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問世上誰最能理解美總統感受的話,估計無人能出莫迪其右。
截至7月31日,美國確診人數超過463萬,印度也達到164萬,美印這對難兄難弟,一個穩居全球第一,另一個暫居世界第三,並大有後來之上反超美國之勢。當然,如果印度檢測試劑夠用的話,莫迪沒準早就打出了讓世界為之側目的「王炸」。
但問題在於,即便美印都快「淪陷」,美總統和莫迪這對「鐵哥們」還在想一件事——怎樣對外轉移危機。在美國,拜登支持率一路飆升,白宮卻成了人人喊打的眾矢之的;在印度,反對派借題發揮硬懟新德裡,根本不給莫迪借坡下驢的機會。眼看著局勢越來越糟糕,哥倆好的二人便拍桌子決定:這回必須得幹票大的。
找到了對手後,美總統和莫迪卻又開始打起了小算盤。在莫迪看來,印度實力雖足以碾壓巴基斯坦、尼泊爾,但要和北部大國刀兵相向,那還差得遠——在邊境打架打不過,打仗豈不是更自討苦吃?如果印軍兵行險招,等待印度的肯定是悲劇重演。
思來想去,莫迪還是覺得,目前只能按兵不動,美國說到底並不可信。
為拉攏莫迪、讓印度當馬前卒,美國至少做了四次努力。
第一,邀請印度加入G11。美總統與莫迪電話會談時,莫迪對於白宮的邀請可說是欣然允諾,和韓國、俄羅斯不同,印度加入G11也沒誰反對。果不其然,美總統邀請莫迪與會後,印度就開始著手叫板三國了。
第二,承諾為印度提供足夠多的軍事支持。印度在邊境挑釁失敗後,為給群情激憤的印度軍民一個交代,莫迪選擇了不斷增兵邊境,並親赴前線發表軍前演講。為消除莫迪的後顧之憂——武器裝備、情報獲取不佔優勢,白宮果斷告訴新德裡,只要印軍在武器上有需求,列出清單交給美國即可,美國會為印度排憂解難。此外,美國還答應在戰時為印度提供情報,這導致莫迪底氣大增。
第三,恢復美印之間的客運通航。白宮這麼做,是為了得到印度高種姓者和有錢人對美國的支持,至於原因也很簡單,美國民眾是不會傻到飛去印度的,但為了獲取醫療幫助,印度精英肯定會爭相飛去美國。
第四,邀請印度加入「五眼聯盟」,一塊被拋出橄欖枝的還有日本。就目前看,「五眼聯盟」和隨時都可能組成的「七眼聯盟」,遲早會變成美國主導的第二個北約。不同的是,北約是為了對付俄羅斯,而「七眼聯盟」要施壓的是誰,明眼人一看便知。毫無疑問,印度肯定會加入。
不過話說回來,波蘭也好,印度也罷,所謂的北約和「七眼聯盟」成員,其實都是美國的馬前卒與提款機,在白宮看來,這些所謂的盟友都是呼之即來斥之即去的棋子。
最重要的是,經濟角逐、軍事較量,最終靠的都是「打鐵仍需自身硬」的實力,空有野心的印度不可能變成美國。如果新德裡真要給美國遞交投名狀,等待印度的只能是自討苦吃,莫迪也會成為第二個尼赫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