情,就是如何對抗熵增。華為創始人任正非研究熵,在國內超前的將其作為企業發展之道。華為的發展不是偶然的, 任正非開創性的管理思想和戰略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如何進行熵減、保持活力?任總在與華為廣州辦事處、網絡能源產品線和人力資源部員工的晚餐會上都講過一句話,這句話令人印象深刻。
  • 諾蘭燒腦大片《信條》和任正非都推崇的熵減到底是什麼?
    華為的發展不是偶然的,任正非開創性的管理思想和戰略起著決定性的作用。還有心聲社區,也是開放思想的體現。、管理僵化、追求完美,而忘了管理的本質是為了商業成功。我也聽過,有人討論研發將士出徵是炮彈還是炮灰,研發將士把技術帶到一線去,與現場掌控能力結合起來,這肯定是炮彈,幹不好才是炮灰!
  • 任正非:我的思想是灰色的
    《是什麼塑造了任正非》一文曾寫道:「在任正非身處的世界裡,他比人們想像的更加深刻。毛式精神、鄧式胸襟、西式制度、愛因斯坦式的科學真諦,任正非身上都有體現。」(載《南風窗》作者何子維)作者認為:「任正非的管理哲學裡,有毛式的國家主義情懷、鄧式的改革開放思想的烙印,還有屬於任正非他自己的強烈的自我暗示和激勵。」後者或許就是任總灰度思想與性格的來源。
  • 任正非的灰度管理
    《是什麼塑造了任正非》一文曾寫道:「在任正非身處的世界裡,他比人們想像的更加深刻。毛式精神、鄧式胸襟、西式制度、愛因斯坦式的科學真諦,任正非身上都有體現。」(載《南風窗》作者何子維)作者認為:「任正非的管理哲學裡,有毛式的國家主義情懷、鄧式的改革開放思想的烙印,還有屬於任正非他自己的強烈的自我暗示和激勵。」後者或許就是任總灰度思想與性格的來源。
  • 任正非經典3句話:華為管理思想,如何「埋在土裡,長在心裡」
    字數 ▍1500字,閱讀約3分鐘01 管理思想「長在土裡」華為很多管理的東西,總是讓人一看到,就有種眼前一亮、入木三分的感覺,原因在於,任正非從不迷戀管理教授的課堂管理理論,他更願意在實踐中總結出自己的一套管理思想與方法論。
  • 任正非:萬物生長是熵減
    所有人都希望分更多豬肉、賺更多錢,但任正非對賺太多錢持警惕態度,前兩年他說華為到了很危險的時候,不是因為美國,而是因為華為賺錢太多了,大家都分錢太多,組織變得怠惰起來了。其實任何一個企業都要面對這樣的問題,很多老闆在創業時候十分吃苦耐勞,而等稍有成就之後就膨脹起來了,講究享受,追求一種所謂「成功人士」的生活。
  • 《飛馳人生》:當生活猶如一潭死水,你需要構建「熵減思維」
    而熵減是什麼?熵增表現為功能減弱直到逐漸喪失,而熵減表現為功能增強。與熵增相反,保持開放、堅持做功、營造有序上升的狀態,就是熵減思維。國內運用熵減思維最有名的是華為總裁任正非。2017年9月,華為總裁辦發布了《華為之熵·光明之矢》的郵件,該文系統闡述了任正非思想中的「熵減」理論。
  • 從微軟CEO的3個問題,看任正非的團隊管理思想:「增加土地肥力」
    任正非在華為內部講話中數次提到微軟CEO薩提亞·納德拉的3個問題:「我如何利用公司已有成果提升個人或團隊工作效率?你自己做了什麼?你幫助別人或團隊做了什麼?」2018年,任正非在華為個人績效管理優化工作匯報會上的講話中表示,管理機制要以「多產糧食」和「增加土地肥力」為目標:強調戰略貢獻, 「增加土地肥力」是評議出來的,按微軟薩提亞的那三條,相關部門也要投票的,佔比多少可以探索,例如30%,這一部分我們目前還做得不好……
  • 把最樸素的管理模式做紮實就是在「熵減」
    PDCA本身就是一個熵減的過程管理的事情沒有那麼複雜,其實道理都是很樸素的,這就是典型的豐田模式。管理可以簡化為PDCA,PDCA本身就是一個熵減的過程。提出一個東西的時候,先有一個設計機制的方案。在執行的過程中,回頭看這個計劃在過程當中有什麼不利之處,改善之處,然後去調整它。這個方案只要堅持住了,每一個循環都是把那些積攢的熵去掉的過程。現在豐田PDCA後面又加了F,還要去衡量推廣。
  • 華為的管理理念:任正非洞察人性
    在任正非看來,管理就是洞察人性,激發人的欲望。一家企業的成與敗、好與壞,背後所展示的邏輯,都是人性的邏輯、欲望的邏輯。文|高歡歡編輯|周春林頭圖來源|華為公司「我是個沒用的管理者,不懂技術不懂管理,我只是個傀儡。」任正非不止一次這樣說。
  • 任正非:管理上的灰色,是我們的生命之樹
    依據灰度的世界觀和思維模式,任正非發育了一套系統的管理哲學、管理體系和管理的方法論,這就是任正非的「灰度管理理論」。需要說明的是,早在二十年前的《華為基本法》中,就蘊含著灰度管理的思想。檢索文獻發現,灰度正式出現在任正非的思想體系中,大致是在1997年左右。
  • 人的一生,就是不斷對抗「熵」的過程!
    什麼是熵?它代表了一個系統混亂程度的數值,系統越無序,熵就越大;系統越有序,熵就越小。任何一個系統,只要是封閉的,且無外力做功,它就會不斷趨於混亂和無序,最終走向死亡,生意是如從,公司是如從,人生也是如此。這就是熵增定律。
  • 任正非的英雄史觀
    但是,在我看來任正非確實是華為的英雄,沒有任正非可能(抑或是註定)就不會有今天的華為;沒有華為的19萬員工,也可能(抑或是肯定)不會有今天的華為。作 者:吳春波 著名管理學家,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博導本文摘編自《華為沒有秘密3》,正和島作為中信出版集團合作方經授權發布,轉載時請註明出版信息,違者必究。
  • 任正非:尿了褲子的也是英雄
    該文的作者署名「晚舟」,文中的爸爸就是任正非。每一個二等兵的背包裡,都有一支將軍的權杖。每一個孩童的心中,都有一個英雄的夢。第三,軍旅生涯。當我們在思想上艱苦奮鬥,不斷地否定過去;當我們不怕困難,愈挫愈勇,您就是您心中真正的英雄。我們要將這些良好的品德堅持下去,改正錯誤,摒棄舊習,做一個無名英雄。
  • 「藍血十傑」胡賽雄——任正非的硬道理
    《深度對話》專欄·第016篇文| 馬暢第 4966 篇深度好文:7504 字 | 12 分鐘閱讀發展才是硬道理。早在1994年,華為就明白了這句話的含義。圖片來源於網絡任正非曾說:「我們在創業初期已經感覺到,要生存下來,唯有尊重客戶,尊重客戶的價值觀、尊重客戶的利益。錢在客戶的口袋裡面,只有質量好、服務好,他才會給你。」
  • 任正非 | 管理的灰度
    智綱智庫創始人王志綱老師曾說過:「在對與錯、是與非、紅與黑之間,有著99%的混沌地帶,在兩極之間尋找最大公約數,是一門大學問。」蘋果聯合創始人斯蒂夫·蓋瑞·沃茲尼亞克也有過類似的表達:「我們的世界並不是一個非黑即白的世界,這個世界是『灰度』的。」灰度——同樣是華為創始人任正非先生最鍾愛的哲學理念,被認為是華為文化的精髓之一。
  • 企業管理不能眉毛鬍子一把抓,任正非的「三砍」戰術一定要知道
    華為老總任正非在談到企業用人管理時,有過一個著名的「三砍戰術」,即「砍掉高層的手腳」「砍掉中層的屁股」「砍掉基層的腦袋」。作為高層,最致命的弱點就是眼界狹窄,受困於細枝末節,不放心下屬,不管大事小事都要親力親為,雖然造成了「勤奮」的假象,但是卻掩蓋不了思想上的懶惰。「好鋼要用在刀刃上」。企業高層,只有不斷培養自己洞悉大局的廣闊視野和謀劃未來的前瞻眼光,不斷增強工作的預見性、創造性,才能在破解發展難題,把握髮展走向中措置裕如,謀定而後動。
  • 認識事物的規律,才能走得更遠,讀《熵減,華為活力之源》筆記
    1、熵是什麼熵是熱力學第二定律的概念,用來度量體系的混亂程度,又稱熵增定律,即一切自發過程總是向著熵增加的方向發展。熵減,就是事物永遠自己在越變越亂,通過人工介入來減少混亂。能量=有效能量+無效能量,無效能量即為熵。熵增定律:無效能量一直在增加。2、熵的應用熵的概念最早源自物理學,但後來人們發現它的意義遠遠超出了物理學,其中在1944年薛丁格(量子力學創始人之一)發布《生命是什麼》時第一次使用熵的觀點看生命,生命的現象伴隨著熵的減少。
  • 任正非:華為沒有錢,學不了阿里!
    文/科技倌 圖文原創,禁止轉載,違者必究! 2020年12月30日,華為心聲社區發布了任正非在11月4日關於華為企業業務以及雲業務的講話。在這封幾千字的郵件中,表達出任正非對雲業務的管理思想。
  • 任正非:「不要臉」的人,才能進步!
    後面,任正非力排眾議強行加上了第四句「堅持自我批判」,足以說明這句話的分量。  因為這句話的本質就是「永不自滿,不斷擺脫舒適區惰性,實現組織熵減」,這是一股強大的成長動力。  在「『不要臉』才能活下去」的鼓勵下:  胡厚崑,曾經在廣西百色縣郵局走廊裡等了 2 天,才有機會進門拜訪;  李健,在奈及利亞做產品,費盡周折才約上對方總裁,結果在總裁門口等了 3 個多小時,最後當人家上廁所時,堵在廁所門口,才見上一面;  魏承敏,在河南做售後工程師,曾經和同事連續三天三夜,在冰天雪地的鄉下,坐大巴、手扶拖拉機,晚上在礦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