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不逃(原創不易,請勿擅自轉載)
《飛馳人生》是韓寒執導,沈騰、黃景瑜、尹正、張本煜主演的賀歲片。電影講述了曾經在賽車界叱吒風雲、如今卻只能經營炒飯大排檔的賽車手張馳重新走上賽車場的故事。
高傲不羈的六屆冠軍車手張馳為了給沒有血緣關係的兒子搞個戶籍參加非法賽車,不料這是一場陰謀,被算計後跌落神壇。被禁賽五年後,經營炒飯攤子的張馳不甘就此消失賽車史,年近四十的他決定帶著六歲兒子復出,準備在職業生涯的尾聲挑戰年輕一代的天才們,尤其是面對新的不敗車王林臻東(黃景瑜飾),他誓要奪回榮譽。
然而物是人非,如今落魄的他遭遇了重重障礙——沒錢沒車沒隊友,甚至駕照都得重考。他找來曾經的搭檔兼領航員孫宇強(尹正飾)和昔日車隊技師記星(張本煜飾)幫忙,好不容易拉到贊助湊齊了裝備準備參賽,領航員孫宇強卻又出了事故。最後只能憑藉這麼多年來對巴音布魯克賽道的肌肉記憶,一個人駛向終點。
曾經的天才賽車手如今淪為天台炒飯手,張馳精彩的生活陷入了如死水般的沉寂,若不做出改變,他的人生只會越累越沉淪。因此,當生活猶如一潭死水,你需要構建「熵減思維」。
要了解熵減思維,首先得知道什麼是「熵」和「熵增」。
熵是一個物理學概念,是一種測量在動力學方面不能做功的能量總數。熵亦被用於計算一個系統中的失序現象。
而熵增原理就是孤立熱力學系統的熵不減少,總是增大或者不變。用來給出一個孤立系統的演化方向。說明一個孤立系統不可能朝低熵的態發展即不會變得有序。
換成我們能聽得懂的人話就是,一個封閉孤立的系統內,沒有外力做功的情況下,內部因子趨於無序的混亂狀態。比如讓熱水壺裡倒入冷水,二者的熱力因子跑來跑去相互影響與融合,直到溫度趨於一致,這個過程就是熵增。
電影《飛馳人生》中也有疑似熵增的表現。張馳從活力四射的賽車手變成面無表情的賣炒飯大叔,生活變得沒有方向,賣炒飯養兒子,渾渾噩噩過一生。之所以是「疑似」,是因為看似死水一般的日子裡,他依舊隱藏著一顆躁動不安的心(下文有解)。
而熵減是什麼?熵增表現為功能減弱直到逐漸喪失,而熵減表現為功能增強。與熵增相反,保持開放、堅持做功、營造有序上升的狀態,就是熵減思維。
國內運用熵減思維最有名的是華為總裁任正非。2017年9月,華為總裁辦發布了《華為之熵·光明之矢》的郵件,該文系統闡述了任正非思想中的「熵減」理論。2019年,華為還出版了自己的企業學習書籍《熵減·華為活力之源》。任正非是將熱力學的熵減概念引入企業管理領域的一人,也隨著網際網路傳播影響了更多不甘平庸的人。
總而言之,世間萬物從誕生那一刻起就已走向死亡,死亡才是永恆,而我們能做的只是想辦法創造延緩死亡的方法。延緩死亡的方法就是打破系統內部的平衡和穩定,保持系統的活力。
思考這個問題之前,我們需要先明白熵增會對我們的生活對我們造成什麼影響。
1·熵增在生活的危害
熵增定律被稱為最讓人沮喪的定律。它不僅預示了宇宙終將歸於熱寂,生命終將消失。對於企業來說,它讓組織變得臃腫,缺乏效率和創新。它的兩個特點封閉和無外力做功,在企業和個人身上會體現為故步自封和懶散。
大家現在去街頭逛一圈會發現有一個品牌店越來越少見,那就是真維斯。今年1月15號,牛仔品牌真維斯(JEANSWEST)澳大利亞公司進入破產清算階段,近1000員工面臨解僱。這個曾經在中國為無數年輕人所追捧的服飾品牌,近年來在電商崛起的過程中沒有為自己的線上銷售作出長遠計劃,依舊依靠線下幾千門店營生。
然而當越來越多的快消品牌如h&m、Zara等線上線下齊頭並進走進中國市場,真維斯開始被迫走向四五城市發展。然而好景不長,2013年開始,隨著三四線城市消費也越來越電商化,真維斯營業額開始下滑。截至2019年,真維斯在中國20個省份開了2000多家連鎖店,但是,裁員6000多人、關店1300多家、業績下滑65%。
在眾多服裝品牌快速轉型線上的情況下,真維斯經營思路守舊、轉型緩慢,絲毫沒有將品牌電商化放在心裡,這樣的守舊封閉和疏於迭代導致其最終破產。
對於個人而言,熵增也左右著方方面面,讓我們安於懶散、難以堅持、難以自律……
其實《飛馳人生》裡的張馳若不是那次非法賽車導致人生軌跡劇變,他也會不知不覺走向熵增之路。他在接受採訪時字裡行間透露自己獨孤求敗的地位,也會挖苦同行,沉迷於冠軍榮耀,殊不知後來又有新的天才車手林臻東。若不是那次意外,難保他也會逐漸封閉,直至被後來者居上。
2·生活中做熵減的好處
好處一:延長壽命
世間萬物的最終走向就是死亡,在物理學上稱之為熵死,即一個封閉的空間裡,沒有溫度差、沒有壓力差、沒有濃度差,空間內處於平衡的狀態。而做熵減能夠延長生命,減慢走向熵死的速度。
一個作息混亂、成天胡吃海喝(吸收過多熱量)的人是在熵增,而熵減就是養成規律作息、堅持運動、控制飲食,這樣才能讓身體更健康,減緩生老病死到來的速度。
企業也可以做運動,即不斷進行組織架構調整,才能在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免走真維斯的後路。
好處二:保持活力
生活中保持活力就要做功。做功是指能量由一種形式轉化為另一種的形式的過程,比如我們通過運動將肥肉變為肌肉,這就是生活中的做功。在自己喜歡的事物堅持,將努力的付出轉變為成就的收穫,讓自己在生活中的某個領域保持活力才能不被淘汰。
前文說到張馳疑似生活熵增(賣賣炒飯了餘生),實際上他並沒有放棄賽車手的夢想,禁賽五年期間,每天賣完炒飯回家就用小圓凳當做方向盤練習拉力賽,兒子演領航員給他念路書,他將巴音布魯克的每一個彎道都記在心裡,最終在賽場上沒有領航員的情況下都贏了。
原因很簡單,他在自己熱愛的事業上始終保持活力,深陷困境也堅持練習,就為了五年禁賽一結束能夠保持原來的水平重回賽場。
構建熵減思維我們可以針對熵增的三個特點(封閉性、無外力做功、混亂狀態)反向操作。
1·主動做功
做功之前我們需要給生活制定計劃,排除無關幹擾,拒絕混亂。想要生活有條不紊,我們可以根據四象限法則制定計劃。
四象限法則是一個時間管理理論,即把要做的事情按照緊急、不緊急、重要、不重要的排列組合分成四個象限,這四個象限的劃分有利於我們對時間進行深刻的認識及有效的管理。這樣可以做到未雨綢繆,防患於未然。
這四個象限分別為:緊急且重要;重要但不緊急;緊急但不重要;不重要不緊急。
我們可以從電影《飛馳人生》裡看到,張馳緊急且重要的事情其實不是練習賽車,而是賣炒飯,因為這是養活自己和兒子的營生,只有存活下來才能有朝一日重返賽場。賽車放在他重要但不緊急的象限裡,五年禁賽只是他的蟄伏期,堅持練習保持手感,最終才能重振雄風。
張馳的生活其實很簡單,賣炒飯、帶兒子、模擬訓練。儘管陷入了混沌生活,卻沒有混沌狀態,得益於有序安排,主動做功。
2·主動開放
不論企業在商業浪潮中被淘汰還是個人落選於各項競爭中,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對自己的成績沾沾自喜,盲目自大,從不開眼看世界。因此,要想對抗熵增就要主動開放,把自身一些陳舊落伍的思想、封閉的態度扔掉,將熵(一切不利於自身發展的事物)排出生命系統。
就像張馳,他雖然表面桀驁不馴,還讓兒子在作業本上寫「滅了林臻東」,但實際上他非常認可林臻東的能力。五年後的他,沒有了曾經的目中無人,如今很尊敬對手,也接受對手給他的建議,沒有故步自封。
另外,開放的前提是先審視好自己,那麼該如何審視呢?大家可以定期做自我復盤。
復盤本是圍棋術語,指的是對局完畢後,復演該盤棋的記錄,以檢查對局中招法的優劣與得失關鍵。現在也用於職場上對活動的回顧反思。
我本身便是一個很喜歡做復盤的人。工作的每個月底我都會回顧本月做過的項目,將重點事項重新演練一遍,在這過程中會發現當初沒注意到的細節,也會出現新的困惑,這是我便會記下來,第二天請教同行同事或是朋友,吸取不同建議,為我的下個月工作計劃注入新能量。
有個成語很好地概括了這一點:吐故納新。我們需要保持個人的開放性,學會吐故納新,才能充滿活力。
3·遠離平衡態
平衡態原指在沒有外界影響條件下熱力學系統的各部分宏觀性質在長時間裡不發生變化的狀態。在這裡我們可以認為是長期沒有改變的消極環境。
人都是有惰性的,極易陷入平衡態,因為太舒服了。即使突然嘗試了一個新事物,認識了一個新朋友,我們很快熟悉以後又會沉入新的不變環境,陷入新的平衡態。
平衡態如同「青蛙效應」,把一隻青蛙扔進開水裡,它因感受到巨大的痛苦便會用力一蹬,躍出水面,從而獲得生存的機會。當把一隻青蛙放在一盆溫水裡並逐漸加熱時,由於青蛙已慢慢適應了那愜意的水溫,所以當溫度已升高到一定程度時,青蛙便再也沒有力量躍出水面了。於是,青蛙便在舒適之中被燙死了。
這種狀態在普通認知裡面又叫「舒適圈」,要想突破就要走出舒適圈。《飛馳人生》的張馳在禁賽五年後就走出了現有生活的舒適圈。現在的他沒車沒錢甚至沒駕照,要想參賽,就得把這三樣都搞定了。但搞到賽車談何容易,沒有百八十萬根本行不通,面對如此窘境他本可以放棄,回到天台繼續賣炒飯也能養活父子倆。
但他沒有。他開始低聲下氣借錢,甚至和他的領航員兼好兄弟孫宇強給黑道大哥唱歌跳舞以求來贊助。搞到贊助後開始沒日沒夜訓練,過程艱苦,但結果令人滿意。
4·堅持複利思維
做熵減是一個很痛苦的事情,而且過程可能很慢,但我們需要認知到「複利思維」,也許等到有一天,只需要一點努力,我們的人生就會有質的飛躍。
所謂複利思維,其本質就是:做事情A,會導致結果B;而結果B,又會反過來加強A,不斷循環。
複利就像滾雪球,小雪球在雪地上滾動,粘上的雪越來越多,球變得越來越大,而越來越大的雪球又能夠粘上越來越多的雪,循環往復,雪球會大到不可想像。
舉個簡單的例子,在學習寫作初期,我的一篇文章需要查找3個案例補充,後來掌握的這3個案例又能服務於我接下來的3篇文章,然後3篇文章一共還新增了6個案例(假設每篇文章需要3個案例)。以上總共學習到了9個案例還能服務於我更多的文章,有以此類推我所收穫的案例輸入複利般增長,也幫助我完成了成倍的寫作工作,最後讓自己的寫作能力有了質的飛躍。
這是電影《飛馳人生》沒有提到的一點,但對構建熵減思維進行了強有力的支撐,我我們每個人都需要學會的技能。
人活著就是在對抗熵增定律,生命以負熵為生。——薛丁格《生命是什麼》
要想人生不陷入寂靜的死水,就要有「熵減思維」,學會做負熵。負熵即物質系統有序化、組織化、複雜化狀態的一種量度。也就是說,我們要讓生命裡的熵減少,讓肉體和心理的垃圾能量散去。就像張馳那樣深陷困境也不忘訓練(堅持做功),即使遇到年輕的選手也沒有盲目自大(保持開放)。
做熵減一定是痛苦的,誰也喜歡呆在舒適圈,但是人在舒適圈待久了就會變成封閉環境的熵,終有一天會消亡。
願我們對生活擁有保持火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