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語: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在中國的歷史長河中,許多傳統文化作品被傳承了下來,直到今日還能看到這些文化產品的影子。古時候的鑄造技術已到了一定程度的水平,他們所塑造的傳統文化作品有些甚至被標榜為某座城市的象徵。
在河北滄州,也有這麼一座坐鎮在該城市的千年鐵工藝品——鎮海吼。這尊鐵鑄獅已有上千年的歷史,經歷過千年滄桑歲月,依然屹立不倒,可最終卻遭到了專家的"毒手",千年雄獅"倒了"。
一.開元寺廟的建造,文殊菩薩的坐騎
經過專家的考證,這頭鐵獅子早在公元953年就被鑄造而成。這尊鐵獅子在河北滄州,屹立在開元寺附近。這是我國歷史上現存體積最大的鐵獅子。
這尊鐵獅子雄偉有氣勢,背上扛著盆,刻著蓮花座。整個獅身朝著南面,昂首挺胸的姿態,有一種霸氣群雄的豪邁壯勢。不僅如此,他還是一尊穩妥妥的"獅子王"。在歷史學家的研究發現,這一尊"獅子王",曾經是開元市文殊菩薩的坐騎,而它背上的巨盆,正是候著菩薩的到來。
這一尊鐵獅子的鑄造結構很精緻。頭部的羽毛呈現捲曲的形狀,彎曲有度,不張揚也不內斂。鐵獅子頭部被刻下了"獅子王",它的腹部和臀部都被綁了繩帶,鐵獅子的身體表裡都刻了文字。同時,鐵獅子身上還有鑄造者和捐獻資金打造該尊鐵獅子的人的名字。
讓人意外的是,鐵獅子的腹內還鑲著用隸書篆刻的經文。但由於歷史悠久,人們只能看清字體的大概形態,而字體本身已經變得模糊,難以恢復原樣。
這尊鐵獅子重量約32000千克。由於古代鑄造技術有限,通過專家研究發現這尊鐵獅子是由鑄造人將鐵分成塊,疊加鑄造而成。整尊鐵獅子的大面積鐵塊兒一片一片疊在一起,還按照層次進行鑄造,這才成就了如此宏偉的"雄獅"。這尊鐵獅子也反映了我國古代鑄造工藝的高超水準。
二.抵禦海水泛濫的"鎮海神獸"
關於這座鐵獅子的傳說,眾說紛紜。這尊"鎮海吼",到底是怎麼來的呢?難道真的是文殊菩薩專用的坐騎嗎?或者是為了天元寺廟建造的?或者說它是契丹時期造就的?更有甚者根據"鎮海吼"的名義,認為這尊鐵獅子是用來抵禦海嘯和洪水而鑄造的"神獸"。
為什麼說它是用來抵禦洪水海嘯的呢?早在那個時期,滄州附近海水環繞,一下雨海水就容易上漲,容易發生海水泛濫,人民的生命財產都受到了威脅。在那個時候,人們藉助古代神話傳說,想要藉助"神"的力量用來抵禦海水的泛濫。於是人們就想到建造一尊鐵獅作為滄州的神獸鎮壓海嘯的風險,紛紛投入捐款用於建造這尊"鎮海神獸",而這尊鐵獅的鑄造者,就是李雲。
三.倒地90年,後來又栽在了專家的自作聰明上
早在公元世紀,這尊鐵獅子經歷了千年的滄桑歲月,即使歷經磨難,卻始終屹立不倒。但一切都在19世紀初的清朝時期發生了改變。
這尊鐵獅子真的會永遠屹立不倒嗎?肯定不是的。上千年的風吹雨打,即使是鐵鑄造的,即使再堅硬,也是有時間耐性的。古人對這尊鐵獅子抱著崇敬的心理,有一次,滄州下起了大暴雨,狂風呼嘯,這尊千年鐵獅子即使飽經滄桑,卻終究無法抵禦狂風暴雨的糾纏倒下了,這一倒便是90年。
90年間與地面的親密接觸,使得這尊鐵獅子的獅身遭到了摧殘,鐵絲身上多處生鏽,被扶起後,繼續鎮守著滄州城。在新中國成立後,這尊鐵獅子成了當地重要的保護物。
自從這尊鐵獅子受到了重視後,為了保護這尊鐵獅子不受到傷害,蘇聯專家接到了這項任務,這位專家也曾聽說這尊鐵獅子曾經經歷過暴雨的摧殘倒地90年未曾被扶起,已經遭受了一次摧殘,這位專家就想,既然經歷過暴雨的摧殘,為了避免不幸再次發生,決定在這尊鐵絲周圍建立一座亭。人們當時也覺得這個方法可行。
然而,人人都萬萬沒想到,這個方法不僅沒有將這尊鐵獅子保護到底,反而加劇了鐵獅的腐壞程度。由於亭子是無法完全避風擋雨的,鐵獅子部分沾到了雨水,但亭子的遮擋,無法讓鐵獅子曬到太陽,迅速蒸發掉身上的水分,如此加劇了生鏽的程度。
在慌亂下,人們拆掉了亭,決定往鐵獅子的身體內部注入水泥,可注入的水泥直接導致鐵獅子在數年以後腿部崩潰,出現了裂縫。於是文化部再次對鐵獅子進行了補救,這次保護不僅沒有成功,反而增加了數十道裂縫。這尊千年鐵獅子飽經滄桑,卻栽在了專家自作聰明的保護上。